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手的第二個指頭為什麼叫「食指」?
大家都知道手的第二個指頭叫「食指」,這和拇指、小指、中指的命名似乎有些區別,與食指的大小、位置無關,卻從字面上看來與食物有關,這是為什麼呢?
其實,食指最早還真的和吃有關,但可不是吃手指的意思。古人習慣用這個指頭試探湯水、食物的冷熱、味道,然後放到嘴裡吮一下(古人這樣做並不奇怪,因為上古時代的人們可是用手直接抓起東西來吃的)。因此,古人專門將這個手指稱作食指。之所以選擇食指來做這個工作,也許是因為相對於其他指頭來說,食指較為靈活,嘗起食物來非常方便的緣故吧。
說起食指,還有段有趣的故事。春秋時期,鄭國貴戚子公(公子宋的字)的食指每次若有跳動,第二天必嘗異味。他出使晉國,食指大動,便吃到了石花魚;出使楚國,食指大動,就吃到了天鵝肉;後來吃到合歡橘之前,也是食指大動,屢試不爽。依此看來,食指與食物之間還真是有著深厚的淵源。
延伸知識:我們常說的「染指」到底跟哪個指頭有關?
「染指」一詞用來比喻沾取非分利益。這個詞語跟食指有關。
要說這個詞的來歷,還得從《左傳》中的鄭國子公說起。他的食指有特異功能,每次在吃到美食之前,都會食指大動,為他做預報。一次,他的食指抖動不停,果然不久,他受詔入朝,一上朝就看到堂柱上綁縛一隻大黿。鄭靈公知道子公有預知美食的本領,故意未給子公上黿肉,而其他的大臣卻都嘗到了美味。子公惱怒之下,徑自走到鄭靈公面前,將手指伸入鼎(諸侯專用炊具)中,嘗了一口之後便直趨而出。鄭靈公當然也非常氣憤,覺得子公不守禮儀,蔑視自己,揚言要懲治其罪。於是子公便先下手殺了鄭靈公,造成了鄭國由盛而衰的內亂,子公也死於亂中,這也算是嘴饞惹的禍。
「染指」一詞便由此而來,開始時泛指品嘗某種食品,後世則將有非份之想或企圖插手參與某事,稱為染指。
6把一條腿擱在另一條腿上為什麼叫翹「二郎腿」?
「二郎腿」跟傳說中神通廣大的二郎神有關。「二郎腿」也就是二郎神的坐姿,即坐時將一條腿放在另一條腿上面的姿勢。四川川王廟正殿上所塑二郎神像,以及都江堰二王廟舊時的二郎神像,都是這個姿勢。
關於二郎神其人,有多種說法,比較通俗的一種是指《封神演義》中的楊戩。據說,楊戩自從娘胎裡出來,額上就多生一隻金睛眼,能看透天地陰陽動態非凡。正在其父母恐慌之時,忽然來了一位老人,自稱是「玉鼎真人」,請求楊家割愛。楊戩父母答應後,真人就將楊戩抱回仙山養育,並加以排脫凡胎,授予真道,騰雲駕霧,變化無窮,五遁並臻,顯成肉身成聖,構成忘年不休之人神。到商紂無道,王位該休之際,楊戩奉命下山順應天命,扶周伐紂,功勳彪炳。事聞上蒼,玉皇降旨敕命值日公曹及二郎神,職司統轄天庭五營將兵大元帥,鎮守淩霄金城寶殿。
當然,也有不認同《封神演義》故事的。《朱子語類》認為二郎神是蜀郡太守李冰的次子。也有說二郎神其實是外國傳入,是從遙遠的西陲傳到中國來的。印度有個毗沙門天王,也稱北方天王,他是個武神,手托寶塔,他的二子叫獨健,就被認為是二郎神的雛形。但二郎神由外國傳入的這種說法,難以被一般百姓接受,於是,獨健被套上了唐初名將李靖的名字,二郎神就變成了李靖。後來經小說的一再加工,二郎神又變成了楊戩。二郎神神通廣大,在《西遊記》裡還戰勝了孫悟空。
延伸知識:二郎神的原型到底是誰?
關於二郎神的原型有很多說法,大致可分為下面幾種。
一、隨大禹治水的功臣。傳說上古時,諸龍失管,天下大水,禹奉命率眾治水。開始時,禹由於沒有經驗,往往耗費了大量精力卻無功而返。後經人指點,他馴服了一條「孽龍」,這龍叫應龍,是一種有翼的龍。禹命孽龍用尾巴劃出多條江河水道,水患遂解。《楚辭.天問》曰:「河海應龍,何畫何歷?」就是指這個傳說。上古傳說沒有文字記載,古音「二」與「孽」、「龍」與「郎」相近,久而久之,人們就將「孽龍」傳說成「二郎」。若按這種說法,二郎神的名字是以訛傳訛,本非行二,自然也就不會有一個大郎哥哥了。
二、治水功臣李冰的次子。他當時協助李冰修築都江堰,不遺餘力,積勞成疾,死後升天化神。據說都江堰二郎神廟中的像描繪的就是他的形象。該廟的二郎神像原為坐像,右腳擱在左腿上,正是「二郎腿」的樣子。一九七○年代,該廟整修,將神像改為立姿。
三、李冰手下的兩個副官,即「二侍郎」。都江堰廟原名「二侍郎廟」,後被誤傳為「二郎神廟」。支持此說的證據是一九七四年都江堰水中出土的三個石像,一是李冰,背有「××太守李×」字樣;另兩個有「××侍郎……」字樣,下款刻有「二侍郎廟」等模糊字樣。若此為正解,則二郎神的名號亦為訛傳。
四、《封神演義》中的楊戩。小說中描述了二郎助姜太公討伐暴紂的故事,二郎天生有三隻眼,又修煉有七十二種變化,法力無邊。自此,二郎又成了除暴安良、降魔伏妖的戰神。
五、四大天王中北方多聞天王毗沙門第二子獨健。相傳他曾率天兵天將救唐明皇於危難之中,否則,唐明皇李隆基恐怕早在安史之亂時,就隨楊貴妃而去了。
這一說法還有好幾種版本。其一,說他是楊貴妃的在天之弟,在馬嵬坡時來晚了一步,因此救姐不成,就救姐夫。他與小說中的楊戩同姓楊。其二,說他本是唐明皇的小舅子,後來又被誤傳為玉帝的小舅子。其三,毗沙門天王原為天竺國人。此傳說進入中土後為了適合民情,毗沙門就成了商朝的陳塘關總兵,亦即後來的托塔天王李靖。其第三子就是鬧東海、抽龍筋的哪吒,哪吒的形象也變成掛紅肚兜的小孩子。依此推測,獨健就是哪吒傳說中李靖的第二子──木吒。
六、玉帝之妹與楊姓凡人所生之子。在《西遊記》第六回「觀音赴會問原因,小聖施威降大聖」中,孫悟空對二郎神說:「記得玉帝妹子思凡下界,配合楊君生一男子,曾使斧劈桃山的,是你嗎?」依照這個傳說,二郎神應該姓楊。
關於玉帝的九個妹妹,也就是「九天仙女」的民間傳說很不少。生下楊戩的是大妹。三妹嫁給劉彥昌,西王母騙二郎神去破壞了好事,並將三仙女囚禁於華山。楊戩的表弟沉香「劈山救母」,這就是寶蓮燈的故事。七妹嫁給了董永,由「槐蔭老人」做媒,這就是天仙配的故事。八妹嫁給蒙古英雄巴特爾,西王母同樣想破壞,但這次二郎神反而幫助八姨娘躲過了西王母的迫害,讓他們在大草原上過著自由幸福的生活。照此傳說分析,二郎神應是天帝的大外甥。
19酒樓飯店裡常供奉財神,也有供奉關公的,關公什麼時候成了財神?
關公即關羽,本是三國時代的一個歷史人物,他的故事已是眾人皆知。關羽由一個真實的人變成無所不能的神,當有一段相當漫長和曲折的過程。
在西晉陳壽的《三國志》裡,關羽是一個亂世裡逃亡的英雄,他作戰勇猛,還長著一臉漂亮的落腮鬍鬚。他與劉備「誓以共死」,忠心耿耿,曹操對他「重加賞賜」,他也「盡封其所賜,拜書告辭」。關羽後因荊州戰事失利,而死於今天的湖北安遠一帶。當時關羽已被封過兩次,一次是在為曹操斬顏良後被封為「漢壽亭侯」,還有一次是死後被蜀國追諡為「壯繆侯」。史書裡的關羽從「將」變成「侯」,僅此而已。
到了兩三百年後的隋唐時期,關羽開始被「神化」。唐代《重修玉泉關廟記》記述了關羽幫助隋代智顗大師興建玉泉寺的傳說,說「(關羽)生為英賢,沒為神明……邦之興廢,歲之豐荒,於是乎繫。」
(《全唐文》卷六六四)唐代的關公已進入「武廟」陪祀,主神為姜太公。宋代以後,朝廷不斷為關公加封,宋徽宗趙佶一個人就追封關羽四次,完成了從「忠惠公」到「義勇武安王」的進階過程。南宋時改封關羽為「壯繆義勇武安王」,後來又封為「英濟王」;元代時封「顯靈義勇武安濟王」;明神宗更是把關公進爵為「帝」,以「官祠武廟」主神與孔子「文廟」並列,關羽的夫人也被封為「九靈懿德武肅英皇后」。清代統治者再更進一步,他們別出心裁,在關公封號的字數上下功夫,使關羽的封號竟然長達二十四個字:「忠義神武靈佑神勇威顯保民精誠綏靖翊贊宣德關聖大帝」,而且把關羽的父親、祖父都封為王。
朝廷統治者如此,民間老百姓也不遺餘力的參與建構了「關公神話」。唐代時,關羽被稱為「關三郎」,主要任務是監督寺廟裡的和尚。從宋代開始,民間修建關王廟的漸漸多了起來。明代萬曆年間,關羽得到了道教最高封號「三界伏魔大帝神威遠鎮天尊關聖帝君」。到了清代,全國的關廟「凡通衢大道以至窮鄉僻壤,無地無之」,關公這時已成為各行各業的萬能保護神,原因之一是康熙、乾隆時期,民間的商業活動已經比較繁榮,許多從業者紛紛藉「三國」之事奉關公為其行業神,如豆腐業(相傳關羽年輕時曾以販賣豆腐為生),鐵匠業(相傳關羽早年以打鐵為業),還有理髮業、屠宰業、刀剪鋪業(因為他們的工具都是刀,而關羽的兵器就是青龍大刀),燭業(關公秉燭達旦,恪守叔嫂之禮),工商業(關公「上馬金、下馬銀」、「封金掛印」和桃園結義、關公重義)等等。
此外,還有幾種傳說深化了關羽的財神形象,一說關公生前善於理財,長於會計業務,曾經發明計簿法,設計日清簿,清楚明白;另一說關公死後真神常回到人間助戰,商人在生意受挫後若能得到關公相助,就會東山再起。因此商人選擇關公當財神,是看重他的忠義形象和懲惡揚善、祐民護民的萬能神格,商人們非常希望關公能保護他們的身家性命和財產安全。
還有一種說法,認為關公成為財神與山西商人有關。山西商人把關公作為出門在外的保護神,在他們遍布全國的會館裡建築關廟。因為遊走天下闖蕩江湖也需要彼此照應,共同面對困難,因此,他們就經常仿照「桃園結義」結成異姓兄弟聯盟,這也使關公忠誠和義氣的美德廣為流傳。後來,晉商富甲天下,其他生意人也紛紛仿效,關公也就成了公認的財神了。
延伸知識:除了關羽之外,古代還有哪些財神?
財神的出現時間頗晚,南宋時期民間出現的「財神紙馬」,應該是財神的原初形式。古代民間信奉的財神分為文武兩類,文財神由古代的文官演化而來,如比干、范蠡;武財神由武官演化而來,如趙公明、關公。關公代表「誠信」,范蠡代表「智慧」,而比干、趙公明代表「公正」。
比干是商紂王的三大忠臣之一,紂王不但不聽他的勸諫,還聽信妲已的讒言,把比干的心挖了出來,傳說他因為沒有了心,所以辦事就不偏不倚。《封神演義》裡姜子牙封比干為「文曲星君」,《儒林外史》裡稱中舉的士人為「天上的文曲星」,科舉考試是入仕之途,一旦考取了功名,利祿財源自然就來了,所以比干這個文曲星於是演變為財神。
范蠡是春秋末年越王勾踐手下的謀臣,越王被吳王夫差打敗後,范蠡輔佐勾踐臥薪嚐膽,終於滅了吳國,成就了霸業,而范蠡卻在這時功成身退,隱跡江湖。據說他憑藉過人的智慧,在後半生白手起家,積金數萬,既善於理財,又樂善好施,故成為財神。
趙公明是明代最著名的財神,但他卻是由瘟神轉化而來的。元代的《搜神廣記》記載了兩個不同的趙公明,一個仍是瘟神,而另一個卻是善神。明代時《封神演義》問世,姜子牙封趙公明為金龍如意王──龍虎玄壇真君,統帥「招寶、納珍、招財、利市」四神,再加上他自己,正好是五路財神。從此以後,趙公明開始掌管天下財富,做上了財神爺的寶座,而他原來作瘟神的歷史也被人們日漸淡忘了。
除了這四大財神之外,像五路神、五顯神、五通神、光華大帝等,亦是財神。此外,被農家稱為「狐、黃、灰、柳」的狐狸、黃鼬、老鼠、蛇等,也被人們視為財神的化身。
大家都知道手的第二個指頭叫「食指」,這和拇指、小指、中指的命名似乎有些區別,與食指的大小、位置無關,卻從字面上看來與食物有關,這是為什麼呢?
其實,食指最早還真的和吃有關,但可不是吃手指的意思。古人習慣用這個指頭試探湯水、食物的冷熱、味道,然後放到嘴裡吮一下(古人這樣做並不奇怪,因為上古時代的人們可是用手直接抓起東西來吃的)。因此,古人專門將這個手指稱作食指。之所以選擇食指來做這個工作,也許是因為相對於其他指頭來說,食指較為靈活,嘗起食物來非常方便的緣故吧。
說起食指,還有段有趣的故事。春秋時期,鄭國貴戚子公(公子宋的字)的食指每次若有跳動,第二天必嘗異味。他出使晉國,食指大動,便吃到了石花魚;出使楚國,食指大動,就吃到了天鵝肉;後來吃到合歡橘之前,也是食指大動,屢試不爽。依此看來,食指與食物之間還真是有著深厚的淵源。
延伸知識:我們常說的「染指」到底跟哪個指頭有關?
「染指」一詞用來比喻沾取非分利益。這個詞語跟食指有關。
要說這個詞的來歷,還得從《左傳》中的鄭國子公說起。他的食指有特異功能,每次在吃到美食之前,都會食指大動,為他做預報。一次,他的食指抖動不停,果然不久,他受詔入朝,一上朝就看到堂柱上綁縛一隻大黿。鄭靈公知道子公有預知美食的本領,故意未給子公上黿肉,而其他的大臣卻都嘗到了美味。子公惱怒之下,徑自走到鄭靈公面前,將手指伸入鼎(諸侯專用炊具)中,嘗了一口之後便直趨而出。鄭靈公當然也非常氣憤,覺得子公不守禮儀,蔑視自己,揚言要懲治其罪。於是子公便先下手殺了鄭靈公,造成了鄭國由盛而衰的內亂,子公也死於亂中,這也算是嘴饞惹的禍。
「染指」一詞便由此而來,開始時泛指品嘗某種食品,後世則將有非份之想或企圖插手參與某事,稱為染指。
6把一條腿擱在另一條腿上為什麼叫翹「二郎腿」?
「二郎腿」跟傳說中神通廣大的二郎神有關。「二郎腿」也就是二郎神的坐姿,即坐時將一條腿放在另一條腿上面的姿勢。四川川王廟正殿上所塑二郎神像,以及都江堰二王廟舊時的二郎神像,都是這個姿勢。
關於二郎神其人,有多種說法,比較通俗的一種是指《封神演義》中的楊戩。據說,楊戩自從娘胎裡出來,額上就多生一隻金睛眼,能看透天地陰陽動態非凡。正在其父母恐慌之時,忽然來了一位老人,自稱是「玉鼎真人」,請求楊家割愛。楊戩父母答應後,真人就將楊戩抱回仙山養育,並加以排脫凡胎,授予真道,騰雲駕霧,變化無窮,五遁並臻,顯成肉身成聖,構成忘年不休之人神。到商紂無道,王位該休之際,楊戩奉命下山順應天命,扶周伐紂,功勳彪炳。事聞上蒼,玉皇降旨敕命值日公曹及二郎神,職司統轄天庭五營將兵大元帥,鎮守淩霄金城寶殿。
當然,也有不認同《封神演義》故事的。《朱子語類》認為二郎神是蜀郡太守李冰的次子。也有說二郎神其實是外國傳入,是從遙遠的西陲傳到中國來的。印度有個毗沙門天王,也稱北方天王,他是個武神,手托寶塔,他的二子叫獨健,就被認為是二郎神的雛形。但二郎神由外國傳入的這種說法,難以被一般百姓接受,於是,獨健被套上了唐初名將李靖的名字,二郎神就變成了李靖。後來經小說的一再加工,二郎神又變成了楊戩。二郎神神通廣大,在《西遊記》裡還戰勝了孫悟空。
延伸知識:二郎神的原型到底是誰?
關於二郎神的原型有很多說法,大致可分為下面幾種。
一、隨大禹治水的功臣。傳說上古時,諸龍失管,天下大水,禹奉命率眾治水。開始時,禹由於沒有經驗,往往耗費了大量精力卻無功而返。後經人指點,他馴服了一條「孽龍」,這龍叫應龍,是一種有翼的龍。禹命孽龍用尾巴劃出多條江河水道,水患遂解。《楚辭.天問》曰:「河海應龍,何畫何歷?」就是指這個傳說。上古傳說沒有文字記載,古音「二」與「孽」、「龍」與「郎」相近,久而久之,人們就將「孽龍」傳說成「二郎」。若按這種說法,二郎神的名字是以訛傳訛,本非行二,自然也就不會有一個大郎哥哥了。
二、治水功臣李冰的次子。他當時協助李冰修築都江堰,不遺餘力,積勞成疾,死後升天化神。據說都江堰二郎神廟中的像描繪的就是他的形象。該廟的二郎神像原為坐像,右腳擱在左腿上,正是「二郎腿」的樣子。一九七○年代,該廟整修,將神像改為立姿。
三、李冰手下的兩個副官,即「二侍郎」。都江堰廟原名「二侍郎廟」,後被誤傳為「二郎神廟」。支持此說的證據是一九七四年都江堰水中出土的三個石像,一是李冰,背有「××太守李×」字樣;另兩個有「××侍郎……」字樣,下款刻有「二侍郎廟」等模糊字樣。若此為正解,則二郎神的名號亦為訛傳。
四、《封神演義》中的楊戩。小說中描述了二郎助姜太公討伐暴紂的故事,二郎天生有三隻眼,又修煉有七十二種變化,法力無邊。自此,二郎又成了除暴安良、降魔伏妖的戰神。
五、四大天王中北方多聞天王毗沙門第二子獨健。相傳他曾率天兵天將救唐明皇於危難之中,否則,唐明皇李隆基恐怕早在安史之亂時,就隨楊貴妃而去了。
這一說法還有好幾種版本。其一,說他是楊貴妃的在天之弟,在馬嵬坡時來晚了一步,因此救姐不成,就救姐夫。他與小說中的楊戩同姓楊。其二,說他本是唐明皇的小舅子,後來又被誤傳為玉帝的小舅子。其三,毗沙門天王原為天竺國人。此傳說進入中土後為了適合民情,毗沙門就成了商朝的陳塘關總兵,亦即後來的托塔天王李靖。其第三子就是鬧東海、抽龍筋的哪吒,哪吒的形象也變成掛紅肚兜的小孩子。依此推測,獨健就是哪吒傳說中李靖的第二子──木吒。
六、玉帝之妹與楊姓凡人所生之子。在《西遊記》第六回「觀音赴會問原因,小聖施威降大聖」中,孫悟空對二郎神說:「記得玉帝妹子思凡下界,配合楊君生一男子,曾使斧劈桃山的,是你嗎?」依照這個傳說,二郎神應該姓楊。
關於玉帝的九個妹妹,也就是「九天仙女」的民間傳說很不少。生下楊戩的是大妹。三妹嫁給劉彥昌,西王母騙二郎神去破壞了好事,並將三仙女囚禁於華山。楊戩的表弟沉香「劈山救母」,這就是寶蓮燈的故事。七妹嫁給了董永,由「槐蔭老人」做媒,這就是天仙配的故事。八妹嫁給蒙古英雄巴特爾,西王母同樣想破壞,但這次二郎神反而幫助八姨娘躲過了西王母的迫害,讓他們在大草原上過著自由幸福的生活。照此傳說分析,二郎神應是天帝的大外甥。
19酒樓飯店裡常供奉財神,也有供奉關公的,關公什麼時候成了財神?
關公即關羽,本是三國時代的一個歷史人物,他的故事已是眾人皆知。關羽由一個真實的人變成無所不能的神,當有一段相當漫長和曲折的過程。
在西晉陳壽的《三國志》裡,關羽是一個亂世裡逃亡的英雄,他作戰勇猛,還長著一臉漂亮的落腮鬍鬚。他與劉備「誓以共死」,忠心耿耿,曹操對他「重加賞賜」,他也「盡封其所賜,拜書告辭」。關羽後因荊州戰事失利,而死於今天的湖北安遠一帶。當時關羽已被封過兩次,一次是在為曹操斬顏良後被封為「漢壽亭侯」,還有一次是死後被蜀國追諡為「壯繆侯」。史書裡的關羽從「將」變成「侯」,僅此而已。
到了兩三百年後的隋唐時期,關羽開始被「神化」。唐代《重修玉泉關廟記》記述了關羽幫助隋代智顗大師興建玉泉寺的傳說,說「(關羽)生為英賢,沒為神明……邦之興廢,歲之豐荒,於是乎繫。」
(《全唐文》卷六六四)唐代的關公已進入「武廟」陪祀,主神為姜太公。宋代以後,朝廷不斷為關公加封,宋徽宗趙佶一個人就追封關羽四次,完成了從「忠惠公」到「義勇武安王」的進階過程。南宋時改封關羽為「壯繆義勇武安王」,後來又封為「英濟王」;元代時封「顯靈義勇武安濟王」;明神宗更是把關公進爵為「帝」,以「官祠武廟」主神與孔子「文廟」並列,關羽的夫人也被封為「九靈懿德武肅英皇后」。清代統治者再更進一步,他們別出心裁,在關公封號的字數上下功夫,使關羽的封號竟然長達二十四個字:「忠義神武靈佑神勇威顯保民精誠綏靖翊贊宣德關聖大帝」,而且把關羽的父親、祖父都封為王。
朝廷統治者如此,民間老百姓也不遺餘力的參與建構了「關公神話」。唐代時,關羽被稱為「關三郎」,主要任務是監督寺廟裡的和尚。從宋代開始,民間修建關王廟的漸漸多了起來。明代萬曆年間,關羽得到了道教最高封號「三界伏魔大帝神威遠鎮天尊關聖帝君」。到了清代,全國的關廟「凡通衢大道以至窮鄉僻壤,無地無之」,關公這時已成為各行各業的萬能保護神,原因之一是康熙、乾隆時期,民間的商業活動已經比較繁榮,許多從業者紛紛藉「三國」之事奉關公為其行業神,如豆腐業(相傳關羽年輕時曾以販賣豆腐為生),鐵匠業(相傳關羽早年以打鐵為業),還有理髮業、屠宰業、刀剪鋪業(因為他們的工具都是刀,而關羽的兵器就是青龍大刀),燭業(關公秉燭達旦,恪守叔嫂之禮),工商業(關公「上馬金、下馬銀」、「封金掛印」和桃園結義、關公重義)等等。
此外,還有幾種傳說深化了關羽的財神形象,一說關公生前善於理財,長於會計業務,曾經發明計簿法,設計日清簿,清楚明白;另一說關公死後真神常回到人間助戰,商人在生意受挫後若能得到關公相助,就會東山再起。因此商人選擇關公當財神,是看重他的忠義形象和懲惡揚善、祐民護民的萬能神格,商人們非常希望關公能保護他們的身家性命和財產安全。
還有一種說法,認為關公成為財神與山西商人有關。山西商人把關公作為出門在外的保護神,在他們遍布全國的會館裡建築關廟。因為遊走天下闖蕩江湖也需要彼此照應,共同面對困難,因此,他們就經常仿照「桃園結義」結成異姓兄弟聯盟,這也使關公忠誠和義氣的美德廣為流傳。後來,晉商富甲天下,其他生意人也紛紛仿效,關公也就成了公認的財神了。
延伸知識:除了關羽之外,古代還有哪些財神?
財神的出現時間頗晚,南宋時期民間出現的「財神紙馬」,應該是財神的原初形式。古代民間信奉的財神分為文武兩類,文財神由古代的文官演化而來,如比干、范蠡;武財神由武官演化而來,如趙公明、關公。關公代表「誠信」,范蠡代表「智慧」,而比干、趙公明代表「公正」。
比干是商紂王的三大忠臣之一,紂王不但不聽他的勸諫,還聽信妲已的讒言,把比干的心挖了出來,傳說他因為沒有了心,所以辦事就不偏不倚。《封神演義》裡姜子牙封比干為「文曲星君」,《儒林外史》裡稱中舉的士人為「天上的文曲星」,科舉考試是入仕之途,一旦考取了功名,利祿財源自然就來了,所以比干這個文曲星於是演變為財神。
范蠡是春秋末年越王勾踐手下的謀臣,越王被吳王夫差打敗後,范蠡輔佐勾踐臥薪嚐膽,終於滅了吳國,成就了霸業,而范蠡卻在這時功成身退,隱跡江湖。據說他憑藉過人的智慧,在後半生白手起家,積金數萬,既善於理財,又樂善好施,故成為財神。
趙公明是明代最著名的財神,但他卻是由瘟神轉化而來的。元代的《搜神廣記》記載了兩個不同的趙公明,一個仍是瘟神,而另一個卻是善神。明代時《封神演義》問世,姜子牙封趙公明為金龍如意王──龍虎玄壇真君,統帥「招寶、納珍、招財、利市」四神,再加上他自己,正好是五路財神。從此以後,趙公明開始掌管天下財富,做上了財神爺的寶座,而他原來作瘟神的歷史也被人們日漸淡忘了。
除了這四大財神之外,像五路神、五顯神、五通神、光華大帝等,亦是財神。此外,被農家稱為「狐、黃、灰、柳」的狐狸、黃鼬、老鼠、蛇等,也被人們視為財神的化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