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資者的朋友》
前言
透過本書,讓行為金融學知識成為你的投資好朋友
雖然從長期投資的角度來看,股票的回報要遠遠高於債券,但是為什麼全球的投資者多選擇投資債券市場?
為什麼眾多投資股市的投資者雖然積極參與股市,每天讀書看報,學習相關知識,甚至到證券營業部報到,但到頭來投資績效還不如大盤的一般表現?
雖然在預測未來績效時,過往績效的參考價值有限,但是為什麼許多基民把主要精力都放在研究某支基金的過往績效上?
為什麼資產價格的長期趨勢非常清晰,但就是有那麼多的投資者為了短期的蠅頭小利而完全忽視市場的長期規律?結果,撿了芝麻,丟了西瓜。
以上這些可能是全球的投資者、研究者、監管者一直在思考,但一直得不到答案的問題,也是廣大散戶在進行日常財務規劃和投資時不斷思考的問題。正如很多人感嘆「為什麼懂了這麼多道理,但依然過不好這一生」一樣,很多自認為非常瞭解投資的散戶,往往發現自己的投資績效十分慘淡。
很多散戶往往在一次次失敗中,才逐漸意識到被自己一直奉為圭臬的「內線消息」、「頻繁操作」、「追漲殺跌」、「跟風從眾」等投資理念和交易思路,恰恰是他們的投資績效趕不上大盤表現,甚至蒙受巨額損失的主要原因。
一些散戶在指導別人投資時,說得頭頭是道。等到自己投資時,卻會重複、甚至放大自己曾經提醒別人一定要避免的錯誤。賺錢了,很多散戶會揚揚自得;虧損了,就把自己的失敗歸咎於金融市場的起起伏伏。
其實,市場的漲跌只不過是對投資者心理的測試與挑戰。瞭解市場、瞭解自我、瞭解投資者的心理,才是散戶在資本市場長期生存的必備技能。正如在戰爭、軍事、外交等領域,每個國家必須清醒地認識到誰是自己的朋友、誰是自己的敵人,廣大散戶在高度變化的經濟金融環境裡,也必須清醒地意識到誰是自己的朋友、誰是自己的敵人,才有可能把握資本市場提供的機會,對自己的財富進行布局和規劃,理性投資。
如何認識市場?如何認識自己?如何區分敵人和朋友?這些都是廣大散戶必須思考的重要問題。此時,行為金融學——一門橫跨經濟金融學、心理學、社會學、行為科學的交叉學科——能夠幫助散戶更佳瞭解自己和市場。
隨著羅伯・席勒(Robert J. Shiller)教授和理查・塞勒(Richard H. Thaler)教授因為行為金融研究分別在2013年和2017年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社會各界人士對於行為金融學研究的興趣和運用行為金融學知識解決現實問題的信心明顯大增。
行為金融學的一個重要分支,關注的是投資者的投資行為和投資績效,以便讓廣大散戶以更加客觀、公正、超然的視角觀察和評價自己的行為,認識到誰是自己的敵人、誰是自己的朋友。
行為金融研究發現,影響散戶投資績效的真正敵人,恰恰是投資者自己的行為。研究發現,越是激動的投資者,越是受行為偏差影響的投資者,越是想賺錢的投資者,越是容易蒙受損失。因此,投資者認識並戰勝敵人,即自己的行為偏差和局限,對於提升投資收益至關重要。作為投資者的朋友,行為金融為散戶提供的是關於市場和自我「第一性」的認識。例如,廣大散戶必須清醒地意識到,自己剛進入股市,就成為弱勢群體。不虧錢、少虧錢、趕上大盤的平均績效,這些對於廣大散戶而言,就是值得肯定的投資成就。
假設整個市場由自作聰明的主動投資者和追逐平均收益的被動投資者構成,如果被動投資者取得平均收益,那麼主動投資者也只能取得平均收益。其實,主動投資者可以取得高收益的幻象,不過是他們內部對賭,大部分專業的投資者也沒取得市場平均收益。恰恰是因為大部分主動投資者(特別是廣大散戶)得不到平均收益,才讓少數主動投資者取得高於平均收益的「股神」般的成就。因此,散戶比較理想的選擇,還是老老實實地追逐平均收益。
每個投資者的收益或損失,會對資本市場和金融體系的穩定產生舉足輕重的影響。正是投資者的狂熱,促成了人類金融史上一個又一個事後看來荒謬可笑的泡沫;也正是投資者的驚恐和絕望,一次又一次地戳破了被投資者吹起來的泡沫,給全球金融經濟體系帶來一波又一波的驚濤駭浪。
其實,投資者的投資決策過程和人類的很多決策過程一樣,很容易受其他人和社會共識影響。從這個角度來講,就像每片雪花都要對雪崩負責,每個散戶都要對社會共識和市場預期的形成負責。每個投資者的非理性行為,不僅可能導致市場層面的理性缺失,研究更表明,有時投資者完全理性的決定,也可能導致市場層面的非理性後果。因此,散戶在思考自己的行為和決策時,必須關注自己在決策過程中可能出現的錯誤和自身的局限,也必須認真思考千千萬萬個散戶的心理。
本書旨在提醒廣大散戶,雖然外部經濟環境和資本市場走勢確實在快速變化,但是金融體系和資本市場的本質,一直都沒有改變。從這個意義來講,雖然資本市場一直都是信息的市場,但很可能也是投資者心態和投資者行為的市場。所有信息,只有被投資者解讀和消化,才能透過投資者的交易影響市場走勢。而市場走勢本身又會反過來影響和決定投資者的收益和財富。從這個意義來講,散戶所有追求更高收益的嘗試,都離不開對自身心理和市場心理更深入的理解與掌握。
基於行為金融理論在過去數十年的研究成果和本書的詳細討論,筆者向廣大散戶提出幾點投資建議。
第一,多元化投資。雖然巴菲特的投資理念是「把所有的雞蛋放在同一個籃子裡,並且看好那個籃子」,但是對絕大多數的投資者,尤其是經驗一般的散戶而言,把雞蛋放在不同籃子裡的多元化策略,仍然不失為最佳選擇。
第二,關注資產配置,消極投資,仍然是事半功倍的投資策略。許多投資者由於過度自信,打探消息,頻繁操作,結果往往還不如投資於不同市場和資產的指數型基金。
第三,關注長期收益和交易成本。在考慮投資收益時,一定要關注扣除交易費用之後的淨收益,那些才是最終到手的真金白銀。
第四,增強風險意識和自我控制紀律性。克服散戶不願停損的缺點,及時鎖定損失敞口,控制下行風險。
第五,投資更像馬拉松,而不是百米衝刺。散戶一定要堅持長期複利投資和增長,積少成多,持之以恆,才能產生優異的投資收益。
人生在世,必須不停地在未知和確定、今天和未來、內心和外界之間進行選擇。這種選擇的本質,也恰恰是投資的精髓所在。根據一些發達國家資本市場的研究,一旦投資者意識到自己在投資過程中的「朋友」和「敵人」,就能在一定程度上修正自己的錯誤,提升自己的投資績效。
就像席勒教授不止一次提到的,他希望行為金融學成為「好」的金融學,希望金融學能夠幫助社會成為「好」的社會。我衷心希望本書就行為談理性,就投資談人性,幫助廣大散戶朋友成為更優秀的投資者,這樣也算是實現了筆者幫助散戶、回饋社會的初衷。
筆者衷心希望行為金融學知識、本書能夠成為散戶最親密的朋友。
《投資者的敵人》
前言
認識投資過程中的朋友和敵人,
修正錯誤,提升投資績效
為什麼2008年美國房地產市場會下跌,並且引發2008年百年一遇的全球金融危機?
為什麼2015年中國A股市場會經歷異常波動,並導致市值腰斬,損失超過25兆人民幣?
為什麼在2020年新冠疫情肆虐之時,全球股市會急劇暴跌,然後又急劇暴漲?
為什麼像美國長期資本管理公司(Long-Term Capital Management L.P., LTCM)這樣的明星對沖基金,會在1998年短短一個月裡損失超過90%,並且幾乎摧毀全球金融體系?
為什麼像伯納・馬多夫(Bernard Lawrence Madoff)這樣的「明星基金經理人」,能夠在二十多年的時間裡欺騙全球六百多億美元資金的信任,但幾乎從不投資?
為什麼像惠普(HP)公司這樣的老牌科技公司,會在估值110億美元收購Autonomy軟體公司的收購交易中折戟沉沙,損失88億美元?
《投資者的敵人》原版自2013年出版以來,中國經濟增長和金融市場都發生了重大而深刻的變化。隨著過去幾年中國經濟增長速度逐漸放緩,房地產市場逐漸冷卻,信託商品和銀行理財商品風險逐漸顯現,中國A股市場波動幅度增加,都讓廣大投資者、特別是散戶投資者,擁有一種無所適從的感覺。原來的投資策略和投資習慣逐漸不再適用,而新的投資理念和投資方法又尚未形成。與此同時,物價的上漲和真實購買力的逐漸下降,進一步提升了人們希望透過投資讓自己的財富保值增值的意願。2020年的新冠疫情,更是帶來了前所未有的經濟衝擊和全球金融體系的動蕩,讓很多原本成功和穩定的企業,也開始感受到環境的變化和投資過程中挑戰的增加。
這本新版的《投資者的敵人》內容更加針對企業家、企業高級管理者和政府決策者, 更多利用行為金融研究,特別是行為公司金融的研究,著重討論企業家和公司高管在股權債權融資、收購兼并、投資者關係、回饋股東等公司金融領域面對的主要問題,同時結合企業家自身的特點和行為偏差,以及經濟金融體系中廣泛存在的風險和不確定性,幫助企業家認識自身決策的局限和錯誤。同時,基於政府政策和監管決定對企業經營的重大影響,本書嘗試透過政府決策和企業決策過程之間的類比,對於政策監管部門自身的行為和決策過程,也提出了基於行為金融研究的新視角和思路。
在如此複雜多變的環境中,企業家和高管所面臨的問題也在急劇變化。企業家和高管所面臨的挑戰,並不僅僅局限於如何發展與管理企業,同時涉及到如何把握資本市場提供的機會,理性負責地對自己的財富進行及早的布局和規劃。在這一領域,企業家和高管的專業知識和技能,未必能夠給他們帶來比普通廣大散戶投資者更多的優勢。反而因為企業家和高管自身財富的高度集中、對自身行業的嚴重偏好,和在企業管理中所積累的成功經驗和績效,都可能成為他們在投資理財過程中的巨大挑戰。因此,筆者希望企業家和高管朋友,可以結合《投資者的敵人》和《投資者的朋友》兩書一起,洞悉金融體系和資本市場裡一些深層次的本質,更好地認識到資本市場既是信息的市場,更是投資者心態和投資者行為的市場,進而能夠在個人理財領域克服自身的貪婪和恐懼,識別他人的錯誤和局限,改善自己的投資決策。行為金融學,正是力圖彌補投資者在這些方面的不足的一個新興交叉學科。
本書的讀者當然並不局限於企業家和高管。中國2015年的股災和2018年的A股股市大跌,都在在展現了廣大散戶和企業高管在知識能力、金融工具、操作手段、風險承受能力方面的天壤之別。如果廣大散戶能對資本市場和金融體系中存在的嚴重行為偏誤、資訊不對稱和監管者的多重政策目標考慮有更多瞭解的話,就可能對自己在金融體系中的「弱勢群體」地位有更清晰的瞭解,並且做好更充分的準備,進而減少自身的行為偏誤,也減少自己被監管者誤導或被上市公司利用的可能,從而提升自己的投資績效,使自己的財富保值增值。
行為金融學的一個重要目的,就是幫助許許多多的投資者瞭解金融市場的複雜性,瞭解資本市場,瞭解那些上市公司和金融機構所熟知、但散戶並不知曉的行為和做法,最終認識到自己的天真和局限,以及「弱勢群體」的定位。散戶只有更好地瞭解監管者、上市公司、企業高管的行為和思路,才有可能更好地維護自身的利益,信息充分地步入投資的賽場。
鑒於重大市場波動面前,市場上出現了越來越多的「明星投資人」,本書與最初的原版相比,增加了整整兩個章節總結明星企業和明星投資人的教訓,並且著重討論了明星企業和明星投資人失敗的原因。在資訊高度不對稱的金融市場,造神和追星都是投資者習以為常的現象與行為,但所謂的明星企業家和明星投資人,是否真的可以無往不勝?其實是一個非常值得探討的話題。
究其根本,失敗的投資一定是對於風險產生了錯誤的判斷。因此,這本新版的《投資者的敵人》特別對於風險的來源,從行為金融學的角度進行了詳細的梳理。值得強調的是,很多風險雖然來自外部,但其實植根於企業家和投資者的心靈深處。雖然企業家和高管與散戶相比具有明顯的優勢,但是正如書中指出的,恰恰是企業家和管理者過往的成功經驗,可能成為其在投資過程中面臨的最大敵人。
人生在世,很多選擇就像投資,也像管理企業,必須不停地在未知和確定、今天和未來、內心和外界之間進行選擇。一定程度上,這種選擇的本質,和財務投資在風險和收益、當下和未來之間的選擇,精髓一脈相承。根據一些發達國家資本市場的研究,無論是散戶還是高階管理者,一旦投資者意識到自己在投資過程中的朋友和敵人,多能在一定程度上修正自己的錯誤,提升自己的投資績效。如果企業家、高管、監管者和政策制定者,也可以意識到投資過程中的敵人,有意識地幫助自己和他人克服投資過程中的敵人,應該也有助於管理好更多的企業和國民經濟。
如果本書能夠確實幫助到廣大的投資者,特別是成功的企業家和高階管理者,更清楚地意識到自己的成功經驗和過往績效,很可能就是自己在投資過程中最大的敵人,並且幫助監管者更好地理解經濟金融的本質,克服自身在制定政策過程中所面對的敵人,同時更好地幫助全球各國經濟金融體系成功平穩地轉型升級,幫助全球的企業家和投資者制定正確的投資管理決策,獲得合理的投資收益,就算是實現了筆者助力全球各國經濟發展、企業成長和家庭美滿的初衷。
前言
透過本書,讓行為金融學知識成為你的投資好朋友
雖然從長期投資的角度來看,股票的回報要遠遠高於債券,但是為什麼全球的投資者多選擇投資債券市場?
為什麼眾多投資股市的投資者雖然積極參與股市,每天讀書看報,學習相關知識,甚至到證券營業部報到,但到頭來投資績效還不如大盤的一般表現?
雖然在預測未來績效時,過往績效的參考價值有限,但是為什麼許多基民把主要精力都放在研究某支基金的過往績效上?
為什麼資產價格的長期趨勢非常清晰,但就是有那麼多的投資者為了短期的蠅頭小利而完全忽視市場的長期規律?結果,撿了芝麻,丟了西瓜。
以上這些可能是全球的投資者、研究者、監管者一直在思考,但一直得不到答案的問題,也是廣大散戶在進行日常財務規劃和投資時不斷思考的問題。正如很多人感嘆「為什麼懂了這麼多道理,但依然過不好這一生」一樣,很多自認為非常瞭解投資的散戶,往往發現自己的投資績效十分慘淡。
很多散戶往往在一次次失敗中,才逐漸意識到被自己一直奉為圭臬的「內線消息」、「頻繁操作」、「追漲殺跌」、「跟風從眾」等投資理念和交易思路,恰恰是他們的投資績效趕不上大盤表現,甚至蒙受巨額損失的主要原因。
一些散戶在指導別人投資時,說得頭頭是道。等到自己投資時,卻會重複、甚至放大自己曾經提醒別人一定要避免的錯誤。賺錢了,很多散戶會揚揚自得;虧損了,就把自己的失敗歸咎於金融市場的起起伏伏。
其實,市場的漲跌只不過是對投資者心理的測試與挑戰。瞭解市場、瞭解自我、瞭解投資者的心理,才是散戶在資本市場長期生存的必備技能。正如在戰爭、軍事、外交等領域,每個國家必須清醒地認識到誰是自己的朋友、誰是自己的敵人,廣大散戶在高度變化的經濟金融環境裡,也必須清醒地意識到誰是自己的朋友、誰是自己的敵人,才有可能把握資本市場提供的機會,對自己的財富進行布局和規劃,理性投資。
如何認識市場?如何認識自己?如何區分敵人和朋友?這些都是廣大散戶必須思考的重要問題。此時,行為金融學——一門橫跨經濟金融學、心理學、社會學、行為科學的交叉學科——能夠幫助散戶更佳瞭解自己和市場。
隨著羅伯・席勒(Robert J. Shiller)教授和理查・塞勒(Richard H. Thaler)教授因為行為金融研究分別在2013年和2017年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社會各界人士對於行為金融學研究的興趣和運用行為金融學知識解決現實問題的信心明顯大增。
行為金融學的一個重要分支,關注的是投資者的投資行為和投資績效,以便讓廣大散戶以更加客觀、公正、超然的視角觀察和評價自己的行為,認識到誰是自己的敵人、誰是自己的朋友。
行為金融研究發現,影響散戶投資績效的真正敵人,恰恰是投資者自己的行為。研究發現,越是激動的投資者,越是受行為偏差影響的投資者,越是想賺錢的投資者,越是容易蒙受損失。因此,投資者認識並戰勝敵人,即自己的行為偏差和局限,對於提升投資收益至關重要。作為投資者的朋友,行為金融為散戶提供的是關於市場和自我「第一性」的認識。例如,廣大散戶必須清醒地意識到,自己剛進入股市,就成為弱勢群體。不虧錢、少虧錢、趕上大盤的平均績效,這些對於廣大散戶而言,就是值得肯定的投資成就。
假設整個市場由自作聰明的主動投資者和追逐平均收益的被動投資者構成,如果被動投資者取得平均收益,那麼主動投資者也只能取得平均收益。其實,主動投資者可以取得高收益的幻象,不過是他們內部對賭,大部分專業的投資者也沒取得市場平均收益。恰恰是因為大部分主動投資者(特別是廣大散戶)得不到平均收益,才讓少數主動投資者取得高於平均收益的「股神」般的成就。因此,散戶比較理想的選擇,還是老老實實地追逐平均收益。
每個投資者的收益或損失,會對資本市場和金融體系的穩定產生舉足輕重的影響。正是投資者的狂熱,促成了人類金融史上一個又一個事後看來荒謬可笑的泡沫;也正是投資者的驚恐和絕望,一次又一次地戳破了被投資者吹起來的泡沫,給全球金融經濟體系帶來一波又一波的驚濤駭浪。
其實,投資者的投資決策過程和人類的很多決策過程一樣,很容易受其他人和社會共識影響。從這個角度來講,就像每片雪花都要對雪崩負責,每個散戶都要對社會共識和市場預期的形成負責。每個投資者的非理性行為,不僅可能導致市場層面的理性缺失,研究更表明,有時投資者完全理性的決定,也可能導致市場層面的非理性後果。因此,散戶在思考自己的行為和決策時,必須關注自己在決策過程中可能出現的錯誤和自身的局限,也必須認真思考千千萬萬個散戶的心理。
本書旨在提醒廣大散戶,雖然外部經濟環境和資本市場走勢確實在快速變化,但是金融體系和資本市場的本質,一直都沒有改變。從這個意義來講,雖然資本市場一直都是信息的市場,但很可能也是投資者心態和投資者行為的市場。所有信息,只有被投資者解讀和消化,才能透過投資者的交易影響市場走勢。而市場走勢本身又會反過來影響和決定投資者的收益和財富。從這個意義來講,散戶所有追求更高收益的嘗試,都離不開對自身心理和市場心理更深入的理解與掌握。
基於行為金融理論在過去數十年的研究成果和本書的詳細討論,筆者向廣大散戶提出幾點投資建議。
第一,多元化投資。雖然巴菲特的投資理念是「把所有的雞蛋放在同一個籃子裡,並且看好那個籃子」,但是對絕大多數的投資者,尤其是經驗一般的散戶而言,把雞蛋放在不同籃子裡的多元化策略,仍然不失為最佳選擇。
第二,關注資產配置,消極投資,仍然是事半功倍的投資策略。許多投資者由於過度自信,打探消息,頻繁操作,結果往往還不如投資於不同市場和資產的指數型基金。
第三,關注長期收益和交易成本。在考慮投資收益時,一定要關注扣除交易費用之後的淨收益,那些才是最終到手的真金白銀。
第四,增強風險意識和自我控制紀律性。克服散戶不願停損的缺點,及時鎖定損失敞口,控制下行風險。
第五,投資更像馬拉松,而不是百米衝刺。散戶一定要堅持長期複利投資和增長,積少成多,持之以恆,才能產生優異的投資收益。
人生在世,必須不停地在未知和確定、今天和未來、內心和外界之間進行選擇。這種選擇的本質,也恰恰是投資的精髓所在。根據一些發達國家資本市場的研究,一旦投資者意識到自己在投資過程中的「朋友」和「敵人」,就能在一定程度上修正自己的錯誤,提升自己的投資績效。
就像席勒教授不止一次提到的,他希望行為金融學成為「好」的金融學,希望金融學能夠幫助社會成為「好」的社會。我衷心希望本書就行為談理性,就投資談人性,幫助廣大散戶朋友成為更優秀的投資者,這樣也算是實現了筆者幫助散戶、回饋社會的初衷。
筆者衷心希望行為金融學知識、本書能夠成為散戶最親密的朋友。
《投資者的敵人》
前言
認識投資過程中的朋友和敵人,
修正錯誤,提升投資績效
為什麼2008年美國房地產市場會下跌,並且引發2008年百年一遇的全球金融危機?
為什麼2015年中國A股市場會經歷異常波動,並導致市值腰斬,損失超過25兆人民幣?
為什麼在2020年新冠疫情肆虐之時,全球股市會急劇暴跌,然後又急劇暴漲?
為什麼像美國長期資本管理公司(Long-Term Capital Management L.P., LTCM)這樣的明星對沖基金,會在1998年短短一個月裡損失超過90%,並且幾乎摧毀全球金融體系?
為什麼像伯納・馬多夫(Bernard Lawrence Madoff)這樣的「明星基金經理人」,能夠在二十多年的時間裡欺騙全球六百多億美元資金的信任,但幾乎從不投資?
為什麼像惠普(HP)公司這樣的老牌科技公司,會在估值110億美元收購Autonomy軟體公司的收購交易中折戟沉沙,損失88億美元?
《投資者的敵人》原版自2013年出版以來,中國經濟增長和金融市場都發生了重大而深刻的變化。隨著過去幾年中國經濟增長速度逐漸放緩,房地產市場逐漸冷卻,信託商品和銀行理財商品風險逐漸顯現,中國A股市場波動幅度增加,都讓廣大投資者、特別是散戶投資者,擁有一種無所適從的感覺。原來的投資策略和投資習慣逐漸不再適用,而新的投資理念和投資方法又尚未形成。與此同時,物價的上漲和真實購買力的逐漸下降,進一步提升了人們希望透過投資讓自己的財富保值增值的意願。2020年的新冠疫情,更是帶來了前所未有的經濟衝擊和全球金融體系的動蕩,讓很多原本成功和穩定的企業,也開始感受到環境的變化和投資過程中挑戰的增加。
這本新版的《投資者的敵人》內容更加針對企業家、企業高級管理者和政府決策者, 更多利用行為金融研究,特別是行為公司金融的研究,著重討論企業家和公司高管在股權債權融資、收購兼并、投資者關係、回饋股東等公司金融領域面對的主要問題,同時結合企業家自身的特點和行為偏差,以及經濟金融體系中廣泛存在的風險和不確定性,幫助企業家認識自身決策的局限和錯誤。同時,基於政府政策和監管決定對企業經營的重大影響,本書嘗試透過政府決策和企業決策過程之間的類比,對於政策監管部門自身的行為和決策過程,也提出了基於行為金融研究的新視角和思路。
在如此複雜多變的環境中,企業家和高管所面臨的問題也在急劇變化。企業家和高管所面臨的挑戰,並不僅僅局限於如何發展與管理企業,同時涉及到如何把握資本市場提供的機會,理性負責地對自己的財富進行及早的布局和規劃。在這一領域,企業家和高管的專業知識和技能,未必能夠給他們帶來比普通廣大散戶投資者更多的優勢。反而因為企業家和高管自身財富的高度集中、對自身行業的嚴重偏好,和在企業管理中所積累的成功經驗和績效,都可能成為他們在投資理財過程中的巨大挑戰。因此,筆者希望企業家和高管朋友,可以結合《投資者的敵人》和《投資者的朋友》兩書一起,洞悉金融體系和資本市場裡一些深層次的本質,更好地認識到資本市場既是信息的市場,更是投資者心態和投資者行為的市場,進而能夠在個人理財領域克服自身的貪婪和恐懼,識別他人的錯誤和局限,改善自己的投資決策。行為金融學,正是力圖彌補投資者在這些方面的不足的一個新興交叉學科。
本書的讀者當然並不局限於企業家和高管。中國2015年的股災和2018年的A股股市大跌,都在在展現了廣大散戶和企業高管在知識能力、金融工具、操作手段、風險承受能力方面的天壤之別。如果廣大散戶能對資本市場和金融體系中存在的嚴重行為偏誤、資訊不對稱和監管者的多重政策目標考慮有更多瞭解的話,就可能對自己在金融體系中的「弱勢群體」地位有更清晰的瞭解,並且做好更充分的準備,進而減少自身的行為偏誤,也減少自己被監管者誤導或被上市公司利用的可能,從而提升自己的投資績效,使自己的財富保值增值。
行為金融學的一個重要目的,就是幫助許許多多的投資者瞭解金融市場的複雜性,瞭解資本市場,瞭解那些上市公司和金融機構所熟知、但散戶並不知曉的行為和做法,最終認識到自己的天真和局限,以及「弱勢群體」的定位。散戶只有更好地瞭解監管者、上市公司、企業高管的行為和思路,才有可能更好地維護自身的利益,信息充分地步入投資的賽場。
鑒於重大市場波動面前,市場上出現了越來越多的「明星投資人」,本書與最初的原版相比,增加了整整兩個章節總結明星企業和明星投資人的教訓,並且著重討論了明星企業和明星投資人失敗的原因。在資訊高度不對稱的金融市場,造神和追星都是投資者習以為常的現象與行為,但所謂的明星企業家和明星投資人,是否真的可以無往不勝?其實是一個非常值得探討的話題。
究其根本,失敗的投資一定是對於風險產生了錯誤的判斷。因此,這本新版的《投資者的敵人》特別對於風險的來源,從行為金融學的角度進行了詳細的梳理。值得強調的是,很多風險雖然來自外部,但其實植根於企業家和投資者的心靈深處。雖然企業家和高管與散戶相比具有明顯的優勢,但是正如書中指出的,恰恰是企業家和管理者過往的成功經驗,可能成為其在投資過程中面臨的最大敵人。
人生在世,很多選擇就像投資,也像管理企業,必須不停地在未知和確定、今天和未來、內心和外界之間進行選擇。一定程度上,這種選擇的本質,和財務投資在風險和收益、當下和未來之間的選擇,精髓一脈相承。根據一些發達國家資本市場的研究,無論是散戶還是高階管理者,一旦投資者意識到自己在投資過程中的朋友和敵人,多能在一定程度上修正自己的錯誤,提升自己的投資績效。如果企業家、高管、監管者和政策制定者,也可以意識到投資過程中的敵人,有意識地幫助自己和他人克服投資過程中的敵人,應該也有助於管理好更多的企業和國民經濟。
如果本書能夠確實幫助到廣大的投資者,特別是成功的企業家和高階管理者,更清楚地意識到自己的成功經驗和過往績效,很可能就是自己在投資過程中最大的敵人,並且幫助監管者更好地理解經濟金融的本質,克服自身在制定政策過程中所面對的敵人,同時更好地幫助全球各國經濟金融體系成功平穩地轉型升級,幫助全球的企業家和投資者制定正確的投資管理決策,獲得合理的投資收益,就算是實現了筆者助力全球各國經濟發展、企業成長和家庭美滿的初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