難與運相爭
奕訢其人
第一次遊覽恭王府花園,是在1991年初。
那會兒,上海證券交易所成立未久,我正在為中國農村發展信託投資公司籌建上海證券業務部奔忙,進京彙報工作。天寒地凍時節,本來人就慵懶,幹完正事,並不想在戶外閒逛。但聽朋友告知恭王府花園已經對外開放,馬上按捺不住,急急趕去。因為我向來將恭親王奕訢看作晚清最重要的政治家而抱有景仰的心情,很願意到他府邸舊址去懷古,尋找一種支離破碎、自己也難以說清道明的複雜感覺;同時,這花園也是北京市目前保存得最為完善的一處王府花園,名聲極大,自然是值得一遊的勝地。
從北海公園靜心齋出北門,隔街便是一片冰封的什剎海。什剎海分作前海、後海及後海西北的積水潭(亦稱西海)三部分,加上前海之南的北、中、南三海,統稱「六海」,是鑲嵌在北京城中央的漂亮閃光的寶石。《辭海》上稱,「海」字可作「大湖」解,並舉「青海」、「里海」為例。我不研究訓詁,也不懂地名學,講不出北京市內的這些湖泊命名的原則。若按面積論,中、南二海為0.52平方公里,北海為0.38平方公里,什剎海為0.34平方公里,都算不上大湖。聯想到四川九寨溝風景區內叫做「長海」、「五花海」、「樹正群海」的湖泊,揣想若將「海」解作「湖」,字義才更確切。
什剎海據說得名於元代後海附近的十座古剎。或說「什剎海」原來只是一座古廟的名字,後來延伸為湖名。湖水來自城外的高粱河。舊時,海邊高柳蘆葦間,飄蕩著暮鼓晨鐘的悠揚回聲。每至夏日,荷花盛放,湖水初平,很有點兒情趣。海邊又有許多酒肆茶館,文人士大夫常常在此作文酒之會,確實引人流連忘返。如今,廟宇早已不存,但海邊依然有古老的垂柳,成片的小院平房,安靜整潔的街道,透著一番漸漸遠去的古意。
順著前海西街北行,過郭沫若故居(原先是恭王府的馬廄)拐到柳蔭街,恭王府就在眼前了。從地勢上看,王府的東部和北部被什剎海環抱,向西望去,隱隱約約地現出西山的輪廓,確是建府建園的風水寶地。晚清的另外兩座著名王府—醇王府和慶王府也都在附近。時下,王府舊址為中國藝術研究院、中國音樂學院等單位佔用,花園單獨闢出修複,以供遊覽。恭王府花園又名「萃錦園」,從前是高宗寵臣和珅的宅第。乾隆年間,門前冠蓋如雲,極一時之盛。嘉慶四年和珅籍沒後,花園被仁宗賞賜給了他的四弟慶王永璘。道光二十九年(1849),永璘孫奕劻繼承王府時,他的身份是輔國將軍。兩年後,朝廷便把慶王府改派給恭親王奕訢居住,奕劻搬到因擅簽《穿鼻草約》,割讓香港,被革職的大學士琦善宅第(定阜街3 號,後來隨著奕劻的地位提升,該處又改造成新的慶王府),從此,恭王的新居和花園便在近代史上留下了它的聲名。
19世紀下半葉,清王朝帝祚世系中共有三位皇帝—文宗奕𧭈(咸豐)、穆宗載淳(同治)、德宗載湉(光緒)。與此同時,朝野間還有三位潛在的可能君臨天下的人物—一位是太平天國天王洪秀全,一位是湘軍統帥、晚清最重要的漢族大臣曾國藩,另一位則較為特殊,他就是皇家玉牒中人,宣宗旻寧(道光)第六個皇子奕𧭈。
洪秀全是清廷的反叛者,自打定都天京後,已在南面稱朕,但畢竟沒有奪取全國政權。雖說提出了頗為後世歷史學家推崇的《天朝田畝制度》及其他富有平均平等禁慾色彩的理論構想,但並未實行之,也不準備實行之;並且在剛剛奪得半壁江山之時,已沉湎於自我陶醉的宗教幻想和驕奢淫逸的物慾享受,言不由衷,一派土豪暴發戶的氣象。加之極為血腥的內部猜忌、傾軋和屠殺,神經也似乎有點兒不正常,終於難成大事。
曾國藩以鎮壓太平天國起家,建立湘軍武裝,平定農民起義,挽救清王朝於倒懸危亡之時。他以理學帶兵,以引薦提攜科場和官場不得意而有經世之才者為己任,因他保舉而出將入相、官至總督巡撫尚書侍郎提督者達數十人之多。其中著名者,包括胡林翼、李鴻章、左宗棠、郭嵩燾、沈葆楨、丁日昌、曾國荃、彭玉麟、楊岳斌、劉蓉、李瀚章、李續宜、劉坤一、李宗羲、錢應溥、梅啟照、倪文蔚,皆在歷史的車道上碾下了自己的轍痕。其他政壇學界著名人士,如薛福成、吳汝綸、李善蘭、徐壽、華蘅芳、黎庶昌、王闓運、俞樾、趙烈文、容閎、陳蘭彬等,也都出入過他的幕府。曾國藩手握兵權,門生故舊遍佈要津。王闓運曾勸他稱帝,奪愛新覺羅天下而代之,卻為他拒絕。時人認為他是大清忠臣,他死後,朝廷謚他「文正」。與他極不相得且自視極高的左宗棠也不得不承認:「謀國之忠、知人之明,自愧不如元輔。」
奕訢曾與他的四哥奕𧭈同是皇位的競爭者。就文才武略而論,他都大大超過乃兄,野史上稱其「天資穎異,宣宗極鍾愛之,恩寵為皇子冠,幾奪嫡者數」。他之所以最後未能繼承皇位,據說是才華過於展示;而庸碌無能的奕𧭈,則受老師杜受田密計,「藏拙示孝」,博得道光帝的好感,由此可見道光的昏聵。清史學者認為,道光朝是清王朝由盛轉衰的轉折點,拿後來歷史發展的結果反觀道光立儲的得失,確實也可看出此點。假如奕訢在1851年繼承皇位,中國同樣面臨西方資本主義列強洶湧東來的滔滔波瀾,太平天國起義也照樣爆發,但奕訢的眼光及處理方式肯定是完全不一樣的,這可由1861年咸豐帝去世後,奕訢以議政王身份,輔佐兩宮太后平定太平天國起義和發動洋務運動為證。
奕訢當政的樞機,是與慈安、慈禧太后聯手發動北京政變,捕殺咸豐帝安排的以肅順為首的八位「顧命大臣」。但他秉政時,「陰行肅順政策,親用漢臣」(劉體智《異辭錄》語)。同治年以前,清廷對漢族官員一直控制很嚴,各省督撫,滿人居十之六七。據薛福成記載,當曾國藩率湘軍攻克武昌後,咸豐喜形於色地說:「不意曾國藩一書生,乃能建此奇功。」軍機大臣祁雋藻即說:「曾國藩以侍郎在籍,猶匹夫耳,匹夫居閭里,一呼,蹶起從之者萬餘人,恐非國家福也。」聞此,「文宗默然變色者久之。由是曾公不獲大行其志者七八年」。而肅順是在滿族大員中,最早看出要挽救大清,必須起用漢人者。曾國藩、胡林翼、左宗棠皆受過他的保薦。曾國藩在咸豐駕崩後評論說:「八君子輔政,槍法尚不甚錯,為從古之所難,卜中興之有日。」他聽到北京政變的消息後,憂懼異常,在家書中含蓄地稱之為「中外悚然」。然而,是奕訢給了曾國藩更大的信任,以朝廷名義命曾國藩管轄江蘇、安徽、江西、浙江四省軍務,大膽地將軍政大權交給漢族官員,為最後平定起義創造了條件。
如果說在鎮壓太平天國的方略上,奕訢陰行了肅順路線的話,在應對西方殖民勢力東來的方略上,奕訢的做法正好相反。肅順在對外政策上,還是以天朝大國自居,盲目排外;奕訢則能看清世界大勢,發起近代化運動:從建立總理衙門、設立駐外使館、興辦近代學校、派遣學生留洋,到引進外國武器、創辦近代工業、建設新式海軍、開設電報礦務。這場大陸學界稱作「洋務運動」、台灣學界稱作「自強運動」的新政,給中國近代社會帶來了十分巨大的衝擊和變化,奕訢的歷史地位也因此得以奠定。
奕訢其人
第一次遊覽恭王府花園,是在1991年初。
那會兒,上海證券交易所成立未久,我正在為中國農村發展信託投資公司籌建上海證券業務部奔忙,進京彙報工作。天寒地凍時節,本來人就慵懶,幹完正事,並不想在戶外閒逛。但聽朋友告知恭王府花園已經對外開放,馬上按捺不住,急急趕去。因為我向來將恭親王奕訢看作晚清最重要的政治家而抱有景仰的心情,很願意到他府邸舊址去懷古,尋找一種支離破碎、自己也難以說清道明的複雜感覺;同時,這花園也是北京市目前保存得最為完善的一處王府花園,名聲極大,自然是值得一遊的勝地。
從北海公園靜心齋出北門,隔街便是一片冰封的什剎海。什剎海分作前海、後海及後海西北的積水潭(亦稱西海)三部分,加上前海之南的北、中、南三海,統稱「六海」,是鑲嵌在北京城中央的漂亮閃光的寶石。《辭海》上稱,「海」字可作「大湖」解,並舉「青海」、「里海」為例。我不研究訓詁,也不懂地名學,講不出北京市內的這些湖泊命名的原則。若按面積論,中、南二海為0.52平方公里,北海為0.38平方公里,什剎海為0.34平方公里,都算不上大湖。聯想到四川九寨溝風景區內叫做「長海」、「五花海」、「樹正群海」的湖泊,揣想若將「海」解作「湖」,字義才更確切。
什剎海據說得名於元代後海附近的十座古剎。或說「什剎海」原來只是一座古廟的名字,後來延伸為湖名。湖水來自城外的高粱河。舊時,海邊高柳蘆葦間,飄蕩著暮鼓晨鐘的悠揚回聲。每至夏日,荷花盛放,湖水初平,很有點兒情趣。海邊又有許多酒肆茶館,文人士大夫常常在此作文酒之會,確實引人流連忘返。如今,廟宇早已不存,但海邊依然有古老的垂柳,成片的小院平房,安靜整潔的街道,透著一番漸漸遠去的古意。
順著前海西街北行,過郭沫若故居(原先是恭王府的馬廄)拐到柳蔭街,恭王府就在眼前了。從地勢上看,王府的東部和北部被什剎海環抱,向西望去,隱隱約約地現出西山的輪廓,確是建府建園的風水寶地。晚清的另外兩座著名王府—醇王府和慶王府也都在附近。時下,王府舊址為中國藝術研究院、中國音樂學院等單位佔用,花園單獨闢出修複,以供遊覽。恭王府花園又名「萃錦園」,從前是高宗寵臣和珅的宅第。乾隆年間,門前冠蓋如雲,極一時之盛。嘉慶四年和珅籍沒後,花園被仁宗賞賜給了他的四弟慶王永璘。道光二十九年(1849),永璘孫奕劻繼承王府時,他的身份是輔國將軍。兩年後,朝廷便把慶王府改派給恭親王奕訢居住,奕劻搬到因擅簽《穿鼻草約》,割讓香港,被革職的大學士琦善宅第(定阜街3 號,後來隨著奕劻的地位提升,該處又改造成新的慶王府),從此,恭王的新居和花園便在近代史上留下了它的聲名。
19世紀下半葉,清王朝帝祚世系中共有三位皇帝—文宗奕𧭈(咸豐)、穆宗載淳(同治)、德宗載湉(光緒)。與此同時,朝野間還有三位潛在的可能君臨天下的人物—一位是太平天國天王洪秀全,一位是湘軍統帥、晚清最重要的漢族大臣曾國藩,另一位則較為特殊,他就是皇家玉牒中人,宣宗旻寧(道光)第六個皇子奕𧭈。
洪秀全是清廷的反叛者,自打定都天京後,已在南面稱朕,但畢竟沒有奪取全國政權。雖說提出了頗為後世歷史學家推崇的《天朝田畝制度》及其他富有平均平等禁慾色彩的理論構想,但並未實行之,也不準備實行之;並且在剛剛奪得半壁江山之時,已沉湎於自我陶醉的宗教幻想和驕奢淫逸的物慾享受,言不由衷,一派土豪暴發戶的氣象。加之極為血腥的內部猜忌、傾軋和屠殺,神經也似乎有點兒不正常,終於難成大事。
曾國藩以鎮壓太平天國起家,建立湘軍武裝,平定農民起義,挽救清王朝於倒懸危亡之時。他以理學帶兵,以引薦提攜科場和官場不得意而有經世之才者為己任,因他保舉而出將入相、官至總督巡撫尚書侍郎提督者達數十人之多。其中著名者,包括胡林翼、李鴻章、左宗棠、郭嵩燾、沈葆楨、丁日昌、曾國荃、彭玉麟、楊岳斌、劉蓉、李瀚章、李續宜、劉坤一、李宗羲、錢應溥、梅啟照、倪文蔚,皆在歷史的車道上碾下了自己的轍痕。其他政壇學界著名人士,如薛福成、吳汝綸、李善蘭、徐壽、華蘅芳、黎庶昌、王闓運、俞樾、趙烈文、容閎、陳蘭彬等,也都出入過他的幕府。曾國藩手握兵權,門生故舊遍佈要津。王闓運曾勸他稱帝,奪愛新覺羅天下而代之,卻為他拒絕。時人認為他是大清忠臣,他死後,朝廷謚他「文正」。與他極不相得且自視極高的左宗棠也不得不承認:「謀國之忠、知人之明,自愧不如元輔。」
奕訢曾與他的四哥奕𧭈同是皇位的競爭者。就文才武略而論,他都大大超過乃兄,野史上稱其「天資穎異,宣宗極鍾愛之,恩寵為皇子冠,幾奪嫡者數」。他之所以最後未能繼承皇位,據說是才華過於展示;而庸碌無能的奕𧭈,則受老師杜受田密計,「藏拙示孝」,博得道光帝的好感,由此可見道光的昏聵。清史學者認為,道光朝是清王朝由盛轉衰的轉折點,拿後來歷史發展的結果反觀道光立儲的得失,確實也可看出此點。假如奕訢在1851年繼承皇位,中國同樣面臨西方資本主義列強洶湧東來的滔滔波瀾,太平天國起義也照樣爆發,但奕訢的眼光及處理方式肯定是完全不一樣的,這可由1861年咸豐帝去世後,奕訢以議政王身份,輔佐兩宮太后平定太平天國起義和發動洋務運動為證。
奕訢當政的樞機,是與慈安、慈禧太后聯手發動北京政變,捕殺咸豐帝安排的以肅順為首的八位「顧命大臣」。但他秉政時,「陰行肅順政策,親用漢臣」(劉體智《異辭錄》語)。同治年以前,清廷對漢族官員一直控制很嚴,各省督撫,滿人居十之六七。據薛福成記載,當曾國藩率湘軍攻克武昌後,咸豐喜形於色地說:「不意曾國藩一書生,乃能建此奇功。」軍機大臣祁雋藻即說:「曾國藩以侍郎在籍,猶匹夫耳,匹夫居閭里,一呼,蹶起從之者萬餘人,恐非國家福也。」聞此,「文宗默然變色者久之。由是曾公不獲大行其志者七八年」。而肅順是在滿族大員中,最早看出要挽救大清,必須起用漢人者。曾國藩、胡林翼、左宗棠皆受過他的保薦。曾國藩在咸豐駕崩後評論說:「八君子輔政,槍法尚不甚錯,為從古之所難,卜中興之有日。」他聽到北京政變的消息後,憂懼異常,在家書中含蓄地稱之為「中外悚然」。然而,是奕訢給了曾國藩更大的信任,以朝廷名義命曾國藩管轄江蘇、安徽、江西、浙江四省軍務,大膽地將軍政大權交給漢族官員,為最後平定起義創造了條件。
如果說在鎮壓太平天國的方略上,奕訢陰行了肅順路線的話,在應對西方殖民勢力東來的方略上,奕訢的做法正好相反。肅順在對外政策上,還是以天朝大國自居,盲目排外;奕訢則能看清世界大勢,發起近代化運動:從建立總理衙門、設立駐外使館、興辦近代學校、派遣學生留洋,到引進外國武器、創辦近代工業、建設新式海軍、開設電報礦務。這場大陸學界稱作「洋務運動」、台灣學界稱作「自強運動」的新政,給中國近代社會帶來了十分巨大的衝擊和變化,奕訢的歷史地位也因此得以奠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