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打造「哈瑪星」,建造新港都
「哈瑪星」乃是從日文「濱線(はません)」的語音轉借而來,而濱線原是日治時期縱貫鐵路最南端緊鄰港埠的鐵道線。二次世界大戰後,住民將「はません」書寫為「哈瑪星」,泛指今日五福四路底鐵路平交道以南至港埠,向西至西子灣洞口和第一船渠所圍合的街區。對照歷史,這個街區範圍約是當時的湊町(五個丁目)、新濱町(一、二丁目)、山下町(一丁目)等。令人好奇的是,「山下」或「新濱」不也可以指涉哈瑪星的山與海,為何歷史記憶執著轉譯「濱線」——這樣一處人造空間卻具現代意義的詞彙?解讀「濱線」,或許可以釐清高雄以港領市的歷史底蘊。
濱線初體驗
1900年11月28日,縱貫鐵路「臺南——打狗」段完工,鐵道部在打狗臨時停車場(以下簡稱:臨時停車場)舉行盛大的通車儀式,部長長谷川清率官員暨臺南縣紳商等964人出席。儀式後,高臺擲餅、梨園演唱等餘興節目相繼上演,並置清酒任觀禮者暢飲;當夜幕低垂,煙火、花燈將打狗點亮為不夜城。這場熱鬧奢華的通車儀式似乎預告打狗璀璨的未來。
在打狗濱海處設置臨時停車場,無疑開啟鐵路連結海港的輸運藍圖,也是濱線的濫觴。臨時停車場約位於今日鼓山一路87巷對面一帶,惟其與當時貨船停泊水域——哨船頭之間,仍需水運接駁。因此,除設置貨物裝卸場之外,臨時停車場旁還挖掘船渠一座;船渠連通打狗川支流(按:約於第二次築港初期填平、失),並設置棧橋方便旅客上下船。如此規畫,是以臨時停車場集結鐵道陸運,再藉由船渠引導水運,試圖達到海陸運接駁的機能。陸運方面,鐵路運費非常低廉,臨時停車場的集貨功能遂就相當顯著。但是,如何克服海港的天然障礙,則是近代打狗港的海運課題。
船渠狹窄、打狗川支流過淺,海陸接駁的初體驗不甚理想。官民乃有疏濬打狗堀(按:打狗運河)的共識。1901年2月間,大阪商船株式會社(以下簡稱:大阪商船)首表贊成,捐2000圓以為浚渫費,陳中和等也捐4000餘圓響應。近代高雄第一條運河於焉誕生。
打狗運河是以打狗川支流為基礎加以疏濬的人工河渠,長506間(約921公尺)、寬約10間(約18.2公尺)、深為干潮面(退潮面)下約6英呎(約1.82公尺),主要作為船舶從打狗灣往來臨時停車場船渠的河道。同年,6月開工、9月竣工。團平船(平底小貨船)、小蒸汽船得以往來打狗灣與臨時停車場之間。這一年打狗港貿易總額創日本領臺以來新高(2,690,507圓)。此後,除1902年風災暴雨沖損運河、影響海運接駁之外,打狗港貿易穩定成長,1904年貿易額已來到4,622,296圓。短短四年間,貿易額幾乎倍增。毋庸置疑,以鐵路連結海運的輸運嘗試,已博得臺灣總督府相當程度的信心。現代化製糖業的加持
糖是南臺灣的產業命脈,兩大產糖區分別是打狗糖和臺灣府糖(又稱安平糖)。1884年間,打狗糖輸出量達到最高422,424擔,占出口總數的47%;1895年僅243,719擔,占出口總數的42.7%。清末最後十年,打狗糖輸出大體是呈衰退的。商行方面,依據1897年民政局技師原熙的調查,安平外商有怡記、德記、東興、唻記、美打、邦記和順記等七家洋行,代理店有寶記、寶德、景祥、吉春……等三十家,皆為臺籍或中國籍商人。打狗方面,外商有怡記、德記、唻記和東興等洋行,但是皆為代理店。另有和興公司,結合臺籍、中國籍和外國人等集資而成,是打狗糖輸出最大勢力,本店設於苓雅寮,並在橫濱置「順和棧」為代理行。從商行數量判斷,日治初期安平的貿易商明顯比打狗來得龐大有力。
港口是商品流通平臺,產業結構與技術才是經貿的根本底蘊。清末臺糖固然受到甜菜糖的市場競爭,其生產技術未能提升尤為關鍵。日治初期,臺灣糖業的生產方式依然是傳統的糖廍,亦即以牛驅動石車硤蔗,所得蔗汁經石灰去除雜質,後轉入鼎熬糖,前後四回,再加入花生油或蓖麻油,攪拌放冷令其結晶。其與現代化製糖技術相比,生產效率遠遠不及。日本領臺之後,政府首先介入臺灣產業者,即為製糖業。
糖是清末打狗港對日輸出的主要商品。十九世紀中葉,對日本政府而言,臺糖是導致日本明治政府大量貿易赤字的主要「元兇」之一。明治維新後,日本經濟日漸繁榮,其對臺灣砂糖的需要更是急切。不僅如此,對領臺初期的臺灣總督府而言,掌控臺灣糖業乃是一箭雙鵰的政策,一方面可解除每年高達約一千萬元的砂糖進口,以防止外匯赤字;另一方面,在臺灣糖業原有的根基加以勃興,每年可節省近一千萬元的「殖民地經營費」,成為取得臺灣財政獨立最有效的辦法之一。1896年即著手甘蔗改良。1898年後,振興產業成為臺灣殖民政策的中心,獎勵糖業則是振興產業的要務。而落實糖業政策的日商先行者,就是具有官股色彩的「臺灣製糖株式會社」。
在明治元勛井上馨的撮合下,1900年6月13日益田孝、鈴木藤三郎、田島信夫、武智直道、長尾三十郎、上田安三郎等於東京創立臺灣製糖株式會社(以下簡稱:臺糖會社),後來皇室也認股一千股,象徵性地參與日資開發臺灣糖業的行動。1901年2月,臺糖會社在橋仔頭創建首座現代化製糖工廠,同年底運轉,1902年1月15日正式量產,6月14日總督府頒布〈臺灣糖業獎勵規制〉(共十四條),以獎勵金、補助金補貼製糖產業;8月,日本政府大幅調高砂糖出口稅(按:課徵輸往國外的砂糖)達2.7至3倍,藉以強化臺灣砂糖與日本內地市場的緊密關係。臺糖會社引進新式生產技術,總督府同步以保護政策,構築有利於日本糖商的市場環境。從生產到市場,臺糖會社開啟日資競逐臺糖的市場版圖。同年,臺糖會社與三井物產合名會社(以下簡稱:三井物產)締結商品販售契約,事實上,三井物產早於1896年在臺北設立出張所,在臺灣總督府的保護下逐漸壟斷臺灣樟腦、砂糖和米穀的交易。這兩家同屬三井財閥的會社,1902年間已奠定日資在製糖業的生產與流通基礎。
受到橋仔頭糖廠與糖業獎勵的雙重激勵,臺籍資本家相繼引進新式壓榨機械、成立改良糖廍,較為重要者如:維新製糖廠(1902年8月)、車路墘製糖廠(1903年4月)、新興製糖(1903年6月)、南昌製糖會社(1903年9月)、鹽水港製糖會社(1904年3月)等,臺灣人資本逐年展開。總之,1901~1904年間製糖業引進新的生產技術,開啟臺灣製糖業的生產與流通布局,砂糖輸出也從1901年起突破打狗港出口額的51%,並逐年攀升。
砂糖之外,米穀對於打狗港出口也占有重要的地位。1903年間臺灣米穀輸往日本已相當旺盛,由三井物產會社、大阪商船會社、低卓商會以及臺灣本地商人陳文遠等主導,至1905年間,三井物產已經是打狗八大米、糖貿易商的翹楚,是年11月間,三井物產高占打狗米、糖輸出總額的43%。
整體而言,1900年以後,米、糖構成打狗港出口貿易的強項,更是對日貿易的主體。1902~1904年間,打狗港總貿易額約成長八成,對日貿易額成長率也從六、七成提升到八成多,其中,高達九成以上商品是砂糖與米穀。更何況,以三井財閥為代表的日資商社逐漸掌控打狗港的米、糖輸出。這些跡象深切體現打狗港對於日本母國的重要性,也意味著港埠改善有其必需性與迫切性。鐵道部埋立地構成第一代濱線區
濱線運轉初試,短短四年已見成效,同時在現代製糖業加持下,臨時停車場更顯重要。不過,臨時停車場背山臨河,局促一隅,其運轉機能始終受制於腹地和運河的雙重問題。港埠作業根本之道是築港現代化。早在1899年9月民政長官後藤新平南巡時即指示應調查、改善打狗港灣,1900年6月,由總督府技師川上浩二郎主持展開為期九個月的調查,隨即提出六年築港計畫,後因所需經費高達五百六十萬圓,且正值基隆築港第一期工程(1899年動工),總督府財政難以因應而擱置。
修築現代化港埠是項龐大工程,至1904年間,總督府對於打狗築港尚未有所定見。對鐵道部而言,築港工程終非其主要任務,但是,如何在有限預算許可下,具體改善日益增長的輸運需求,亦即謀求停車場之擴張,才是當務之急。1904年6月,鐵道部達成以浚渫泥沙、埋築海埔的工法,展開擴建臨時停車場的決策,其具體工程有三:填築埋立地(按:海埔新生地),延長鐵道線至海埔地濱海處,最後再將停車場向濱海處遷移。
埋立地工程兼具浚渫和造陸,一舉兩得。1904年6月開工,一方面從附近打狗山掘鑿土石填埋,另一方面以唧筒式浚渫機抽取港內泥砂。11月由大倉組承攬,以「恆春號」浚渫船進行浚沙造陸工程,進度卻不順利。1905年4月總督府收購恆春號,同時解除大倉組承攬契約,以改良港灣名義由地方稅收入項下勻支,命令由民政部土木局辦理。
土木局計畫填築埋立地三萬五千坪,泥砂取自港內浚渫淤泥。浚渫海面,西端從商船會社(按:位於哨船頭街)前向東延伸約一萬坪闊的水面,水深將達平均退潮海面下11尺(約3公尺),同時從臨時停車場向內海浚渫二條運河,水深同樣是平均退潮海面下11尺。對鐵道部而言,這些工程原是技術性、附屬性,卻提高小蒸汽船和戎克船自由航行內港,亦即從哨船頭稅關至臨時停車場附近水域的安全性與靈活度,從而大大降低打狗港內的水運費用。
鐵道部同時在埋立地敷設鐵道、新建停車場與貨物倉庫,終點處架設連結埋立地與哨船頭街的棧橋,長約百間(約182公尺),期使埋立地成為海陸運輸之連絡地。
1905年12月,埋立地陸續完成,鐵道線隨之向海埔地延伸,約至今日鼓山魚市場。至此,「濱線」主幹大體完成。如此而言,所謂「濱線」,狹義指涉鋪設在鐵道部埋立地之鐵道線,其主要功能是輸運貨物。
鐵路需要倉庫作為貨物之調度,1905~1907年間鐵道部埋立地快速形成以倉庫群為主的景觀。1906年11月間《臺灣日日新報》曾報導,在埋立地新築的倉庫就有十六棟,計:鐵道部五棟(內三棟商船會社、二棟製糖會社使用)、南船會社三棟、郵船代理店二棟、德記商會二棟、西澤社外船一棟、艀船倉庫會社一棟、野田運送店一棟、丸臺運送店一棟等。倉庫平均每棟百坪,每棟可儲米、糖七千袋,十六棟可容十萬餘袋。至此,廣義的濱線才形成。
「哈瑪星」乃是從日文「濱線(はません)」的語音轉借而來,而濱線原是日治時期縱貫鐵路最南端緊鄰港埠的鐵道線。二次世界大戰後,住民將「はません」書寫為「哈瑪星」,泛指今日五福四路底鐵路平交道以南至港埠,向西至西子灣洞口和第一船渠所圍合的街區。對照歷史,這個街區範圍約是當時的湊町(五個丁目)、新濱町(一、二丁目)、山下町(一丁目)等。令人好奇的是,「山下」或「新濱」不也可以指涉哈瑪星的山與海,為何歷史記憶執著轉譯「濱線」——這樣一處人造空間卻具現代意義的詞彙?解讀「濱線」,或許可以釐清高雄以港領市的歷史底蘊。
濱線初體驗
1900年11月28日,縱貫鐵路「臺南——打狗」段完工,鐵道部在打狗臨時停車場(以下簡稱:臨時停車場)舉行盛大的通車儀式,部長長谷川清率官員暨臺南縣紳商等964人出席。儀式後,高臺擲餅、梨園演唱等餘興節目相繼上演,並置清酒任觀禮者暢飲;當夜幕低垂,煙火、花燈將打狗點亮為不夜城。這場熱鬧奢華的通車儀式似乎預告打狗璀璨的未來。
在打狗濱海處設置臨時停車場,無疑開啟鐵路連結海港的輸運藍圖,也是濱線的濫觴。臨時停車場約位於今日鼓山一路87巷對面一帶,惟其與當時貨船停泊水域——哨船頭之間,仍需水運接駁。因此,除設置貨物裝卸場之外,臨時停車場旁還挖掘船渠一座;船渠連通打狗川支流(按:約於第二次築港初期填平、失),並設置棧橋方便旅客上下船。如此規畫,是以臨時停車場集結鐵道陸運,再藉由船渠引導水運,試圖達到海陸運接駁的機能。陸運方面,鐵路運費非常低廉,臨時停車場的集貨功能遂就相當顯著。但是,如何克服海港的天然障礙,則是近代打狗港的海運課題。
船渠狹窄、打狗川支流過淺,海陸接駁的初體驗不甚理想。官民乃有疏濬打狗堀(按:打狗運河)的共識。1901年2月間,大阪商船株式會社(以下簡稱:大阪商船)首表贊成,捐2000圓以為浚渫費,陳中和等也捐4000餘圓響應。近代高雄第一條運河於焉誕生。
打狗運河是以打狗川支流為基礎加以疏濬的人工河渠,長506間(約921公尺)、寬約10間(約18.2公尺)、深為干潮面(退潮面)下約6英呎(約1.82公尺),主要作為船舶從打狗灣往來臨時停車場船渠的河道。同年,6月開工、9月竣工。團平船(平底小貨船)、小蒸汽船得以往來打狗灣與臨時停車場之間。這一年打狗港貿易總額創日本領臺以來新高(2,690,507圓)。此後,除1902年風災暴雨沖損運河、影響海運接駁之外,打狗港貿易穩定成長,1904年貿易額已來到4,622,296圓。短短四年間,貿易額幾乎倍增。毋庸置疑,以鐵路連結海運的輸運嘗試,已博得臺灣總督府相當程度的信心。現代化製糖業的加持
糖是南臺灣的產業命脈,兩大產糖區分別是打狗糖和臺灣府糖(又稱安平糖)。1884年間,打狗糖輸出量達到最高422,424擔,占出口總數的47%;1895年僅243,719擔,占出口總數的42.7%。清末最後十年,打狗糖輸出大體是呈衰退的。商行方面,依據1897年民政局技師原熙的調查,安平外商有怡記、德記、東興、唻記、美打、邦記和順記等七家洋行,代理店有寶記、寶德、景祥、吉春……等三十家,皆為臺籍或中國籍商人。打狗方面,外商有怡記、德記、唻記和東興等洋行,但是皆為代理店。另有和興公司,結合臺籍、中國籍和外國人等集資而成,是打狗糖輸出最大勢力,本店設於苓雅寮,並在橫濱置「順和棧」為代理行。從商行數量判斷,日治初期安平的貿易商明顯比打狗來得龐大有力。
港口是商品流通平臺,產業結構與技術才是經貿的根本底蘊。清末臺糖固然受到甜菜糖的市場競爭,其生產技術未能提升尤為關鍵。日治初期,臺灣糖業的生產方式依然是傳統的糖廍,亦即以牛驅動石車硤蔗,所得蔗汁經石灰去除雜質,後轉入鼎熬糖,前後四回,再加入花生油或蓖麻油,攪拌放冷令其結晶。其與現代化製糖技術相比,生產效率遠遠不及。日本領臺之後,政府首先介入臺灣產業者,即為製糖業。
糖是清末打狗港對日輸出的主要商品。十九世紀中葉,對日本政府而言,臺糖是導致日本明治政府大量貿易赤字的主要「元兇」之一。明治維新後,日本經濟日漸繁榮,其對臺灣砂糖的需要更是急切。不僅如此,對領臺初期的臺灣總督府而言,掌控臺灣糖業乃是一箭雙鵰的政策,一方面可解除每年高達約一千萬元的砂糖進口,以防止外匯赤字;另一方面,在臺灣糖業原有的根基加以勃興,每年可節省近一千萬元的「殖民地經營費」,成為取得臺灣財政獨立最有效的辦法之一。1896年即著手甘蔗改良。1898年後,振興產業成為臺灣殖民政策的中心,獎勵糖業則是振興產業的要務。而落實糖業政策的日商先行者,就是具有官股色彩的「臺灣製糖株式會社」。
在明治元勛井上馨的撮合下,1900年6月13日益田孝、鈴木藤三郎、田島信夫、武智直道、長尾三十郎、上田安三郎等於東京創立臺灣製糖株式會社(以下簡稱:臺糖會社),後來皇室也認股一千股,象徵性地參與日資開發臺灣糖業的行動。1901年2月,臺糖會社在橋仔頭創建首座現代化製糖工廠,同年底運轉,1902年1月15日正式量產,6月14日總督府頒布〈臺灣糖業獎勵規制〉(共十四條),以獎勵金、補助金補貼製糖產業;8月,日本政府大幅調高砂糖出口稅(按:課徵輸往國外的砂糖)達2.7至3倍,藉以強化臺灣砂糖與日本內地市場的緊密關係。臺糖會社引進新式生產技術,總督府同步以保護政策,構築有利於日本糖商的市場環境。從生產到市場,臺糖會社開啟日資競逐臺糖的市場版圖。同年,臺糖會社與三井物產合名會社(以下簡稱:三井物產)締結商品販售契約,事實上,三井物產早於1896年在臺北設立出張所,在臺灣總督府的保護下逐漸壟斷臺灣樟腦、砂糖和米穀的交易。這兩家同屬三井財閥的會社,1902年間已奠定日資在製糖業的生產與流通基礎。
受到橋仔頭糖廠與糖業獎勵的雙重激勵,臺籍資本家相繼引進新式壓榨機械、成立改良糖廍,較為重要者如:維新製糖廠(1902年8月)、車路墘製糖廠(1903年4月)、新興製糖(1903年6月)、南昌製糖會社(1903年9月)、鹽水港製糖會社(1904年3月)等,臺灣人資本逐年展開。總之,1901~1904年間製糖業引進新的生產技術,開啟臺灣製糖業的生產與流通布局,砂糖輸出也從1901年起突破打狗港出口額的51%,並逐年攀升。
砂糖之外,米穀對於打狗港出口也占有重要的地位。1903年間臺灣米穀輸往日本已相當旺盛,由三井物產會社、大阪商船會社、低卓商會以及臺灣本地商人陳文遠等主導,至1905年間,三井物產已經是打狗八大米、糖貿易商的翹楚,是年11月間,三井物產高占打狗米、糖輸出總額的43%。
整體而言,1900年以後,米、糖構成打狗港出口貿易的強項,更是對日貿易的主體。1902~1904年間,打狗港總貿易額約成長八成,對日貿易額成長率也從六、七成提升到八成多,其中,高達九成以上商品是砂糖與米穀。更何況,以三井財閥為代表的日資商社逐漸掌控打狗港的米、糖輸出。這些跡象深切體現打狗港對於日本母國的重要性,也意味著港埠改善有其必需性與迫切性。鐵道部埋立地構成第一代濱線區
濱線運轉初試,短短四年已見成效,同時在現代製糖業加持下,臨時停車場更顯重要。不過,臨時停車場背山臨河,局促一隅,其運轉機能始終受制於腹地和運河的雙重問題。港埠作業根本之道是築港現代化。早在1899年9月民政長官後藤新平南巡時即指示應調查、改善打狗港灣,1900年6月,由總督府技師川上浩二郎主持展開為期九個月的調查,隨即提出六年築港計畫,後因所需經費高達五百六十萬圓,且正值基隆築港第一期工程(1899年動工),總督府財政難以因應而擱置。
修築現代化港埠是項龐大工程,至1904年間,總督府對於打狗築港尚未有所定見。對鐵道部而言,築港工程終非其主要任務,但是,如何在有限預算許可下,具體改善日益增長的輸運需求,亦即謀求停車場之擴張,才是當務之急。1904年6月,鐵道部達成以浚渫泥沙、埋築海埔的工法,展開擴建臨時停車場的決策,其具體工程有三:填築埋立地(按:海埔新生地),延長鐵道線至海埔地濱海處,最後再將停車場向濱海處遷移。
埋立地工程兼具浚渫和造陸,一舉兩得。1904年6月開工,一方面從附近打狗山掘鑿土石填埋,另一方面以唧筒式浚渫機抽取港內泥砂。11月由大倉組承攬,以「恆春號」浚渫船進行浚沙造陸工程,進度卻不順利。1905年4月總督府收購恆春號,同時解除大倉組承攬契約,以改良港灣名義由地方稅收入項下勻支,命令由民政部土木局辦理。
土木局計畫填築埋立地三萬五千坪,泥砂取自港內浚渫淤泥。浚渫海面,西端從商船會社(按:位於哨船頭街)前向東延伸約一萬坪闊的水面,水深將達平均退潮海面下11尺(約3公尺),同時從臨時停車場向內海浚渫二條運河,水深同樣是平均退潮海面下11尺。對鐵道部而言,這些工程原是技術性、附屬性,卻提高小蒸汽船和戎克船自由航行內港,亦即從哨船頭稅關至臨時停車場附近水域的安全性與靈活度,從而大大降低打狗港內的水運費用。
鐵道部同時在埋立地敷設鐵道、新建停車場與貨物倉庫,終點處架設連結埋立地與哨船頭街的棧橋,長約百間(約182公尺),期使埋立地成為海陸運輸之連絡地。
1905年12月,埋立地陸續完成,鐵道線隨之向海埔地延伸,約至今日鼓山魚市場。至此,「濱線」主幹大體完成。如此而言,所謂「濱線」,狹義指涉鋪設在鐵道部埋立地之鐵道線,其主要功能是輸運貨物。
鐵路需要倉庫作為貨物之調度,1905~1907年間鐵道部埋立地快速形成以倉庫群為主的景觀。1906年11月間《臺灣日日新報》曾報導,在埋立地新築的倉庫就有十六棟,計:鐵道部五棟(內三棟商船會社、二棟製糖會社使用)、南船會社三棟、郵船代理店二棟、德記商會二棟、西澤社外船一棟、艀船倉庫會社一棟、野田運送店一棟、丸臺運送店一棟等。倉庫平均每棟百坪,每棟可儲米、糖七千袋,十六棟可容十萬餘袋。至此,廣義的濱線才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