第2課 學會儲蓄與投資,錢就追著你跑
養成儲蓄習慣,你的「本錢」是關鍵
◇有錢人的好習慣是,「先有儲蓄,再談投資」
為了過豐裕的生活,首先要賺很多錢。
例如十個人有同樣收入,他們的生活應該都不相同,有人靠著收入過豐裕的生活。有人為了籌措資金,如走鋼索般險象環生。學校畢業數年後,去參加同學會就可以發現,在大公司領高薪的同學,銀行裡不一定有許多存款。
雖然擁有很多收入是過著豐裕生活的重要因素,卻不是所有的要素。我觀察過許多人發現,是否有儲蓄,重要性不亞於收入的多寡,前者的重要性甚至高於後者。
舉具體的例子來看。
實收薪資(扣除稅款與各種費用後)為五萬元、儲蓄有二十五萬元的人,除了本業工作帶來的收入之外,如果一年想增加十二萬五千元的資產,該怎麼辦?
有很多方法。有人認為可以投資股票或其他金融商品,但是本錢只有二十五萬元,一年想增加十二萬五千元,換言之,一年想獲利五O%,幾乎不可能。如果一年想增加十二萬五千元的資產,本錢起碼要有兩百五十萬元才夠。
但是,如果不是投資,而是從每個月的薪資,經由儲蓄增加金錢,就不是那麼困難的事。十二萬五千元除以十二個月,每個月儲蓄一萬零四百多元,就有可能辦到。如果有年終獎金,每個月儲蓄更少的金額就能達成。
再強調一次,如果要靠投資,則必須增加金錢,本錢愈多愈有利。如果擁有兩百五十萬元,一年獲利五%,就可增加十二萬五千元;如果擁有一千兩百五十萬元,一年獲利一%,也可增加十二萬五千元。
考慮是否投資時,首先重要的就是要有某種程度的儲蓄。
◇薪水發下來,你得固定扣除部份收入存下來
怎麼做才能存錢?
有計畫地儲蓄,並將儲蓄的錢拿去運用,與沒有計畫地儲蓄相比,兩者差距很大。一般人認為,儲蓄就是從收入扣除支出後的剩餘,換言之,扣除生活費之後,還有剩餘的錢才拿去儲蓄。但是,更好的方法是,從薪資等收入,事先扣除一定的金額拿去儲蓄,剩餘的錢才當作生活費。生活費當然包括娛樂費與交際費。
如果不這麼做,很難有令人滿意的儲蓄金額。「事先扣除法」的有效根據是「行動財政學」,這是吸收認知心理學的成果,一直研究到財政學的領域。
人們行動時的判斷,不一定總是取決於理性的選擇。例如,明明知道減肥有助於健康與美容,卻抵擋不住眼前蛋糕的誘惑,而忍不住吃了蛋糕。又例如,投資人高估了每月配息型基金的收入,總計下來明明有虧損,但投資人仍舊趨之若鶩。
這就是由於感情性的判斷勝過理性的計算,導致採取不理性的行動。
將未來能得到理想的體重,與吃下眼前的蛋糕相比,在理性的判斷下,前者具有較大的價值,然而我們卻常高估眼前的利益。在「行動財務學」裡,把將來的價值以現在的評價,打折扣後的系數畫成圖,會呈現雙曲線的形狀,這種傾向就稱為「雙曲線折扣」。許多人都有這種「雙曲線折扣」傾向。研究這種不理性行動在經濟上造成的影響,就稱為「行動經濟學」。
在儲蓄上來說,若每月可自由使用五萬元,實際使用其中四萬元,剩下的一萬元就可以儲蓄下來,可是這當中卻不斷有想花掉這一萬元的誘惑出現。若是如此,不如一開始就先把這一萬元拿去儲蓄,錢包裡只放能夠自由使用的四萬元。這樣一來,既可以確實儲蓄,又沒有精神壓力。
另一種「事先扣除法」的具體方法是,在匯進薪資的銀行帳戶之外,另外設一個帳戶。並且設定每月自動匯進新帳戶一萬元。如此一來,就很難動用這個新帳戶的錢。這是個不可思議的現象。
雖然兩個帳戶都是自己的錢,但是在心中,你卻會對這兩個帳戶有不同的評價。這在「行動財務學」中就稱為「心理帳戶」(mental accounting),或「心理會計」。
例如,工作賺來的錢與花在賭馬的錢,即使金額相同,前者是「重要的錢」,後者是「可以盡情揮霍的錢」。在實行「事先扣除法」時,「心理帳戶」是自我控制一個有效的手段。
◇花錢記得以現金付款,才看得到實際支出
與「如何使用金錢」同樣重要的是,「以什麼速度使用?」但其實很難適當管理使用金錢的速度。
有些人在發薪日前,錢包就已經空蕩蕩,也有些人刷信用卡刷到爆(存款不夠)。為了避免不必要的貸款、減少對將來的不安,以及為了能與金錢相處愉快,我推薦各位「現金主義」。「現金主義」就是避免用信用卡付款,盡量用現金付款。這種付款方式可以讓你很快地感覺到金錢的流動,具體的作法是養成習慣,每月兩次從銀行帳戶領出預定要花費的錢。
第一次領出的錢如果能夠支付半個月的開銷,就算不錯了。但如果不到半個月就花光錢,下半個月就要節省一點。較大的購物與旅行費用,是事先可以預料的支出,因此可以事先從生活費中籌措出來。能夠實際感覺到金錢的進去流動性,自然就會取得收支均衡。
有些人會認為「不使用信用卡集點很可惜。」但是我還是認為,如果沒有每天記家計簿,管理收入與支出,最好不要使用信用卡。在培養出收支均衡的感覺之前,與其獲得稍微的利益,應該重視金錢的實際狀況。
◇切記!別碰信用卡循環利息
或許為了方便出國旅行,你會申請一張信用卡。要注意的是「使用信用卡時不要用循環信用(revolving credit)付款」。最近,民眾如果到銀行開戶,銀行給你的提款卡大多具有信用卡功能,這點也要小心,不要用循環信用付款。循環信用付款,簡單來說就是貸款,這是邁入貸款生活的第一步。雖然貸款金額很少,可是利息年利率高達一五%左右。老實說,你投資股票所獲得的利益,也不一定能趕得上這個貸款利息。
信用卡公司宣傳,如果選擇循環信用付款,集點就會變成兩倍,並送你豐富的禮品或優惠的服務(如國外旅行)。然而,對信用卡公司而言,加上這些成本之後,仍舊可以充分獲利。
我們經常可以在電視等媒體的廣告,看到這種針對金融知識不足年輕人所做的宣傳(這個廣告宣傳費也要花很多錢)。社會上常有這種引誘人貸款的巧妙陷阱,他們從有錢人手中獲得手續費,從貧窮人手中獲得利息。
如果你的情人使用循環信用付款,你就得考慮今後是否要與他繼續交往下去,至少不能與他結婚。因為與一位無法抵抗貸款誘惑、沒有經濟觀念的人結婚,婚後可能會過著辛苦的生活。老實說,這樣的人頭腦並不好!
第4課 理財到底是賺是賠,得由「獲利率」判斷
拆解「獲利」的陷阱
◇陷阱1以複利計算貸款,付出的金額會很大
運用複利時,很多人應該會感覺,金錢增加的速度快很多。但是,複利的效果,在貸款時也會發揮一樣大的威力。
法律有規定貸款的利息上限,貸款未滿兩萬五千元時,利息最高為二Ο%。貸款在兩萬五千元和二十五萬之間時,利息最高為一八%。貸款超過二十五萬元時,利息最高為一五%。如果投資股票,很難有這麼高的獲利率。
例如,以年率一八%貸款兩萬五千元時,如果中途沒有還錢,四年後,貸款就會成為兩倍,也就是五萬元。如果沒有還錢並繼續借貸,四年後,就會增加為九萬五千元。簡直是以滾雪球的方式增加,許多讀者應該會感覺到,如果貸款以複利方式計算,威力會更大。
貸款雖然是對自己未來的投資,但是絕對不能從事沒有計畫,或超過自己能力範圍的貸款。無論為了購物消費而貸款,或是味了買房車而貸款都一樣。
還有,如果有房貸時就必須要還清,而不是一邊背負著房貸,一邊理財。例如,有一位上班族,負擔著利息三%的房貸,他考慮到可以把年終獎金全部拿去理財,並找到投資報酬率三%及四%的金融商品,那麼他應該選擇哪一種?
正確答案是把年終獎金拿去還清房貸。還清利息三%的房貸,不僅與運用三%的金融商品有同樣的效果,而且由於還清房貸是沒有風險的運用,所以比運用三%的金融商品還有利。
不能光比較投資報酬率,而要一併考慮獲得投資報酬率所需要的風險。大部分的時候,還清貸款是第一優先。
◇陷阱2每月固定配發利息,其實沒有讓你賺比較多
再來看看下面這個問題。
問題:以複利運用,每個月增加二%的投資信託,如果以年利計算,獲利率為百分之幾?
答案:大約二十六.八二%。這也是利用剛才的算式(1+[月利])^[月數]=(1+0.02)^12=1.26824...
用這個計算的結果來考慮下面問題:
問題:如果是每個月可以得到本金二%的投資信託,以複利計算,一年後的收益率是多少?但
是每次要從分配金扣除二Ο%的稅金。還有一年後,領取本金二十六.八二%的分配金
情形,比較這兩者,哪一邊的損失比較多?
答案:由於一年後的收益率,是從分配金的二%,課稅之後領去剩下的八Ο%,由下列的計算
得知是二Ο.九八%(1+0.02×0.8)^12=1.21456...
還有以一年為單位,領取分配金的場合,用下列的數字計算:1+0.2682×0.8=1.21456...
兩者的收益率,每個月領取分配金約為二Ο.九%,一年後一期領取為約二十一.四五%,
所以每月領取分配金的場合損失了Ο.四七%。算式如下1.21456-1.20983=0.00473
這個差距即使其他條件一樣,由於先被扣除稅金,所以運用的本金便減少了。
同樣的收益率,假如期待更多的獲利率,與其選擇發放每月分配利潤的金融商品,還不如選每年發放一次分配利潤的商品,會比較划算。如果讀者們有一起計算,應該就會了解。但是實際上,許多投資人都選擇每月發放利潤的類型,如2014年1月開始的免稅投資帳戶。
一般來說,晚一點付錢比早一點付錢還要划算。在過去利息比現在還高的時代,許多金融機構都利用金錢收支的時間差,來賺取利息。
例如,利息為年率五%,收取價款有七天的差距,在那期限之中就可賺取價款的約O. O九六%,價款的金額愈大,賺取的金額愈多。
我最初任職的綜合貿易公司,公司員工每個月都有聚餐費,當收取聚餐費的同事去收取時,很多人都拖到下一次的發薪日才支付。理由是收取金錢要快,支付金錢要慢,這是做生意的基本原則。我們身為綜合貿易公司的員工,必須在日常生活中確實遵守這個做生意的大原則。
這個大原則或多或少會影響人際關係,卻是公司先進員工的珍貴教訓。實際上,如果利息水準高,支付金錢和收取金錢之間的時間差,會大大的影響損利。這是對金錢必須要擁有的感覺。
養成儲蓄習慣,你的「本錢」是關鍵
◇有錢人的好習慣是,「先有儲蓄,再談投資」
為了過豐裕的生活,首先要賺很多錢。
例如十個人有同樣收入,他們的生活應該都不相同,有人靠著收入過豐裕的生活。有人為了籌措資金,如走鋼索般險象環生。學校畢業數年後,去參加同學會就可以發現,在大公司領高薪的同學,銀行裡不一定有許多存款。
雖然擁有很多收入是過著豐裕生活的重要因素,卻不是所有的要素。我觀察過許多人發現,是否有儲蓄,重要性不亞於收入的多寡,前者的重要性甚至高於後者。
舉具體的例子來看。
實收薪資(扣除稅款與各種費用後)為五萬元、儲蓄有二十五萬元的人,除了本業工作帶來的收入之外,如果一年想增加十二萬五千元的資產,該怎麼辦?
有很多方法。有人認為可以投資股票或其他金融商品,但是本錢只有二十五萬元,一年想增加十二萬五千元,換言之,一年想獲利五O%,幾乎不可能。如果一年想增加十二萬五千元的資產,本錢起碼要有兩百五十萬元才夠。
但是,如果不是投資,而是從每個月的薪資,經由儲蓄增加金錢,就不是那麼困難的事。十二萬五千元除以十二個月,每個月儲蓄一萬零四百多元,就有可能辦到。如果有年終獎金,每個月儲蓄更少的金額就能達成。
再強調一次,如果要靠投資,則必須增加金錢,本錢愈多愈有利。如果擁有兩百五十萬元,一年獲利五%,就可增加十二萬五千元;如果擁有一千兩百五十萬元,一年獲利一%,也可增加十二萬五千元。
考慮是否投資時,首先重要的就是要有某種程度的儲蓄。
◇薪水發下來,你得固定扣除部份收入存下來
怎麼做才能存錢?
有計畫地儲蓄,並將儲蓄的錢拿去運用,與沒有計畫地儲蓄相比,兩者差距很大。一般人認為,儲蓄就是從收入扣除支出後的剩餘,換言之,扣除生活費之後,還有剩餘的錢才拿去儲蓄。但是,更好的方法是,從薪資等收入,事先扣除一定的金額拿去儲蓄,剩餘的錢才當作生活費。生活費當然包括娛樂費與交際費。
如果不這麼做,很難有令人滿意的儲蓄金額。「事先扣除法」的有效根據是「行動財政學」,這是吸收認知心理學的成果,一直研究到財政學的領域。
人們行動時的判斷,不一定總是取決於理性的選擇。例如,明明知道減肥有助於健康與美容,卻抵擋不住眼前蛋糕的誘惑,而忍不住吃了蛋糕。又例如,投資人高估了每月配息型基金的收入,總計下來明明有虧損,但投資人仍舊趨之若鶩。
這就是由於感情性的判斷勝過理性的計算,導致採取不理性的行動。
將未來能得到理想的體重,與吃下眼前的蛋糕相比,在理性的判斷下,前者具有較大的價值,然而我們卻常高估眼前的利益。在「行動財務學」裡,把將來的價值以現在的評價,打折扣後的系數畫成圖,會呈現雙曲線的形狀,這種傾向就稱為「雙曲線折扣」。許多人都有這種「雙曲線折扣」傾向。研究這種不理性行動在經濟上造成的影響,就稱為「行動經濟學」。
在儲蓄上來說,若每月可自由使用五萬元,實際使用其中四萬元,剩下的一萬元就可以儲蓄下來,可是這當中卻不斷有想花掉這一萬元的誘惑出現。若是如此,不如一開始就先把這一萬元拿去儲蓄,錢包裡只放能夠自由使用的四萬元。這樣一來,既可以確實儲蓄,又沒有精神壓力。
另一種「事先扣除法」的具體方法是,在匯進薪資的銀行帳戶之外,另外設一個帳戶。並且設定每月自動匯進新帳戶一萬元。如此一來,就很難動用這個新帳戶的錢。這是個不可思議的現象。
雖然兩個帳戶都是自己的錢,但是在心中,你卻會對這兩個帳戶有不同的評價。這在「行動財務學」中就稱為「心理帳戶」(mental accounting),或「心理會計」。
例如,工作賺來的錢與花在賭馬的錢,即使金額相同,前者是「重要的錢」,後者是「可以盡情揮霍的錢」。在實行「事先扣除法」時,「心理帳戶」是自我控制一個有效的手段。
◇花錢記得以現金付款,才看得到實際支出
與「如何使用金錢」同樣重要的是,「以什麼速度使用?」但其實很難適當管理使用金錢的速度。
有些人在發薪日前,錢包就已經空蕩蕩,也有些人刷信用卡刷到爆(存款不夠)。為了避免不必要的貸款、減少對將來的不安,以及為了能與金錢相處愉快,我推薦各位「現金主義」。「現金主義」就是避免用信用卡付款,盡量用現金付款。這種付款方式可以讓你很快地感覺到金錢的流動,具體的作法是養成習慣,每月兩次從銀行帳戶領出預定要花費的錢。
第一次領出的錢如果能夠支付半個月的開銷,就算不錯了。但如果不到半個月就花光錢,下半個月就要節省一點。較大的購物與旅行費用,是事先可以預料的支出,因此可以事先從生活費中籌措出來。能夠實際感覺到金錢的進去流動性,自然就會取得收支均衡。
有些人會認為「不使用信用卡集點很可惜。」但是我還是認為,如果沒有每天記家計簿,管理收入與支出,最好不要使用信用卡。在培養出收支均衡的感覺之前,與其獲得稍微的利益,應該重視金錢的實際狀況。
◇切記!別碰信用卡循環利息
或許為了方便出國旅行,你會申請一張信用卡。要注意的是「使用信用卡時不要用循環信用(revolving credit)付款」。最近,民眾如果到銀行開戶,銀行給你的提款卡大多具有信用卡功能,這點也要小心,不要用循環信用付款。循環信用付款,簡單來說就是貸款,這是邁入貸款生活的第一步。雖然貸款金額很少,可是利息年利率高達一五%左右。老實說,你投資股票所獲得的利益,也不一定能趕得上這個貸款利息。
信用卡公司宣傳,如果選擇循環信用付款,集點就會變成兩倍,並送你豐富的禮品或優惠的服務(如國外旅行)。然而,對信用卡公司而言,加上這些成本之後,仍舊可以充分獲利。
我們經常可以在電視等媒體的廣告,看到這種針對金融知識不足年輕人所做的宣傳(這個廣告宣傳費也要花很多錢)。社會上常有這種引誘人貸款的巧妙陷阱,他們從有錢人手中獲得手續費,從貧窮人手中獲得利息。
如果你的情人使用循環信用付款,你就得考慮今後是否要與他繼續交往下去,至少不能與他結婚。因為與一位無法抵抗貸款誘惑、沒有經濟觀念的人結婚,婚後可能會過著辛苦的生活。老實說,這樣的人頭腦並不好!
第4課 理財到底是賺是賠,得由「獲利率」判斷
拆解「獲利」的陷阱
◇陷阱1以複利計算貸款,付出的金額會很大
運用複利時,很多人應該會感覺,金錢增加的速度快很多。但是,複利的效果,在貸款時也會發揮一樣大的威力。
法律有規定貸款的利息上限,貸款未滿兩萬五千元時,利息最高為二Ο%。貸款在兩萬五千元和二十五萬之間時,利息最高為一八%。貸款超過二十五萬元時,利息最高為一五%。如果投資股票,很難有這麼高的獲利率。
例如,以年率一八%貸款兩萬五千元時,如果中途沒有還錢,四年後,貸款就會成為兩倍,也就是五萬元。如果沒有還錢並繼續借貸,四年後,就會增加為九萬五千元。簡直是以滾雪球的方式增加,許多讀者應該會感覺到,如果貸款以複利方式計算,威力會更大。
貸款雖然是對自己未來的投資,但是絕對不能從事沒有計畫,或超過自己能力範圍的貸款。無論為了購物消費而貸款,或是味了買房車而貸款都一樣。
還有,如果有房貸時就必須要還清,而不是一邊背負著房貸,一邊理財。例如,有一位上班族,負擔著利息三%的房貸,他考慮到可以把年終獎金全部拿去理財,並找到投資報酬率三%及四%的金融商品,那麼他應該選擇哪一種?
正確答案是把年終獎金拿去還清房貸。還清利息三%的房貸,不僅與運用三%的金融商品有同樣的效果,而且由於還清房貸是沒有風險的運用,所以比運用三%的金融商品還有利。
不能光比較投資報酬率,而要一併考慮獲得投資報酬率所需要的風險。大部分的時候,還清貸款是第一優先。
◇陷阱2每月固定配發利息,其實沒有讓你賺比較多
再來看看下面這個問題。
問題:以複利運用,每個月增加二%的投資信託,如果以年利計算,獲利率為百分之幾?
答案:大約二十六.八二%。這也是利用剛才的算式(1+[月利])^[月數]=(1+0.02)^12=1.26824...
用這個計算的結果來考慮下面問題:
問題:如果是每個月可以得到本金二%的投資信託,以複利計算,一年後的收益率是多少?但
是每次要從分配金扣除二Ο%的稅金。還有一年後,領取本金二十六.八二%的分配金
情形,比較這兩者,哪一邊的損失比較多?
答案:由於一年後的收益率,是從分配金的二%,課稅之後領去剩下的八Ο%,由下列的計算
得知是二Ο.九八%(1+0.02×0.8)^12=1.21456...
還有以一年為單位,領取分配金的場合,用下列的數字計算:1+0.2682×0.8=1.21456...
兩者的收益率,每個月領取分配金約為二Ο.九%,一年後一期領取為約二十一.四五%,
所以每月領取分配金的場合損失了Ο.四七%。算式如下1.21456-1.20983=0.00473
這個差距即使其他條件一樣,由於先被扣除稅金,所以運用的本金便減少了。
同樣的收益率,假如期待更多的獲利率,與其選擇發放每月分配利潤的金融商品,還不如選每年發放一次分配利潤的商品,會比較划算。如果讀者們有一起計算,應該就會了解。但是實際上,許多投資人都選擇每月發放利潤的類型,如2014年1月開始的免稅投資帳戶。
一般來說,晚一點付錢比早一點付錢還要划算。在過去利息比現在還高的時代,許多金融機構都利用金錢收支的時間差,來賺取利息。
例如,利息為年率五%,收取價款有七天的差距,在那期限之中就可賺取價款的約O. O九六%,價款的金額愈大,賺取的金額愈多。
我最初任職的綜合貿易公司,公司員工每個月都有聚餐費,當收取聚餐費的同事去收取時,很多人都拖到下一次的發薪日才支付。理由是收取金錢要快,支付金錢要慢,這是做生意的基本原則。我們身為綜合貿易公司的員工,必須在日常生活中確實遵守這個做生意的大原則。
這個大原則或多或少會影響人際關係,卻是公司先進員工的珍貴教訓。實際上,如果利息水準高,支付金錢和收取金錢之間的時間差,會大大的影響損利。這是對金錢必須要擁有的感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