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試閱

Chapter 1 「人生報酬率」如何計算的理財課
  人的一生若只是追求財富與報酬,卻因為意外偶發事件而導致晚景淒涼或身後家人因遺產失和,都難稱是成功人生吧!雖然人生充滿了隨機而不可預測的事件,但身為現代社會的理性人類,還是可以透過風險管理的工具(例如:分散投資、保險規劃)來避開厄運來時的重大經濟損失,而非把一切成敗歸咎於命運的安排。
  如何計算人生的報酬率,的確是大哉問。我們可以從對社會的貢獻、個人財富或是形而上的成就⋯⋯等來做評斷。本章我們將試著從「個人財富」的角度來談「人生報酬率如何計算」的一堂基本理財課;進而導引出保險作為一種資產形式的合理安排。

1-1 金融、保險與稅
  「金融」,顧名思義就是「資金的融通」。
  用具象一點的說法,例如:「房屋」主要功能是用來居住,但當房地產作為「資產」的一種形式,自然也擁有增值期待(投資)與流動性(貸款融資)的需求與功能。因此當一棟房地產透過買賣移轉或貸款融資轉換成現金的過程,感覺就像是硬體的房地產,轉換「融化」成流動現金(線上帳戶的數字)。這樣的資產形式轉換過程,嚴謹來說,可稱為金錢的跨時間(跨期)交換。
  像是常見的流行語:「錢沒有不見;只是變成你喜歡的東西」。花錢可以買到快樂;這是一種交換。投資股票,逢高出脫也是一種跨時間的交換,當然認賠殺出也是一種跨期交換。而購買保險付出保費,以換取風險發生時,得到現金的補償,更是一種人類集體的金錢跨期交換。
  從我國的金融監督管理委員會(以下稱金管會)的職掌談起,更能清楚理解整個金融業的架構。金管會主要是執行對銀行、證券、期貨以及保險業的管理監督與檢查。其轄下有銀行局、證券期貨局與保險局,分管銀行業、證期業與保險業。延續上述對於金融的定義,銀行收受民眾存款;提供個人與法人貸款,是很典型的資金跨期交換的平臺。證券公司提供企業新上市籌資(IPO)與股票交易,讓民眾得以投資有遠景的公司並參與獲利;而獲得大眾資金的公司得以擴大經營規模、增加研發成本,進而提升競爭力。保險公司收受民眾保費,提供民眾保障也幫助社會的安全穩定。另外,保險公司的龐大資金,在法令規範內也對於政府公共投資多有助益。
  金錢在各種金融平臺上流動與交換,促進了個人理財需求、社會產業發展以及國家經濟成長的三贏局面。
  十七世紀的歐洲,殖民帝國主義興盛的時代,咖啡館扮演著商業與政治的實用功能,而非浪漫寫意的藝文場所。其中最為人稱道的咖啡館與商業結合的案例,是在泰晤士河畔的「勞埃德咖啡館」,當時的海上霸權英國,有許多的船老闆,坐在港邊Lloyd's 咖啡館內,等待貨船的返航,然而海象多變,風險頻生,在咖啡館老闆Edward Lloyd的見證下,船老闆們運用互助的概念,在咖啡館開辦保險業務,成為現在的倫敦的勞埃德Lloyd's保險組織(又稱勞合社)的前身(註1)。保險業起源於咖啡館,聽起來像是個浪漫的故事。
  稍晚的十八世紀末,坐落在紐約華爾街(Wall Street)和水街(Water Street)交叉路口的通天咖啡館(Tontine Coffee House),當時是紐約最有名的股票買賣場所。通天咖啡館裡擠滿了證券交易商、許多金融產業,包括保險契約的買賣與洽談均在此進行,原址後來成為十九世紀初紐約證券交易所成立的前身。從歷史來看,金融業的興起與咖啡館的確關係密切。
  臺灣的保險業在所有業者與從業人員近六十年的努力下;保險滲透率(保費收入占國家GDP比率)已達全世界第一,國人對於保險理財的愛好,遠超過我們表面上的理解,保單的功能與價值;本書將有詳細的說明。
  關於稅的起源,則跟人類文明一樣的久遠,憲法也明訂納稅是人民應盡的義務,無論從狩獵部落到先進國家,貢獻一己的勞力或生產以尋求統治者的保護,自古皆然,美國政治家富蘭克林(Benjamin Franklin)曾說:「人的一生有兩件事永遠逃不掉,就是死亡跟繳稅」。根據研究,以一位英國的中產階級來說,他一生繳的稅金平均達36萬英鎊(約1,350萬臺幣),等於一位上班族十數年甚至更多的薪資,等於人的一生有相當大比例的時間,其實是在為國家提供勞務(註2)。也因此,合理的稅務規劃與適當的節稅,自古至今幾乎是每一位須納稅民眾必然關注的議題,十七世紀歐洲曾經有所謂的「窗戶稅」,政府認為享受陽光也是一種權利並據此課稅,當時房子窗戶的多寡,可以判斷房屋主人的財力,但也因此造成許多民眾把窗戶封起來,甚至蓋出了許多幾乎沒有窗戶的房子,以求節稅。徵稅是國家必然的需求;而合法節稅顯然也是人民必然的需求。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