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試閱

推薦序一
馬特.威頓(Matt Witten)
寫犯罪小說和電視劇非常有趣,但絕對會有職業傷害。首先,你常常會做一些稀奇古怪的夢。其次,當你在晚餐桌上聊起連環殺手或將人勒斃的方法時,你的家人難免有點不安。最後更麻煩的是,你可能正在寫一部謀殺推理小說的曠世傑作,寫到一半卻突然發覺你不知道自己在寫什麼鬼。
參閱《法醫科學研究室》不見得能治好你的怪夢症,也不見得能讓你成為一個言行舉止較能被社會接受的晚餐良伴,但絕對能讓你增廣見聞。從DNA、槍傷後遺症到相關的法律問題,這本書無所不談,廣泛囊括了所有法醫科學的基本常識。
不只如此,這本書極其易讀,又搭配超級有趣的軼事。事實上,我讀這本書最大的問題是我太太老是把書偷去讀,而她甚至對這種東西沒興趣。
在寫《法網遊龍》(Law & Order)、《美女專案組》(Women’s Murder Club)及其他犯罪影集的過程中,我諮詢過許多專家,並閱讀大量參考書籍,我發現多數科學家「想的」都和犯罪作家不一樣。道格拉斯.萊爾卻會像作家一樣思考,無疑是因為他協助犯罪作家已逾十載,回答過我們成千上萬的問題。《法醫科學研究室》絕對是我讀過最好的犯罪小說家參考書籍。
最棒的是,你說不定會發現讀這本書為你帶來靈感,讓你冒出謀殺推理小說和劇情轉折的新點子。事實上,我正在想該如何將萊爾醫生提到的「鯊魚手臂案」寫進我下一部電視影集裡,或許我會試著在晚餐桌上說給我的家人聽聽看。

◎馬特.威頓為多部犯罪電視影集寫過劇本,包括《法網遊龍》、《CSI犯罪現場:邁阿密》、《美女專案組》和《情理法的春天》(Homicide)。

推薦序二
李.戈德伯格(Lee Goldberg)
剛開始寫警匪電視劇時,我學到的做法是避開科學原理的東西,枯燥的闡述只會扼殺一個好故事的動能。不管科學上的原理是什麼都不該談得太多,你大可用一句話很快帶過。你可以讓你筆下的其中一名員警說:「實驗室發現犯罪現場的微物跡證,直接指向道格拉斯‧萊爾。」然後,我們就能進到下一場飛車追逐、槍戰或貓抓老鼠的鬥智遊戲了。
印象中,唯一一部稍微對科學原理表現出些微興趣的影集是《檀島警騎》(Hawaii Five-O)。在每集當中,一身藍色、有著尖下巴的史蒂夫.麥加雷(Steve McGarrett)必定會去見披著實驗室白袍的方查理(Charlie Fong),而方查理則會根據再怎麼樣也很可疑的科學原理,一本正經、滔滔不絕地做些沒有意義的闡述。這種橋段蠢到每一部《脫線總動員》(Naked Gun)電影都忍不住拿來惡搞。
沒人想在警匪劇中看到科學原理。大家想看的是帥氣的英雄、快節奏的劇情、怪誕的人物,以及精彩的動作場面。
神探可倫坡(Columbo)跟犯罪現場調查員談過話嗎?見鬼了,從來沒有。
潔西卡.佛萊契(Jessica Fletcher)看過任何一份實驗室報告嗎?別做夢了。
《警署故事》(Hill Street Blues)、《情理法的春天》或《紐約重案組》(NYPD Blue)裡的警察多常去實驗室聽簡報?幾乎沒有。他們忙著應付自己錯縱複雜的性生活、自身藥物濫用的問題、法治體系的官僚文化,還有警局內部的政治陰謀。
這些影集的幕後編劇為什麼不關注鑑識層面的鋪陳?因為這種東西本質上就不刺激。我們相信觀眾不在乎物證;他們關心的是人,他們關心的是激情和動作。他們對凶手是誰和犯罪動機有興趣,但對犯案手法就不特別感興趣了。
試管、指紋、體液、DNA、陰毛和屍體解剖,純粹就是沒什麼香豔刺激或懸疑可言。
或至少表面上看似如此。
兩部在電視上搬演的犯罪劇碼改變了一切,扭轉了慣有的編劇觀點──辛普森(O.J. Simpson)的真實案件和《CSI犯罪現場》(CSI: Crime Scene Investigation)的虛構影集。
辛普森案是一次DNA與法醫科學的洗禮,吸引了數百萬計的民眾。它不只是一場審判或媒體事件,而是一門課程,把觀眾一無所知的科學層面介紹給他們,而且令人看得如痴如醉。
《CSI》繼之而來。一部關於鑑識實驗室技術人員的警匪小影集,沒人指望它成功。然而它是對的時間對的影集,觀眾甫發現法醫科學這門學問,它就搭上了順風車,並將科學原理的說明擺在中心、推到前面。劇情完全圍繞著證據,犯案凶手及其動機在故事的敘述中退居次要,不管是什麼微小的物證,犯罪現場留下的線索才是重頭戲。它打破了電視的每一條法則。
《CSI》真的是一夕轟動,在首播日就爆紅。這一系列影集和它的兩個延伸節目,從根本改變了我們在電視上說推理故事的方式(我認為也改變了電影和書籍)。真實世界裡,陪審團在法庭上期望從檢察官那裡看到和聽到的,甚至也因這部戲有了改變。
但事實是,《CSI》和它的延伸節目及仿效它的影集都失真到荒謬的地步。劇中人物的言行舉止、負責的調查範圍、在案件中的執法權利、和警方探員的關係,乃至於他們迅速調查出來的科學結果,都毫無現實根據。
地球上沒有一間警方的鑑識實驗室長得像《CSI》的三個節目中那樣。多數的鑑識實驗室都很拮据、樸素而死氣沉沉……肯定不是百萬打造的建築奇觀,配有最先進、最尖端的科技,裝了成排的平板螢幕監視器,還打上富有情調、五顏六色的鹵素聚光燈。
你絕對不會看到現實世界中的犯罪現場調查員身穿亞曼尼、配戴手槍、質問目擊者,還有開著鍍鉻的悍馬車。
一如我認識的一位退役凶殺探員所言:「《星艦迷航記》(Star Trek)都比《CSI》還真實。而且,要是實驗室裡的傢伙膽敢開口質問目擊者,我早就把他斃了。」
然而對電視圈的從業人員來說,只要觀眾買帳,這一套就能成立。所以,儘管你我或許知道《CSI》是瞎掰的,對製作電視節目的人而言,它是成立的。現在,如果你要為電視上的犯罪劇碼編寫劇本,你就得把《CSI》的世界融入你的虛構小宇宙。更重要的是,觀眾期待看到這些東西。
警匪片必備犯罪調查劇碼,在我看來,備受推崇的《法網遊龍》就是最明顯的例子。如果你去看看這部影集早期的節目內容,你連一個犯罪現場技術人員都看不到,頂多是其中一名探員可能會提到某個「剛從實驗室得到」的消息。如今,在每一集當中,每個犯罪現場都一定有個侃侃而談的犯罪調查技術人員,探員則至少要義務拜訪犯罪調查總部一次,聽某個身穿白袍的技術人員用華美的高科技做多媒體簡報。若非如此,觀眾就不會覺得這個故事「逼真」。
在警匪片的世界裡,犯罪調查是否純屬虛構並不重要。在虛構的情節中,犯罪調查是新的現實元素,其他虛構出來的現實都要以此為標準衡量「真實性」……至少直到另一部警匪片成為破紀錄的大熱門,重新定義我們說犯罪故事的方式。
在那之前,不管你是刻劃犯罪故事的作家或推理迷,要想深入了解警匪片虛構的科學原理,道格拉斯‧萊爾的作品都是必要的參考來源。這本書說的是法醫科學在真實世界中如何運作,而不是像吉爾‧葛瑞森(Gil Grissom)和何瑞修.肯恩(Horatio Caine)這樣的角色變的魔術。而你或許會發現,真實世界中的法醫科學,甚至比我們每星期在電視上看到的東西更令人著迷。

◎李.戈德伯格是電視編劇兼製作人,作品包括《鐵膽英雄》(Spenser for Hire)、《靈異妙探》(Psych)、《謀殺診斷書》(Diagnosis Murder),以及《神經妙探》(Monk)系列作,曾兩度獲愛倫坡獎(Edgar Awards)提名。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