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試閱

【摘文1】名為當日沖銷的生活模式(節錄)
有人賺錢必定有人賠錢
只要成為當沖客,就不需要繼續勉強在討人厭的公司上班,順利的話還可以自由旅行全世界。然而,如此吸引人的提案背後,卻隱藏著一個小小的陷阱,那就是,當沖其實是一種零和博弈(Zero-sum game)。
「零和博弈」指的是參與者的獲利與虧損加總合計後為零,這也是所有博弈遊戲的基本概念。例如以一百日圓的賭注來擲硬幣,賭對的一方可獲利一百日圓,而另一方必定虧損一百日圓,雙方損益加總後等於零(一般而言,還須計入被扣除的手續費,所以實際上應為負數)。
從事股票交易時,也是同樣的道理,這點從買賣成立的事實便能輕鬆證明。
當某檔股票的股價為一百日圓,便代表在股市中有以一百日圓買進該股的投資者,以及以一百日圓賣出該股的投資者。前者預測股價未來會再上漲而決定買進,後者則判斷股價將會下跌而決定賣出。就像這樣,在股票交易中,無論在任何情況下,如果沒有數量相等(股數相等)的投資者做出完全相反的預測,交易就無法成立。(如果某一方數量較多,股價就會呈上漲或下跌走勢。)
在流動性相對較高的股票市場中,交易一旦成立,股價多會立刻發生漲跌波動。這就代表投資者雙方有一方正確預測股價走向,另一方則預測錯誤。假設只是單純猜測股價究竟會漲到一百一十日圓或跌至九十日圓,那麼必會有一方獲勝;但若計算雙方的損益總和,則無論在哪個時間點上計算,都會得到合計為零的結果。所謂的股票交易原理,就是一種無限反覆的零和買賣,故所有的交易到最後,總合計算必然為零。
當某人賺了一百日圓,就代表另一個人損失了一百日圓。當某人獲利一萬日圓,另一邊就會有人虧損一萬日圓。想必各位讀者到目前為止,應該都能輕易理解我想說的內容。
而理所當然地,接下來各位會察覺到一個相當單純的事實。
當某人成功地用五年時間把一百萬變成一百億,也就表示有人在五年內總共損失了一百億(準確來說,應為九十九億九千九百萬)。
當然,沒有人能輕易承受如此龐大的損失,因此這筆損失正是由許許多多的投資者分散承擔。如此一想便不難理解,在這位成功賺進一百億的投資者背後,其實有著一萬名投資者,把好不容易存下的一百萬丟進了股市,而這筆錢就此一去不復返。

股市裡的星際大戰
當初,剛開始出現在美國股市裡當沖客們,總喜歡拿知名電影《星際大戰》來比喻自身的處境。例如由大型證券公司或機構投資者所掌控的華爾街,就是以黑武士達斯.維達為代表的「邪惡帝國」;而藉由高速通訊網路設備及最新交易系統所武裝起來的個人投資者,所集結而成的組織,便是挑戰該「獨裁政治」的同盟軍。
當時的路克.天行者與韓.索羅等人的最大敵人,正是高盛(Goldman Sachs)、所羅門兄弟(Salomon Brothers)、摩根大通(JPMorgan Chase)等巨大投資銀行集團的投資部門;而他們最主要的獵物,當然是投資信託和年金基金等反應遲鈍的機構投資者。即使時至今日,依然有許多投資者懷念著當年熱絡的市場氛圍,因為當時的市場參與者並不單純只是「投資者」,而是人人有機會搖身一變成為「投資英雄」的稀罕年代。但很快地,隨著投資者的人數暴增,投資市場也就此成了相互猜忌攻防的無趣世界。
言歸正傳,當時的當沖客,主要進行的是什麼樣的交易遊戲呢?讓我們透過日本的例子來看看。
在一些管理機構投資人資金的基金裡,會設定「不納入任何股價未達一百日圓之股票」的規則。這樣做是為了避免基金內長期持有那些無法說服客戶續抱的不良標的。然而IT泡沫破滅之後,在股市持續下探的走弱行情中,無論是銀行、建設業或不動產公司,許多企業都不可避免地跌到了一百日圓左右。
也就是說,只要將這類積弱不振的股票賣空,讓股價跌到兩位數,到了隔天,基金和機構投資人就只能循規蹈矩地將持股賣出,即使會因此造成巨大虧損,但交易員畢竟也只是聽命行事的上班族,管理的又是他人的資產,自然無關痛癢(內心話就是:反正這些會造成投資者虧損的規則也不是我訂的啊)。
如今我可以坦然地說,這樣的交易模式真的非常有趣。由於隔天股價百分之百會暴跌,只要股價探底時反手買進,一來一往就能連賺兩波。因為股價很低,所以即使是一般的上班族也能投點零用錢嘗試交易,且遭賣空鎖定的標的,價格幾乎不可能回升到原本的水準(因為大家都知道,只要賣空就有錢賺),也就幾乎不會有虧損的風險。那個時候,「一天就把一百萬翻成兩百萬」的故事,比比皆是。
不過,這麼做之所以令投資者難以自拔,其實還有另一個理由,那就是心理上的刺激。投資人彼此在網路上交流資訊,將眾人鎖定的獵物逐漸逼入絕境,看著收盤價跌破一百日圓的當下,就能感受到難以言喻的興奮!此時,股票市場就宛如一處虛擬戰場,而每位參戰者則透過奇襲,將敵人的航空母艦或戰艦逐一擊沉。
誠如各位所知,股市交易就像一種網路遊戲,只要掌握住密技,就能在兼顧樂趣的同時取得實際利益,買賣過程中更是緊張刺激,令人血脈賁張。從經營者角度來看,當然不樂見自家企業的股價被人玩弄於股掌間,然而說到底,面對股價下跌,須負最大責任的還是企業本身;且金融機構就算破產,也能得到政府調用稅金救濟。
當運用企業年金操盤的基金出現嚴重虧損,我們未來會不會就領不到年金了呢?那還多久以後的事,用不著現在操心。重點是,賭博時把底牌亮給別人看,那不是笨蛋嗎?讓這樣的人消失,對社會更好。
遺憾的是,無論是什麼樣的異常現象,一旦在街頭巷尾流傳開來,就會頓失魔力。在方才提到的「擊沉戰艦遊戲」裡,後來也出現證券公司交易員趁股價即將跌破一百日圓時大量搶進、導致參與遊戲的散戶們陷入恐慌的情況。說來諷刺,這回被掀開底牌、淪為獵物的,反倒是散戶交易員了。

【摘文2】靠股票創造財富的方法(節錄)
資本主義其實終歸只有一條路
基本分析派(實在論)與技術分析派(唯名論)有著根本性的對立,因此多數人都認定,雙方絕無達成共識的機會。但只要你仔細觀察,就不難發現兩者之間其實有著十分微妙的連動關係。
基本分析派之所以能取得乏人問津的廉價股票,是因為多數市場參與者並未發現該企業的「內在價值」。反過來說,若市場裡只有基本分析派的投資者,那就不會有任一檔股票處於低價狀態,結果就是,永遠不會有合適的投資機會到來。也就是說,當所有人都認定基本分析派才是正確的投資方式時,基本分析派的投資者,就會從這個世界上徹底消失了。
另一方面,正如前文所提,技術分析投資是一場預測參加者之預期的遊戲。由於股價會不斷變動,因此投資者的預期也會因某些要素而發生變化。從原理上來看,其中會帶來最大影響的要素,當然就是企業的營收預測(以及後續由此所推得的企業內在價值)。
由此可知,基本分析派與技術分析派雖然看似水火不容,可是彼此之間卻有著相互依存的關係。如果市場上少了交易時無視企業「內在價值」的技術分析派,基本分析派的投資方法也就無法成立。相對地,若沒有因企業收益預測而引發的股價波動,技術分析派的遊戲也一樣無從玩起。
然而,雙方的相關性還不僅止於此。
在股票投資是一場機率遊戲的前提下,那些「保證獲利的線圖走勢分析」都是騙局;同樣地,「保證獲利的長期投資法」其實也並不存在。巴菲特之所以堅持挑選「股價遠低於該企業實際價值」的股票,正是因為他熟知股票投資的遊戲規則。當股價愈低,投資者的獲利勝率就會愈高。因此,追尋低股價正是讓遊戲朝著對自己有利方向發展的唯一方法。
不管是股票交易員還是長期投資者,在股票市場裡的每一位成功人士,所做的事情其實都一樣。無論經營事業或從事投資,要想從中創造財富的共通原則,就是要比他人更快一步找出市場的扭曲點。
這就是資本主義的精髓所在。

成為股市評論達人的方法
股市名嘴或投資顧問的預測大多無法準確命中,但是為什麼他們依然可以抱穩飯碗呢?這是因為在推薦選股時,就算他們是基於隨便的原因,隨便推薦了某一檔股票,也總會有一半的機率是對的。
而當擅於話術的股市名嘴在自己推薦的股票碰巧上漲時,更會抓住機會大大吹噓一番。例如:「活力門的股價果然漲到十倍了!當初如果你聽我的話,現在早就是大富翁了!」可一旦預測失準,他又會雙手一攤,裝做什麼都沒發生(其內心想法想必是「投資有賺有賠,責任都要自己承擔」之類的)。
有些財經專家為了更引人注目,會提出更極端的建議,或是與大多數人背道而馳的投資方向。例如當日經平均指數暴跌,市場氣氛低迷時,他們會站出來大聲宣示:「經濟的基本盤並沒有動搖,股價一定會在幾個月後觸底反彈!」如果碰巧股價真的回升,這些財經專家必會第一個站出來邀功。然而,即使狀況並未如預期發展,投資者多半也不會太放在心上,一切就會像船過水無痕般被眾人淡忘。
更有甚者,還會散布「日本將在二○**年破產」、「銀行會查封存款導致存戶無法領出」等可能性極低的負面預言。如同當年「恐怖大王」諾斯特拉達姆斯的預言一樣,人類本就具有被負能量吸引的傾向(像佛洛伊德就曾提出「死之本能」﹝Thanatos﹞這樣的概念)。做出各類災難式預言的人,心中多半抱著「一旦矇中,自己就能一輩子受人崇敬」的想法。即使最後什麼事都沒發生,對眾人而言等於逃過一場災難,因此也不會有人太過計較。結論就是:所謂的股市預測,其實就是一筆穩賺不賠的生意。
這樣的模式之所以能夠成立,正是因為極少有人會花時間回溯股市名嘴過往幾年的預測。然而在美國,卻真的有一位好管閒事的經濟學者,針對提供投資情報的相關服務做了一項極為透徹的研究。結果可想而知是慘不忍睹:如果全盤按著「財經專家」的建言交易股票,幾乎保證穩賠不賺,還會被證券公司狠狠剝一層手續費,績效甚至不如讓猴子隨意擲飛鏢選出來的股票。這大概就是受到業界環境束縛之類因素的影響吧。
當然,優質的市場預測機構也不是沒有。例如知名的價值線(Value Line),根據費雪.布雷克(Fischer Black,以衍生性金融商品相關理論聞名的經濟學者)的詳細研究,他們的市場預測,在長期表現上確實曾持續優於市場平均。
價值線素來標榜「不隨市場行情起舞」,當金融業界的財經專家們隨著市場風向忽左忽右時,他們卻鮮少改變自己的預測。諷刺的是,這就再次證明了巴菲特的觀點:不受外在雜訊影響,堅持自身所選定的股票並長期持有,才是創造財富的關鍵。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