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對外開放與交流
唐代社會經濟的繁榮及政治上的開放政策促進了對外的發展。唐代對外貿易海陸並舉,陸路以長安為中心,海路以廣州為中心。便利的交通、頻繁地往來造就了長安、廣州兩個大都市。唐代統治者胸襟開闊,氣魄宏大,思想開放,對國內外的各種思想、文化藝術兼容並蓄。各種文化的激盪、交流促進政治的開明,經濟的繁榮和文化的昌盛,使唐王朝成為當時世界的一個中心。
1、四通八達的海路交通
唐朝開放性極強,其經濟、文化、人民生活無不烙上外來文明的印記,而大唐文化也給周邊國家以極其深遠的影響。要理解這個過程,就必須清楚唐代的對外交通路線。
唐代的對外交通,包括陸路與海路兩個方面。陸路方面,東、北、西、南形成了四條主幹路線。向東從營州出發,渡過遼水到安東都護府,再渡鴨綠江、清川江、大同江,可以到達平壤。向北從西受降城(今內蒙古杭錦後旗烏加河北岸、狼山南口)直入磧北,可以到達回鶻、黠戛斯等國。向西出河西走廊,經著名的「絲綢之路」,可以到達地中海、波斯灣、印度洋一帶。向南則可以通往天竺、驃國(今緬甸)等南亞、東南亞國家。在這四條主幹路線中,西路和南路最為重要。
西路是中國古代「絲綢之路」的延展,到這一時期,這條著名的通道已發展為北、中、南三條。北道從敦煌西北出玉門關,沿天山北麓,西經北庭都護府(今新疆吉木薩爾縣附近),過輪台、弓月城(今吐魯番于孜鄉東北部)、熱海以及安西四鎮之一的碎葉鎮,至怛羅斯(今哈薩克斯坦東部江布林城),然後再向西行,到達拂菻國巴格達)和地中海沿岸。南道從敦煌西南出陽關,沿崑崙山北麓西行,經鄯善、于闐等地,西越葱嶺至大月氏,再往西行,最遠達東羅馬帝國。「絲綢之路」是古代東西方最長的國際交通路線,它的發展和延伸,使當時世界上最強盛的兩大帝國——唐帝國和東羅馬帝國的經濟、文化交流成為可能,且豐富、活躍了沿線各國的物質文化生活,也促進了唐王朝經濟、文化的繁榮。
南路是溝通唐王朝和天竺(今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及東南亞各國經濟、文化聯繫的重要通道。北面,從敦煌沿塔里木盆地北緣出葱嶺,經撒馬爾干(今烏茲別克斯坦首都塔什干附近),南越鐵門,進入吐火羅(今阿富汗北境),順喀布爾河,可以到達北天竺;由敦煌沿塔里木盆地南緣出葱嶺,經昆都士,也可以到達北天竺。東面,從長安經青海,進入吐蕃、尼婆羅(今尼泊爾),可以到達中天竺。南面,以成都為起點,經今西昌至雲南大理一帶,再往西南到達驃國伊洛瓦底江上游,越過親敦江和那加山脈,經阿薩姆,沿布拉馬普特拉河谷,可以到達天竺平原。另外,從安南都護府溯紅河而上,至今雲南,西渡怒江,也可以進入驃國,到達天竺。南路的開通,豐富了西南邊疆及沿路各國人民的物質文化生活。
海路方面,從山東半島北部的登州起航,渡渤海,沿遼東半島南岸和朝鮮半島的西海岸航行,可以到達新羅的唐恩浦口,再經濟州海峽、對馬海峽則可到達日本。從揚州出發,橫渡中國東海,經今沖繩群島, 也可以到達日本。從南方的廣州出發,西南經林邑(今越南中南部)、真臘沿海地區,至今新加坡海峽,向東航行,可以到達訶陵(今爪哇島);向西航行,經室利佛逝(今蘇門答臘)、伽芝洲(今尼科巴群島)可以到達獅子國(今斯里蘭卡)。再沿著印度半島的西岸,阿拉伯海的南岸經波斯灣,至幼發拉底河登陸,即可通往縛達城。
2、中外經濟、文化的全面交流
唐代在世界上享有很高的聲譽,周邊各國的商人、使節、貴族、學者、僧侶、藝術家不斷來到中國。由鴻臚寺負責接待;設立商館、市監、市舶司管理對外貿易。太學中有眾多留學生,朝廷中也有外國人任職。長安、洛陽、揚州、廣州都是當時重要外貿城市。各種外域的宗教藝術在中土廣泛流播,如在天竺已經衰落的佛教,源於東羅馬的景教,波斯人創立的摩尼教和祆教。這些思想在中國的傳播,豐富了當時人的社會思想,激盪著人們的頭腦。來自四面八方的文化藝術也在此傳播、生根,影響著人們的生活,人們不以為異,而是崇「胡」成風,形成了豐富多元的社會面貌。
與東南亞、南亞各國的經濟文化交流
朝鮮半島有高麗、百濟、新羅三國,都與唐有往來。唐曾攻滅高麗,轄有三國全境,後新羅統一朝鮮。新羅商人來唐,在今山東、江蘇一帶都留下了他們的足跡。楚州(今江蘇懷安)有新羅館,山東的赤山(今山東石島)、萊州等地有新羅坊。新羅常派大批留學生到長安,據記載,開成五年(八四○年)一次回國者即有百人,一些人參加唐朝科舉考試,並留下做官。著名的如崔致遠,十二歲入唐求學,十八歲中進士,曾在唐朝任侍御史、內供奉等職,著有《桂苑筆耕集》二十卷。唐文化對新羅影響十分巨大,新羅使用唐朝年號,採用唐曆,在學校和社會上廣泛使用漢字、漢文。唐代詩人白居易的詩歌在新羅也受到廣泛歡迎。新羅效仿唐朝政治制度,中央設執事省(相當於唐的尚書省),地方也分別設置州、郡、縣、鄉各級行政機構。他們還學習唐朝的科舉制選官。此外,新羅還積極學習唐朝的醫藥、天文、曆法、雕版印刷術、種茶術等。
東北面今俄國東邊海岸地區的庫頁島、堪察加半島一帶有流鬼國,亦臣屬於唐,年年朝貢。
唐朝與日本的關係交流非常頻繁,且廣泛地影響了日本的政治、文化、建築等各個方面,據日本史書所載,前後任命「遣唐使」共有十九次之多。日本的遣唐使不同於一般單純基於政治目的的遣使,而是有意識地前來觀摩、學習唐朝的文化。初次來長安的遣唐使為二百人。中宗到玄宗時代則多達五百人左右。日本遣唐使歸國後,多位列公卿,參與國政,唐代的文化制度也因此傳到日本。貞觀十九年(六四五年),日本留學生高向玄理,僧曼等人回國後,日本依照唐制進行大化革新,在各個方面向唐朝學習。他們仿效唐朝的均田制和租庸調制,對土地實行班田收授法,仿效唐制建立中央和地方的行政制度。他們還設立大學,進行科舉。有的遣唐使在中國居住長達幾十年,如阿倍仲麻呂。他的漢名叫晁衡,擅長詩文,在朝廷任高官。晁衡在長安期間,與許多士人多有交往;天寶年間歸國時,王維、趙驊、包佶為他送行。王維送詩說:「鄉樹扶桑外,主人孤島中。別離方異域,音信若為通。」
唐朝的宗教對日本也有很大影響,每次遣唐使,都有求法僧或學問僧同來。留中國時間久者,往往有二十餘年,甚至達四十年。遣唐使人員入京,需經唐朝許可,同來僧人並非全入長安,但據日本現存史籍所載,確實到達長安或留住長安的知名日本僧人,至少有四十餘人。其中影響較大者,如高宗時智通、智達,從玄奘學法相,歸國後為日本法相宗創始人。道慈於武則天時來長安學三論、法相,後為日本三論宗創始人。
榮額、普照在開元時來中國,先後在洛陽、長安學法。榮額和普照對日本的佛學影響雖然不大,但他們邀請揚州高僧鑑真去日本,對中日文化交流做出了重大貢獻,鑑真在太寶十三年(七五四年)到達日本。帶去大批經典和佛像,在日本首都奈良東大寺設立戒壇,傳授經律,日本天平寶字三年(七五九年)開始建立唐招提寺。中國的建築、雕塑藝術、文學和藥物學,都隨著鑑真東行,在日本廣泛傳播開來。
空海在憲宗時來到長安,在青龍寺從惠果和尚學密宗。歸國時帶回大批中國新譯經和梵字經疏,創立了日本真言宗。在日本顯揚天臺宗的大師最澄,與空海大約同時來唐,在天臺山學法後,把天臺宗傳到日本,成為日本蓮宗的前身。唐朝末年來求法的日本僧侶中,最著名的是最澄的弟子圓仁。圓仁隨遣唐使來唐朝後,先住揚州,後遊佛教聖地五臺山,在大華嚴寺、竹林寺從名僧志遠等學習天臺宗教義。到長安後,從元政、義真學密宗,從宗穎習天臺止觀,前後歷時十年。圓仁遊歷諸地,寫成《入唐求法巡禮行記》一書,是一部珍貴的歷史紀錄。他回國後在比睿山設灌頂臺,建立寺院,弘傳密宗和天臺宗教義。
唐曾直轄今越南中部、北部,詩人王勃的父親曾被朝廷任命為交阯令。王勃千里探親,溺死南海。越南南部叫林邑(後稱環王國),唐朝的典章制度與佛教傳入林邑。林邑也以詩文取士,擅長詩賦的越南人姜公輔還在德宗時,做過唐的翰林學士,所作《白雲照春海賦》被編入《全唐文》。
在今柬埔寨一帶有強大的扶南王國,被其藩屬真臘推翻,建立了高棉王國,中國史籍稱為真臘。真臘國王經常遣使來唐,高宗永徽年間(六五○~六五五),僅珍貴的白象就送來三十二頭,都會跪拜舞蹈。其王子來唐,玄宗封為果毅都尉。
緬甸當時稱驃國。德宗禎元十八年(八○二年),驃國國王遣子舒難陀率龐大的樂團來唐獻樂。他們攜帶樂器十九種三十二件,大都與中國不同。驃國樂團共演奏了十二首樂曲,深受德宗喜愛。白居易《驃國樂》詩中寫道:「德宗立仗御紫庭,黈纊不塞為爾聽,玉螺一吹椎髻聳,銅鼓一擊文身踴。」生動凝練地再現了當時的情景。
在今印尼蘇門答臘立國的有室利佛逝、墮婆登,在爪哇立國的稱閣婆。室利佛逝多次遣使至長安,唐王朝曾在曲江設宴招待他們,封其王為右金吾衛大將軍賓義王。墮婆登、閣婆也常來使。
尼泊爾在唐時稱尼婆羅。唐僧玄奘於貞觀九年(六三五年)到尼泊爾求佛學,參謁過釋迦牟尼誕生之地,訪問加德滿都。從尼婆羅傳到中國來的有波稜(菠菜)、渾提蔥和酢菜。
中國的造紙術也傳入尼婆羅。
印度、巴基斯坦和孟加拉,唐時統稱天竺。中天竺戒日王征服五天竺,遣使通好,太宗派王玄策等出使,更派人到中天竺學習熬糖法, 命令在揚州用甘蔗熬糖。敦煌、雲岡、麥積山及洛陽龍門的石窟雕塑也都保留天竺北部的藝術風格,天竺的天文、曆法、醫學、音韻、樂舞、繪畫等也傳入中國。玄奘去天竺遊學取經,主要
唐代社會經濟的繁榮及政治上的開放政策促進了對外的發展。唐代對外貿易海陸並舉,陸路以長安為中心,海路以廣州為中心。便利的交通、頻繁地往來造就了長安、廣州兩個大都市。唐代統治者胸襟開闊,氣魄宏大,思想開放,對國內外的各種思想、文化藝術兼容並蓄。各種文化的激盪、交流促進政治的開明,經濟的繁榮和文化的昌盛,使唐王朝成為當時世界的一個中心。
1、四通八達的海路交通
唐朝開放性極強,其經濟、文化、人民生活無不烙上外來文明的印記,而大唐文化也給周邊國家以極其深遠的影響。要理解這個過程,就必須清楚唐代的對外交通路線。
唐代的對外交通,包括陸路與海路兩個方面。陸路方面,東、北、西、南形成了四條主幹路線。向東從營州出發,渡過遼水到安東都護府,再渡鴨綠江、清川江、大同江,可以到達平壤。向北從西受降城(今內蒙古杭錦後旗烏加河北岸、狼山南口)直入磧北,可以到達回鶻、黠戛斯等國。向西出河西走廊,經著名的「絲綢之路」,可以到達地中海、波斯灣、印度洋一帶。向南則可以通往天竺、驃國(今緬甸)等南亞、東南亞國家。在這四條主幹路線中,西路和南路最為重要。
西路是中國古代「絲綢之路」的延展,到這一時期,這條著名的通道已發展為北、中、南三條。北道從敦煌西北出玉門關,沿天山北麓,西經北庭都護府(今新疆吉木薩爾縣附近),過輪台、弓月城(今吐魯番于孜鄉東北部)、熱海以及安西四鎮之一的碎葉鎮,至怛羅斯(今哈薩克斯坦東部江布林城),然後再向西行,到達拂菻國巴格達)和地中海沿岸。南道從敦煌西南出陽關,沿崑崙山北麓西行,經鄯善、于闐等地,西越葱嶺至大月氏,再往西行,最遠達東羅馬帝國。「絲綢之路」是古代東西方最長的國際交通路線,它的發展和延伸,使當時世界上最強盛的兩大帝國——唐帝國和東羅馬帝國的經濟、文化交流成為可能,且豐富、活躍了沿線各國的物質文化生活,也促進了唐王朝經濟、文化的繁榮。
南路是溝通唐王朝和天竺(今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及東南亞各國經濟、文化聯繫的重要通道。北面,從敦煌沿塔里木盆地北緣出葱嶺,經撒馬爾干(今烏茲別克斯坦首都塔什干附近),南越鐵門,進入吐火羅(今阿富汗北境),順喀布爾河,可以到達北天竺;由敦煌沿塔里木盆地南緣出葱嶺,經昆都士,也可以到達北天竺。東面,從長安經青海,進入吐蕃、尼婆羅(今尼泊爾),可以到達中天竺。南面,以成都為起點,經今西昌至雲南大理一帶,再往西南到達驃國伊洛瓦底江上游,越過親敦江和那加山脈,經阿薩姆,沿布拉馬普特拉河谷,可以到達天竺平原。另外,從安南都護府溯紅河而上,至今雲南,西渡怒江,也可以進入驃國,到達天竺。南路的開通,豐富了西南邊疆及沿路各國人民的物質文化生活。
海路方面,從山東半島北部的登州起航,渡渤海,沿遼東半島南岸和朝鮮半島的西海岸航行,可以到達新羅的唐恩浦口,再經濟州海峽、對馬海峽則可到達日本。從揚州出發,橫渡中國東海,經今沖繩群島, 也可以到達日本。從南方的廣州出發,西南經林邑(今越南中南部)、真臘沿海地區,至今新加坡海峽,向東航行,可以到達訶陵(今爪哇島);向西航行,經室利佛逝(今蘇門答臘)、伽芝洲(今尼科巴群島)可以到達獅子國(今斯里蘭卡)。再沿著印度半島的西岸,阿拉伯海的南岸經波斯灣,至幼發拉底河登陸,即可通往縛達城。
2、中外經濟、文化的全面交流
唐代在世界上享有很高的聲譽,周邊各國的商人、使節、貴族、學者、僧侶、藝術家不斷來到中國。由鴻臚寺負責接待;設立商館、市監、市舶司管理對外貿易。太學中有眾多留學生,朝廷中也有外國人任職。長安、洛陽、揚州、廣州都是當時重要外貿城市。各種外域的宗教藝術在中土廣泛流播,如在天竺已經衰落的佛教,源於東羅馬的景教,波斯人創立的摩尼教和祆教。這些思想在中國的傳播,豐富了當時人的社會思想,激盪著人們的頭腦。來自四面八方的文化藝術也在此傳播、生根,影響著人們的生活,人們不以為異,而是崇「胡」成風,形成了豐富多元的社會面貌。
與東南亞、南亞各國的經濟文化交流
朝鮮半島有高麗、百濟、新羅三國,都與唐有往來。唐曾攻滅高麗,轄有三國全境,後新羅統一朝鮮。新羅商人來唐,在今山東、江蘇一帶都留下了他們的足跡。楚州(今江蘇懷安)有新羅館,山東的赤山(今山東石島)、萊州等地有新羅坊。新羅常派大批留學生到長安,據記載,開成五年(八四○年)一次回國者即有百人,一些人參加唐朝科舉考試,並留下做官。著名的如崔致遠,十二歲入唐求學,十八歲中進士,曾在唐朝任侍御史、內供奉等職,著有《桂苑筆耕集》二十卷。唐文化對新羅影響十分巨大,新羅使用唐朝年號,採用唐曆,在學校和社會上廣泛使用漢字、漢文。唐代詩人白居易的詩歌在新羅也受到廣泛歡迎。新羅效仿唐朝政治制度,中央設執事省(相當於唐的尚書省),地方也分別設置州、郡、縣、鄉各級行政機構。他們還學習唐朝的科舉制選官。此外,新羅還積極學習唐朝的醫藥、天文、曆法、雕版印刷術、種茶術等。
東北面今俄國東邊海岸地區的庫頁島、堪察加半島一帶有流鬼國,亦臣屬於唐,年年朝貢。
唐朝與日本的關係交流非常頻繁,且廣泛地影響了日本的政治、文化、建築等各個方面,據日本史書所載,前後任命「遣唐使」共有十九次之多。日本的遣唐使不同於一般單純基於政治目的的遣使,而是有意識地前來觀摩、學習唐朝的文化。初次來長安的遣唐使為二百人。中宗到玄宗時代則多達五百人左右。日本遣唐使歸國後,多位列公卿,參與國政,唐代的文化制度也因此傳到日本。貞觀十九年(六四五年),日本留學生高向玄理,僧曼等人回國後,日本依照唐制進行大化革新,在各個方面向唐朝學習。他們仿效唐朝的均田制和租庸調制,對土地實行班田收授法,仿效唐制建立中央和地方的行政制度。他們還設立大學,進行科舉。有的遣唐使在中國居住長達幾十年,如阿倍仲麻呂。他的漢名叫晁衡,擅長詩文,在朝廷任高官。晁衡在長安期間,與許多士人多有交往;天寶年間歸國時,王維、趙驊、包佶為他送行。王維送詩說:「鄉樹扶桑外,主人孤島中。別離方異域,音信若為通。」
唐朝的宗教對日本也有很大影響,每次遣唐使,都有求法僧或學問僧同來。留中國時間久者,往往有二十餘年,甚至達四十年。遣唐使人員入京,需經唐朝許可,同來僧人並非全入長安,但據日本現存史籍所載,確實到達長安或留住長安的知名日本僧人,至少有四十餘人。其中影響較大者,如高宗時智通、智達,從玄奘學法相,歸國後為日本法相宗創始人。道慈於武則天時來長安學三論、法相,後為日本三論宗創始人。
榮額、普照在開元時來中國,先後在洛陽、長安學法。榮額和普照對日本的佛學影響雖然不大,但他們邀請揚州高僧鑑真去日本,對中日文化交流做出了重大貢獻,鑑真在太寶十三年(七五四年)到達日本。帶去大批經典和佛像,在日本首都奈良東大寺設立戒壇,傳授經律,日本天平寶字三年(七五九年)開始建立唐招提寺。中國的建築、雕塑藝術、文學和藥物學,都隨著鑑真東行,在日本廣泛傳播開來。
空海在憲宗時來到長安,在青龍寺從惠果和尚學密宗。歸國時帶回大批中國新譯經和梵字經疏,創立了日本真言宗。在日本顯揚天臺宗的大師最澄,與空海大約同時來唐,在天臺山學法後,把天臺宗傳到日本,成為日本蓮宗的前身。唐朝末年來求法的日本僧侶中,最著名的是最澄的弟子圓仁。圓仁隨遣唐使來唐朝後,先住揚州,後遊佛教聖地五臺山,在大華嚴寺、竹林寺從名僧志遠等學習天臺宗教義。到長安後,從元政、義真學密宗,從宗穎習天臺止觀,前後歷時十年。圓仁遊歷諸地,寫成《入唐求法巡禮行記》一書,是一部珍貴的歷史紀錄。他回國後在比睿山設灌頂臺,建立寺院,弘傳密宗和天臺宗教義。
唐曾直轄今越南中部、北部,詩人王勃的父親曾被朝廷任命為交阯令。王勃千里探親,溺死南海。越南南部叫林邑(後稱環王國),唐朝的典章制度與佛教傳入林邑。林邑也以詩文取士,擅長詩賦的越南人姜公輔還在德宗時,做過唐的翰林學士,所作《白雲照春海賦》被編入《全唐文》。
在今柬埔寨一帶有強大的扶南王國,被其藩屬真臘推翻,建立了高棉王國,中國史籍稱為真臘。真臘國王經常遣使來唐,高宗永徽年間(六五○~六五五),僅珍貴的白象就送來三十二頭,都會跪拜舞蹈。其王子來唐,玄宗封為果毅都尉。
緬甸當時稱驃國。德宗禎元十八年(八○二年),驃國國王遣子舒難陀率龐大的樂團來唐獻樂。他們攜帶樂器十九種三十二件,大都與中國不同。驃國樂團共演奏了十二首樂曲,深受德宗喜愛。白居易《驃國樂》詩中寫道:「德宗立仗御紫庭,黈纊不塞為爾聽,玉螺一吹椎髻聳,銅鼓一擊文身踴。」生動凝練地再現了當時的情景。
在今印尼蘇門答臘立國的有室利佛逝、墮婆登,在爪哇立國的稱閣婆。室利佛逝多次遣使至長安,唐王朝曾在曲江設宴招待他們,封其王為右金吾衛大將軍賓義王。墮婆登、閣婆也常來使。
尼泊爾在唐時稱尼婆羅。唐僧玄奘於貞觀九年(六三五年)到尼泊爾求佛學,參謁過釋迦牟尼誕生之地,訪問加德滿都。從尼婆羅傳到中國來的有波稜(菠菜)、渾提蔥和酢菜。
中國的造紙術也傳入尼婆羅。
印度、巴基斯坦和孟加拉,唐時統稱天竺。中天竺戒日王征服五天竺,遣使通好,太宗派王玄策等出使,更派人到中天竺學習熬糖法, 命令在揚州用甘蔗熬糖。敦煌、雲岡、麥積山及洛陽龍門的石窟雕塑也都保留天竺北部的藝術風格,天竺的天文、曆法、醫學、音韻、樂舞、繪畫等也傳入中國。玄奘去天竺遊學取經,主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