奢侈和挑剔,還有朝三暮四,都不需要理由,來龍去脈這樣的東西,並不符合上海今天的浮華,紛繁,超快,揮霍,年少氣盛的躁動氣質。
以前幾十年的上海,像中國大家庭的長子,吃苦耐勞,要負責很多,產出很多。
現在倒過來了,有人說上海又回到了開埠當初的生機沸騰,不知道有沒有根據,反正蘇州河熱鬧紛呈,外灘陷入紅塵滾滾,上海灘猶如被滿天下寵愛的大小姐,天生麗質,仰慕者絡繹不絕。
世界口味,中國脾氣,精力旺盛到可以三天三夜不睡;年輕美貌,口袋又多金,自然要挑三揀四,眼睛裡是誰也看不上的。這樣的大都會一千個面孔同時綻放,充滿魔幻吸引,也註定了華而不實。
崇尚設計,在這裡就是崇尚門面,喜歡噱頭,超過了追求品質,雖然上海人熱中精緻的事物,但摩登的要素是外表壓倒一切,說到底沒人打算在這城市裡把一樣東西用個十年八年。
好看就足夠了,一時好看就足夠了,下一季的潮流誰知道呢?
上海成了世界流行圈的一部分,同時具有高度的中國新貴社會特質,表面嫵媚絢麗,內裡極端緊張,競爭。
絕對的拜物主義和站在時髦風口浪尖上的欲望被柔軟地裹進了享受生活的口號。在週末,人們放棄了郊遊,行走和呼吸新鮮空氣的可能性,紛紛鑽進了摩天大樓裡的Spa和豪華商店,或者新樂路上層出不窮的時髦小鋪。
再小的門面到了上海人手裡,也能閃爍出紐約或者巴黎一般的光彩。
對上海的認識可能要換換眼鏡和框子了,這個城市這十幾年裡突飛猛進地向上飛升,讓人看到暈眩!
國際化,大都會化,這些概念都不足以描寫這裡的故事,時尚人馬也已經換了幾代,在上海碰到誰,碰到什麼離奇店鋪,如何誇張的消費口號都不用太驚奇,這對上海人來講是小菜。
人氣高漲的大都會,必然信心爆棚,好處是可以看得到匪夷所思的創意和大手筆,壞處是不少老闆和客服人員都自大自戀,沉醉在自我當中,對外面人不太在意。
在上海有點像十年前的巴黎,你可以高度興奮,但最好別期待太多,服務是有的,謙虛是不可能的,只會被人當成是土包子,鄉下「巴子」。
上海這樣寸土寸金,外來人無數,到處打拚的地方,一向是以成敗論英雄的名利場,表面上溫情脈脈,很客氣的紳士派頭,儂好儂好,握手言歡,實際上眼角一掃,已經把你的上上下下打量了好幾遍。
在這樣的都會進進出出,外表一定要很在意,精神氣質更要在意,可以很頹廢,但是不能落魄。
精神狀態高昂,在這裡總是沒錯的,包括口氣和魄力比較大,都是會被人刮目相看的。
上海人雖然自己精打細算,但別人豪爽的舉止一向推崇。
在比較有水準的上海圈子裡(很大一部分是外來人),這些人當中海外歸來的很多,外文是必不可少的,走遍世界的遊歷是可以加分的,英語只能算墊底,還會一點法語,德語,才可能贏得驚訝。
最時髦的態度,是我行我素。
光這一點就決定了你並非泛泛之輩,上海說到底還是小市民的汪洋大海,如果你能從這個大海裡面冒出頭角,就說明了很多。
上海人最佩服內行,識貨的人,而且知道在什麼場面做什麼,該討價還價的時候討價還價,該揮金如土的時候揮金如土。
這才是見過大世面的標誌。
上海時髦店家的更換頻率讓人眼花繚亂,認名字不如認地段,最重要的風向標志總脫不開那幾條馬路。
新天地是看時髦的熱鬧,順便在高檔食店裡吃吃喝喝,買東西就不一定有很多選擇。南京西路的恒隆廣場專攻世界名牌,不一定突出上海特色。同樣是頂級消費,外灘就更有上海氣質一點。
上海的真正時髦馬路是在新樂路一帶的優雅小店裡,藏在淮海路後面幾十公尺,中國將來的第一代本土設計師沒准就要在這些老洋房的底樓裡誕生。
這也是上海摩登女孩最喜歡拋頭露面的地方,她們出門逛街,看店買東西是第二位的,第一位的是表現自我,表現她們的大都會感覺,優越品位,年輕美貌,還不在乎錢。她們穿著高跟鞋,打扮漂亮招搖,三五成群,反正累了就去咖啡店、茶館坐坐,時裝店再坐坐,或吃點兒甜品,接著再逛。
上海男孩不愛逛街的很少,如果偏偏就是,那就只好辛苦了。女朋友瘋逛的時候,找一家有自助聽歌的CD機、或開放式書架的店呆著,打發時間。
大部分男孩還是選擇了積極投入,出謀劃策,同時把自己用各種時髦配件,武裝到牙齒。
男孩,女孩都愛時髦的城市,在這個世界上還真不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