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試閱

聖境之鑰:時空密碼319

9特價288
貨到通知
下次再買
擁抱全球化浪潮 海上絲路福爾摩沙

15 世紀末航海大發現促成海洋世界來臨,從16 世紀中葉起,新興的海上國家諸如西班牙、葡萄牙、荷蘭、英國因追尋香料、瓷器、絲織品等貿易鉅額利潤紛紛來到東方,他們渴望與中國直接貿易賺取更多的利潤,卻不為明朝政府所允許,退而求其次以浙江、福建沿海地區做為連結日本(九州)、東南亞(馬尼拉、雅加達)到歐洲貿易航線的中繼站,台灣是這條海上絲路必經之地,「福爾摩沙」之名,便是由此而來。

隨著貿易逐漸興盛,台灣地理的重要性也日益增加。16 世紀中葉後,豐臣秀吉與德川家康就先後動過腦筋要征服台灣高砂族,雖然計畫未遂,時間比1624 年荷蘭人自澎湖轉進台灣安平還要早,而荷蘭人據台後未久,西班牙也不落人後佔據基隆、淡水做為貿易據點。在此之前,台灣即使有漢人居住,人數應也很少,而且可能屬於季節性移民的成分居多,例如閩南漁民冬天前來捕撈烏魚。台灣像是躺在搖籃中的沈睡嬰兒,不為人所知,然而因為海洋世界來臨的效應,台灣第一次浮現於世界舞台,就逐漸受到重視,開始活躍展現旺盛活力,成為繼東南亞越南、印尼、菲律賓之後華人新移民地。

追尋一萬年前來處 發現台灣歷史生命DNA

海洋世界來臨改變了中國的命運,最後也扭轉了台灣歷史走向。因為地緣之故,浙江、福建、廣東沿海居民紛紛受到這股新興潮流吸引而向外追求新生活;其中又以福建發展最為迅速,16 世紀中葉後,他們逐漸取代原本為浙江人掌握的日本貿易航線,並蔓延到現在的東南亞一帶,成為當地興起的經濟勢力,也成為日後「華僑」的濫觴。

17 世紀初,海上貿易增加後,再次的因為地理位置之故,台灣成了閩南人下一波的目的,例如傳說顏思齊的生意夥伴李旦,他們兩人一個在台灣北港、一個在日本九州,彼此互為奧援,也因為順風搭上這艘海洋巨輪,很快的就嶄露頭角;又如鄭芝龍,15 歲即離開泉州,前往當時是葡萄牙貿易據點──澳門投靠舅舅,期間受洗天主教,還有個拉丁文名字。一年多後,他隨著葡萄牙貿易船到了平戶(日本長崎縣西北部)投靠李旦,由此和顏思齊建立起關係,奠定日後建立海上王國的基礎。顏、鄭二人是這段因海洋時代巨幅改變世界面貌的大浪潮中,大家耳熟能詳的人物,還有許許多多傳奇人物,不為史籍所載。這些無名英雄史蹟可能比不上顏、鄭來得精采,主要原因是受限於以自我為中心的明、清兩個政權,乃至於後來接手的政府,並不重視海洋世界來臨所代表的意義。

例如,明朝末年,因為飽受倭寇侵犯之苦,往往視朝海洋發展的東南沿海居民與倭寇同流合污而稱為「海寇」;到了19 世紀中葉,倭寇不見了,卻來了一群更可怕的西方列強,侵門入戶,讓清朝陷入無底深淵,從而促成孫文革命成功,誕生亞洲第一個民主共和國,但這個新起政權,基本上還是放眼在固有的大陸世界,不像無數個類似顏、鄭的傳奇人物,因為受海洋世界的洗禮,很早就將眼光往外看,抓住這個機會。

如果說台灣自古無中國人,有自顏思齊始之的話,就應從海洋的角度來看待台灣的地位;然而不管是「海寇論」、「開拓台灣第一人說」,其實都忽略了此一時空環境變化的重要事實,仍以漢人自我中心來看待台灣及其住民,以致只呈現了部分的面貌。雖然從20 世紀末此一觀點開始有了轉變,跨出漢人自我中心的藩籬,但不可否認的是它仍居於主流地位。就像對台灣原住民的看法,現在雖然有了很大的改變,例如稱呼從「番」、「山胞」到「原住民」,也慢慢知道他們是南島語族,文化思維等各方面都與漢人不同,但是對南島語族、台灣之間的關連,以及其所反映的時空意含,仍還存有誤解。

然而翻開大約從一萬年前,至17 世紀漢人進入台灣前,8 千多年的歲月裡,住在台灣島上的各支南島語系族,他們的祖先只靠著一葉扁舟航行於大洋間,返還台灣多次,來的人走了,又有另一支族群接著抵達台灣。

現在學術界都認為台灣是南島語族分布的最北端,台灣的生命與海洋有著不可分割的關係,這是看待漢人移民台灣的基本前提,離開了此一客觀環境,就難以完整呈現台灣及台灣人的面貌,感性與經驗偏離了此一主軸,就難以發揮與客觀歷史的互補功能,而易流於個人的想像。因此,我們可以說「海洋」是組成台灣歷史生命DNA 的基礎,而孕育此一DNA 的動力則是十六世紀東西方交流帶動的海上貿易。

山水大地無形召喚 連結人文意識

大約在顏思齊登港紀念碑設立的前後,中油公司在北港一帶探勘油源時意外發現一項重要台灣地質結構:「北港基盤高區」,或簡稱「北港高區」。6 百萬年前歐亞板塊與菲律賓板塊碰撞造成台灣島的出現,就地質年代而言,6 百萬年很年輕,中油探勘的地質顯示,在台灣中西部地底下存在一個與歐亞大陸相連的遠古岩盤,地質年代約6 千5 百萬年,其後到了約一千多萬年前,受古南中國海漲裂影響,噴發出的澎湖玄武岩,加入此一遠古歐亞大陸岩盤,形成現在以澎湖為中心向外延伸的圓形區域,它的東側邊緣最北到苗栗縣,最南到台南縣,但以雲嘉地區面積最廣,成為台灣島年代最古老的地塊,因為是在北港首次發現,便以北港為名。

由於北港高區地質甚為堅硬,台灣因造山運動產生的中央山脈往南過了濁水溪後,受到北港高區的阻擋,山勢走向遂被迫呈現S 形,沿著高區邊緣在雲林一帶向內凹了進去,也因而形成地表上的嘉南平原,這是北港高區對台灣地貌的最大影響。因為北港高區形成的嘉南平原成為台灣最早開發的區域,北港正是在此一古歐亞大陸與台灣島連結最前緣,以及在北港高區之上形成嘉南平原中心。

其次,台灣屬於地震頻繁地帶,但受北港高區堅硬地質的保護,過去三百年來,儘管台灣西部地震不斷,北港高區內地震次數相對少,可知的記錄中只有1904 年及1906 年兩次規模6 級以上的地震震央位在斗六與民雄,才對北港地區造成明顯的損害。

顏思齊登陸笨港率先開拓台灣、北港朝天宮具有台灣媽祖廟總廟的民間信仰地位,與北港高區,此一台灣最古老地塊有著無形中的連結,而火山噴發形成澎湖群島,將位於亞洲大陸東南邊緣的福建與北港高區連成一氣,地質上的無形意識連結,進而化為人文上的意識連結,促成顏思齊與朝天宮的定位,還無形中牽引著現在水林鄉以「蕃薯的原鄉」做為行銷蕃薯自有品牌口號。

反過頭來說,北港高區範圍很廣,卻偏偏是在北港一帶發現,時間又與政府設置顏思齊登陸紀念碑相去不遠,如此巧合,不也是無形地理與人文意識連結的隱性顯證,就像傳說中鄭成功「向荷人索回先人故土」,所引用的理由是因為他的父親鄭芝龍繼承顏思齊統領台灣,雖然鄭芝龍後來返回福建,閩南人還是繼續移民來台,等於他仍擁有台灣的宗主權,荷蘭人來台是暫借而已,於是他可以名正言順的要求荷蘭撤退台灣,也像傳說鄭成功祭拜顏思齊墓,他以「義侄」的身分祭拜「義伯」,取其父親與顏思齊結拜兄弟之意,最後以劍刻痕為記,留待來日祭拜,其中的引據,並不見得是事實,但用意識連結來解讀的話,卻是脈絡可尋,相對的也進而連帶拉高顏思齊、朝天宮、鄭成功等的歷史高度。

以上內容節錄自《台灣大運命首部曲》聖境之鑰:時空密碼319 蔡八來◎著.台灣之路文化開發股份有限公司出版

更多精彩內容請看http://www.pressstore.com.tw/freereading/9789868945708.pdf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