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卷 廖文毅案參與者的經歷
台獨運動始祖廖文毅因為個人從政不順遂,繼而反思台灣的命運何去何從,加上兄弟之間早有強烈的台灣意識,故而率先提出台灣獨立的想法,並進而實踐成立「台灣共和國」。然因此舉與當政者的理念不符,牴觸國策「反共復國」之執行,遂而導向叛國的罪行,並牽連一干人等,現將相關人士的說法整理如下,以還原事實真相。
1、廖史豪
*與廖文毅的關係: 是廖文毅大哥廖溫仁的長子,稱廖文毅為三叔。
*簡歷:
西元1923年2月21日出生於日本京都。
西元1944年1月當志願兵。
西元1946年10月參與《前鋒》雜誌。
西元1950年2月28日與陳娟娟結婚。
西元1950年5月25日投案自首。
西元1950年7月判刑7年。
西元1953年10月離開綠島,再度被起訴,遭判無期徒刑。
西元1956年12日被減刑為12年。
西元1958年8月25日保外就醫。
西元1962年1月27日第二次被逮捕。
西元1965年1月14日被判死刑。
西元1965年12月被釋放。
廖史豪於西元1923年2月11日誕生於日本京都。他誕生的地方隔壁就住著京都帝大著名教授矢野仁一。在1歲前,父母親曾經帶他回西螺老家,因為是長孫的身分,所以祖父廖承丕十分疼愛廖史豪。
廖史豪的父親廖溫仁是一位京都帝大醫學博士,因為興趣的關係又在京都帝大文學部、大學院研究歷史學,專攻中國醫學史,特別是研究東亞的腳氣病,他的指導教授是藤浪鑑,醫學博士論文為《東亞腳氣病研究》。旅日期間家裡常有台灣同鄉和留學生來往。而母親蔡綉鸞是在廖溫仁在京都帝大讀史學時相識的,台灣台中清水人,在小學二年級時被他大哥蔡梅溪帶到日本東京念書,因娘家長輩蔡惠如的緣故,稱楊肇嘉為舅舅,因此和一些政治人物有交往。例如台灣文協會中堅分子蔡培火在讀東京高等師範學校時,和廖史豪的大舅蔡梅溪是拜把之交。
廖史豪的父母算是老少配,相差12歲,父親晚婚,母親早嫁,生有二男五女,廖史豪排行老大,滿周歲時曾經被父親帶回台灣西螺老家探望祖父祖母。因為是長孫的緣故,故取名為「史豪」。在他成長的印象中,他記得父親廖溫仁在取得醫學博士學位後,常與京都台灣同鄉會的成員連絡,而且同志社中學、大學和京都帝大、立命館大學的台灣留學生常到他家聚會,那時候他的父親並沒有參加「台灣議會請願運動」,也沒有參與連署。廖溫仁是一位嚴父,教育子女很嚴格,而蔡綉鸞是一位慈母,對待子女和顏悅色,打理家中大小事務,而蔡綉鸞兩個弟弟蔡梅龍、蔡梅芳也在日本求學,同他們住在一起。而廖史豪的叔叔廖文奎、廖文毅在就讀同志社中學時,曾經借助在他家裡。
廖文奎是廖史豪的二叔,很愛讀書,也很會念書,小時候喜歡看布袋戲,於是培養出他喜歡中國歷史和文化的興趣,因此長大後有意攻讀中國社會學、政治學。中學完成學業後,前往中國大陸讀書。廖史豪的三叔廖文毅也是走廖文奎的求學路線,從同志社中學畢業後,因為想當小說作家,又對政治、外交有興趣,所以想到中國大陸進一步發展。廖文毅曾經告訴大嫂蔡綉鸞,想先在大學擔任教職,然後再往政治界或外交界發展。當時,廖文奎和廖文毅兩人持日本護照到中國大陸。廖文奎選讀南京金陵大學政治系,畢業後再前往美國芝加哥大學攻讀設會學;而廖文毅則就讀南京金陵大學化學系,再前往美國密西根、俄亥俄大學攻讀化工,兩個人都獲得博士學位,全由祖父廖承丕負擔學費。後來廖文奎到中國大陸中央政治大學、金陵大學、聖約翰大學教書,也到香港大學任教,不過經濟情況不好,都是祖父背後支援。
廖家在台第一代廖龍院留下幾甲土地,到了第二代廖承丕因為善於理財,累積不少財富,有錢就去投資土地,從西螺買到嘉義斗六、高雄等,當時西螺隸屬台南州,所以廖承丕成為台南州的大富人,握擁幾千甲地、幾百萬地租。也因為廖承丕的財富,才能讓他栽培三個弟弟和五個兒子赴日進修,甚至兒子遠渡美國、中國留學,據廖史豪的口述歷史記載,到了第三代依舊仰賴第二代祖父的資產得以維生,主要是其父廖溫仁和他不善於處理錢財,從日本返台後,又從事政治活動、台灣獨立活動和坐牢,始終在花錢。如果沒有廖承丕的資產支撐,恐怕廖氏子弟無法從事政治活動。
廖溫仁的個性敦厚固執、實事求是,一派學者風範,其最大的夢想為綜合中國醫學史的研究,成為世界級的學者。不幸的是,在西元1936年6月23日因病去世,當時已經接獲台北帝大的教職聘書了,廖承丕在台北中山北路購買一棟房子等長子返台光宗耀祖,因為那時候很少人可以得到台北帝大的教職聘書。此時,廖溫仁的妻子蔡綉鸞才32歲,長子廖史豪14歲,就讀同志社中學,另外還有一男五女。同一年7月,蔡綉鸞帶著子女共7人返台,這是全家首次回台團聚,因為子女大都在日本成長和求學,所以皆以日語交談溝通,閩南語只會說幾句而已,在返台搭船路途中,廖史豪首度和台灣文化協會、台灣議會請願運動中堅分子蔡培火碰面。
回到台灣後,廖史豪全家住進祖父廖承丕在西螺建蓋的廖家洋樓1樓,當時他的三叔廖文毅全家也同住一起。家裡大小事務全由祖母陳明鏡決定張羅。不過,因為廖文毅習慣美式生活方式,因此兩房隨後各自吃飯。同一年9月,廖史豪轉到台南州州立嘉義中學就學,因為交通的關係,後來就寄住到嘉義市山頂里王家。3年後5月6日,祖父廖承丕病逝;同一年,外公蔡介明也撒手人寰。
西元1940年,蔡綉鸞和三舅帶著廖史豪回到日本東京,轉學念關東中學五年級,並且讓廖史豪一個人獨居於東京。西元1941年12月,蔡綉鸞帶領全家返回日本東京,在中野區鷺宮一丁目購置1棟400坪的大屋子,此時廖史豪已經從關東中學完成學業了。後來,幾個台灣人也在他家附近置產,例如前台灣醫師公會理事長吳基福醫師、歐清石律師。那時在東京帝大求學的台籍留學生楊基銓是廖史豪的家庭老師。隔年,廖史豪考上了立教大學文學系,正值第二次世界大戰烽火連天,台灣留學生需當特別志願兵,性質是強迫性的,沒有商議的空間,不過理科和醫科不必當兵,人文科則必須當兵,如果沒有入伍,學校馬上開除學籍。因此,沒多久,廖史豪接獲來自西螺老家的電報,通知他去當兵。
廖史豪很徬徨,跑去小石川楊家找楊肇基,請教他有關當兵的看法。同時,廖史豪也找父親廖溫仁的日籍老師彬谷泰山商議,彬谷泰山時常給廖家寶貴的建議,特別是小孩子教育的問題,他都會傾力襄助,從廖史豪念嘉義中學四年級轉學到東京關東中學五年級,就是彬谷泰山的幫忙才能達成。
當時彬谷泰山對廖史豪說,你是台灣人,又不是日本人,沒有當兵的義務啊!沒有關係,只要我幫你找工作,就行了。過沒多久,彬谷泰山就幫廖史豪在目黑區稅務處找到工作,才讓廖史豪不必當兵。此時,廖史豪才驚覺到自己是道道地地的台灣人,這是他第一次萌生「台灣意識」,以前他說日本話、穿日本衣、過日式生活,以為自己是日本人,所以應該去當兵,根本不關心台灣的一點一滴,但是在日本人眼中他還是實實在在的台灣人。
廖史豪回憶說,當時他只想到殖民地的台灣人,假使想要提升自己的地位和日本人平起平坐,就該去當兵,日本人把當兵當成盡義務,台灣人也應該盡義務,以後台灣人才有可能要求平等,進而要求設置議會和其他的權利。而廖史豪的父親廖溫仁從小就讀漢文,熟知中國歷史文明,雖然長居日本京都,精通中國文化,不過卻體悟到「中國無用論」,認為封建制度的遺毒造成中國人看不到近代化的改革,以上海這座國際都市來說,雖然國際貿易繁榮,但是卻只學到外國人的皮毛,實質上還是一個不進步的封建社會。廖史豪的母親蔡綉鸞也存有一些台灣意識,戰後返回台灣後,激極參與廖文毅的台灣獨立運動,更加促台灣意識的形成。
廖史豪表示,假使他不是廖文毅的侄子,會不會支持台灣獨立呢?他承認有台灣獨立的想法,但不見得有堅決的決心,也有可能以讀書自娛,改去雲遊四海。
這個時候日本的徵兵情況是,居住在日本關西本地的台灣人要返回台灣島受訓,居住在日本關東本地的台灣人要在日本島內受訓。因此,廖史豪就留在東京荒川河堤防空陣地當初年兵。關於日本預備軍官考試,有分甲、乙兩種,規定兩次考試通過,甲種的人才被分配到預備軍官學校。很巧的是,此時廖史豪和前總統李登輝是同一批應考的人,同時考上甲種高射砲兵--千葉高射砲學校第十二期生,只是同一個學校受訓,但不屬於同一個中隊。據廖史豪表示,同期的還有東京大學法律系高材生劉慶瑞等12名留學生,而彭明敏則是東京大學一年級生,沒有當兵,跑到長崎,卻不幸遭遇飛機炸斷他的左手臂。
西元1944年1月,廖史豪正式從軍,到1945年8月15日日本無條件投降,算起來還不到2年的光景,廖史豪就結束當兵的時間了。在8月15日那一天,廖史豪正在東京郊外青砥驛(京成電車)附近的青砥基地高射砲陣地擔任小隊長,他從收音機聽到日本天皇的宣布投降,當下已經知道戰爭要結束了。於是,他拿了日本軍裝、軍刀,返回家裡。
同一年8月6日和9日,美國分別在日本的廣島市與長崎市投下原子彈,這是原子彈首度也是唯一一次在戰爭裡使用。盟軍在空襲日本城市以後,預備進行「沒落行動」對日本本土展開無情的攻擊。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歐洲戰場在德國於8月8日投降後全盤結束,不過,太平洋戰爭依舊持續中。美國和、中華民國和英國在7月26日發表《波茨坦公告》,曾經要求日本無條件投降,可是日本並沒有任何回應。因此,美國決定使用曼哈頓計畫中成功製造的核子武器,分別於8月6日和9日兩次在廣島、長崎投下「小男孩原子彈」和「胖子原子彈」。根據統計,廣島有9萬到16萬人上下因為核爆不幸遇難 ,而長崎則有6萬到8萬人左右戰死。長崎在核彈轟炸後6天,即8月15日,日本就宣布向盟軍投降,並在9月2日簽署了《降伏文書》,於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正式告終。因為此戰,導致日本在西元1967年宣布「非核三原則」,向全世界宣布「不擁有、不生產、不引進核武器」三原則。
廖史豪回到學校--立教大學,立大是美國人創辦且是基督教學校,大戰期間,沒有戰死的文學部學生就轉到慶應大學文學部就讀,而慶應大學經濟學部部長兼任立教大學校長。戰爭結束後,因為立教大學文學部不見了,廖史豪被轉到經濟學部,不過,從此廖史豪就沒有再繼續進修,轉任東京台灣同鄉會。
當時,台灣人在東京組成全日本最大的同鄉會,其中以今延平中學創辦人也是林獻堂的女婿朱昭陽、謝國城、高天成、前台北市長高玉樹等人為主要人物。同鄉會委員共50人,廖史豪的母親蔡綉鸞也是其中一位,但因為蔡綉鸞家務太多無法分身顧及會務,因此改以廖史豪頂替,擔任歸國委員會三委員的一位,專門負責台灣人返鄉事務項目,那時的薪資是800元,除了這一份工作外,他另外組織「鵬南會」,邀請一些志同道合的朋友參加。
西元1946年5月12日,廖史豪的母親蔡綉鸞賣掉日本東京的大房子,然後全家返鄉定居台灣,而「鵬南會」的一些成員也同船回台,因為事先和美國的救濟總會談好,所以總會派船來接待,一切都免費優待,在16日抵達台灣基隆港。這個時候,已經是戰後10個月了,廖史豪全家住在三叔廖文毅的家,位於今天大安區龍安國小後面,鄰居有朱昭陽、東京大學農科出身的石錫純等人,房子大都是日本人離開台灣留下來的私人住宅,至於公舍全都被國民政府接收了。隨後,蔡綉鸞花了將近台幣40萬元買了1棟約200坪的花園洋樓,位於今天國立師範大學後面。此時,從日本留學返台的人沒有工作機會,因為國民政府不愛採用這樣背景的人才。因此,廖史豪只得跑去參加三叔廖文毅創辦的《前鋒》雜誌。當時,廖史豪的想法是因為自己的政治理念,也因為要有一份工作,所以加入了雜誌社。廖史豪認為,當時他們剛從日本返台的人,一方面沒有資源,二方面也無法參與政治,假使想要打倒國民黨,唯有從思想啟蒙這一點下手。廖史豪覺得根本上由思想開啟,打倒國民黨是近程的目標,更長遠的敵人才是中國共產黨,因為未來台灣要獨立,勢必會遭遇中國共產黨的干擾,因此,他主張反對國民黨和共產黨,他貫徹的意識形態是「台灣人不要當中國人,要當真正的台灣人」。事實上,也有一些日本人支持台灣獨立,例如前日本外務省官員岡崎久彥曾經發表看法,台灣多數人認同台灣獨立,不想讓中國人統治,後來他成為政論家也一職提出這樣的看法。
當發生太平洋戰爭時。廖史豪的二叔廖文奎和三叔廖文毅兩人都任職於中國大陸的大學教學,那時候上海淪陷,被日本人統治。那時候,廖家家風非常開放和自由,第二代祖父廖承丕十分尊重晚輩的想法,並且無怨無悔始終贊助孩子所有的開銷,無論留學花用或結婚娶妻、買房交通花費,只要孩子表達沒有費用,廖家都會員源不斷支持和供給,因為這樣的態度,才會造就第三代第四代自由法展的想法。
台獨運動始祖廖文毅因為個人從政不順遂,繼而反思台灣的命運何去何從,加上兄弟之間早有強烈的台灣意識,故而率先提出台灣獨立的想法,並進而實踐成立「台灣共和國」。然因此舉與當政者的理念不符,牴觸國策「反共復國」之執行,遂而導向叛國的罪行,並牽連一干人等,現將相關人士的說法整理如下,以還原事實真相。
1、廖史豪
*與廖文毅的關係: 是廖文毅大哥廖溫仁的長子,稱廖文毅為三叔。
*簡歷:
西元1923年2月21日出生於日本京都。
西元1944年1月當志願兵。
西元1946年10月參與《前鋒》雜誌。
西元1950年2月28日與陳娟娟結婚。
西元1950年5月25日投案自首。
西元1950年7月判刑7年。
西元1953年10月離開綠島,再度被起訴,遭判無期徒刑。
西元1956年12日被減刑為12年。
西元1958年8月25日保外就醫。
西元1962年1月27日第二次被逮捕。
西元1965年1月14日被判死刑。
西元1965年12月被釋放。
廖史豪於西元1923年2月11日誕生於日本京都。他誕生的地方隔壁就住著京都帝大著名教授矢野仁一。在1歲前,父母親曾經帶他回西螺老家,因為是長孫的身分,所以祖父廖承丕十分疼愛廖史豪。
廖史豪的父親廖溫仁是一位京都帝大醫學博士,因為興趣的關係又在京都帝大文學部、大學院研究歷史學,專攻中國醫學史,特別是研究東亞的腳氣病,他的指導教授是藤浪鑑,醫學博士論文為《東亞腳氣病研究》。旅日期間家裡常有台灣同鄉和留學生來往。而母親蔡綉鸞是在廖溫仁在京都帝大讀史學時相識的,台灣台中清水人,在小學二年級時被他大哥蔡梅溪帶到日本東京念書,因娘家長輩蔡惠如的緣故,稱楊肇嘉為舅舅,因此和一些政治人物有交往。例如台灣文協會中堅分子蔡培火在讀東京高等師範學校時,和廖史豪的大舅蔡梅溪是拜把之交。
廖史豪的父母算是老少配,相差12歲,父親晚婚,母親早嫁,生有二男五女,廖史豪排行老大,滿周歲時曾經被父親帶回台灣西螺老家探望祖父祖母。因為是長孫的緣故,故取名為「史豪」。在他成長的印象中,他記得父親廖溫仁在取得醫學博士學位後,常與京都台灣同鄉會的成員連絡,而且同志社中學、大學和京都帝大、立命館大學的台灣留學生常到他家聚會,那時候他的父親並沒有參加「台灣議會請願運動」,也沒有參與連署。廖溫仁是一位嚴父,教育子女很嚴格,而蔡綉鸞是一位慈母,對待子女和顏悅色,打理家中大小事務,而蔡綉鸞兩個弟弟蔡梅龍、蔡梅芳也在日本求學,同他們住在一起。而廖史豪的叔叔廖文奎、廖文毅在就讀同志社中學時,曾經借助在他家裡。
廖文奎是廖史豪的二叔,很愛讀書,也很會念書,小時候喜歡看布袋戲,於是培養出他喜歡中國歷史和文化的興趣,因此長大後有意攻讀中國社會學、政治學。中學完成學業後,前往中國大陸讀書。廖史豪的三叔廖文毅也是走廖文奎的求學路線,從同志社中學畢業後,因為想當小說作家,又對政治、外交有興趣,所以想到中國大陸進一步發展。廖文毅曾經告訴大嫂蔡綉鸞,想先在大學擔任教職,然後再往政治界或外交界發展。當時,廖文奎和廖文毅兩人持日本護照到中國大陸。廖文奎選讀南京金陵大學政治系,畢業後再前往美國芝加哥大學攻讀設會學;而廖文毅則就讀南京金陵大學化學系,再前往美國密西根、俄亥俄大學攻讀化工,兩個人都獲得博士學位,全由祖父廖承丕負擔學費。後來廖文奎到中國大陸中央政治大學、金陵大學、聖約翰大學教書,也到香港大學任教,不過經濟情況不好,都是祖父背後支援。
廖家在台第一代廖龍院留下幾甲土地,到了第二代廖承丕因為善於理財,累積不少財富,有錢就去投資土地,從西螺買到嘉義斗六、高雄等,當時西螺隸屬台南州,所以廖承丕成為台南州的大富人,握擁幾千甲地、幾百萬地租。也因為廖承丕的財富,才能讓他栽培三個弟弟和五個兒子赴日進修,甚至兒子遠渡美國、中國留學,據廖史豪的口述歷史記載,到了第三代依舊仰賴第二代祖父的資產得以維生,主要是其父廖溫仁和他不善於處理錢財,從日本返台後,又從事政治活動、台灣獨立活動和坐牢,始終在花錢。如果沒有廖承丕的資產支撐,恐怕廖氏子弟無法從事政治活動。
廖溫仁的個性敦厚固執、實事求是,一派學者風範,其最大的夢想為綜合中國醫學史的研究,成為世界級的學者。不幸的是,在西元1936年6月23日因病去世,當時已經接獲台北帝大的教職聘書了,廖承丕在台北中山北路購買一棟房子等長子返台光宗耀祖,因為那時候很少人可以得到台北帝大的教職聘書。此時,廖溫仁的妻子蔡綉鸞才32歲,長子廖史豪14歲,就讀同志社中學,另外還有一男五女。同一年7月,蔡綉鸞帶著子女共7人返台,這是全家首次回台團聚,因為子女大都在日本成長和求學,所以皆以日語交談溝通,閩南語只會說幾句而已,在返台搭船路途中,廖史豪首度和台灣文化協會、台灣議會請願運動中堅分子蔡培火碰面。
回到台灣後,廖史豪全家住進祖父廖承丕在西螺建蓋的廖家洋樓1樓,當時他的三叔廖文毅全家也同住一起。家裡大小事務全由祖母陳明鏡決定張羅。不過,因為廖文毅習慣美式生活方式,因此兩房隨後各自吃飯。同一年9月,廖史豪轉到台南州州立嘉義中學就學,因為交通的關係,後來就寄住到嘉義市山頂里王家。3年後5月6日,祖父廖承丕病逝;同一年,外公蔡介明也撒手人寰。
西元1940年,蔡綉鸞和三舅帶著廖史豪回到日本東京,轉學念關東中學五年級,並且讓廖史豪一個人獨居於東京。西元1941年12月,蔡綉鸞帶領全家返回日本東京,在中野區鷺宮一丁目購置1棟400坪的大屋子,此時廖史豪已經從關東中學完成學業了。後來,幾個台灣人也在他家附近置產,例如前台灣醫師公會理事長吳基福醫師、歐清石律師。那時在東京帝大求學的台籍留學生楊基銓是廖史豪的家庭老師。隔年,廖史豪考上了立教大學文學系,正值第二次世界大戰烽火連天,台灣留學生需當特別志願兵,性質是強迫性的,沒有商議的空間,不過理科和醫科不必當兵,人文科則必須當兵,如果沒有入伍,學校馬上開除學籍。因此,沒多久,廖史豪接獲來自西螺老家的電報,通知他去當兵。
廖史豪很徬徨,跑去小石川楊家找楊肇基,請教他有關當兵的看法。同時,廖史豪也找父親廖溫仁的日籍老師彬谷泰山商議,彬谷泰山時常給廖家寶貴的建議,特別是小孩子教育的問題,他都會傾力襄助,從廖史豪念嘉義中學四年級轉學到東京關東中學五年級,就是彬谷泰山的幫忙才能達成。
當時彬谷泰山對廖史豪說,你是台灣人,又不是日本人,沒有當兵的義務啊!沒有關係,只要我幫你找工作,就行了。過沒多久,彬谷泰山就幫廖史豪在目黑區稅務處找到工作,才讓廖史豪不必當兵。此時,廖史豪才驚覺到自己是道道地地的台灣人,這是他第一次萌生「台灣意識」,以前他說日本話、穿日本衣、過日式生活,以為自己是日本人,所以應該去當兵,根本不關心台灣的一點一滴,但是在日本人眼中他還是實實在在的台灣人。
廖史豪回憶說,當時他只想到殖民地的台灣人,假使想要提升自己的地位和日本人平起平坐,就該去當兵,日本人把當兵當成盡義務,台灣人也應該盡義務,以後台灣人才有可能要求平等,進而要求設置議會和其他的權利。而廖史豪的父親廖溫仁從小就讀漢文,熟知中國歷史文明,雖然長居日本京都,精通中國文化,不過卻體悟到「中國無用論」,認為封建制度的遺毒造成中國人看不到近代化的改革,以上海這座國際都市來說,雖然國際貿易繁榮,但是卻只學到外國人的皮毛,實質上還是一個不進步的封建社會。廖史豪的母親蔡綉鸞也存有一些台灣意識,戰後返回台灣後,激極參與廖文毅的台灣獨立運動,更加促台灣意識的形成。
廖史豪表示,假使他不是廖文毅的侄子,會不會支持台灣獨立呢?他承認有台灣獨立的想法,但不見得有堅決的決心,也有可能以讀書自娛,改去雲遊四海。
這個時候日本的徵兵情況是,居住在日本關西本地的台灣人要返回台灣島受訓,居住在日本關東本地的台灣人要在日本島內受訓。因此,廖史豪就留在東京荒川河堤防空陣地當初年兵。關於日本預備軍官考試,有分甲、乙兩種,規定兩次考試通過,甲種的人才被分配到預備軍官學校。很巧的是,此時廖史豪和前總統李登輝是同一批應考的人,同時考上甲種高射砲兵--千葉高射砲學校第十二期生,只是同一個學校受訓,但不屬於同一個中隊。據廖史豪表示,同期的還有東京大學法律系高材生劉慶瑞等12名留學生,而彭明敏則是東京大學一年級生,沒有當兵,跑到長崎,卻不幸遭遇飛機炸斷他的左手臂。
西元1944年1月,廖史豪正式從軍,到1945年8月15日日本無條件投降,算起來還不到2年的光景,廖史豪就結束當兵的時間了。在8月15日那一天,廖史豪正在東京郊外青砥驛(京成電車)附近的青砥基地高射砲陣地擔任小隊長,他從收音機聽到日本天皇的宣布投降,當下已經知道戰爭要結束了。於是,他拿了日本軍裝、軍刀,返回家裡。
同一年8月6日和9日,美國分別在日本的廣島市與長崎市投下原子彈,這是原子彈首度也是唯一一次在戰爭裡使用。盟軍在空襲日本城市以後,預備進行「沒落行動」對日本本土展開無情的攻擊。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歐洲戰場在德國於8月8日投降後全盤結束,不過,太平洋戰爭依舊持續中。美國和、中華民國和英國在7月26日發表《波茨坦公告》,曾經要求日本無條件投降,可是日本並沒有任何回應。因此,美國決定使用曼哈頓計畫中成功製造的核子武器,分別於8月6日和9日兩次在廣島、長崎投下「小男孩原子彈」和「胖子原子彈」。根據統計,廣島有9萬到16萬人上下因為核爆不幸遇難 ,而長崎則有6萬到8萬人左右戰死。長崎在核彈轟炸後6天,即8月15日,日本就宣布向盟軍投降,並在9月2日簽署了《降伏文書》,於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正式告終。因為此戰,導致日本在西元1967年宣布「非核三原則」,向全世界宣布「不擁有、不生產、不引進核武器」三原則。
廖史豪回到學校--立教大學,立大是美國人創辦且是基督教學校,大戰期間,沒有戰死的文學部學生就轉到慶應大學文學部就讀,而慶應大學經濟學部部長兼任立教大學校長。戰爭結束後,因為立教大學文學部不見了,廖史豪被轉到經濟學部,不過,從此廖史豪就沒有再繼續進修,轉任東京台灣同鄉會。
當時,台灣人在東京組成全日本最大的同鄉會,其中以今延平中學創辦人也是林獻堂的女婿朱昭陽、謝國城、高天成、前台北市長高玉樹等人為主要人物。同鄉會委員共50人,廖史豪的母親蔡綉鸞也是其中一位,但因為蔡綉鸞家務太多無法分身顧及會務,因此改以廖史豪頂替,擔任歸國委員會三委員的一位,專門負責台灣人返鄉事務項目,那時的薪資是800元,除了這一份工作外,他另外組織「鵬南會」,邀請一些志同道合的朋友參加。
西元1946年5月12日,廖史豪的母親蔡綉鸞賣掉日本東京的大房子,然後全家返鄉定居台灣,而「鵬南會」的一些成員也同船回台,因為事先和美國的救濟總會談好,所以總會派船來接待,一切都免費優待,在16日抵達台灣基隆港。這個時候,已經是戰後10個月了,廖史豪全家住在三叔廖文毅的家,位於今天大安區龍安國小後面,鄰居有朱昭陽、東京大學農科出身的石錫純等人,房子大都是日本人離開台灣留下來的私人住宅,至於公舍全都被國民政府接收了。隨後,蔡綉鸞花了將近台幣40萬元買了1棟約200坪的花園洋樓,位於今天國立師範大學後面。此時,從日本留學返台的人沒有工作機會,因為國民政府不愛採用這樣背景的人才。因此,廖史豪只得跑去參加三叔廖文毅創辦的《前鋒》雜誌。當時,廖史豪的想法是因為自己的政治理念,也因為要有一份工作,所以加入了雜誌社。廖史豪認為,當時他們剛從日本返台的人,一方面沒有資源,二方面也無法參與政治,假使想要打倒國民黨,唯有從思想啟蒙這一點下手。廖史豪覺得根本上由思想開啟,打倒國民黨是近程的目標,更長遠的敵人才是中國共產黨,因為未來台灣要獨立,勢必會遭遇中國共產黨的干擾,因此,他主張反對國民黨和共產黨,他貫徹的意識形態是「台灣人不要當中國人,要當真正的台灣人」。事實上,也有一些日本人支持台灣獨立,例如前日本外務省官員岡崎久彥曾經發表看法,台灣多數人認同台灣獨立,不想讓中國人統治,後來他成為政論家也一職提出這樣的看法。
當發生太平洋戰爭時。廖史豪的二叔廖文奎和三叔廖文毅兩人都任職於中國大陸的大學教學,那時候上海淪陷,被日本人統治。那時候,廖家家風非常開放和自由,第二代祖父廖承丕十分尊重晚輩的想法,並且無怨無悔始終贊助孩子所有的開銷,無論留學花用或結婚娶妻、買房交通花費,只要孩子表達沒有費用,廖家都會員源不斷支持和供給,因為這樣的態度,才會造就第三代第四代自由法展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