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的清水
開著車緩緩地從大肚山西邊的坡道往下滑,眼前看到的是一面水粼粼的大海,大肚山的綠意盎然,緊接著是歷史悠久的海線城鎮平原,而在這廣闊的平原上,清水,是海線一顆閃爍著低調光芒的珍珠。
清水舊稱牛罵頭(Gomach),又稱作「寓鰲頭」。這個名稱是來自於400年前居住在這塊平原上的居民─拍瀑拉族人的社名發音。根據荷蘭人於西元1657年的戶口調查,當時「牛罵社」的戶數有58戶,人口共193人。因為平埔族人自稱牛罵,來臺開墾的漢人們根據這個音,將其稱作「寓鰲頭」,若同時用臺語發音的話,會發現兩個音其實有點近,不排除是直接音譯的結果。而這個寓鰲頭的名稱,也沿用著稱呼離清水最近的這個山頭以及山下的湧泉與水圳,寓鰲頭泉、寓鰲頭圳,一直轉變到現在,就稱呼著鄰近的這座山峰為鰲峰山。
鰲峰山腳下,有著從大肚山斷層中冒出的豐沛泉水,水質甘甜,不僅是民生需要用水,在過去沒有自來水的年代,更是家家戶戶洗衣服與交換八卦的好場域。清代漢人來臺後,在此建立了「埤頭莊」,乾隆45年(1780年),社口庄楊同興家族開發了「埤仔口圳」引水灌溉廣大的農田,另外清水蔡泉成號、蔡源順號等人也捐資興建五福圳,引進大甲溪水以灌溉清水平原。
大街路上的五福圳是自西勢附近引入,在埤仔口與文昌祠間與埤仔口圳交叉而過,其水流一向東,一向西,所以來自新竹的詩人鄭虛一曾在此寫出「人物衣冠溯古風、此鄉不與眾鄉同、文昌祠外雙溝水,一向西流一向東」的佳句。這一句文昌祠外雙溝水,指的就是埤仔口圳與五福圳兩道圳溝,一個流向西邊、一個流向東邊。另外也是在隱喻這塊土地上,地靈人傑,孕育了許多傑出的人才,在清代的時候,出了許多傑出的舉人與秀才。
日治時期的清水,更是出了許多對臺灣政治、經濟、文化界影響力甚鉅的人物,包含曾任臺中區區長的蔡蓮舫、推動臺灣議會請願運動不遺餘力的蔡惠如、推動多項公共建設並贊助許多音樂家、藝術家的楊肇嘉等人。另外創辦慈濟的證嚴法師、紅遍半邊天的抗日義賊廖添丁等,都是出身清水的知名人物。
站在今天的埤仔口旁邊,總是可以想像人來人往,有人搭著輕便車,載著甘蔗、貨物,順著軌道往前邁力行駛,而輕便車站還有許多人在等待的樣貌,還有許多來自山上、海邊的人群,在此聚集,交易彼此需求的山珍海味,或說或笑,一派熱鬧的景象。
而在埤仔口圳的對面,就是通往神社的道路,288座階梯往山上走去,左手邊是牛罵頭遺址文化園區,從 4,500年前的遺址到日治時期的神社,再到國民政府時代的軍營,以及現在的牛罵頭遺址文化園區,豐富的歷史與故事,還有座落在半山腰的絕佳位置,都使得此地成為清水最有潛力的觀光景點。
繞過新成立的大肚王國部落廣場,以及清水鳥園,茂密的樹木林立,將大家帶往新建設好的鰲峰玉帶與鰲峰山觀景平臺,正是眺望整個清水平原的最佳景點。而整座鰲峰山,大概是這幾千年來最熱鬧的時候,每逢假日,就有許多家庭開著車,帶小孩子上山,將車停在自由車場後,開始前往清水鬼洞對面的競技遊戲場,使用德國進口來的大型遊樂器材,或盪或爬,挑戰自己的體力。附近還有特別設計過的室外樂器、表演場地,常有一些薩克斯風演出者會趁著假日人多的時候來到這裡小露身手。
而自行車場的位置,過去是由米粉寮溪與橋頭寮溪從山上往下流而沖刷出來的山谷,曾經堆疊著許多鵝卵石,但在前人與後人的建設下,溪水逐漸收乾,河道常被雜草掩蓋,只有颱風雨季時才會明顯看到小河流。在雨季之外的時間,整個山頭彷彿就是一個大型的遊樂園,人們來這裡運動、踏青、走走,享受綠意與陽光,不僅是清水人的後花園,也逐漸成為臺中市民與其他地方遊客們的觀光勝地。
沿著米粉寮溪旁由鵝卵石堆疊而成的石埠緩慢踏步下山,即可眺望到遠方的海岸溼地與風車,還有近處莊嚴的紫雲巖,海線人們因為靠海,在大部分的小鎮,都是以媽祖或是王爺信仰為盛,而清水最著名的則是紫雲巖,觀音信仰成為清水人的信仰中心,依著鰲峰山,屹立不搖,保佑著這座鰲峰山,也保佑著清水人。
而若走在清水街區上,一定會訝異為什麼街道如此的整齊,從這個街口到下個街口,是筆直且可以預期的,彷彿做過都市計畫,但周遭的建築卻似乎是昭和時代的建築風格與近現代的透天、新型的公寓夾雜在其中。而在這些街道巷弄間,就藏著許多老店與美食小吃,等著饕客上門。
早期的清水,是以農業為主、商業為輔,包含了草帽製造與出口、紡織業、鞋業等,都曾經是支撐清水人的重要家計,但當這些工廠逐漸外移到大陸與東南亞後,清水的人口有稍微沉寂一段時間,但最近又因為觀光人潮的興起,帶動了清水各處景點與老店的再興,甚至也吸引了許多青年返鄉創業、外地人進駐展店。
而這些可能性的背後,其實是來自於清水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以及在地豐厚的文化內涵,還有前人在文化歷史資料普查、搜集、文化資產保存的努力下所奠基的基礎:包含高美溼地的保護、大楊油庫的保存、清水國小教師宿舍整修、清水鬼洞保存開放等引人注目的景點。讓清水這個地方,雖然因為蒙受中部大地震的災情所害,而未能保存太多清朝時期的古建築物,卻可以在散步中,邊走邊經過許多蘊含著精彩故事的地景,與其他觀光區的景點比較起來,沒那麼亮眼,卻閃爍著低調的光芒,令人忍不住想要一看再看、一訪再訪。
開著車緩緩地從大肚山西邊的坡道往下滑,眼前看到的是一面水粼粼的大海,大肚山的綠意盎然,緊接著是歷史悠久的海線城鎮平原,而在這廣闊的平原上,清水,是海線一顆閃爍著低調光芒的珍珠。
清水舊稱牛罵頭(Gomach),又稱作「寓鰲頭」。這個名稱是來自於400年前居住在這塊平原上的居民─拍瀑拉族人的社名發音。根據荷蘭人於西元1657年的戶口調查,當時「牛罵社」的戶數有58戶,人口共193人。因為平埔族人自稱牛罵,來臺開墾的漢人們根據這個音,將其稱作「寓鰲頭」,若同時用臺語發音的話,會發現兩個音其實有點近,不排除是直接音譯的結果。而這個寓鰲頭的名稱,也沿用著稱呼離清水最近的這個山頭以及山下的湧泉與水圳,寓鰲頭泉、寓鰲頭圳,一直轉變到現在,就稱呼著鄰近的這座山峰為鰲峰山。
鰲峰山腳下,有著從大肚山斷層中冒出的豐沛泉水,水質甘甜,不僅是民生需要用水,在過去沒有自來水的年代,更是家家戶戶洗衣服與交換八卦的好場域。清代漢人來臺後,在此建立了「埤頭莊」,乾隆45年(1780年),社口庄楊同興家族開發了「埤仔口圳」引水灌溉廣大的農田,另外清水蔡泉成號、蔡源順號等人也捐資興建五福圳,引進大甲溪水以灌溉清水平原。
大街路上的五福圳是自西勢附近引入,在埤仔口與文昌祠間與埤仔口圳交叉而過,其水流一向東,一向西,所以來自新竹的詩人鄭虛一曾在此寫出「人物衣冠溯古風、此鄉不與眾鄉同、文昌祠外雙溝水,一向西流一向東」的佳句。這一句文昌祠外雙溝水,指的就是埤仔口圳與五福圳兩道圳溝,一個流向西邊、一個流向東邊。另外也是在隱喻這塊土地上,地靈人傑,孕育了許多傑出的人才,在清代的時候,出了許多傑出的舉人與秀才。
日治時期的清水,更是出了許多對臺灣政治、經濟、文化界影響力甚鉅的人物,包含曾任臺中區區長的蔡蓮舫、推動臺灣議會請願運動不遺餘力的蔡惠如、推動多項公共建設並贊助許多音樂家、藝術家的楊肇嘉等人。另外創辦慈濟的證嚴法師、紅遍半邊天的抗日義賊廖添丁等,都是出身清水的知名人物。
站在今天的埤仔口旁邊,總是可以想像人來人往,有人搭著輕便車,載著甘蔗、貨物,順著軌道往前邁力行駛,而輕便車站還有許多人在等待的樣貌,還有許多來自山上、海邊的人群,在此聚集,交易彼此需求的山珍海味,或說或笑,一派熱鬧的景象。
而在埤仔口圳的對面,就是通往神社的道路,288座階梯往山上走去,左手邊是牛罵頭遺址文化園區,從 4,500年前的遺址到日治時期的神社,再到國民政府時代的軍營,以及現在的牛罵頭遺址文化園區,豐富的歷史與故事,還有座落在半山腰的絕佳位置,都使得此地成為清水最有潛力的觀光景點。
繞過新成立的大肚王國部落廣場,以及清水鳥園,茂密的樹木林立,將大家帶往新建設好的鰲峰玉帶與鰲峰山觀景平臺,正是眺望整個清水平原的最佳景點。而整座鰲峰山,大概是這幾千年來最熱鬧的時候,每逢假日,就有許多家庭開著車,帶小孩子上山,將車停在自由車場後,開始前往清水鬼洞對面的競技遊戲場,使用德國進口來的大型遊樂器材,或盪或爬,挑戰自己的體力。附近還有特別設計過的室外樂器、表演場地,常有一些薩克斯風演出者會趁著假日人多的時候來到這裡小露身手。
而自行車場的位置,過去是由米粉寮溪與橋頭寮溪從山上往下流而沖刷出來的山谷,曾經堆疊著許多鵝卵石,但在前人與後人的建設下,溪水逐漸收乾,河道常被雜草掩蓋,只有颱風雨季時才會明顯看到小河流。在雨季之外的時間,整個山頭彷彿就是一個大型的遊樂園,人們來這裡運動、踏青、走走,享受綠意與陽光,不僅是清水人的後花園,也逐漸成為臺中市民與其他地方遊客們的觀光勝地。
沿著米粉寮溪旁由鵝卵石堆疊而成的石埠緩慢踏步下山,即可眺望到遠方的海岸溼地與風車,還有近處莊嚴的紫雲巖,海線人們因為靠海,在大部分的小鎮,都是以媽祖或是王爺信仰為盛,而清水最著名的則是紫雲巖,觀音信仰成為清水人的信仰中心,依著鰲峰山,屹立不搖,保佑著這座鰲峰山,也保佑著清水人。
而若走在清水街區上,一定會訝異為什麼街道如此的整齊,從這個街口到下個街口,是筆直且可以預期的,彷彿做過都市計畫,但周遭的建築卻似乎是昭和時代的建築風格與近現代的透天、新型的公寓夾雜在其中。而在這些街道巷弄間,就藏著許多老店與美食小吃,等著饕客上門。
早期的清水,是以農業為主、商業為輔,包含了草帽製造與出口、紡織業、鞋業等,都曾經是支撐清水人的重要家計,但當這些工廠逐漸外移到大陸與東南亞後,清水的人口有稍微沉寂一段時間,但最近又因為觀光人潮的興起,帶動了清水各處景點與老店的再興,甚至也吸引了許多青年返鄉創業、外地人進駐展店。
而這些可能性的背後,其實是來自於清水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以及在地豐厚的文化內涵,還有前人在文化歷史資料普查、搜集、文化資產保存的努力下所奠基的基礎:包含高美溼地的保護、大楊油庫的保存、清水國小教師宿舍整修、清水鬼洞保存開放等引人注目的景點。讓清水這個地方,雖然因為蒙受中部大地震的災情所害,而未能保存太多清朝時期的古建築物,卻可以在散步中,邊走邊經過許多蘊含著精彩故事的地景,與其他觀光區的景點比較起來,沒那麼亮眼,卻閃爍著低調的光芒,令人忍不住想要一看再看、一訪再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