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apter 1 蘇秦合縱:歷史上最聰明的人脈學
一、苦讀錐股,只為了一展抱負
夜已經很深了,整個洛陽城都陷入了夢境,只有一個屋子還有一些光亮,蘇秦在屋裡正拿著本《陰符》,伏案而讀,不知不覺眼皮漸漸合上了。但馬上他又驚醒,搖了搖頭,拿著放在桌案上的錐子往自己的大腿上紮去,頃刻間疼痛席捲而來,蘇秦皺了皺眉,睏意全無,也顧不得大腿上流出的血,繼續苦讀。這個故事就是著名的「錐刺股」,本章的第一位主人翁閃亮登場。蘇秦是東周首都洛陽人,年紀輕輕就跑到齊國,拜在鬼谷子門下。這位鬼谷子,他的學生下山之後全都是安邦定國之才。我有時候在想,鬼谷子要是不守在山上,下山弄個諸侯國國君當當,會不會統一天下就沒秦國統的事了。
好了回到正題,如果說孫臏和龐涓到底是不是他的學生還略有爭議,那我們這位蘇秦可是真正有學籍檔案(據《史記》記載)的全日制鬼谷子大學學生,主修縱橫學(孫臏、龐涓學的是兵法)。何謂縱橫學呢?我認為它主要的內容就是外交(國際關係)。商鞅變法之後,戰國七雄的實力較為平均,誰一時半載也滅不了誰,這個時候怎麼處理與其他六國的關係,就特別重要。按照以往的慣例,基本上鬼谷子先生的學生一下山,都是各國瘋狂想要的搶手貨。蘇秦是不是也是如此呢?請聽下回分解。
二、求官難,不在體制內而碰一鼻子灰
蘇秦學了很長一段時間,也遊歷了很多國家,卻一無所成,窮困潦倒。怎麼會這樣呢?我覺得國際關係瞬息萬變,外交的實施其實很難有一個具體的方案,只能因勢而動,順勢而為。外交不比發展內政,可以鼓勵生產、重視農業等,都能形成一個執行方案。而蘇秦並不在體制內,資訊的掌握並不多,再加上每位國君理想也不同,很難把握。不像商鞅一上來抓住秦孝公想強大的理想,又恰逢秦國弱小渴求人才,所以我覺得蘇秦並不是學得不好,只是運氣不好。接下來蘇秦沒辦法就回家了,全家人沒一個人給他好臉色,還嘲笑他:「我們洛陽人,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謀生技能,你這倒好天天去跟人學耍嘴皮子,混成這樣真是活該。」蘇秦本來在外面都碰了一鼻子灰,回家還遭受這般待遇,非常地痛苦。但他堅信自己的路沒有錯,只是學得還不夠,或者說理論還有點與實際脫節,現在更要發憤讀書。於是「錐刺股」的故事便上演了。
這樣的日子過了整整一年,有一天他激動地說:「現在我終於學有所成,憑這些就可以說服當世所有國君,以後就能實現自己的理想了。」到底他吹牛了沒有呢?再度出山的蘇秦是不是得到肯定了呢?請聽下回分解。
三、為霸業,卻換來的是「不見面」
蘇秦第一個去找的是周顯王。結果可能是因為蘇秦「遊手好閒」,而且愛耍嘴皮子的名聲太大了,周天子根本就不想見。沒辦法,蘇秦只能再去找別的國家。第二個他選的是秦國。這時候秦孝公已經去世了,國君是秦惠文王。比在周天子那兒好一點的是,秦惠文王接待了他。蘇秦很激動,他的開場白是這樣的:「秦國四面山關險固,而且東有關河,西有漢中,南有巴蜀,北有代馬,真是地勢險要、肥沃富饒的天府之國啊。秦國人口眾多,兵強馬壯,足以吞併及一統天下。」可是蘇秦滔滔不絕了半天,秦惠文王面無表情,只是淡淡地說:「秦國羽翼還未豐滿,現在談論一統天下還為時尚早。」又碰釘子了。看蘇秦對秦惠文王所說的話,其實沒什麼令人驚喜的,商鞅應該早說過無數遍了。而且當時秦惠文王剛車裂了商鞅,其實對蘇秦這樣的縱橫家非常地反感,不太可能重用他。我以前看這段的時候一直有一個疑問,就是為什麼他上來先找周天子和秦惠文王。現在想想覺得,蘇秦一定是先想著一統天下的霸業。周王室雖然衰微,只有洛陽附近那一塊兒地方,但是畢竟人家是正牌天子,其他七國一時半載誰也不敢冒天下之大不韙,把周天子殺了,不過可以趁機發展興旺。可惜的是周天子沒見他,一點也沒給他機會說話。
而秦國呢,是當時的頭號明星,也是最容易實現一統的國家,遊說秦國也是必須的。但可惜的是,秦惠文王也沒有重用他。謀圖霸業的想法看來實現不了,那蘇秦是不是還要繼續遊說呢?會遊說哪個國家呢?我們下回分解。
四、弱國接受,用一手好計謀終遇知音
蘇秦在前一年苦讀的時候,應該針對每一個強國都量身定做了一套方案。雖然周天子和秦惠文王都沒有重用他,可是還有其他六國呢。下一站他來到了趙國。當時趙國國君趙肅侯應該還對蘇秦的理論頗有興趣,可是他的弟弟國相奉陽君不喜歡蘇秦,這樣他還是沒有得到重用。蘇秦已經三次碰壁了,但他還是沒有放棄,下一站他來到了燕國。這個時候的七雄中,燕、韓的實力相對弱一些,它們對人才的渴望或許更大一些吧?但去了燕國仍舊不太順利,蘇秦花了一年多的時間才終於見到了燕文侯。而這次的遊說能否成功呢?「燕國縱橫千里,兵精糧多。南有一望無際的沃野,北有取之不盡的物產,簡直就是上天的恩賜啊!」燕文侯聽了覺得很受用,一個勁兒地點頭。一個弱國聽到誇讚的話遠比強國更加高興,況且蘇秦馬屁拍得還不錯,跟對秦國說的,雖然模式上差不多,但內容不太一樣,看來確實沒少下功夫啊。「那燕國如此國泰民安,除了君上您的雄才大略,還有什麼原因嗎?」「這個……願聞先生指教。」燕文侯一時語塞。「那是因為趙國在燕國的南面抵擋著秦國,秦、趙兩國連年征戰,互相消耗、死傷不斷,這就是燕國能夠不受戰火打擾的主要原因。現在燕國跟秦、趙的關係是這樣的,如果秦軍進攻燕國,就要跋山涉水幾千里,即使攻克了燕國的城池,也沒辦法守住它。所以秦國不會攻打燕國。而如果趙國要攻打燕國,十幾天的工夫,幾十萬大軍就會挺進到燕國的都城。所以,我們怎麼處理和秦、趙的關係已經顯而易見,希望大王與趙國聯合起來,並儘量聯合其他各國對抗秦國,那您就再也沒有什麼可憂慮的了。」蘇秦針對燕國設計的外交政策,我覺得非常精彩,終於展現出他的實力了。燕趙兩國平時摩擦不斷,蘇秦從大局的角度為燕文侯出的方案可說是無懈可擊。我有時候在思考,既然秦國不用蘇秦,那蘇秦會不會有一種報復的心態,才把各國聯合起來共同抗秦呢?燕文侯聽了蘇秦的慷慨陳詞之後,是否採納並重用他了呢?蘇秦這次是不是又碰壁了呢?請聽下回分解。
一、苦讀錐股,只為了一展抱負
夜已經很深了,整個洛陽城都陷入了夢境,只有一個屋子還有一些光亮,蘇秦在屋裡正拿著本《陰符》,伏案而讀,不知不覺眼皮漸漸合上了。但馬上他又驚醒,搖了搖頭,拿著放在桌案上的錐子往自己的大腿上紮去,頃刻間疼痛席捲而來,蘇秦皺了皺眉,睏意全無,也顧不得大腿上流出的血,繼續苦讀。這個故事就是著名的「錐刺股」,本章的第一位主人翁閃亮登場。蘇秦是東周首都洛陽人,年紀輕輕就跑到齊國,拜在鬼谷子門下。這位鬼谷子,他的學生下山之後全都是安邦定國之才。我有時候在想,鬼谷子要是不守在山上,下山弄個諸侯國國君當當,會不會統一天下就沒秦國統的事了。
好了回到正題,如果說孫臏和龐涓到底是不是他的學生還略有爭議,那我們這位蘇秦可是真正有學籍檔案(據《史記》記載)的全日制鬼谷子大學學生,主修縱橫學(孫臏、龐涓學的是兵法)。何謂縱橫學呢?我認為它主要的內容就是外交(國際關係)。商鞅變法之後,戰國七雄的實力較為平均,誰一時半載也滅不了誰,這個時候怎麼處理與其他六國的關係,就特別重要。按照以往的慣例,基本上鬼谷子先生的學生一下山,都是各國瘋狂想要的搶手貨。蘇秦是不是也是如此呢?請聽下回分解。
二、求官難,不在體制內而碰一鼻子灰
蘇秦學了很長一段時間,也遊歷了很多國家,卻一無所成,窮困潦倒。怎麼會這樣呢?我覺得國際關係瞬息萬變,外交的實施其實很難有一個具體的方案,只能因勢而動,順勢而為。外交不比發展內政,可以鼓勵生產、重視農業等,都能形成一個執行方案。而蘇秦並不在體制內,資訊的掌握並不多,再加上每位國君理想也不同,很難把握。不像商鞅一上來抓住秦孝公想強大的理想,又恰逢秦國弱小渴求人才,所以我覺得蘇秦並不是學得不好,只是運氣不好。接下來蘇秦沒辦法就回家了,全家人沒一個人給他好臉色,還嘲笑他:「我們洛陽人,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謀生技能,你這倒好天天去跟人學耍嘴皮子,混成這樣真是活該。」蘇秦本來在外面都碰了一鼻子灰,回家還遭受這般待遇,非常地痛苦。但他堅信自己的路沒有錯,只是學得還不夠,或者說理論還有點與實際脫節,現在更要發憤讀書。於是「錐刺股」的故事便上演了。
這樣的日子過了整整一年,有一天他激動地說:「現在我終於學有所成,憑這些就可以說服當世所有國君,以後就能實現自己的理想了。」到底他吹牛了沒有呢?再度出山的蘇秦是不是得到肯定了呢?請聽下回分解。
三、為霸業,卻換來的是「不見面」
蘇秦第一個去找的是周顯王。結果可能是因為蘇秦「遊手好閒」,而且愛耍嘴皮子的名聲太大了,周天子根本就不想見。沒辦法,蘇秦只能再去找別的國家。第二個他選的是秦國。這時候秦孝公已經去世了,國君是秦惠文王。比在周天子那兒好一點的是,秦惠文王接待了他。蘇秦很激動,他的開場白是這樣的:「秦國四面山關險固,而且東有關河,西有漢中,南有巴蜀,北有代馬,真是地勢險要、肥沃富饒的天府之國啊。秦國人口眾多,兵強馬壯,足以吞併及一統天下。」可是蘇秦滔滔不絕了半天,秦惠文王面無表情,只是淡淡地說:「秦國羽翼還未豐滿,現在談論一統天下還為時尚早。」又碰釘子了。看蘇秦對秦惠文王所說的話,其實沒什麼令人驚喜的,商鞅應該早說過無數遍了。而且當時秦惠文王剛車裂了商鞅,其實對蘇秦這樣的縱橫家非常地反感,不太可能重用他。我以前看這段的時候一直有一個疑問,就是為什麼他上來先找周天子和秦惠文王。現在想想覺得,蘇秦一定是先想著一統天下的霸業。周王室雖然衰微,只有洛陽附近那一塊兒地方,但是畢竟人家是正牌天子,其他七國一時半載誰也不敢冒天下之大不韙,把周天子殺了,不過可以趁機發展興旺。可惜的是周天子沒見他,一點也沒給他機會說話。
而秦國呢,是當時的頭號明星,也是最容易實現一統的國家,遊說秦國也是必須的。但可惜的是,秦惠文王也沒有重用他。謀圖霸業的想法看來實現不了,那蘇秦是不是還要繼續遊說呢?會遊說哪個國家呢?我們下回分解。
四、弱國接受,用一手好計謀終遇知音
蘇秦在前一年苦讀的時候,應該針對每一個強國都量身定做了一套方案。雖然周天子和秦惠文王都沒有重用他,可是還有其他六國呢。下一站他來到了趙國。當時趙國國君趙肅侯應該還對蘇秦的理論頗有興趣,可是他的弟弟國相奉陽君不喜歡蘇秦,這樣他還是沒有得到重用。蘇秦已經三次碰壁了,但他還是沒有放棄,下一站他來到了燕國。這個時候的七雄中,燕、韓的實力相對弱一些,它們對人才的渴望或許更大一些吧?但去了燕國仍舊不太順利,蘇秦花了一年多的時間才終於見到了燕文侯。而這次的遊說能否成功呢?「燕國縱橫千里,兵精糧多。南有一望無際的沃野,北有取之不盡的物產,簡直就是上天的恩賜啊!」燕文侯聽了覺得很受用,一個勁兒地點頭。一個弱國聽到誇讚的話遠比強國更加高興,況且蘇秦馬屁拍得還不錯,跟對秦國說的,雖然模式上差不多,但內容不太一樣,看來確實沒少下功夫啊。「那燕國如此國泰民安,除了君上您的雄才大略,還有什麼原因嗎?」「這個……願聞先生指教。」燕文侯一時語塞。「那是因為趙國在燕國的南面抵擋著秦國,秦、趙兩國連年征戰,互相消耗、死傷不斷,這就是燕國能夠不受戰火打擾的主要原因。現在燕國跟秦、趙的關係是這樣的,如果秦軍進攻燕國,就要跋山涉水幾千里,即使攻克了燕國的城池,也沒辦法守住它。所以秦國不會攻打燕國。而如果趙國要攻打燕國,十幾天的工夫,幾十萬大軍就會挺進到燕國的都城。所以,我們怎麼處理和秦、趙的關係已經顯而易見,希望大王與趙國聯合起來,並儘量聯合其他各國對抗秦國,那您就再也沒有什麼可憂慮的了。」蘇秦針對燕國設計的外交政策,我覺得非常精彩,終於展現出他的實力了。燕趙兩國平時摩擦不斷,蘇秦從大局的角度為燕文侯出的方案可說是無懈可擊。我有時候在思考,既然秦國不用蘇秦,那蘇秦會不會有一種報復的心態,才把各國聯合起來共同抗秦呢?燕文侯聽了蘇秦的慷慨陳詞之後,是否採納並重用他了呢?蘇秦這次是不是又碰壁了呢?請聽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