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試閱

《我畢業五年,用ETF賺到400萬》
股神巴菲特也選ETF的理由

我想很多人會有疑問,「投資ETF就能賺錢」是不是被過度神化?自己從指數裡面挑選成分股,把較差的成分股篩掉自組ETF,這樣不是更好嗎?基金經理人選股也有贏過大盤的吧?
其實,這些種種造成你投資ETF的阻礙,巴菲特已經有了實際金額的實驗。
巴菲特在2006年的股東大會中公開提出一項挑戰:他願意用100萬美元的賭注,接受任何人挑選最多10檔避險基金的投資組合,來跟美國標準普爾500股票指數比較績效,獲勝的一方就能贏得對方的100萬美元,並捐給自己指定的慈善機構。
這件事情公開之後,前投資公司Protégé Partners共同經理人賽德斯(Ted Seides)接受了挑戰,並挑選了5檔避險基金挑戰巴菲特。
很快的,這場賭注於2017年12月31日正式落幕,巴菲特選擇的指數型基金10 年報酬率是94%,在過去這10年間,獲得了平均每年投資報酬率8.5%的成績;另一方就不是那麼樂觀了,賽德斯選擇的基金報酬率為24%,平均每年投資報酬率只有2.96%。比賽結果顯然是巴菲特利用指數基金大勝,並為他選擇的慈善機構贏得了獎金。
巴菲特能贏的原因在於「低成本」,因為他選擇的是低成本的指數型基金,讓他能夠用低成本取得股票市場的合理回報,隨著比較時間越長,低成本帶給他的勝算就越大。(資料來源:網站「副總裁的理財日誌」。)

與其自己苦惱,不如和大家一樣好

對於散戶來說,大多數投資商品收取高昂的費用,卻沒有提供合理的報酬;如基金經理人每年收取2%的費用,只提供客戶「可能」打敗大盤的策略,但許多數據、文獻都不斷發現,這些基金在扣除成本前只能約略跟大盤報酬相等,再扣除成本後,投資人大都拿到落後於市場報酬的成績。
自己未必比較好選股,請經理人操盤也未必比較好,但長期投資大盤指數,可以讓自己跟大家一樣好。
你投資ETF後,就能用極低且合理的成本拿到各個投資市場該有的報酬率,讓你不用花太多的精力去研究,也可以輕鬆跟上平均值,讓財富隨著經濟成長而保值,甚至是增值。
因為主動式管理的成本太高,且過於追求短期績效而頻繁更換持股所產生的交易費用,反而會拖累報酬,即使經理人打敗大盤,但投資人多數的獲利都付給了基金公司。另外,不管是基金還是ETF,較高的收費都不是高報酬的保證,相反的,收費低廉的基金與ETF才是長期好報酬的基本條件(不保證獲利,但肯定好過收費高的)。
基金的好處在於可以定期定額,可惜臺灣目前市場太小,尚缺少一個真正收取低成本、可以定期定額的指數型基金,只能自己透過投資ETF來達到定期定額指數型商品的策略。

投資組合勝於買進時機

提到投資,大家總先關心買賣時機以及選擇投資標的,但根據美國知名投資學者蓋瑞.布林森(Gary Brinson)等人研究發現,資產配置,也就是決定高低風險資產比例,才是影響報酬率的重大關鍵。
布林森將投資總報酬拆解分析,藉此研究到底何種要素對於報酬貢獻度更高。他們觀察1974年到1983年間,美國91個大型退休基金的資料發現,資產配置決定了91.5%的投資報酬,選擇投資標的則是4.6%,而選擇買賣時機僅貢獻了1.8%。
經濟學家羅傑.易普生(Roger Ibbotson)花上一輩子研究不同投資組合的報酬,也發現類似的結果:

資產配置的重要性,遠遠超過選股以及決定買賣時機。投資報酬90%以上的波動,決定於所選擇的投資類別及其比例,10%以下由選擇股票基金、進出場時間點決定,而後者幾乎不重要。

所以說,大多數投資人都努力錯方向了。
不思考資產配置而去追求精準的選股或進出場時機,根本是捨本逐末,這就像考試明明知道90%的內容出題在範圍一,大多數人卻把絕大多數的準備時間,花在出題率不到10%的範圍二上。
Vanguard基金公司以史考特(Scott)為首的幾名研究員,在2016年研究美國709檔共同基金自1990年1月至2015年9月間的月報酬,同樣有類似結論:「長期下來在分散式投資配置中,資產配置對總報酬率的影響占了91.1%,選擇標的以及擇時進出對總報酬率的影響只占8.9%。」
巴菲特在2008 年金融海嘯時說:「從長期來看,現金會不斷被通膨侵蝕而貶值,當大部分的資產置於現金時,得到的報酬率只是貼近現金的報酬,反而會錯過讓資產成長的機會。」
股票ETF搭配少量債券ETF,還能避免通膨與錯過報酬。

降低跌幅,讓你安心持有

在20世紀,美國經歷了兩次世界大戰,各種軍事對抗、大蕭條、經濟衰退和金融危機、石油危機以及水門事件,但同時間道瓊指數也從66點上漲到11,497點,因此巴菲特說:「長期來看,股市能夠給投資者最好的投資回報。」
投資股票的長期報酬固然優異,不過缺點也很明顯:波動太大導致大多數人因為心理壓力無法撐過股災。
雖然股市大多時候都是上漲的,只有少部分的時候會大幅下跌,但若是處於這些慘賠年度中,一下跌就是20%、30%。
在這些恐怖年頭裡,如果你本來就有投資穩定的債券ETF,就可以降低股災時的下跌幅度,虧的比別人少、睡得更安穩、投資得更安心,甚至低檔加碼。
透過1931年(經濟大恐慌的第3年)當年度模擬各類資產配置的最大下跌幅度,如果沒有配置防禦性資產,光是一年內股市就跌掉將近一半,我想沒有一個人可以承受得了這種下跌。
1931年,純股票組合報酬是 -43.8%,90%股10%債的組合報酬是 -39.47%,光是加入10%的公債,就可以少跌4.33%。
類似情況還有2008 年金融海嘯,純股票組合報酬是 -36.6%,90%股10%債的組合報酬是 -31.81%,亦即加入10%的公債,就可以少跌4.79%。
如果你跟我一樣,希望能減少下跌所造成的損失,可以依照年紀或是自己的個性選擇加入部分的債券ETF,大致可以分成這幾種類型:

● 股票百分百:100%股,適合不知道資產配置的投資人。
● 八股二債:80%股+20%債,適合剛出社會,職涯還有好幾十年的人。
● 六股四債:60%股+40%債,適合即將步入中年的青壯年,以及中年人。
● 五股五債:50%股+50%債,適合不知道該怎麼決定比例,只要簡單就好的人。
● 四股六債:40%股+60%債,適合六十幾歲、即將退休的投資人。
● 二股八債:20%股+80%債,適合投資風格保守,希望保持穩定的投資人。

對於一般投資者來說,善用資產配置構建投資組合,即可在管理最大跌幅的基礎上,獲得長期回報。
就像買壽險、意外險,或是幫新車買保險,能在關鍵時刻發揮避險作用;股災時,低風險資產可充當我們的防撞裝置,降低投資組合的下跌幅度,摔得不那麼痛,而且心理壓力不會那麼大、心不會那麼痛,也更能維持原來的投資計畫。
經過計算,1928年至2018年,美股純股票配置的年化報酬9.49%,加入各5%的短期國庫券跟10 年期公債(共10%債券)後也有9.3%,加入20%債券則是8.76%。(資料來源:Annual Returns on Stock, T.Bonds and T.Bills: 1928–Current 網站數據。)由此可見,加入少量的債券長期報酬仍然優異,與純股票的配置相差無幾。
市場不是上漲的直達車,而是必定會上下起伏的雲霄飛車,資產配置能輔助你走一條更平整的山路。跌少除了心理安穩外,我們還發現跌幅一旦降低,投資組合就更容易回復到原有水平。
分散投資,贏得漂亮不如贏得確定

對於資產配置,我建議選擇全球分散的方式;在回答為什麼這麼做之前,先思考一個問題:你認為我們可以挑出下一個已開發市場資優生嗎?
突然間問這個問題,可能會有人沒什麼概念。要是我們比較2003年~2017年,已開發市場和新興市場的報酬,再按照各市場表現好壞來排列的話,簡直就像亂數一樣,要挑出下一個資優生簡直難如登天──也正是因為難以預測,所以投資人最好選擇全球分散的配置,別將籌碼全押在單一市場中。
一般人很難挑到下一個表現最好的市場,當想挑出表現最好的哪一個時,往往結果跟你想的不同。
就算想依據資產類別做選擇,結果也是──每年表現最好的都不一樣。如果你在1998年選擇表現最好的美股大型股指數(LC),接下來迎接你的是每況愈下:從2000年到2006年,連續7年幾乎墊底!
為什麼不投資我們熟悉的台股市場就好?答案是分散投資到不同資產,可以擺脫「押錯寶」的問題,甚至可以從年化報酬只有2.6%的後段班散戶,晉升為年化報酬至少6.1%的投資優等生。
由於不同國家的政經情況相當複雜,所以精準挑選出未來最有潛力的單一市場,簡直是妄想;而正因為我們不知道未來最優的標的或市場是什麼,才需要以分散投資的方式來彌補這個缺憾。
全球性分散投資能降低錯估個股、經濟體、價值面評比,或者泡沫與崩盤等風險,也能保護投資人免於因集中持有某些長期經濟表現不佳的標的而受到損失,但這需要耐心,因為要長期以後,效果才能顯現。
全球分散投資是一種穩健的風險控制手段。分散投資代表你願意承認兩件事:一、自己不知道未來將發生什麼事;二、不知道單一個市場能否永遠保持領先地位。
班.卡爾森(Ben Carlson)在著作《投資前最重要的事》(A Wealth of Common Sense)中舉日本為例:1980年代時,世界各地幾乎所有人都預測日本將取代美國,成為世界經濟強權。在當時很多人眼中,這個發展並非不可能,因為從1960 年代起,日本的股票投資報酬率每年都超過20%。
如果當初偏好只投資自己熟悉的本土投資組合,那麼接下來從1990年代開始的近20年間,就承擔了每年報酬率不到2%的風險;當然,如果你夠幸運,1970年代和1980年代投資日本的話,則有20.5%的報酬率,這意味著你的資金每三年多就增加一倍。
但是,你真的想冒險把畢生積蓄投資到類似日本那樣的境況裡嗎?採用全球分散投資,能保護你免於因單一國家或單一市場經濟股市崩潰,而受到傷害。
投資熟悉市場不能成為你的唯一,透過日本當年投報率大幅下降的例子,建議你一定要分散投資到世界各地。

讓錢免於通膨侵蝕的唯一方法

除了市場本身變動之外,通貨膨脹也可能侵蝕你的獲利。雞排、便當、珍珠奶茶,有沒有一直在漲價?以前一片雞排只要35元,現在要55元;雞腿便當從75漲到95元;珍珠奶茶從35漲到55元……像這樣,你要花更多的錢,才能買到同樣的東西,這就是通貨膨脹的現象之一。
放到投資來說──通貨膨脹,會侵蝕投資組合的購買力。
從長期統計期間來看,股票(小型股接著是大型股)是贏過通貨膨脹率最多的一項投資,接著是國債券以及短期國庫券(短期投資);股票因為成長性高,成了最佳的進攻部隊。
舉例來說,如果全部的資產都投資在債券上,那麼假設接下來5年的通貨膨脹率都維持在2%(每一年的購買力都只剩前一年的98%),那麼5年後,購買力會變成9成(100×98%×98%×98%×98%×98%≒90.4%),原本的100元只夠買90元的東西。
既然都知道通貨膨脹會侵蝕獲利了,那麼即使債券擁有良好的防守能力,但隨著時間會慢慢貶值也是不爭的事實。身為理性的投資人,與其死守著固定比例的固定標的,適時調整自己的資產配置,才是抵抗通膨的最佳途徑。
《台指期傻瓜當沖法,讓我本金翻5倍》
我的投資態度,怜式店鋪理論

一般來說,投資人若未做好功課就急著投入期貨市場,往往因不了解商品特性、只好跟著別人操作,最終容易虧損。
有創業經驗的人都知道,一家店從無到有,需要耗費相當大的心力。從構思企劃→找店面→商圈評估→商店規畫→裝潢施工→尋找廠商→設備採購→員工招募及訓練管理→行銷企劃→銷售記錄→策略調整⋯⋯每個環節都不可或缺,如此循序漸進,才有機會打造一間成功的店鋪。
而要成為操作台指期的贏家,雖然少了許多創業的繁雜細節,但仍得秉持相同的態度,按步就班做好操盤的事前準備。
從熟悉台指期的慣性波動到資金比例配置,以及風險控管、操作技巧、多空判斷、停損停利、交易記錄、複習檢討等,每一個環節都需要先審慎評估,這不僅是考驗操作者規畫的能力,執行力及修正力亦缺一不可。

把投資當創業,你會更小心

還有,用「猜測」的態度去操作台指期,也是導致虧損的原因之一,即使僥倖獲利,也無法長久維持。
這個道理一樣可以用創業來比喻:你會因為猜測這地段開咖啡廳很賺錢,就立馬租下店面開始營業嗎?會因為聽朋友說吃到飽餐廳很夯,就立刻貸款投入經營嗎?雖然大多數人都回答「不會」,卻有很多投資人在操作台指期時,變得草率行事。
有人會覺得,即使進場買錯,所付出成本也不像創業那麼多;但若無法改變操作的態度,小虧損也會如雪球般越滾越大。
還記得我過去的慘賠經歷嗎?當時我進場前也沒想過,自己居然不到兩週就賠了100萬元,如此輕忽的態度,就是操作時的隱藏風險。
大賠後,我一改輕忽態度,開始把操作台指期當作經營一家店鋪一樣積極謹慎,下定決心從頭學習→研究→測試→調整→執行→記錄→修正,正視每一筆操作。當心態擺正後,再踏實走好每一步,操作就有了顯著的成長。如果一開始就認真看待,不但能少走許多冤枉路,更不會慘賠。
我開的線上學院課程,之所以堅持將操作必須具備的原則及心法放在第一單元,就是希望學生們能先擁有創業般的謹慎態度,才會有良好的學習效果,成為操作台指期的贏家。
只要心態先擺正,結果自然不會太差──因為想法決定行為,行為決定結果。

市場低門檻,容易讓人忽略高槓桿

很可惜,鮮少有投資人會有這樣的想法。
期貨市場常被誤認是投機市場,主要是因為仍有大多數人,以人云亦云的方式在操作,找不到適合自己技巧的更是不在少數。歸其原因,是進入該市場的門檻太低,導致大多數新手投資人還沒養成「怜式店鋪理論」的觀念,就急著投入,以為不需要了解太多就能輕易以小博大、快速致富。
以操作一口小台來說,只需要四萬多元保證金就可以操作了,根本不用像創業一樣,需要大筆資金及諸多事先規畫,導致許多投資人選擇進入低門檻的期貨市場,希望開闢出另一條獲利的蹊徑。只不過,多數人容易忽略了它是高槓桿的衍生性金融商品,做得好,獲利確實可觀;但操作不當,仍有機會把本金賠光,甚至要再補錢。
很多人問我:「那我準備10萬元做一口小台,可以嗎?」
原則上,保證金放得足夠,採用槓桿較小的下單比例,才是正確的做法。就像開店會預留準備金,在波動劇烈的期貨市場更該如此。當然,如果可以盯盤又只做當沖,操作技巧夠好又看得懂盤法,SOP制定得夠完善又能夠確實執行,那麼準備10萬元做一口小台也沒問題,甚至5萬元就足夠。
如同開店的事前準備一樣,你事先準備得夠充足,掌握度越高,那麼成功的機會就越大。注意喔,是「機會越大」,而不是一定會成功,畢竟就連知名便利商店,也會有門市做不起來而收掉,但因為它的加盟機制夠完善,所以失敗的比例就會比其他創業加盟來得小。
反過來說,如果不能盯盤,只做留倉單,可操作技巧不夠好又看不懂盤法,更無法遵守操作的SOP,這樣就算有再多資金,也一樣會賠光。
而台指期操作得好,獲利完全不亞於一間便利商店的營業淨利,甚至可以超過。

有法有破,台指期獲利有金鑰匙

台指期獲利真的不輸給便利商店嗎?以現在動輒波動上百點的行情,我們用一口大台來試算看看。
假設你不做當天的來回價差,保守點估計賺到50點,乘上大台每點代表的200元,再乘上一個月約22個交易日,那就是月獲利22萬元。若換成做來回價差的高手,破百點是基本要求,起碼賺到44萬元。
那麼開一家便利商店的月淨利呢?別說是44萬元了,業績較差的,恐怕連22萬元都達不到。
至於操作一口大台,只要準備十幾萬元保證金,完全不需要300萬元的開店準備金,也用不著24小時不打烊。
但我剛剛說了,操作期貨是高槓桿,雖然獲利豐厚,不過如果操作不當,一天賠百點,連賠22天,也是44萬元。
既然高利潤與高風險並存,為何不需要做好事前的準備工作?這是淺而易見的道理,投資人卻往往容易忽略,就如同當初慘賠的我一樣。
想成為操作台指期的贏家,就必須拿出創業精神,用心做好每個步驟、穩紮穩打。在準備的過程中,可以把每個步驟視為一個個的小目標,小目標達成後,大目標自然容易達成。
我很喜歡母親經常講的一句話:「有法有破。」意思是:任何困難終究能找到破解的方法。能完善這些小目標,等同於找到了破解獲利的金鑰匙。
給自己充足的時間做好進場前的準備,無論是資金配置、操作技巧、SOP……都一一搞懂並掌握好,再往自己的目標邁進,要是你準備得越充足,目標就越容易達成。
如果現在問我:「操作台指期會不會很難?」
我的答案是:雖然那些準備不容易,但只要準備足夠,操作起來並不難,加油!
◎女王台指期小教室
讓許多人聞之色變的期貨,到底是不是真的具有高風險?首先要從它的高槓桿特色談起。
以操作現股為例:準備資金為總價金的100%,槓桿就是1(價金100÷資金100);融資操作股票的準備資金為總價金的40%,槓桿就是2.5(價金100÷資金40)。
以指數15,000點、保證金15萬元為例,台指期(大台)的槓桿計算方式為:
200元×15,000點=300萬元
300萬元÷保證金15萬元=20倍(槓桿)
也就是說,只需要15萬元保證金,就可以交易15,000點的商品,這就是市場上說台指期高槓桿的原因。
那有沒有什麼方法可以控制槓桿呢?以剛剛的例子來說,當準備金提高到50萬元去操作一口大台時,槓桿就降成了6倍(300萬元÷50萬元)。也有人用損益計算來呈現:
保證金13萬元→下跌100點(200元×100點=2萬元)→2萬元÷保證金13萬元=15%
保證金50萬元→下跌100點(200元×100點=2萬元)→2萬元÷保證金50萬元=4%
依上述論點及算法,只要提高準備金來降低槓桿,操作的風險就降低了。


當沖新手先學做順勢單

以操作的方向而言,我建議先學會做順勢單,再學做逆勢單。選擇操作的週期也要循序漸進,先學會做當沖,再學習做隔日沖,接著是短波段、長波段。
關於操作,要特別記住兩個觀念:走勢都是由小而大;操作週期越短,停損空間越小,虧損壓力跟著小,對新手更友善。以下我會分別說明。

1. 走勢都是由小而大。
2020年3月從8,268點起漲,我們來比較一下月、週、日K及5分K線圖,可以發現價差有所差別。
● 月K:當然很少有人依據月K進場,但可以看到從低點到收月K線,價差已拉開千點的差距。
● 週K:週K的低點到收週K,也有七百多點的差距。
● 日K:低點K收黑K,價差近100點,加上隔天開漲兩百多點,差距約300點。
● 5分K:每一根K棒的價差差距更小,當沖者盤中就能適時的把握到低點。

走勢都是由小轉折轉變成大轉折,先學做當沖,除了不會錯過好的轉折位置之外,也可以多做幾趟當日盤中的來回價差。

2. 操作週期越短,停損空間越小。
大部分的新手投資朋友,資金比較少,建議先從短線當沖開始,因為當沖的操作週期短,停損的設置空間小,相對虧損所造成的壓力也比較小。等到掌握得了變化較多的小波動之後,再轉換成操作大波動,就能駕輕就熟。
反應速度較慢且較能忍受波動空間較大的投資人,一樣建議先練習觀察小波動,並比較較長週期的分時K棒(例:15分K),熟練後再用週期較長的分時K棒操作。
對於新手,我建議從順勢操作開始,看K棒告訴你什麼訊息,就跟著走勢做。接下來,我們會進入本書的重頭戲──傻瓜操作法,教你怎麼「只」觀察K棒,運用簡單的基礎順勢方法,在漲勢和跌勢都能獲利。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