漁婦點燃大正民主火炬
「米騷動」的導火線
自大正七年(一九一八)七月二十二日起爆發的一連串「米騷動(白米暴動)」事件,是日本近代史上規模最大的民眾運動之一。另一起同樣長期展開多起運動的事件,則為昭和三十五年(一九六○)的「安保鬥爭」,但「米騷動」的特徵是政府出動軍隊鎮壓民眾。
大正三年(一九一四)發生的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日本也參戰亞洲,除了攻佔青島的德國租借地以外,還派出若干艦隊協助確保歐洲通商航線的安全。戰時景氣以及通貨膨脹導致物價逐漸上漲,此現象直至大正六年(一九一七)才明顯表面化。
米價本來三年半來都一直維持同樣價格,但在大正七年突然暴漲。例如一月的米價是一石十五圓,到了六月竟上漲至二十圓,七月更暴漲至三十圓。當時一般上班族(或受薪階級)的平均月薪是十八至二十五圓,小學教員二十圓,小學校長二十九圓,男工八十九錢。
用「升」來計算或許比較容易懂。一升相當於兩公斤半,現代超市賣的一袋米是五公斤。一升米本來二十錢,半年之間暴漲至四十錢以上,漁民的平均月薪是五十錢,漁民主婦在碼頭裝卸貨物的副業月薪是十至二十錢,辛辛苦苦做了一個月工作,仍買不起一升米。
大正七年的七、八月,正是農作物青黃不接時期,政府在這時期公佈西伯利亞出兵消息,導致米商看準軍需,紛紛壟斷市場上的米,米價益發暴漲,市場米短缺。
好景氣誘引都市人口增加,工廠工人增加致使農村勞動力減少,米消費量一直在增加,農村卻因勞動力減少而供不應求,庫存米有減無增。再加上第一次世界大戰引發進口米驟減,地主和穀物商捨不得賣,有些米商則基於投機而壟斷收購。西伯利亞出兵報導使這個現象雪上加霜,軍需令物價飆漲,米更是重要的軍需物資,而直接受到打擊的人正是一般老百姓。
由於米現貨必須集結在日本海方面的敦賀、舞鶴港,越中富山縣魚津附近的四十六名漁民主婦,聚集在海岸,打算阻止正在碼頭裝卸米的貨船出航至北海道。警方人員於事前得知此事,趕往海岸說服眾人,主婦集團暫時解散。但此事件正是隨後爆炸性擴大的「米騷動」導火線,只是,這個時刻報紙還未報導,一般人都不知道。
越中女房一揆
內閣公佈西伯利亞出兵消息的第二天,同樣在富山縣的水橋町,集結了約三百名漁民主婦,懇求米商不要再屯積米,並廉價出售。四天後,又發生類似的大眾行動,之後逐漸演變為全國性暴動行為。
這個階段,報紙才開始注目並報導,而且用到「越中女一揆」或「越中女房一揆」等搶眼標題,於是,全國各地便接二連三爆發同樣的米暴漲抗議活動。
米短缺、價格暴漲本來就是全國性的問題,因此八月十日左右起,暴動規模已經超越地區性的「女房一揆」運動,擴展為社會問題。大阪、京都、神戶等地,聚集了數百、數千、數萬群眾,要求降低米價並開放米倉庫。
報導「米騷動」動向的《大阪朝日新聞》因事前審查沒通過,第一版的印刷鉛版全面遭刪除,結果只能分送出白紙。
騷動波及東京、橫濱、靜岡、廣島、岡山、福島、宮城等地,幾乎遍及全國。動員警察也無法鎮壓,出動軍隊反倒更激怒民眾。據說,都市區的運動並非有人登高召集,而是三三五五聚集在公園的民眾自然而然做出的行動。
都市區的暴動日趨激化的原因,在於生活最困苦的下層階級積極表明訴求,並付諸行動。只不過要求降低米價、反對穀物商屯貨而已,穀物商卻懼於群眾的數量和氣勢,乘夜逃跑,此舉令群眾益發激動,紛紛闖進富豪、穀物相關公司、交易所、派出所等進行交涉,倘若對方不接受要求,便做出拆房或放火的行動。
奉命出動的軍隊,因上司的命令具有絕對性的權力,即便不願意也得舉起刺刀示威或發射空炮,彼此都陷於極度亢奮狀態。
八月中旬以後,暴動波及各地的農村部落、煤礦區、礦山開採區。如此,暴動長達一個月半,一道三府三十七縣總計三百六十九處,參與者多達數百萬人,為了鎮壓而動員的兵力超過十萬。
此騷動令天皇親信的元老、重臣加深了危機感,總理內閣成員全體在九月辭職,之後出現第一個沒有爵位的總理原敬,組織日本第一次的政黨內閣。原敬內閣為了平息騷動,付出很大努力。最後米價降到一升二十五錢,騷動總算終結。
綜觀這場暴亂的過程,可以看出當時的內閣對國民生活的原點之糧食問題毫無任何政策,而且為了轉移國民的注意力,還魯莽地決定派遣軍隊去干涉外國的內戰。但大正民眾並不笨,他們心裡很清楚。國民都沒有飯可吃了,國家還去打仗幹麼?
「米騷動」的最大意義在於民眾刺中了政府的矛盾,加深統治階級的危機感。
此外,米騷動的導火線是越中富山縣的漁民主婦,她們只是為了當天的三餐而毅然站起,不料竟吸引了全國國民的關心。由於是自然而然發生的事件,因此在全國各地引起極大反響。不過,日本國民也是藉此騷動而認識到團結的力量。
之後,勞工運動、農民運動、普選權運動也隨之高漲,接著是學生運動、婦女運動也加強了社會性,部落解放運動更前進了一大步。
就此意義來說,「越中女房一揆」是「大正民主」的象徵。
三大餘暇活動:博覽會、賞花、電影
大正時代的三大餘暇活動是參觀博覽會、賞花、看電影,半數以上的市民都參與或去過。根據《東京市統計年表》,總計一百萬至一千萬人次。其他如參拜神社或寺院的次數也相當多,只是市民沒有視參拜神社或寺院為餘暇活動的觀念,對當時的人來說,只是一種日常消遣娛樂。
大正期間,光是國家主辦的大活動便有元年的明治大喪、天皇誕生日(二年)、東京大正博覽會(三年)、戰捷博覽會及天皇即位慶典(十年)、和平紀念東京博覽會(十一年)、皇太子成婚慶典(十三年)、畜產工藝博覽會(十四年),等等。
其他還有大大小小數不清的博覽會,就此意義來說,大正時代也可說是「博覽會時代」。這些博覽會都是官方主辦,多少拘束一些,但仍具有讓眾多市民參與、讓市民認識何謂「餘暇」的效果。
賞花是自然發生的餘暇活動,民眾根據自己的做法各自享樂,相當自由。每逢賞花時期,報紙甚至會形容「東京空無一人」,比元旦的參拜客多出好幾倍。
最後一項的電影完全是大正時代餘暇活動的特色。「電影演出取締規則」,除了檢閱膠卷內容,還實施男女分座等規則,對電影加強管制措施。雖然「米騷動」那年因物價高漲,電影觀眾數減低,但之後除了關東大地震那一年,觀眾數始終有增無減。大正十五年(昭和元年,一九二六),電影觀眾數高達一千四百六十九萬人。東京市人口是二○六萬人,單純計算的話,每個人一年平均看七次電影。由此也可證明,大正時代確實是電影的時代。
「米騷動」的導火線
自大正七年(一九一八)七月二十二日起爆發的一連串「米騷動(白米暴動)」事件,是日本近代史上規模最大的民眾運動之一。另一起同樣長期展開多起運動的事件,則為昭和三十五年(一九六○)的「安保鬥爭」,但「米騷動」的特徵是政府出動軍隊鎮壓民眾。
大正三年(一九一四)發生的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日本也參戰亞洲,除了攻佔青島的德國租借地以外,還派出若干艦隊協助確保歐洲通商航線的安全。戰時景氣以及通貨膨脹導致物價逐漸上漲,此現象直至大正六年(一九一七)才明顯表面化。
米價本來三年半來都一直維持同樣價格,但在大正七年突然暴漲。例如一月的米價是一石十五圓,到了六月竟上漲至二十圓,七月更暴漲至三十圓。當時一般上班族(或受薪階級)的平均月薪是十八至二十五圓,小學教員二十圓,小學校長二十九圓,男工八十九錢。
用「升」來計算或許比較容易懂。一升相當於兩公斤半,現代超市賣的一袋米是五公斤。一升米本來二十錢,半年之間暴漲至四十錢以上,漁民的平均月薪是五十錢,漁民主婦在碼頭裝卸貨物的副業月薪是十至二十錢,辛辛苦苦做了一個月工作,仍買不起一升米。
大正七年的七、八月,正是農作物青黃不接時期,政府在這時期公佈西伯利亞出兵消息,導致米商看準軍需,紛紛壟斷市場上的米,米價益發暴漲,市場米短缺。
好景氣誘引都市人口增加,工廠工人增加致使農村勞動力減少,米消費量一直在增加,農村卻因勞動力減少而供不應求,庫存米有減無增。再加上第一次世界大戰引發進口米驟減,地主和穀物商捨不得賣,有些米商則基於投機而壟斷收購。西伯利亞出兵報導使這個現象雪上加霜,軍需令物價飆漲,米更是重要的軍需物資,而直接受到打擊的人正是一般老百姓。
由於米現貨必須集結在日本海方面的敦賀、舞鶴港,越中富山縣魚津附近的四十六名漁民主婦,聚集在海岸,打算阻止正在碼頭裝卸米的貨船出航至北海道。警方人員於事前得知此事,趕往海岸說服眾人,主婦集團暫時解散。但此事件正是隨後爆炸性擴大的「米騷動」導火線,只是,這個時刻報紙還未報導,一般人都不知道。
越中女房一揆
內閣公佈西伯利亞出兵消息的第二天,同樣在富山縣的水橋町,集結了約三百名漁民主婦,懇求米商不要再屯積米,並廉價出售。四天後,又發生類似的大眾行動,之後逐漸演變為全國性暴動行為。
這個階段,報紙才開始注目並報導,而且用到「越中女一揆」或「越中女房一揆」等搶眼標題,於是,全國各地便接二連三爆發同樣的米暴漲抗議活動。
米短缺、價格暴漲本來就是全國性的問題,因此八月十日左右起,暴動規模已經超越地區性的「女房一揆」運動,擴展為社會問題。大阪、京都、神戶等地,聚集了數百、數千、數萬群眾,要求降低米價並開放米倉庫。
報導「米騷動」動向的《大阪朝日新聞》因事前審查沒通過,第一版的印刷鉛版全面遭刪除,結果只能分送出白紙。
騷動波及東京、橫濱、靜岡、廣島、岡山、福島、宮城等地,幾乎遍及全國。動員警察也無法鎮壓,出動軍隊反倒更激怒民眾。據說,都市區的運動並非有人登高召集,而是三三五五聚集在公園的民眾自然而然做出的行動。
都市區的暴動日趨激化的原因,在於生活最困苦的下層階級積極表明訴求,並付諸行動。只不過要求降低米價、反對穀物商屯貨而已,穀物商卻懼於群眾的數量和氣勢,乘夜逃跑,此舉令群眾益發激動,紛紛闖進富豪、穀物相關公司、交易所、派出所等進行交涉,倘若對方不接受要求,便做出拆房或放火的行動。
奉命出動的軍隊,因上司的命令具有絕對性的權力,即便不願意也得舉起刺刀示威或發射空炮,彼此都陷於極度亢奮狀態。
八月中旬以後,暴動波及各地的農村部落、煤礦區、礦山開採區。如此,暴動長達一個月半,一道三府三十七縣總計三百六十九處,參與者多達數百萬人,為了鎮壓而動員的兵力超過十萬。
此騷動令天皇親信的元老、重臣加深了危機感,總理內閣成員全體在九月辭職,之後出現第一個沒有爵位的總理原敬,組織日本第一次的政黨內閣。原敬內閣為了平息騷動,付出很大努力。最後米價降到一升二十五錢,騷動總算終結。
綜觀這場暴亂的過程,可以看出當時的內閣對國民生活的原點之糧食問題毫無任何政策,而且為了轉移國民的注意力,還魯莽地決定派遣軍隊去干涉外國的內戰。但大正民眾並不笨,他們心裡很清楚。國民都沒有飯可吃了,國家還去打仗幹麼?
「米騷動」的最大意義在於民眾刺中了政府的矛盾,加深統治階級的危機感。
此外,米騷動的導火線是越中富山縣的漁民主婦,她們只是為了當天的三餐而毅然站起,不料竟吸引了全國國民的關心。由於是自然而然發生的事件,因此在全國各地引起極大反響。不過,日本國民也是藉此騷動而認識到團結的力量。
之後,勞工運動、農民運動、普選權運動也隨之高漲,接著是學生運動、婦女運動也加強了社會性,部落解放運動更前進了一大步。
就此意義來說,「越中女房一揆」是「大正民主」的象徵。
三大餘暇活動:博覽會、賞花、電影
大正時代的三大餘暇活動是參觀博覽會、賞花、看電影,半數以上的市民都參與或去過。根據《東京市統計年表》,總計一百萬至一千萬人次。其他如參拜神社或寺院的次數也相當多,只是市民沒有視參拜神社或寺院為餘暇活動的觀念,對當時的人來說,只是一種日常消遣娛樂。
大正期間,光是國家主辦的大活動便有元年的明治大喪、天皇誕生日(二年)、東京大正博覽會(三年)、戰捷博覽會及天皇即位慶典(十年)、和平紀念東京博覽會(十一年)、皇太子成婚慶典(十三年)、畜產工藝博覽會(十四年),等等。
其他還有大大小小數不清的博覽會,就此意義來說,大正時代也可說是「博覽會時代」。這些博覽會都是官方主辦,多少拘束一些,但仍具有讓眾多市民參與、讓市民認識何謂「餘暇」的效果。
賞花是自然發生的餘暇活動,民眾根據自己的做法各自享樂,相當自由。每逢賞花時期,報紙甚至會形容「東京空無一人」,比元旦的參拜客多出好幾倍。
最後一項的電影完全是大正時代餘暇活動的特色。「電影演出取締規則」,除了檢閱膠卷內容,還實施男女分座等規則,對電影加強管制措施。雖然「米騷動」那年因物價高漲,電影觀眾數減低,但之後除了關東大地震那一年,觀眾數始終有增無減。大正十五年(昭和元年,一九二六),電影觀眾數高達一千四百六十九萬人。東京市人口是二○六萬人,單純計算的話,每個人一年平均看七次電影。由此也可證明,大正時代確實是電影的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