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鏡鏡人鬚眉活
英國攝影師拍攝的總理衙門大臣照片
如果當年偉大的馬可.波羅能用幾張照片來說明他漫遊古老中國的經歷,那麼他的美麗傳說會更加動人。─— 約翰.湯姆生
從《中國百年攝影圖錄》上的一張照片說起
上世紀90年代初,福建美術出版社出版胡志川先生編著的《中國百年攝影圖錄,1844 - 1979》。依當時的價格論,12開本266頁的銅版紙精裝書,280元的書價,超過我一個月的工資,實在昂貴。但我驚訝書中收錄清末的歷史照片,約有小半數前所未見,尤其是第25頁刊載的晚清重臣沈桂芬、董恂、毛昶熙1868年的合影,更是研究晚清政治史、外交史的學者都會珍惜的視覺圖像,所以當即買下。這幀合影,我後來在自己的著作中予以轉載;對於書中所刊光緒帝與康有為、梁啟超的合影,我則撰文質疑,認為是運用簡單特技偽造的贋品。翻閱品味《中國百年攝影圖錄》,給我的研究帶來了很多樂趣。
依循寶鋆詩歌開始的查詢
去年11月,我閱讀寶鋆的《文靖公遺集》時,一首標題冗長的詩歌,引起了我的興趣。這首詩叫做《泰西照相人曰未士丹忱照恭邸及董司農恂、毛司空昶熙、沈司馬桂芬後,復照余暨文協揆祥、成廷尉林三人,戲作短歌以紀其事》,其全文為:
未士丹忱滄海客,鶻眼虯髯方廣額。
以鏡鏡人鬚眉活,月影分明三李白。
忽來粉署觀儀型,河間賢邸羅晶屏。
董毛沈君入刻畫,風采一一垂丹青。
摹寫吾曹復何謂,想以寅清同氣味。
虛庭秋色湛清華,菊蕊桐陰紛薈蔚。
中坐首推文璐公,公才公望神端凝。
一羽雲起漢諸葛,萬國眉攢唐少陵。
廷尉成侯意豪放,天骨開張鬱相望。
鄒枚今孰出其右,褒鄂昔應同此狀。
余也駑鈍嗤凡材,萬修王梁同雲台。
身非倚相偏居左,邱索典墳何有哉。
走筆放歌成一笑,夕陽紫翠天光耀。
行當攜手梅花村,大署堂額曰玉照。
詩歌記錄了一個叫做未士丹忱的外國攝影師,在菊蕊桐陰的秋日下午,為恭親王奕訢和沈桂芬、董恂、毛昶熙、寶鋆、文祥、成林等晚清大臣拍照的過程。眾所周知,攝影術發明於1839年。三十年後,這玩意兒在中國仍是一項人所未見的奇技。詩中這些高官興味盎然,面對鏡頭,擺起姿勢,一直忙活到殘陽西照。從詩歌使我聯想起沈、董、毛的那張照片,應當攝於此日。也意識到,當天至少還有寶鋆、文祥、成林的合影以及恭王的照片。我馬上找出以前收集的恭親王照片,從環境和椅子等因素推斷,認為其中一張坐姿照,可能就是當日的作品,但另外幾人的照片,卻一時難以尋覓。
他們是誰?
對於今人來說,大多聽說過恭親王,但對文祥、寶鋆等人就很生疏了。其實這次攝影所涉及的人物,均是同治朝和光緒朝前半段清政府最重要的官員。恭親王、文祥、寶鋆從1861年起,就擔任軍機大臣和總理衙門大臣,文祥1876年去世,恭親王、寶鋆一直任職到1884年,在甲申易樞事變中被慈禧太后逐出政治舞台。董恂亦是從1861年至1880年,擔任總理衙門大臣,同時長期執掌戶部。沈桂芬、毛昶熙、成林1869年任總理衙門大臣,沈桂芬同時亦是軍機大臣、兵部尚書。他們後半生的職業生涯,與清政府平定太平天國起義之後所謂的「同光中興」所重疊,與洋務運動相伴隨。慈禧太后之下,他們就是大清帝國中央政府最主要的管理團隊,也是主持外交事務的負責人。
《清史稿》寫道:
咸、同之間,內憂外患,岌岌不可終日。……文祥、寶鋆襄贊恭親王,和輯邦交,削平寇亂。文祥尤力任艱巨,公而忘私,為中外所倚賴,而朝議未一,猶不能盡其規略;晚年密陳大計,於數十年馭外得失,洞如觀火,一代興亡之龜鑒也。寶鋆明達同之,貞毅不及,遂無以鎮紛囂而持國是。如文祥者,洵社稷臣哉!
又說:
光緒初元,復逢訓政,勵精圖治,宰輔多賢,頗有振興之象。首輔文祥既逝,沈桂芬等承其遺風,以忠懇結主知,遇事能持之以正,雖無老成,尚有典型。及甲申法越、甲午日韓,外患內憂,國家多故。慈聖倦勤,經營園囿,稍事遊幸,而政紀亦漸弛矣。
從上述評論中,讀者大致可以感受到這些官員在晚清政壇的重要位置。寶鋆在詩中將文祥恭維成諸葛亮、杜甫(「一羽雲起漢諸葛,萬國眉攢唐少陵」),也可看出當時官員對於文祥的推崇。史學界過去對於這些人研究甚少,美國傳教士、京師同文館總教習丁韙良(William Alexander Parsons Martin)在其回憶錄《花甲憶記》中,形容文祥有著瘦削彎曲的身材與碩大的腦袋,是實際上的總理。文祥曾經告訴他:「你看到過小驢拉大車,累得喘不過氣來。嗯,那就是我的寫照。」丁韙良又說恭親王身形瘦削,膚色黝黑,因為近視而眯縫著眼。他並不漂亮,然而行為舉止既和藹又優雅,講話迅速而有力,給人以有自主力量的印象,實際上他並沒有。丁韙良還說,成林向他解釋,聰明的御史或有勢力的總督總向皇帝進讒言,破壞總理衙門的籌劃。恭親王自有應對辦法。他奏請皇帝給反對者在衙門中安排位置。反對者一旦入了衙門就會發現,恭親王的政策才是應對外國的唯一可行辦法。毛昶熙和沈桂芬正是這樣進入衙門的。二者都成了恭親王的忠實同僚。
區別於這些正面描寫,也有外國人直接抨擊總署大臣的 —─ 這幫人「全部是老頭子,而模樣和舉動則完全像老太婆!」「總理衙門,應該叫做總不理衙門!」這些文字記錄栩栩如生,給我留下了深刻而有趣的記憶,但看不到他們的形象,卻使我感到缺憾。無疑,在歷史研究中,輔以視覺形象,看到歷史人物的面容,會帶來更加直接的感官衝擊,再現已經消失的歷史場景,拉近後人與前人的心理距離,這就是我追蹤本次攝影活動及其照片的興趣所在。
新的發現
我在互聯網的搜索過程中發現,倫敦威康圖書館(Wellcome Library)網站中,保存著英國著名攝影師約翰.湯姆生(John Thomson,1837 - 1921) —─ 也就是寶鋆稱為未士丹忱之「泰西照相人」 —─ 早年在中國拍攝的數百張歷史照片,進而順利找到了那次拍攝活動全部參加者的照片,總計包括:
恭親王的兩張單人照片;文祥、寶鋆、董恂、沈桂芬、毛昶熙、成林各一張單人照片;文祥、寶鋆、成林的三人合影;董恂、沈桂芬、毛昶熙的三人合影。
依靠神奇的互聯網,一百幾十年前中國政壇的最重量級政治人物的容顏形象,在網頁中一一呈現出來,真是令我激動不已。
朋友告訴我,國家圖書館去年9月與英國國家圖書館聯合主辦的大型圖片展覽 —─ 「1860 - 1930:英國藏中國老照片」中,也展出過部分湯姆生照片。但可能沒有將照片和拍攝背景聯繫起來考量,所以,照片並沒有引起學術界的高度關注。
同時發現,《中國百年攝影圖錄》第55頁上刊載的「清代武官」一照,其實就是成林。成林是個滿族文官,1869年11月12日起,以光祿寺卿的本職在總理衙門上行走。次年5月5日改任大理寺卿。寶鋆詩中稱「廷尉成侯意豪放」,廷尉是秦漢至北齊主管司法的最高官吏,北齊易名為大理寺卿。據此分析,攝影顯然不可能早於1870年。威康網站將這些照片的拍攝時間,標註為1868 - 1870 年。惟1870年的秋天,總理衙門正因「天津教案」而焦頭爛額,毛昶熙、成林先後被派往天津查案,曾國藩亦因此被免去直隸總督一職而改由李鴻章擔任。在這種氣氛中,總理衙門大臣恐怕不會請洋人來拍照。又查湯姆生本人經歷,他1871年從廣東北上福建,4月訪問台灣,1872年離華回英國,照片似應在這兩年之間拍攝為妥。
湯姆生這次為中國官員攝影,是丁韙良牽線安排的。拍攝地點,在東堂子胡同的總理衙門院內花園。湯姆生事後回憶,他在翻譯的陪同下,「走進一道低矮狹窄的門,進入了那沉悶的高牆內。循著路我們走過了幾個庭院,庭院裡分佈著假山、花園和池塘。在走過了一條幽暗失修的長廊後,我們站在一棵參天古樹下,面前是一間典型中國風格的謁見堂」。曾有外籍人士記錄,總理衙門並非設在閎大華美的建築內,而是設在卑陋坍敗的破屋中。仔細觀察沈、董、毛的合影以及文祥、董恂照片,房屋的柱子和地面都很破舊,想來斯言不差,老照片為我們提供了一個直觀的證明。當年駐京外國人惡毒地形容,中國官員在這裡管理國家大事,看著自己的鬍子一天天長起來;一長列全權公使坐在又硬又髒的座位上,被主人強勸吃他們不願吃的糕點。為了談話不著邊際而焦急,普遍地耗損了精力。從拍照使用的明式圈椅來看,雖然沒有沙發那麼柔和,倒也是受到推崇的古典式樣,老外的評論顯得過於刻薄。
湯姆生注意到,拍照時,「大臣們都穿著各種不同顏色的緞面長袍,式樣簡單,前面開襟,腰間束著帶子;蒼藍色的綢領從頸部到肩部,像錐體一樣立在那裡;腳下是厚底的黑色緞面靴子。這種裝束看上去很獨特,更為重要的是,大臣中的許多人可稱美男子,就像我們國家政府內閣裡那些引為自豪的漂亮男人們一樣。所有這些人都保持著一種安詳、威嚴的坐姿。」
湯姆生也記錄了恭親王與他的交談:
恭親王的到來打斷了我們的談話。恭親王親切地與我交談了幾分鐘,詢問了我的旅程和攝影情況,特別對攝影過程表現出相當的興趣。他中等身材,體態清瘦;說實話,他的相貌並沒有像其他在場的閣員們那樣深深地打動我。不過,他的腦袋按照顱相學者的說法可以稱得上絕佳。他的目光能明察秋毫,靜坐時臉上常露出一種陰沉而堅定的表情。我在一旁觀察著他,我真想知道,他是否意識到他和周圍的這些大臣們肩負著支配數百萬人民命運的沉重擔子,或者他和他那些顯赫的大臣們是否能夠心安理得地注視著大清帝國和她的人民的現狀。
攝影師約翰.湯姆生其人
約翰.湯姆生是一位開創性的蘇格蘭攝影師、地理學家和旅行家。他於1837年6月14日出生於愛丁堡的一個煙草商人家庭,在家裡九個孩子中排行第八。1850年代,他從學校畢業後,進入當地一家生產光學儀器的工廠成為學徒,在那裡學習了攝影術並能熟練掌握濕版照相法。1858年學徒期滿,他在當地一所學院的藝術系上了兩年夜校。1862年他追隨哥哥威廉(William Thomson)去遠東旅行,遊歷了新加坡,穿越馬來西亞來到蘇門答臘島,去了錫蘭和印度後搬去了泰國,用照相機記錄當地的風土人情,1866年回到英國。1867年,湯姆生再次返回遠東,7月到達新加坡,10月到達香港,並在那裡開設了一家商業照相館。在此後的五年中,湯姆生遊遍中國,南起香港和廣東,北至長城,既遊歷了北京、上海等大城市,也深入了許多內陸地區。1870到1871年間,湯姆生訪問福建,並與美國傳教士盧公明(Justus Doolittle)乘船沿閩江遊覽了廈門和汕頭。1871年4月,他和傳教士馬雅各(James Laidlaw Maxwell)一起前往台灣,從打狗(今高雄)登岸,遊覽了台灣府和台灣西部的村寨,拍攝了包括台灣府和許多原始村落的最早的照片。
此後,他沿長江而上,到達湖北和四川。湯姆生攝影取材範圍非常廣大,從王公貴族到街頭乞丐、從皇宮寺院到田間村舍,他用鏡頭記錄了歐洲人從未見過的中國文化與人民。他在中國的照片集結為四卷本的《中國與中國人影像》(Illustrations of China and Its People)於1873到1874年陸續出版。這部攝影集,第1冊為香港、廣州、台灣的內容;第2冊為台灣、潮州、廣州、廈門、福州、汕頭的內容;第3冊為寧波、上海、普陀、南京、九江、武昌、漢口、宜昌、四川的內容;第4冊基本是北京的人物和景色。該書封面尺寸490毫米×360毫米,合計發表了218幅照片。它的問世,開創了利用攝影製版印刷方式向西方大規模介紹報道中國和中國人民的先例。過去我們看到的清末照片,許多都是湯姆生的作品。威康圖書館網站上的照片,許多與《中國與中國人影像》一致。1877 年,湯姆生又出版了一本名為《倫敦街頭生活》(Street Life in London)的畫冊,書中記錄了倫敦貧窮人們的生活,揭開了社會底層的人們 —─ 擦鞋人、趕出租馬車的人和勞工的生活狀況的一角。《倫敦街頭生活》給湯姆生帶來更大的社會聲譽。
湯姆生在中國旅行時,常常孤身一人,去面對從未見過的陌生訪客和攝影術的當地人。他在《中國與中國人影像》的「引言」中寫道:
讀者若熟悉中國人,了解他們根深蒂固的迷信習慣,應不難理解,在我完成這項任務時,會面對多大的困難與危險。在許多地方,當地人從未見過白種的陌生人。而士大夫階層在普通人中已植入一種先入之見,即,最應該提防的妖魔鬼怪中,「洋鬼子」居於首位,因為洋鬼子都是扮成人形的惡魔,雙眼有魔法,具穿透力,能看到藏在天上地底的珍寶,因此無往而不利。他們來到中國人中間,純是為了謀求自己的私利。因此,我所到之處,常被當成是危險的巫師,而我的照相機則被視為神秘暗器,與我的天生魔眼相得益彰,使我得以洞穿岩石山巒,看透當地人的靈魂,製成可怕的圖像。被拍攝者會神魂出竅,不出幾年,就會一魂歸西。
在攝影術發明之前,無論中國人還是外國人,都是靠繪畫來描繪容貌的。攝影改變了保存視覺形象的方式。這種新奇的玩意,雖然中國人對它存在疑惑,但總理衙門的大臣畢竟見多識廣,他們對湯姆生的到來和他的技術,顯然是歡迎的。
湯姆生使用的濕版攝影法,是英國人阿切爾1851年發明的早期照相技術,即在拍攝現場將含有碘化銀的火棉膠,勻塗在玻璃底片上,浸於硝酸銀液,趁濕片感光特強時曝光拍攝。濕版照片顯明細緻,底片又可複製正片,為當時攝影方法中最快速、經濟的。這種方法,直至1870 年代溴化銀乾板發明之後,才逐漸被取代。今天看來,在攝影現場製造感光板,趁濕時進行曝光顯影,尤其外拍時,更要隨身攜帶一大堆工具、藥劑,乃至笨重碩大的照相機、腳架以及暗房工作所用的帳篷,實在是件辛苦的事,但將生動的世界凝固在相片裡流傳後世,使得這種辛苦最終化為崇高。
湯姆生很早就意識到:
照相機一直陪伴著我的旅行,成為唯一準確地描繪我沿途見到的一切有趣之物以及所接觸的各種民族的工具。因此,它使我任何時候都能向我的著作的讀者提供真實地再現當時情景而無可爭議的圖片,使他們第一次面對遙遠東方大地上的景物和人民,與我一起分享那愉悅的經歷。
這是對於攝影技術運用於文化交流和文獻保存的高度概括。
湯姆生也用文字保存了他遊歷時的所見所聞。比如他記錄了文祥的名言:
給中國一些時間,她的發展將是飛速而不可抗拒的。其結果會讓那些在當初為中國進步而抗辯的人,追憶美好的往昔時發出陣陣歎息。
湯姆生在中國拍攝了數百幅照片,亦留下兩張自己的形象,可供今人一睹風采。前一幅照片的背景是兩位年輕的士兵。寶鋆用「鶻眼虯髯方廣額」七字來勾勒湯姆生,我們看到照片,頗為傳神。後一幅是他在擺弄一門金陵機器局仿造的加特林機關槍,這個玩意,如果訓練熟練,一分鐘可以打出四百發子彈,是當年作戰殺人的新式利器。
湯姆生攝影生涯的晚期,致力於拍攝上流社會人們的肖像,他在倫敦開設了一家規模龐大的照相館。他自己的形象,也從一個浪跡天涯的江湖客,變為溫文爾雅的紳士,甚至成為維多利亞女王指定的御用攝影師。1921年10月7日,湯姆生因心臟病突發去世,享年八十四歲。
湯姆生在逝世前不久,將其七百張玻璃底片存放在倫敦威康圖書館。亨利.威康爵士(Sir Henry Wellcome,1853 - 1936)是英裔美國製藥企業家,他創建的寶威公司(Burroughs Wellcome & Co.),後來與另外三家公司經過幾次購併,在2000 年,成為葛蘭素史克公司。
作為科學和醫學的熱心贊助者,威康爵士創建了威康信託基金會(The Wellcome Trust),在醫學領域,它是僅次於比爾和梅林達.蓋茨基金會的第二大慈善基金。威康圖書館主要收藏醫學史和人類學的著作與製品,湯姆生的亞洲照片作為寶貴的視覺文獻,具有不同文明的比較價值,是威康圖書館的重要藏品。
2009年2月初稿
2010年11月修訂
英國攝影師拍攝的總理衙門大臣照片
如果當年偉大的馬可.波羅能用幾張照片來說明他漫遊古老中國的經歷,那麼他的美麗傳說會更加動人。─— 約翰.湯姆生
從《中國百年攝影圖錄》上的一張照片說起
上世紀90年代初,福建美術出版社出版胡志川先生編著的《中國百年攝影圖錄,1844 - 1979》。依當時的價格論,12開本266頁的銅版紙精裝書,280元的書價,超過我一個月的工資,實在昂貴。但我驚訝書中收錄清末的歷史照片,約有小半數前所未見,尤其是第25頁刊載的晚清重臣沈桂芬、董恂、毛昶熙1868年的合影,更是研究晚清政治史、外交史的學者都會珍惜的視覺圖像,所以當即買下。這幀合影,我後來在自己的著作中予以轉載;對於書中所刊光緒帝與康有為、梁啟超的合影,我則撰文質疑,認為是運用簡單特技偽造的贋品。翻閱品味《中國百年攝影圖錄》,給我的研究帶來了很多樂趣。
依循寶鋆詩歌開始的查詢
去年11月,我閱讀寶鋆的《文靖公遺集》時,一首標題冗長的詩歌,引起了我的興趣。這首詩叫做《泰西照相人曰未士丹忱照恭邸及董司農恂、毛司空昶熙、沈司馬桂芬後,復照余暨文協揆祥、成廷尉林三人,戲作短歌以紀其事》,其全文為:
未士丹忱滄海客,鶻眼虯髯方廣額。
以鏡鏡人鬚眉活,月影分明三李白。
忽來粉署觀儀型,河間賢邸羅晶屏。
董毛沈君入刻畫,風采一一垂丹青。
摹寫吾曹復何謂,想以寅清同氣味。
虛庭秋色湛清華,菊蕊桐陰紛薈蔚。
中坐首推文璐公,公才公望神端凝。
一羽雲起漢諸葛,萬國眉攢唐少陵。
廷尉成侯意豪放,天骨開張鬱相望。
鄒枚今孰出其右,褒鄂昔應同此狀。
余也駑鈍嗤凡材,萬修王梁同雲台。
身非倚相偏居左,邱索典墳何有哉。
走筆放歌成一笑,夕陽紫翠天光耀。
行當攜手梅花村,大署堂額曰玉照。
詩歌記錄了一個叫做未士丹忱的外國攝影師,在菊蕊桐陰的秋日下午,為恭親王奕訢和沈桂芬、董恂、毛昶熙、寶鋆、文祥、成林等晚清大臣拍照的過程。眾所周知,攝影術發明於1839年。三十年後,這玩意兒在中國仍是一項人所未見的奇技。詩中這些高官興味盎然,面對鏡頭,擺起姿勢,一直忙活到殘陽西照。從詩歌使我聯想起沈、董、毛的那張照片,應當攝於此日。也意識到,當天至少還有寶鋆、文祥、成林的合影以及恭王的照片。我馬上找出以前收集的恭親王照片,從環境和椅子等因素推斷,認為其中一張坐姿照,可能就是當日的作品,但另外幾人的照片,卻一時難以尋覓。
他們是誰?
對於今人來說,大多聽說過恭親王,但對文祥、寶鋆等人就很生疏了。其實這次攝影所涉及的人物,均是同治朝和光緒朝前半段清政府最重要的官員。恭親王、文祥、寶鋆從1861年起,就擔任軍機大臣和總理衙門大臣,文祥1876年去世,恭親王、寶鋆一直任職到1884年,在甲申易樞事變中被慈禧太后逐出政治舞台。董恂亦是從1861年至1880年,擔任總理衙門大臣,同時長期執掌戶部。沈桂芬、毛昶熙、成林1869年任總理衙門大臣,沈桂芬同時亦是軍機大臣、兵部尚書。他們後半生的職業生涯,與清政府平定太平天國起義之後所謂的「同光中興」所重疊,與洋務運動相伴隨。慈禧太后之下,他們就是大清帝國中央政府最主要的管理團隊,也是主持外交事務的負責人。
《清史稿》寫道:
咸、同之間,內憂外患,岌岌不可終日。……文祥、寶鋆襄贊恭親王,和輯邦交,削平寇亂。文祥尤力任艱巨,公而忘私,為中外所倚賴,而朝議未一,猶不能盡其規略;晚年密陳大計,於數十年馭外得失,洞如觀火,一代興亡之龜鑒也。寶鋆明達同之,貞毅不及,遂無以鎮紛囂而持國是。如文祥者,洵社稷臣哉!
又說:
光緒初元,復逢訓政,勵精圖治,宰輔多賢,頗有振興之象。首輔文祥既逝,沈桂芬等承其遺風,以忠懇結主知,遇事能持之以正,雖無老成,尚有典型。及甲申法越、甲午日韓,外患內憂,國家多故。慈聖倦勤,經營園囿,稍事遊幸,而政紀亦漸弛矣。
從上述評論中,讀者大致可以感受到這些官員在晚清政壇的重要位置。寶鋆在詩中將文祥恭維成諸葛亮、杜甫(「一羽雲起漢諸葛,萬國眉攢唐少陵」),也可看出當時官員對於文祥的推崇。史學界過去對於這些人研究甚少,美國傳教士、京師同文館總教習丁韙良(William Alexander Parsons Martin)在其回憶錄《花甲憶記》中,形容文祥有著瘦削彎曲的身材與碩大的腦袋,是實際上的總理。文祥曾經告訴他:「你看到過小驢拉大車,累得喘不過氣來。嗯,那就是我的寫照。」丁韙良又說恭親王身形瘦削,膚色黝黑,因為近視而眯縫著眼。他並不漂亮,然而行為舉止既和藹又優雅,講話迅速而有力,給人以有自主力量的印象,實際上他並沒有。丁韙良還說,成林向他解釋,聰明的御史或有勢力的總督總向皇帝進讒言,破壞總理衙門的籌劃。恭親王自有應對辦法。他奏請皇帝給反對者在衙門中安排位置。反對者一旦入了衙門就會發現,恭親王的政策才是應對外國的唯一可行辦法。毛昶熙和沈桂芬正是這樣進入衙門的。二者都成了恭親王的忠實同僚。
區別於這些正面描寫,也有外國人直接抨擊總署大臣的 —─ 這幫人「全部是老頭子,而模樣和舉動則完全像老太婆!」「總理衙門,應該叫做總不理衙門!」這些文字記錄栩栩如生,給我留下了深刻而有趣的記憶,但看不到他們的形象,卻使我感到缺憾。無疑,在歷史研究中,輔以視覺形象,看到歷史人物的面容,會帶來更加直接的感官衝擊,再現已經消失的歷史場景,拉近後人與前人的心理距離,這就是我追蹤本次攝影活動及其照片的興趣所在。
新的發現
我在互聯網的搜索過程中發現,倫敦威康圖書館(Wellcome Library)網站中,保存著英國著名攝影師約翰.湯姆生(John Thomson,1837 - 1921) —─ 也就是寶鋆稱為未士丹忱之「泰西照相人」 —─ 早年在中國拍攝的數百張歷史照片,進而順利找到了那次拍攝活動全部參加者的照片,總計包括:
恭親王的兩張單人照片;文祥、寶鋆、董恂、沈桂芬、毛昶熙、成林各一張單人照片;文祥、寶鋆、成林的三人合影;董恂、沈桂芬、毛昶熙的三人合影。
依靠神奇的互聯網,一百幾十年前中國政壇的最重量級政治人物的容顏形象,在網頁中一一呈現出來,真是令我激動不已。
朋友告訴我,國家圖書館去年9月與英國國家圖書館聯合主辦的大型圖片展覽 —─ 「1860 - 1930:英國藏中國老照片」中,也展出過部分湯姆生照片。但可能沒有將照片和拍攝背景聯繫起來考量,所以,照片並沒有引起學術界的高度關注。
同時發現,《中國百年攝影圖錄》第55頁上刊載的「清代武官」一照,其實就是成林。成林是個滿族文官,1869年11月12日起,以光祿寺卿的本職在總理衙門上行走。次年5月5日改任大理寺卿。寶鋆詩中稱「廷尉成侯意豪放」,廷尉是秦漢至北齊主管司法的最高官吏,北齊易名為大理寺卿。據此分析,攝影顯然不可能早於1870年。威康網站將這些照片的拍攝時間,標註為1868 - 1870 年。惟1870年的秋天,總理衙門正因「天津教案」而焦頭爛額,毛昶熙、成林先後被派往天津查案,曾國藩亦因此被免去直隸總督一職而改由李鴻章擔任。在這種氣氛中,總理衙門大臣恐怕不會請洋人來拍照。又查湯姆生本人經歷,他1871年從廣東北上福建,4月訪問台灣,1872年離華回英國,照片似應在這兩年之間拍攝為妥。
湯姆生這次為中國官員攝影,是丁韙良牽線安排的。拍攝地點,在東堂子胡同的總理衙門院內花園。湯姆生事後回憶,他在翻譯的陪同下,「走進一道低矮狹窄的門,進入了那沉悶的高牆內。循著路我們走過了幾個庭院,庭院裡分佈著假山、花園和池塘。在走過了一條幽暗失修的長廊後,我們站在一棵參天古樹下,面前是一間典型中國風格的謁見堂」。曾有外籍人士記錄,總理衙門並非設在閎大華美的建築內,而是設在卑陋坍敗的破屋中。仔細觀察沈、董、毛的合影以及文祥、董恂照片,房屋的柱子和地面都很破舊,想來斯言不差,老照片為我們提供了一個直觀的證明。當年駐京外國人惡毒地形容,中國官員在這裡管理國家大事,看著自己的鬍子一天天長起來;一長列全權公使坐在又硬又髒的座位上,被主人強勸吃他們不願吃的糕點。為了談話不著邊際而焦急,普遍地耗損了精力。從拍照使用的明式圈椅來看,雖然沒有沙發那麼柔和,倒也是受到推崇的古典式樣,老外的評論顯得過於刻薄。
湯姆生注意到,拍照時,「大臣們都穿著各種不同顏色的緞面長袍,式樣簡單,前面開襟,腰間束著帶子;蒼藍色的綢領從頸部到肩部,像錐體一樣立在那裡;腳下是厚底的黑色緞面靴子。這種裝束看上去很獨特,更為重要的是,大臣中的許多人可稱美男子,就像我們國家政府內閣裡那些引為自豪的漂亮男人們一樣。所有這些人都保持著一種安詳、威嚴的坐姿。」
湯姆生也記錄了恭親王與他的交談:
恭親王的到來打斷了我們的談話。恭親王親切地與我交談了幾分鐘,詢問了我的旅程和攝影情況,特別對攝影過程表現出相當的興趣。他中等身材,體態清瘦;說實話,他的相貌並沒有像其他在場的閣員們那樣深深地打動我。不過,他的腦袋按照顱相學者的說法可以稱得上絕佳。他的目光能明察秋毫,靜坐時臉上常露出一種陰沉而堅定的表情。我在一旁觀察著他,我真想知道,他是否意識到他和周圍的這些大臣們肩負著支配數百萬人民命運的沉重擔子,或者他和他那些顯赫的大臣們是否能夠心安理得地注視著大清帝國和她的人民的現狀。
攝影師約翰.湯姆生其人
約翰.湯姆生是一位開創性的蘇格蘭攝影師、地理學家和旅行家。他於1837年6月14日出生於愛丁堡的一個煙草商人家庭,在家裡九個孩子中排行第八。1850年代,他從學校畢業後,進入當地一家生產光學儀器的工廠成為學徒,在那裡學習了攝影術並能熟練掌握濕版照相法。1858年學徒期滿,他在當地一所學院的藝術系上了兩年夜校。1862年他追隨哥哥威廉(William Thomson)去遠東旅行,遊歷了新加坡,穿越馬來西亞來到蘇門答臘島,去了錫蘭和印度後搬去了泰國,用照相機記錄當地的風土人情,1866年回到英國。1867年,湯姆生再次返回遠東,7月到達新加坡,10月到達香港,並在那裡開設了一家商業照相館。在此後的五年中,湯姆生遊遍中國,南起香港和廣東,北至長城,既遊歷了北京、上海等大城市,也深入了許多內陸地區。1870到1871年間,湯姆生訪問福建,並與美國傳教士盧公明(Justus Doolittle)乘船沿閩江遊覽了廈門和汕頭。1871年4月,他和傳教士馬雅各(James Laidlaw Maxwell)一起前往台灣,從打狗(今高雄)登岸,遊覽了台灣府和台灣西部的村寨,拍攝了包括台灣府和許多原始村落的最早的照片。
此後,他沿長江而上,到達湖北和四川。湯姆生攝影取材範圍非常廣大,從王公貴族到街頭乞丐、從皇宮寺院到田間村舍,他用鏡頭記錄了歐洲人從未見過的中國文化與人民。他在中國的照片集結為四卷本的《中國與中國人影像》(Illustrations of China and Its People)於1873到1874年陸續出版。這部攝影集,第1冊為香港、廣州、台灣的內容;第2冊為台灣、潮州、廣州、廈門、福州、汕頭的內容;第3冊為寧波、上海、普陀、南京、九江、武昌、漢口、宜昌、四川的內容;第4冊基本是北京的人物和景色。該書封面尺寸490毫米×360毫米,合計發表了218幅照片。它的問世,開創了利用攝影製版印刷方式向西方大規模介紹報道中國和中國人民的先例。過去我們看到的清末照片,許多都是湯姆生的作品。威康圖書館網站上的照片,許多與《中國與中國人影像》一致。1877 年,湯姆生又出版了一本名為《倫敦街頭生活》(Street Life in London)的畫冊,書中記錄了倫敦貧窮人們的生活,揭開了社會底層的人們 —─ 擦鞋人、趕出租馬車的人和勞工的生活狀況的一角。《倫敦街頭生活》給湯姆生帶來更大的社會聲譽。
湯姆生在中國旅行時,常常孤身一人,去面對從未見過的陌生訪客和攝影術的當地人。他在《中國與中國人影像》的「引言」中寫道:
讀者若熟悉中國人,了解他們根深蒂固的迷信習慣,應不難理解,在我完成這項任務時,會面對多大的困難與危險。在許多地方,當地人從未見過白種的陌生人。而士大夫階層在普通人中已植入一種先入之見,即,最應該提防的妖魔鬼怪中,「洋鬼子」居於首位,因為洋鬼子都是扮成人形的惡魔,雙眼有魔法,具穿透力,能看到藏在天上地底的珍寶,因此無往而不利。他們來到中國人中間,純是為了謀求自己的私利。因此,我所到之處,常被當成是危險的巫師,而我的照相機則被視為神秘暗器,與我的天生魔眼相得益彰,使我得以洞穿岩石山巒,看透當地人的靈魂,製成可怕的圖像。被拍攝者會神魂出竅,不出幾年,就會一魂歸西。
在攝影術發明之前,無論中國人還是外國人,都是靠繪畫來描繪容貌的。攝影改變了保存視覺形象的方式。這種新奇的玩意,雖然中國人對它存在疑惑,但總理衙門的大臣畢竟見多識廣,他們對湯姆生的到來和他的技術,顯然是歡迎的。
湯姆生使用的濕版攝影法,是英國人阿切爾1851年發明的早期照相技術,即在拍攝現場將含有碘化銀的火棉膠,勻塗在玻璃底片上,浸於硝酸銀液,趁濕片感光特強時曝光拍攝。濕版照片顯明細緻,底片又可複製正片,為當時攝影方法中最快速、經濟的。這種方法,直至1870 年代溴化銀乾板發明之後,才逐漸被取代。今天看來,在攝影現場製造感光板,趁濕時進行曝光顯影,尤其外拍時,更要隨身攜帶一大堆工具、藥劑,乃至笨重碩大的照相機、腳架以及暗房工作所用的帳篷,實在是件辛苦的事,但將生動的世界凝固在相片裡流傳後世,使得這種辛苦最終化為崇高。
湯姆生很早就意識到:
照相機一直陪伴著我的旅行,成為唯一準確地描繪我沿途見到的一切有趣之物以及所接觸的各種民族的工具。因此,它使我任何時候都能向我的著作的讀者提供真實地再現當時情景而無可爭議的圖片,使他們第一次面對遙遠東方大地上的景物和人民,與我一起分享那愉悅的經歷。
這是對於攝影技術運用於文化交流和文獻保存的高度概括。
湯姆生也用文字保存了他遊歷時的所見所聞。比如他記錄了文祥的名言:
給中國一些時間,她的發展將是飛速而不可抗拒的。其結果會讓那些在當初為中國進步而抗辯的人,追憶美好的往昔時發出陣陣歎息。
湯姆生在中國拍攝了數百幅照片,亦留下兩張自己的形象,可供今人一睹風采。前一幅照片的背景是兩位年輕的士兵。寶鋆用「鶻眼虯髯方廣額」七字來勾勒湯姆生,我們看到照片,頗為傳神。後一幅是他在擺弄一門金陵機器局仿造的加特林機關槍,這個玩意,如果訓練熟練,一分鐘可以打出四百發子彈,是當年作戰殺人的新式利器。
湯姆生攝影生涯的晚期,致力於拍攝上流社會人們的肖像,他在倫敦開設了一家規模龐大的照相館。他自己的形象,也從一個浪跡天涯的江湖客,變為溫文爾雅的紳士,甚至成為維多利亞女王指定的御用攝影師。1921年10月7日,湯姆生因心臟病突發去世,享年八十四歲。
湯姆生在逝世前不久,將其七百張玻璃底片存放在倫敦威康圖書館。亨利.威康爵士(Sir Henry Wellcome,1853 - 1936)是英裔美國製藥企業家,他創建的寶威公司(Burroughs Wellcome & Co.),後來與另外三家公司經過幾次購併,在2000 年,成為葛蘭素史克公司。
作為科學和醫學的熱心贊助者,威康爵士創建了威康信託基金會(The Wellcome Trust),在醫學領域,它是僅次於比爾和梅林達.蓋茨基金會的第二大慈善基金。威康圖書館主要收藏醫學史和人類學的著作與製品,湯姆生的亞洲照片作為寶貴的視覺文獻,具有不同文明的比較價值,是威康圖書館的重要藏品。
2009年2月初稿
2010年11月修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