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試閱

女王駕到:西洋棋王后的歷史

9特價288
貨到通知
下次再買
序 一本書的誕生往往是出自「無心插柳,柳成蔭」。這本書更是一場誤會的結果。當我為了在波士頓市伊沙貝拉.史都華.賈德納博物館(Isabella Stewart Gardner Museum,以下簡稱賈德納博物館),發表有關拙作《乳房的歷史》(A History of Breast)的演講,而進行預備期間,該館其中一位館長讓我觀賞一座聖母為聖嬰哺乳的象牙小雕像,且提及這座聖母馬利亞小雕像是「西洋棋的皇后棋子」。於是,這一座聖母哺乳的雕像,挑起我若干懷想。這一座出自十四世紀的哺乳聖母雕像,怎麼可能會是西洋棋的皇后棋子? 一九九八年,我便在這一家博物館發表「乳房的觀點」演說中,討論這個所謂的西洋棋「棋子」,但是我在演講中所提的問題多過答案。那時,我根本渾然未覺我會耗費接下來那五年的時間,追蹤自中古世紀以降,至今依舊存在的每一個皇后棋子的來龍去脈,以便證實賈德納博物館的那一尊聖母雕像究竟是不是西洋棋棋盤上的一角。(參見第七章的結論)。 那些年間,我對皇后這個棋子不啻是女權的象徵記號這件事,大感著迷。在現實世界中的女人老是屈居次等公民的背景之下,皇后是怎麼登上棋盤,且掌控主宰地位的?她與其他男性棋子又有什麼關連?她能讓我們領略創造她的那個文明是何等光景嗎?讀者諸君不妨考量一下,今天皇后這個棋子在西洋棋中占有什麼樣的地位。她是一個令人肅然起敬的戰士,可以前後左右,任意直走、橫走、斜著走──可以一次走一步,或一次橫越整個棋盤。在棋盤這個小世界裡,所有棋子的移動步伐都受到嚴格的限制,但是皇后棋子卻不必跟著麾下的士兵恪遵這些狹隘的規矩。 棋局開始時,皇后棋子恰如其分,安坐在國王棋子旁邊。進行棋賽時,她可以勇往直前保護她的君王,且有能力奮勇殺敵。如果必要,她還會在戰鬥中犧牲自己的性命,因為棋局最後終究是以國王的生死為勝負關鍵。這正是西洋棋似非而是的矛盾:即使皇后棋子具有更強的能力,然而棋盤世界中真正的關鍵人物還是國王。 其實西洋棋的腳本並非一直都是這樣。早在皇后棋子誕生之前,棋盤上根本沒有皇后這個角色存在。最早玩下棋遊戲的印度、波斯(譯註:一九三五年以前的伊朗舊稱)和阿拉伯地區,所有的人型棋子都是男性角色,包括國王、將軍或稱為「大臣」(vizier)的首席國策顧問(譯按:這些國家的大臣職責相當於「丞相」,因此以下均稱之為「丞相」),以及一群步兵。印度西洋棋中的棋子甚至出現等同於當時印度軍隊編制的角色,諸如:戰車、駿馬和大象。直到阿拉伯人於第八世紀進攻南歐,並將西洋棋傳入南歐之後,棋盤上才多了皇后這個棋子。到了大約西元一○○○年時,皇后棋子開始取代丞相棋子的地位;到了一二○○年左右,整個歐洲從義大利到挪威,大家玩的西洋棋遊戲中,便全都有了皇后棋子。在凡事皆有一定次序與規矩的世界裡,出現了這麼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結果卻挑起中世紀的人們對當時女人地位的質疑。皇后棋子的誕生如何反映真實皇后及貴族名媛的權力?相較於近東,丞相是國王的副司令,而歐洲的皇后則是國王的另一半及親信,也是國王缺席或無法視事時的職務代理人。基督教一夫一妻制的理想與回教允許男人多妻形成強烈對比,因此國王與皇后成雙出現在西洋棋中,象徵他們之間的伙伴關係比國王與丞相的關係更重要且持久。這同時反映出歐洲皇后與中東君王之妻還有另一個不同之處:歐洲的皇后期待與丈夫分享政治權力,尤其是如果她帶了一些領土當嫁妝的話。像西班牙和英國等歐洲國家,缺乏子嗣時,甚至允許女兒繼承父親的王位,有些國家因此由女王統治,而沒有將政權轉讓給駙馬。 在印度,西洋棋遊戲始於第五世紀,當時將皇后角色拱上棋盤並沒有什麼意義。因為這種棋局純粹是一種戰爭遊戲,由男性與戰士騎著動物或徒步彼此鏖戰。同樣的下棋模式也在波斯和阿拉伯地區流傳,只是稍做修改而已。直到今天,阿拉伯地區的西洋棋還包括丞相和大象這兩個棋子,這顯然是拒絕隨從歐洲西洋棋在一千年前發生的變化。 阿拉伯人一將西洋棋帶進地中海對岸的西班牙和義大利南方的西西里島之後,這種棋弈便開始反映西方封建制度的結構,且逐漸將當時社會的特質融入西洋棋的遊戲規則中。皇后棋子取代了丞相棋子的地位,而且駿馬棋子變成騎士棋子,戰車棋子轉為高樓棋子(即今天的城堡棋子)、大象棋子換成主教棋子(雖然在法國,大象棋子換成弄臣棋子;在義大利,丞相棋子變為政黨領袖棋子)。只有分別占據這個階級制度兩端的國王和步兵(卒),至今依舊存在西洋棋中。 印度西洋棋中的棋子則是模仿真實世界的角色組成的,好讓這些棋子看起來很像是迷你的軍隊組織。但是,在阿拉伯世界,自從回教始祖罕默德於西元六三二年逝世之後,回教的西洋棋玩家便將這些寫實的棋子換成以抽象形狀為形狀的貴子,因為《可蘭經》和希伯來文《聖經》一樣,都禁止信徒雕刻狀似任何活物的偶像。接著,阿拉伯人在第八世紀進攻南歐,於是西洋棋跟著傳入西班牙和義大利半島,對雕塑活物為偶像沒有什麼禁忌的當地某些工匠,開始接觸到這些源自印度的人型、動物型棋子。步兵棋子可能被雕塑成手拿盾牌和刀劍,剛毅地站立著。騎在馬背上的騎士則被雕塑為繫著腰帶及配備著馬鐙。歐洲人並不認識的大象,則變成戴著兩面尖凸之法冠的主教,或戴著掛有兩個鈴鐺之無邊帽的弄臣──這尖凸和鈴鐺也許是從大象的長牙轉變而來的。國王和皇后坐在寶座上,頭戴皇冠,手拿權杖或附十字架的寶珠(也是象徵王權之物)。在中世紀的街道上,你幾乎可以看到和棋盤上一模一樣的人物徒步行走或騎馬、到羅馬式的教堂祈禱,及主持皇家的會議等。 至於西洋棋是如何從回教世界傳進基督教世界的,我們所知無幾,甚至更不了解皇后這個棋子當初是怎麼躍上西洋棋的。到底是哪個地區的西洋棋最先出現皇后棋子的?是現實世界中的國家元首鼓勵人民將皇后這個角色納入西洋棋中的嗎?面對宗主要求雕塑一個皇后棋子,而不是傳統的丞相棋子,當時的棋子雕塑師會如何反應?當時男女都普遍玩西洋棋的事實,與皇后這個棋子躍上棋盤有任何關連嗎?女性(皇后及其他地位崇高的貴族仕女)是否為西洋棋帶來前所未有的格局?當我從各種文獻、雕像和人工藝品追蹤中世紀的西洋棋,試圖重建使皇后棋子誕生及茁壯的文明原委時,上述問題挑起我莫大的興趣。 但是,這個謎團還有另一面。剛開始,皇后棋子並不是西洋棋中最有勢力的角色。事實上,就像丞相棋子一樣,起初她只不過是棋盤中最弱勢的一個角色,一次只能走斜對角一步。但是,到了十五世紀,她卻獲得空前的移動權力。一四九七年,西班牙卡斯提爾王國的女王伊莎貝拉(Isabella of Castile)統治西班牙,她的權勢甚至遠及哥倫布發現的新大陸,西班牙有一本書籍記載,這時皇后棋子已經成為西洋棋中最有勢力的角色。這本出自西班牙安達魯西亞地區哥多華省盧塞納市(Lucena),標題為《西洋棋藝術》(Arte de axedres, The Art of Chess)的書是新舊西洋棋的分水嶺,所謂新式西洋棋就是我們今天玩的這一種。 在西班牙歷史上最有名的女王伊莎貝拉統治期間,皇后棋子在棋盤上的權勢有如日中天的發展,真可說恰是時候。女王權勢的興起伴著皇后偶像的出現,又挑起另一些問題:皇后棋子的演化是否與中世紀末期女王權勢日益興盛有關?當我們探索皇后棋子在五百年間,由靦腆登上棋盤到成為棋盤上最有權勢的角色時,應該考量哪些政治和文化大事的影響? 十一、十二世紀期間,值皇后棋子將丞相棋子踢出歐洲棋盤之際,歐洲正好興起許多有利於女權觀念的思潮。首先是中世紀早期,歐洲基督教國家的皇后已經確立其獨特的身份地位。這時,皇后不只是國王的妻子,且是國王的親信、賢內助和忠心的臣子。就像東方的丞相一樣,她是國王的諫臣,尤其是在有關皇親貴族的問題上提出忠告,但是甚至在外交和戰事上,她也會置喙。她正式的職責還包括:替貴族、神職人員和平信徒向國王關說求情。 就更私人的角度來說,皇后理當管理皇室的家事,負責管理整個皇族的飲食、服飾、休憩和娛樂。甚至在更私密的方面,她理當生育兒女。這是皇后最重要的功能,因為唯有國王和皇后生的子嗣才能確保王國有辦法繼續生存下去。 當時大部分的皇后和公爵夫人、伯爵夫人一樣,常是因為婚姻而成為擁有統治權的國家元首之一,當時她們就被稱為「作為國王妻子的女王或王后」(queen consort)。如果丈夫過世,她們有些人就會被任命為「攝政皇后」(queen regent),直到太子成年為止。先前西班牙出現的幾個攝政皇后,就是直接從父親手中繼承權位的,像是里昂暨卡斯提爾王國的女王烏拉卡(Urraca of Leon and Castile),就是一一○九年直接從父親繼承到王位的。其他身份地位較低的許多貴族仕女,一旦繼承了貴族的頭銜,就被賦予統治其采邑(封地)的完全責任。即使結婚,她們的權力也不會自動轉到丈夫手中。這些王公貴族的女繼承人會在正式的儀式中,對其主子(諸如:國王、皇帝和教宗)宣誓效忠。有些貴族仕女甚至就是其采邑的真正統治者,而她們的丈夫則統統跑去參加十字軍東征了(第一次十字軍東征始於一○九五年)。 與皇后棋子的誕生及皇后(女王)權勢地位的增強同時並進的第二個文化潮流,就是對聖母馬利亞的崇拜。從十一世紀開始,耶穌誕生的神蹟便成為無數詩文、聖歌、斜事文和神學論文的主題。數以百計的教會陸陸續續敬拜聖母馬利亞,教堂的雕刻、壁畫和玻璃彩繪中不乏聖母與聖子的圖像。信徒可以祈求馬利亞以聖母之尊的特權,代替他們向主耶穌求情,或者她自己也可以行神蹟幫助信徒。馬利亞的各種化身,包括:耶穌的母親、基督的新娘和天堂的皇后,遂成為中世紀基督教世界所有國家膜拜的偶像,這個受尊崇的地位沒有任何神祇比得上。 第三個影響則出自於人們對浪漫愛情的狂熱崇拜。法國南部最早有吟遊詩人歌頌對美女(通常是國王的妻子或有權有勢的貴族仕女)的愛慕,後來這風氣更是流傳到全歐洲的宮廷。西洋棋立刻與這種良好的「教養」和「殷勤」之風扯上關係。一般人均期待渴望博得「殷勤」美名的騎士會是下棋的高手,足以打敗任何男女勁敵。棋局容許兩性在棋盤上以平等的地位互相競爭,有時男女甚至假借下棋暗通款曲。當時人們對神聖的馬利亞及其相反的俗事(愛情)過度崇拜,都是助長皇后棋子在西洋棋盤上崛起的重要因素。 我們將從世界各地逐一追蹤西洋棋的擴散途徑,亦即從印度、波斯和阿拉伯世界到西班牙、義大利和德國;接著傳到法國和英國、北歐和俄羅斯。同時,我們也將考查統領各國的重要皇后、女王、女伯爵、女公爵和女侯爵。棋盤上象徵性的皇后和真實王國中的皇后(女王)交織成本書的經緯。固然早在十五世紀以前,鮮少有女性統治者的姓名很可能與西洋棋有關連,但是毫無疑問,女性統治國家的史實與皇后棋子在西洋棋中的出現與演進交織在一起。皇后棋子終究會成為西方世界女權興起的典型隱喻。 推薦序一 棋盤世界與現實世界的共鳴 林美香 西元一四七六年春,葡萄牙國王阿方索五世率軍進攻西班牙,於五月二十八日抵達托利多時,西班牙軍隊早已備妥迎戰,但陣前帶隊的卻是個女人,身著鎧甲、手持盾牌,威風凜凜一如男將,又好似傳說中的亞馬遜女戰士(the Amazons)再世。這位不凡的女子,正是創造西班牙黃金時代的女王伊莎貝拉,此時她懷有身孕,卻刻意以戰士裝束與男子的氣概,掩飾女人身體上的弱點。在這場對決中她贏得勝利,卻也在三天後流產。當時一位編年史家如此描述他們的女王:「即使在分娩之時,她掩飾所受的折磨,強迫自己不能表現出或說出那種一般女人都能明顯感受的痛苦。」伊莎貝拉以無比的堅毅與自律,統治西班牙三十年(一四七四~一五○四),在此期間她征服南方的摩爾人,也贊助了哥倫布的航海探險,西班牙的海洋帝國由此建立。 伊莎貝拉開啟歐洲近代早期「女王的世紀」,從她過世後一百年間,在西班牙、法國、低地國、義大利、英格蘭及蘇格蘭,各地都有女子加入伊莎貝拉的行列,掌握政治權力。在她們之中,有的如同伊莎貝拉一般耀眼閃亮,如英格蘭的伊麗莎白女王(Elizabeth I, 一五五八~一六○三),她在面臨西班牙無敵艦隊的威脅時,曾以男子般的氣勢對軍隊發表演說:「我帶著女人柔弱的身體,卻有著君王的心與志。」也有的受盡罵名,如法國攝政王太后凱薩琳,在法國宗教戰爭期間,被視為屠殺新教徒的劊子手。無論如何,這些女子如同她們的男性親屬都對其統治的地區產生重要影響。 在伊莎貝拉出現歷史舞台之前,歐洲從不乏擁有權勢與才能的女子,不論是以己之名掌有統治權,或為丈夫和兒子攝政;如西班牙的陶妲、朵娜.烏拉卡、義大利的瑪蒂妲、英格蘭的伊琳諾及法國的布蘭姬。她們散布在十世紀到十五世紀的歐洲,雖然不如十六世紀那般繁星點點,但稀疏的星光依然引人注目。十六世紀後女王之星依舊明亮,如十八世紀俄羅斯的女沙皇凱瑟琳(一七二九~一七九六)、十九世紀英國的維多利亞女王(一八三七~一九○一)。 令人驚嘆的巧合 這段女王與王后的歷史,展現不同於以往女性史中大書特書的悲慘、壓迫與陰暗。原來女人除了被父權體制禁錮、被視為女巫審判之外,也有揚眉吐氣的時候,但這段歷史跟西洋棋有何關係?從未有人像瑪莉蓮.亞隆一樣告訴我們原來女王活躍於歷史舞台之時,歐洲棋盤上也出現了王后棋,而且伴隨著女王的聲勢上揚,王后棋在棋盤上的行進也更加自由。在伊莎貝拉的時代,它可以斜走,也可以直走,愛走多遠就走多遠;它是國王棋以外最重要的棋子。這真是令人驚嘆的巧合!但對瑪莉蓮.亞隆來說,這並非單純的巧合,而是棋盤世界與現實世界的共鳴,王后棋的出現與演變展現了歐洲中古時代女權的上升。 西元八世紀之前,流行於印度、波斯和阿拉伯地區的棋戲為西洋棋的前身,棋盤上是一片男人馳騁征戰的世界,一如中國棋中的楚漢相爭,直到現在,這些地區的棋戲都是如此。西元八世紀阿拉伯人將棋戲傳入歐洲,兩百年後,歐洲的棋戲竟然出現了一顆女性的棋子,取代東方棋戲中的丞相棋,無疑是歐洲文化史中非常獨特的一面,理應受到史家的關注。過去,歷史教科書中提出的解釋認為,王后棋的出現與茁壯源於中古時期歐洲對聖母瑪利亞的崇拜,同時與盛行的宮廷浪漫愛情有關。作者接受了這兩個觀點,但對她或其他女性主義者而言,王后棋是「女權的象徵記號」,必然與女性政治權力的發展有關,作者從這個信念出發,追蹤西洋棋在歐洲各地的發展,從西班牙、義大利、法國、日耳曼、英國、斯堪的那維亞以及俄羅斯,她發現女性統治國家的案例及增長與王后棋的演進有著平行的發展;換言之,推動王后棋力量成長的主因,是女性統治者的權勢,對作者而言,這種現象正是西方世界女權興起的象徵。 本書讓西洋棋這個古老的遊戲,有了豐富的政治意義。不過我們除了驚嘆作者的發現之外,也不該忘記棋盤世界與現實世界的共鳴仍是有限。儘管有伊莎貝拉或伊莉莎白等以自己名義統治的女王,王后棋仍然不能與國王棋並駕齊驅,甚至取代他的角色,猶如代議政治興起後,騎士棋在棋盤上依舊是配角。對現代人來說,棋盤反映的只是一個引人遙思的古代世界,與現實世界沒有任何互動。現在我們能在棋盤上追想過往女王或王后不可一世的風采,但讀者應該也會注意到王后棋扮演的是妻子的角色,為輔助丈夫而存在,正如《聖經》說耶和華創造了夏娃,來做亞當的助手。過去歐洲所有的女性統治者,都必須扮演好妻子的角色,才能贏得時人尊重,進而穩固政權。因此,伊莎貝拉在戰士的形象之外,努力塑造賢妻良母的形象,當時的人說她是女人的典範,因為她「是一位非常賢慧的妻子,對丈夫忠心、真誠而順從」。即使無緣結婚的伊麗莎白女王,也得換套高明的說詞:「我已經結婚了,英格蘭就是我的丈夫。」然後她宣誓為這個丈夫獻上堅貞的生命。關於女王與傳統妻子形象的交錯,讀者在閱讀本書之餘,不妨閱讀作者另一部作品──《太太的歷史》必更有所得。 (本文作者為政治大學歷史系助理教授) 推薦序二 棋盤上的兩性遊戲:謀略、溝通、愛慕三部曲 林芳玫 一粒沙得以看見世界,反之,由男女兩性共同組成的世界,也可以經由看似平常的事物推論兩性關係與女性地位的演變,此書以西洋棋發展史為主題,藉由王后棋對應西方歷史中真實存在的諸多王后,為我們開啟一個新的視野,觀察現實與遊戲互相交錯的歷史:「人生如棋,棋如人生」。 西洋棋一開始並無王后棋,作者追溯她的出現與發展。王后棋可以在棋盤上自由移動,是否意謂著從前的社會女性擁有某些權力,而非我們刻板印象中柔弱、被動的角色?棋盤上移動權力遠大於國王的王后,主要功能在保護國王,棋局最後的勝負關鍵也是國王,這表示男人終究比女人重要,還是男人的主要保護者不是他的部屬,而是他的女性伴侶呢?這些弔詭的問題皆由作者抽絲剝繭,為我們爬梳皇室政治與西洋棋雙重史料。 作者從宏觀面指出三個影響王后棋發展的歷史趨勢。首先是伴隨王后(Queen consort)與攝政王后(Queen regent)的出現;其次是中世紀的聖母崇拜;第三個則為西方中世紀歷史文化的特色:騎士精神與浪漫愛情。因此,我們也可歸納出西洋棋的三種精神:謀略、溝通與愛慕。 王后伴隨國王出席各種公開、正式的儀典,這種伴隨的功能顯示出西方基督教對傳統一夫一妻制度的重視。如果國王早逝,嗣子年幼登基,母后便可成為攝政王后代為統理各項政務。女性經由婚姻與生兒育女取得地位及權力,這正是現代女性主義者大力抨擊之處,女性主義者會說,女人沒有獨自存在的價值,被框限在妻子與母親的角色。其實,男人也是依靠父親與家族影響力來擴展勢力,加上娶對了老婆,可以少奮鬥二十年。現代社會尚且如此,更何況是封建王朝? 王室謀略 藉由本書我們可以看出,光是嫁給國王生兒育女並不足以保障王后的地位與權力。權力是自己主動、積極爭取而來,還要配合許多客觀條件與運氣。首先王后得活得夠久,國王要早走一步蒙主寵召;其次,王后要有足夠的機智和謀略,排除野心勃勃的政治競爭對手,同時保護子女不受暗殺與傷害。最後,攝政王后需要領導統御的治國能力,逐漸贏得臣民愛戴、建立萬民永戴的威望。 攝政王后既曰攝政,似乎是年幼國王的代理人而非真正的一國之君,這又是生命的弔詭。也許白髮人送黑髮人,兒子死得比自己還早;或許國王年幼登基,到他成年之前,王后攝政的年月還多著呢!等到國王登基,要和平移轉政權而不傷了母子和氣,也得花上好幾年。兩性之間,不論是夫妻關係還是母子關係互相依賴合作,同時也在能力、權力、生命長度與韌性上競爭,這在王室家族中最為明顯。 作者告訴我們歐洲歷史上幾位著名王后的故事,她們不僅有才智與膽識,也喜愛西洋棋並熱中推廣。真實歷史中的王后如何使用權力、對應西洋棋裡王后棋的角色,兩者可互相參照,增進現代人對千百年前女性地位的了解。 眾所皆知,在棋盤的世界裡,下棋就是要沉穩、審慎思考、願意冒險又能評估風險、進可攻,退可守;一言以蔽之──有謀略、比誰沉得住氣。下棋若無豐富的人生經驗,只研究遊戲規則,恐怕很難成為傑出的棋士。 根據本書所論述,西洋棋在中世紀社會,從庶民到王室貴族都喜愛這樣的休閒活動。因為是室內靜態的活動,又特別適合仕女淑媛。宮廷人士在下棋時,更能感受到現實的政治權謀轉化成棋局後,棋盤世界的攻守殺戮多了優雅的風度,進而反思現實政治中的運籌帷幄之道。 上帝與魔鬼的交戰 十一到十五世紀的歐洲,是崇拜聖母瑪利亞最興盛的時期。在西洋棋發展早期,王后棋尚未取得移動自由與崇高的地位,當時就有作家將棋局比喻為「上帝與魔鬼的交戰」,這場為人類靈魂而進行的戰爭,聖母瑪利亞代表上帝與邪惡勢力鬥爭,她是天堂之后,在棋盤上驍勇善戰、打敗撒旦。這樣的文字預示了未來西洋棋遊戲規則的演變與王后棋重要性的提升。 誠如作者所言:「以聖母瑪利亞為宇宙王后的構想,最早是仿效俗世的王后,但是後來反而更加增添俗世女王與王后的榮耀。如果聖母瑪利亞可以統治天國,為什麼世間的王后不能治理地上的王國呢?如果人類的靈魂可以交託在聖母手裡,為什麼地上的女性統治者不能受託保護她的臣民呢?女性統治者就是以這樣的類比,來提高她們的權威。」由聖母崇拜可以看出,人類巧妙地提高上帝的地位,再把天上權威與人間權威相互類比,聖母崇拜也間接地替王后的權威造勢。 人類直接與上帝溝通似乎並不容易,聖母慈祥、悲憫的特質,使人類轉而祈求聖母垂憐,將自己的禱告與心願向聖母傳達。同樣地,本來王后就是在國王身邊為臣民代言,擔任溝通、協調的角色,這也正是女性柔性領導的特色。女性權威既有謀略與膽識,還加上慈母/聖母般的包容與溝通、協調。 愛情的隱喻 本書第三個主題是騎士精神與浪漫愛情。在棋盤的世界,雙方對立卻又互相尊敬,若是男女對奕,也可能成為愛情的隱喻,作者稱為「情色西洋棋」。雙方棋逢敵手,假裝要掉入對方陷阱而自認為另有盤算,往往弄假成真、墜入情網。愛意較深的一方便會輸棋,只要對方願意回報愛情,輸棋反而讓人更快樂!男女雙方你來我往,輸棋者未必是輸家;贏棋者也不見得稱勝。棋盤裡充滿愛欲的渴望與張力,多少詩歌文學便以描述男女棋局來歌頌愛情懸疑、魅惑的力量。 妻子、母親、情人。棋盤上的王后棋反映這三種女性角色,也由棋局的詭譎複雜,一語道出女性角色的豐富多變。 本書最後提及當代下棋人口以男性為主,絕大多數有名的棋士皆為男性。個人以為,當代西洋棋已經退化為純下棋,逐漸脫離了中世紀歷史的政治謀略面、宗教面與情色面。少了豐富的文化隱喻意涵、下棋的技術面提高,或許這些因素促使女性對下棋的吸引力降低。無論如何,本書的出版想必會帶動收藏家蒐集古董西洋棋的風潮,同時也讓婦女史研究又向前邁進了一步。 (本文作者為行政院北美事務協調委員會主任委員) 後記 儘管女棋士的表現相對比較差,但是至少女人可以因皇后棋子的優越地位,而感到驕傲。自從皇后棋子於五百年前與西班牙女王伊莎貝拉一同登上權位高峰之後,就一直沒有任何一個棋子足以挑戰她的地位,直到今天也沒有任何人預料未來西洋棋可能發生什麼變革,以致結束她超越群倫的權勢。皇后棋子繼續主宰棋盤,不啻提醒世人:即使是國王,也不能沒有皇后,他需要有伴侶隨侍在側,且是強有力的伴侶。也許還有其他更多的意義,也許皇后棋子會擁有最大的權勢是因為人冥冥之中覺得需要有女性人物出現在棋盤上:全都是男人的社會終究證明並不完全,且無法令人滿意。 至於皇后棋子在十五世紀末博得多重棋步,就像教徒將神蹟歸功於聖母馬利亞一樣,這些棋步也源自尊重女權的健康心態。皇后棋子具體反映了女人常有的無聲的吶喊:渴望獲得保護、害怕被懲罰或背叛。最重要的,皇后棋子危險、令人敬畏、無可逆料。她經常操縱生殺大權。每次只要她一移動腳步,敵手就戰驚發抖:「當心,皇后駕到!」 說實在的,皇后棋子迄未全球化,因為丞相棋子在回教世界的西洋棋中,地位依舊屹立不搖,大象棋子也是如此,縱然它們也和新式西洋棋的皇后與主教棋子一樣,擁有更大的移動能力,但依舊不會被皇后及主教棋子取代。丞相及大象棋子與回教西洋棋中的其他所有棋子一樣,至今依舊是抽象造形。所有回教國家中,只有土耳其均衡地製造具體和抽象的西洋棋。土耳其的丞相棋子通常都有鬍子,且頭戴土耳其帽,國王棋子也蓄著鬍子,頭上包著頭巾。即使是在中東地區,棋盤上出現女性角色已不再是完全無法想像的事。巴基斯坦不就已經出現女總統,隔壁的印度也出現女總理,這樣,棋盤上為什麼不能有皇后棋子? 西方想像世界裡的皇后棋子 直到今天,西方想像世界完全將皇后棋子同化成女權象徵。如今沒有任何人會像瑟索利斯修道士及中世紀的宗教人士那樣,為女人套上馴良、貞節的本質。這些男人都是根據他們的標準,去判斷皇后棋子的本性;我們也按個人的標準,去幻想皇后棋子的模樣。 (插圖說明)圖四十九:在為回教徒玩家製造的西洋棋中,丞相棋子站的位置依舊是在國王棋子旁邊。印度西洋棋中的大象棋子,依舊屹立在許多近東和亞洲國家的西洋棋中,(到了歐洲被主教棋子取代,在法國由傻瓜棋子取代,在義大利由政黨領袖棋子取代)。圖中文物出自土耳其,二十世紀。 描述皇后棋子的古典文學中,最令人愛不釋手的就是英國知名作家路易斯‧卡羅所寫的《愛麗絲夢遊仙境》續集《愛麗絲鏡中奇遇》(Through the Looking Glass)。第一本故事書活靈活現地描繪撲克牌的人物,第二本書也使西洋棋每個棋子躍然現身紙上。每當愛麗絲穿過火爐上方的鏡子時,就能遇見活生生的西洋棋棋子,最引人注目的是紅色和白色的皇后、國王和騎士棋子。傲慢專橫的紅色皇后棋子批評愛麗絲的舉止,彷彿是她的家庭教師似的,告訴她言行舉止應該如何,但是她所根據的標準只是隱喻罷了,在理性的現實世界中根本沒有意義。例如,皇后棋子表示,一個人為了留在原地不動,就必須跑步。 愛麗絲一看眼前一畦一畦的土地就像棋盤上的方格一樣,她感受到西洋棋遊戲就像人生遊戲一樣。她也樂意變成其中一個棋子,活躍在棋盤上:「我不在乎當兵卒棋子,只要我能加入──當然,如果能當皇后棋子,那是再好不過了。」紅色皇后棋子答覆:「這很容易處理。妳可以當白色皇后的兵卒棋子……,妳從站在第二格開始起步:當妳走到第八格時,就可以變成皇后棋子。」接著,紅色皇后棋子和愛麗絲開始跑步,皇后棋子不斷喊著:「快一點!快一點!」 (插圖說明)圖五十:愛麗絲從兵卒棋子變成皇后棋子之後,坐在白色皇后棋子和紅色皇后棋子中間。這一幅由約翰.坦尼爾(John Tenniel)所畫的插圖,源自路易斯.卡羅所著的《愛麗絲鏡中奇遇》,一八八五年紐約市出版。 由於鏡中國度的居民所說的話全都是非理性的,愛麗絲只能遵守遊戲規則,按兵卒棋子可以移動的棋步跨越棋盤、面對及剷除各個棋子,直到抵達第八排,搖身變成皇后棋子。最後,她逼死紅色國王棋子。末了,與白色、紅色的皇后棋子團聚時,她試圖以新斬獲的權柄對待她們,結果猛烈動搖紅色皇后棋子的權位,以致她被降為身材和相貌都像她養的小貓。唯有等愛麗絲變成擁有自己權勢的皇后棋子時,她才有能力挑戰古怪的紅色皇后棋子,將她轉變成不具殺傷力的生物。 今天,全歐洲只有少數幾位名義上的國王,而皇后棋子也只能挑起人們遙念古時候那些皇后所受到的尊敬、崇拜和敬畏。但是,皇后棋子依舊是適合象徵全世界婦女地位的恰當形象,而不只是適合象徵皇室婦女罷了。她已經邁入女性偶像的殿堂,與大地之母(Earth Mother,譯註:古代宗教及現代無文字之社會的宗教,大都信奉大地之母為永恆的孳生萬物之源)、女中豪傑和聖母馬利亞齊名。 任何渴望追隨皇后棋子的女人,尤其是渴望在公共領域效法皇后棋子的女人,都需要很有策略地在競爭的戰役中,冷酷無情地超越周遭的男人,必要時,甚至得心狠手辣。無論她的使命是不是在於保護丈夫(想想美國前總統柯林頓的妻子希拉蕊的例子),如果她想在家庭和職場上有所進展,就必須學會克服危險的障礙,這簡直和棋盤的世界一模一樣。她和那些效忠她的人,除非將皇后棋子奉為個人的象徵,且默默呼喊在典禮中常聽見的「皇后萬歲!」口號,否則他們只會做得更糟,而不會更好。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