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試閱

宣德金牌啟示錄:明代開拓美洲

79特價356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內文選摘(節錄)
一塊小銅片,改變了我的命運,改變了我熟知的近代史,這是一場六百年的奇遇。
先要回溯幾年前的事。2002年3月15日,英國退休潛艇艦長加文孟席斯(Gavin Menzies)在英國皇家地理學會召開了一個報告會,宣布驚人的理論,說他能證明地理大發現的真正主導者,不是哥倫布,是明代中國人鄭和與他的船員,之後,他把理論寫成書出版(Menzies 2003)。
2003年是鄭和下西洋六百週年紀念,當時我頗感興趣,把《明史》中有關「鄭和下西洋」的一段翻譯成英文,登在網上。想不到他居然看到了,特別寫信來謝。《1421年——中國發現世界》尚未出版,他就寄來一本給我。看完後覺得裡面的證據有些有道理,也有值得商榷的地方,原本我的興趣就此為止。
2006年1月29日,收到一封陌生人的電郵,題目很簡單:「這是什麼?」。他附了張照片,是一個圓片狀物體,中央有個長方形框框,裡面有六個漢字:「大明宣德委□」。最後一個字不清楚,但前面五個是毫無疑義的。我心頭一震,宣德是派遣鄭和第七次下西洋的明宣宗的年號,這「委」字包含什麼意義?下面又是什麼字?這個金屬物是在哪發現的?為什麼?一連串的問題在腦中盤旋。
得到這張圖片,實在無法平靜。於是,我追問這文物的來歷。這位陌生人不是物主,他是在網路上看到的。2月6日,我終於追尋到這位物主發表圖片的網站,去信詢問。一個多星期沒有回音,本來以為作罷。2月17日,他來電話抱歉,說他不太用電郵,這是新手上網的特徵。羅伯森‧辛尼克(Robertson Shinnick)是業餘尋寶者,擁有三十年經驗。從小就喜歡用金屬探測器尋找古錢幣、鈕釦之類的金屬品。雖是業餘,但非常認真,他的挖寶日記登在網絡上,將發掘文物的城鎮、年月日、歷史背景、在哪裡找到什麼,都一一詳細記錄。此物件是1994年夏天,在美國北卡羅萊納州西部,阿巴拉契山下一個小鎮出土的,最接近的城市是阿什維爾(Asheville)。出土處離地面約四到六英吋,附近稍淺的土層裡,找到1800年代的錢幣。他不懂這是什麼,一直把它丟在箱子裡,直到懂得上網,才把它的照片登出來,徵求解答。
我問他是否要出讓,他說不懂有什麼價值,不會訂價,但願意以市價三分一出讓。我也不曉得真假,沒看過實物,不好判斷價錢。他提了幾個價錢範圍,並說願意寄來讓我審閱,假如沒有價值就讓我留著,不用寄回,他認為那只是一塊無用的舊銅片。
對話之後,因外孫剛剛出生,我前去西維吉尼亞州幫忙。新任外公的欣喜與對銅片的懸念,交織成兩個星期來的複雜心情。3月6日,回程沒先返家,而是直奔郵局,在一大籃子的積信中,看到一個小黃皮信封,裡面除了用一張練習本紙包著那塊銅片,什麼都沒有。我按照他提供的中等價格,開了張支票寄去。不久收到他的謝函,對我給的價錢認為合理。從此,我成了銅片的新主人,開始了新的人生旅程。
此銅牌的出現幾近神奇。為了進一步了解其來歷,筆者特地到出土附近考察。不料,竟引發一連串的追尋、查,一發不可收拾,從明史到美洲史、歐洲史、非洲史、穆斯林、金屬學、旗幟學、陶瓷、印第安人文化、農業發展史、瑪竇和《坤輿萬國全圖》等等。六百年來,許多歷史懸案、疑問,在這些證據面前,豁然開朗。明代中國與世界地理大發現的歷史,必須重新評價。

宣德金牌的歷史背景
這枚金牌究竟有什麼來歷,讓我如此傾心?
宣德(1426–1435)是明宣宗朱瞻基(1398–1435)的年號。他是繼明成祖朱棣(年號永樂)以後,派鄭和出海的第二位皇帝,這也是鄭和最後一次(第七次)大航海。鄭和下西洋的歷史有很多著作,這裡不再重複。成祖於永樂二十二年(1424)逝世,繼位的仁宗(朱高熾,年號洪熙)在位僅一年,認為航海消耗國庫,實施海禁。兒子朱瞻基也秉承父親的意旨,繼續海禁。直到1430年才因為外國來貢者日少,頒命鄭和再次出使。距上一次1422年回航,已相隔八年。《明宣宗實錄》卷六十七載:

宣德五年(註:即1430年)六月戊寅(初九),遣太監鄭和等詔往諭諸番國,詔曰:「朕恭膺天命,祗嗣太祖高皇帝,太宗文皇帝、仁宗昭皇帝大統,君臨萬邦,體祖宗之至仁,普輯寧於庶類,已大敕天下,紀元宣德,咸與維新。爾諸番國遠處海外,未有聞知,茲特遣太監鄭和、王景弘等賚詔書往諭,其各敬順天道,撫輯人民,以共享太平之福。」

關於金牌,《明史》 卷六十八志第四十四輿服四有一段話:

永樂二年制信符、金字紅牌給雲南諸蠻。凡歷代改元,則所頒外國信符、金牌,必更鑄新年號給之。此符信之達於四裔者也。

明代新皇帝登位,用來宣布新年號的金牌,與皇帝的禮物一起賜賞送給外國元首,等於今日的名片,金牌在史書上是有據的,以下即以金牌稱。

金牌表觀與文字分析
原來金牌緊緊附著一層暗紅色的泥土,重二‧二克,厚○‧二厘米,直徑七‧二厘米(三‧一英寸),以一明尺等於三十二厘米算 ,直徑相當於二‧二五明寸。
經清理後,發覺金牌背面粗糙,帶有褐、綠、紅、黃等各種氧化物的顏色。正面(有字一面)平滑,呈金屬光澤,有微粒星點閃爍。文物上留有歲月的痕跡,叫包漿。玉、瓷、銅器各有包漿的色澤,人工無法模仿自然的包漿。銅器的包漿有所謂「黑漆古」,經過人手的把玩、埋在土裡、空氣氧化或在土壤裡的化學反應,器物的表面會生成一層牢牢不脫的皮,有柔和的光澤。金牌的顏色正是如此。
金牌中央有長方框一‧四厘米 × 一‧八厘米,內鑄三行六個小篆字,最後一個字終於弄清楚,應該是「錫」。「錫」字,同「賜」,整體六個字是「大明宣德委錫」,意思是大明朝宣德皇帝委託某人賞賜。
「錫」字,有人認為是「製」字。前面這「委」字是清清楚楚的,不是「年」字。皇帝要「製」從來不需要「委」。所有皇帝製的瓷器、銅器,有朝代年號的,都不用「委」,只有「賜」 需要「委」。為什麼?
賜的原字是「易」,古代「易」字是從一個杯子把酒或水倒到另一個杯子裡,還可以看到液體與杯子的形象,有敬客的意思。當貝是珍寶則加「貝」旁;惠贈金屬的物品,則加「金」旁。這就是賜與錫的字源。為了恭敬,賜必須親自為之,今天,中國的禮節還用這樣的規矩,親手交付。皇帝不能親賜,讓使臣去賜,就用「委錫」的字眼,是表示尊重他國的元首的意思。《睡虎地秦墓竹簡‧秦律十八種》 有「有米委賜,稟禾稼公」。所以「委錫」是有先例可循。
金牌上錫字有「勿」的彎折,「金」字旁雖然位置較高,都是明顯的。篆書「製」字上方與金牌的寫法不一致。所以,應該是「錫」,不是「製」。
有認為「宣德」只能是皇帝的年號,不能代表他的稱呼,其實不然。明代以前,一些皇帝有多個年號,像武則天就有十八個年號。明朝開始,基本上,一個皇帝一個年號。明英宗有正統、天順兩個年號,那是因為他的帝位中斷過。清代皇帝經常用年號代表自己,乾隆御筆、康熙御覽、雍正御賜等字眼,文獻中普遍可見。至於以宣德年號稱呼皇帝,最具說服力的是沈粲為感謝朱瞻基(宣德)賜文房四寶而寫的幾首詩,呈給宣德,見於《三希堂法帖》,「特承 宣賜」的宣字抬頭,就是稱呼宣德,做為年號時,「宣」字不抬頭,也不省筆,沒有避諱 (沈粲 1986)。年號不止是皇帝自稱,且是臣子對皇帝的稱呼。皇帝父母給的名「瞻基」,倒是不能直呼的。
金牌上面的字體,是否與宣德年代的其他字體相符,是鑑定的重要證據。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