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試閱

當時普遍的看法,大批的軍民退往台灣,糧食自足馬上成為問題。再者,衣料也是很難解決的事情,因為台灣的紡織規模都很小,600萬人的穿著也是問題。美國駐台灣外交官,如台北領事布萊格(Ralph J. Blake)、副領事柯爾(George H. Kerr,1911-1992)、新聞處長卡圖(Robert J. Catto)的離職,「罪名」是煽動台灣人陰謀進行託管。由於與南京當局關係搞不好,才被美國調離台灣,可見得美蔣之間也有矛盾。不過在共產黨眼中,台灣內部更是矛盾重重。因為陳儀治台期間大力重用「半山」,可是二二八事件後半山被冷落;魏道明治台期間重用日本時代的「御用紳士」,「半山」對魏政府大感不滿。現在陳誠治台又多了新的矛盾,即中央官吏壓迫地方官吏,使得外省人也分裂。

1949年國共內戰中,共產黨已經佔了上風,故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主席毛澤東(1893-1976),公開在南京發刊的雜誌上,大談新中國治國的理念。毛澤東強調自從1919年五四運動以後,中國革命的指導者已經從資產階級,轉移到無產階級身上。因此中國革命一旦成功,大銀行、大工業、大商業都要收歸國有。同時也要沒收大地主的土地,分配給無地或少地的農民。實施孫中山的「耕者有其田」政策,掃除農村的封建關係。 新中國的遠景,毛澤東認為只有建立中華民族的新文化,才有建立新中國的可能。中華民族的舊文化是封建,故中國革命的歷史進程,第一步是走向民主主義革命,第二步才是社會主義革命。 從如此的宣示來看,共產黨非常有信心席捲整個中國,惟獨對台灣的解放沒有把握。

1949年初親共雜誌刊登出許多文章,直指美國介入台灣事務。雖然事過境遷證明子虛烏有,但可以看得出中共對解放台灣遇到變數的焦慮。首先美國國家安全委員會已向總統杜魯門建議,必須以一切代價在台灣與海南島設防。其次,美國記者圈盛傳要把台灣經濟,合併於日本經濟的消息。而美國西太平洋艦隊司令白吉爾(Oscar C. BadgerII,1890-1958),於3月初抵達台灣巡視基隆、高雄海軍基地。其三,美國駐日佔領軍統帥麥克阿瑟(Douglas McArthur,1880-1964),受到「台灣再解放聯盟」主席廖文毅的影響,計畫將台灣獨立問題提到聯合國討論。其四,台灣省主席陳誠在蔣介石引退後表示,必要時將宣佈台灣獨立。 台灣既然是共軍最後的目標,共黨分子潛伏於台灣也是難免。當時有三個地下團體在台活動值得注意:中國人民解放軍駐台代表團、台灣省民主自治委員會、台灣省公務員立功委員會。並且點名半山做為國府治台的幫兇,包括:華南商業銀行董事長劉啟光(1905-1968)、台北市長游彌堅(1897-1971)、台灣省參議會議長黃朝琴(1897-1972)、台灣省參議會副議長李萬居(1901-1966)。甚至共產黨所提台灣戰犯名單,除了前面劉、游、黃、李四人外,還有台灣省主席陳誠、台灣省警備副司令彭孟緝(1908-1997)、台灣省警備司令部參謀長紐先銘、台灣省財政廳長嚴家淦。

1949年5月共軍估計國軍在粵、閩、贛、海南島佈署的軍隊,連同保安團在內不足20萬人。可是華南的共黨遊擊隊人數就已達10萬人,還不計算剛剛渡江的解放軍。所以蔣介石罕見調動美式裝備第65軍移防廣東,並動用外匯存底3億美元移充軍費。 然有識者都知,國軍佈防只是表面,實際已經把主力移駐台灣。當時台灣的國軍有陳誠直屬的3個軍,鳳山陸軍訓練司令部司令(陸軍副總司令)孫立人訓練的201、206、207三個青年師。加上蔣緯國的裝甲兵團,華北戰場敗退至台灣的9,000名殘兵,陳誠在台灣招募組織的戰鬥員。空軍方面,移防台灣的第5、8、10、20大隊,空軍子弟學校也從上海吳淞搬遷到嘉義,美國贈送給國軍60架蚊式(mosquito)轟炸機、40架戰鬥機,海軍方面,美國又贈送4艘巡洋艦給國軍,二艘取名為「太倉」、「太和」,停泊在左營軍港。有趣的是這類宣傳文章,還不忘提及台灣共產黨創立者謝雪紅(1901-1970),聲稱她帶領共軍準備解放台灣。 提及蔣介石與李宗仁的盤算,中共認為不管是前者的「海洋計畫」,還是後者的「大陸計畫」,終究是要失敗。只是「海洋計畫」的根據地是台灣,受到美國戰略防線的保護;又有福州、廈門、汕頭、廣州做為屏障,一時有點棘手。然而這些都擋不住共軍勢如破竹的攻勢,1949年8月17日福州淪陷後,共軍渡海攻台的可能性大增。當時他們認為有四大優勢,解放台灣一定會成功(照片2-3-2)。其一,冀望台灣人民再發動一場「二二八」的鬥爭。其二,國軍的鬥志不如以往,若攻台一定也會望風披靡投降。其三,共軍已經有渡海進攻山東長山列島的成功經驗,雖然台灣海峽比渤海海象更險,但仍有把握登陸成功。其四,重慶號輕巡洋艦已經起義(未幾被擊沉),長江第二艦隊司令林遵(1905-1979)亦率眾投誠,增加共軍海軍實力。 由於國軍實在無法獨立面對共軍大舉來襲,使得「外國義勇軍」的招募,成為垂死掙扎的一根稻草。這裡指的是1949年底,被獲判無罪的前中國派遣軍司令岡村寧次,為報答蔣介石開釋之恩,即與駐日代表團軍事組組長曹士澂商議,制定〈義勇軍招募工作要領〉,這就是「白團」的歷史。 親共雜誌非常厲害地掌握這條情報,並寫成文章大肆抨擊。文中提到前日本中國派遣軍作戰課長根本博(1891-1966),要在日本招募500名飛行員替國民黨服務。駐日代表團副團長沈覲鼎(1894-2000),也公開表示要在日本招募美籍與日籍飛行員抵抗共軍。甚至文章還點名實際負責業務的人,則是第一組的陳紹凱,以及第四組的王文仁。當時有更新的情報顯示,駐防台灣的軍機約有250架,包括:運輸機約60架、B-24轟炸機10餘架、蚊式轟炸機30餘架、驅逐機4個大隊約120架、P-38偵察機8架、B-25轟炸機3架。

也或許是解放台灣勝利在望,1949年底香港的左派雜誌很少談到台灣戰事,反而把大部分的焦點,用於報導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建立。9月21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在北平召開,這是中共建國的籌備會議。 在這場會議中最特別的,則是台灣民主自治同盟代表二人,即謝雪紅與台灣高山族田富達(1929-)出席。 毛澤東致詞時指出,此時數百萬的解放軍已經打到接近台灣、廣東、廣西、四川、貴州、新疆(照片2-3-3)。當中提到為抵抗帝國主義者的入侵,中國除了要有強大的陸軍外,還要建立一支強大的海軍與空軍。 海、空軍的建立當然是抵禦外侮的力量,但也是渡海攻台的保證。故會議當中對於台灣解放問題,所做的發言最值得注意者是第三野戰軍副司令粟裕(1907-1984)。粟裕表示解放軍將在最短時間內,殲滅浙江舟山群島的國軍,以及完成解放台灣的任務,粉碎美國帝國主義殖民台灣的陰謀。

此外,二位台灣人在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的發言,更受到矚目。台灣民主自治同盟首席代表謝雪紅稱,全台灣人民完全擁護全國人民民主統一戰線,所組織的新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也完全支持由工人階級所領導、以工農聯盟為基礎,人民民主專政的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特別是綱領草案第十二條所說:「各級人民代表大會,由人民普選方法產生;各級人民代表大會,選舉各級人民政府。」我們(台盟)覺得非常滿意,因為這正是台灣人民的政治要求。 台灣民主自治同盟高山族代表田富達,則表示中國人民政協的召開,給我們將要得到解放的台灣高山族人民,帶來各民族平等合作的新生活。高山族人民是台灣原來的住民,但三百多年來受到荷蘭、西班牙、滿清、日本的無情壓榨和屠殺。國民黨反動派統治台灣以後,依然對我們高山族與其他各族人民實行壓迫。故二二八民變就是我們與台灣人民聯合起來,向國民黨鬥爭的典型例子。

1949年9月22日華北人民政府主席董必武(1886-1975)報告,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組織法的經過及其基本內容。對於國家名稱問題,「人民」二字在新民主主義的中國,指的是工人階級、農民階級、小資產階級與民族資產階級。 它有確定的解釋,這已經把人民民主專政的意思表達出來,不需要再把「民主」二字重複在國名。 「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委員譚平山(1886-1956)更補充,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的立場,則是實行新民主主義,反對帝國主義、封建主義與官僚主義。而會議的任務是建立及鞏固由工人階級領導的,以工農聯盟為主體的,人民民主專政的,獨立、民主、和平、統一與富強的中華人民共和國。 因此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了,毛澤東領導的中央人民政府也成立了。它要號召群眾,協助解放大軍迅速地、勝利地解放華南、西南、西藏與台灣。 這對國民黨來說,更加篤定「改朝換代」。昔日的敵人──中國共產黨,早已不是一群遊擊隊,而是一個新的國家、一個新的中央政府的出現。1949年1月29日總統蔣介石雖然引退,但當時社會輿論都認為無助大局。雖然總統職務已經辭去,但蔣介石擔任中國國民黨總裁的身分,還是控制著黨務。蔣氏表示既然他已經不管政務,自然不會干涉代總統李宗仁的行動。像是行政院長孫科與李宗仁發生摩擦,蔣介石絲毫不猶豫糾正是孫科態度不好,並希望他從廣州迅速回來南京。由此可知蔣介石勢力之大,國府官員也不知道,時局究竟是讓李宗仁領導下去,還是再改由蔣介石來領導。 4月22日代總統李宗仁原本要舉行記者會,也宣佈要引退。因為李氏認為他上台是為了和平,現在和平已經絕望了(隔天南京淪陷),當然無戀棧職位的理由。後來在桂系的力勸之下,才打消此念頭。不過李宗仁隨後抵達杭州,曾當面像蔣介石表示,希望蔣氏再出來領導。蔣婉拒之後,李宗仁才飛往桂林、廣州。 事實上蔣介石與李宗仁,彼此都是惺惺做戲,只不過蔣的手段更高明些。所以1949年國府從南京遷至廣州,再從廣州遷至重慶,都有政客勸進蔣介石復職。特別是C.C.派與政學系控制的報紙,公然稱呼蔣介石為「總統」。

這種政治氣氛在1949年底出刊的雜誌,更可以感受到形勢比人強。當時國府控制的地方僅西南、海南島與台灣,三者防禦的戰略各不相同。西南是以空間換取時間,海南島是以時間換取空間,台灣是以空間保衛空間。這三個根據地不是沒有成功守住的可能,但關鍵是沒有統一的作法。國民黨現在還談這個問題,真是讓人洩氣。由於廣州失守,大傷李代總統的權威,使得政府內部又醞釀一股確立新領導中心的運動──請蔣總裁復位總統。雜誌當時還報導李宗仁託人給蔣介石的親筆信,正式「申請」總統復位,否則「請指示宗仁如何肩荷重任支撐大局」。據傳這封信使得台北草山(陽明山)小震撼一下,並立刻由蔣介石主持一場會議,可是蔣氏自始至終不發一語。 當時逃難至台灣的立法委員總共有300多人,這就給了蔣介石運作的大好機會。11月13日在國民黨組織部正副部長谷正鼎(1903-1974)、張清源(1894-1978)主導下,蔣介石在草山召見60多位立法委員,並舉行2小時的談話。這場會議被形容「小孩子見家長」,但卻是蔣介石復出的重要時刻。 隔天蔣介石偕同將經國飛往重慶,其目的是要與李宗仁在重慶共商國事,而且進行西南保衛戰的指示。事實上蔣、李二人沒有見面,政局上的勾心鬥角,早已使得大眾厭倦。當時盛傳蔣介石已經把台灣做為基地,因此桂系不會撤往台灣,而是前往海南島另起爐灶。如果毛澤東沒有辦法拿下台灣與海南島,那麼中國將一分為三。 可是這些都是侈言,1949年11月30日共軍攻克重慶,12月27日再攻克成都。1950年3至5月國軍經過一連串苦戰,海南島也淪陷。 國民政府在大陸的任何據點都已經喪失,台灣真正成為「復興基地」了。此時,美國的態度是狂流中最後的浮木。1949年11月19日號稱對國府,以及共產黨認識最深的美國參議員諾蘭(William F. Knowland, 1908-1974)訪問台灣。當時蔣介石不在台灣,故前往台北市松山機場接機重要官員是陳誠。諾蘭來到台灣發表談話,內容最重要的是美國承認中共政權的問題。他提到中共政府不是依法選舉出來的政府,而是用武力奪得政權。因此它是不合法,根本不必考慮對它的承認。 隨後諾蘭飛往重慶面見蔣介石,可是共軍已經逼近,只能短暫晤談後旋搭機離華飛往日本。諾蘭此行得到一個重要訊息,即是代總統李宗仁突然從廣西南寧飛往香港「養病」。這一點對於企盼美援的台灣,打了一個不好的預兆。重要指標是12月中旬美國駐台北總領事羅伯特(Robert C. Strong,1915-1999)將調返國內,如果美國大使館沒有要遷往台灣,那美國的立場就很明顯。

美國政局共和黨與民主黨天天拔河,民主黨傾向歐洲,共和黨傾向亞洲。所不同的是杜魯門總統是民主黨,當然比較注意歐洲,代表作就是馬歇爾計畫(Marshall Plan)。當時國際間普遍看法,美國想要放棄亞州;不止中國要放棄,連菲律賓與日本也想放棄。要不是麥克阿瑟據理力爭,美國真的會放棄亞洲。最後美國駐兵日本已經成為定局,除了日本共產黨之外,日本政府與人民都表歡迎。至於台灣,美國決定只限於經濟與外交的援助。如果要軍事援助,陸軍部次長福脫(Tracy Stebbins Voorhees,1890-1974)表明美國政府不會同意。尤其蔣介石是一個自尊心極強的領袖,他領導的國民黨也不一定想要美國軍援。台灣真的需要一股清流、活水,證明國府播遷後的台灣是一個民主、自由的地方,這或許還能打動美方保住台灣。在此環境下總統府資政胡適,適時提出組織「中國自由黨」的想法。為了朝向這個目標前進,1949年11月20日在台北創辦《自由中國》半月刊,成為當時少數在台灣自由主義者的重要園地。 12月行政院長閻錫山決定,中央機關部分疏散到台北,交由交通部次長劉紹庭(1893-1975)負責。部分疏散到海口,交由交通部長端木傑(1897-1972)辦理。 不過當12月8日政府決定遷都,閻錫山飛往台灣時,傳聞台灣省政府要改組。甚至於還傳出將由中國國民黨台灣省黨部副主委李友邦(1906-1952),出任台灣省民政廳長。12月15日行政院長閻錫山召開行政院院務會議,宣佈由吳國楨接替陳誠擔任台灣省主席。然而新任民政廳長是蔣渭川(1896-1975),建設廳長是彭徳。陳誠突然下台,可謂台北政壇的地震。因為一年來的主政,不管是「三七五減租」與新台幣的改制,或是登步與金門的防衛都裡外兼顧。可是在美國的眼中,前上海市長吳國楨的名氣要比陳誠為人知曉。 因此在一切還需要美國援助情況下,就起用吳國楨做為與美國拉近距離的棋子。

杜魯門總統決定援助75,000,000美元給敗退至台灣的國府,可是代總統李宗仁從香港準備飛往美國時,曾對新聞界表示如果美國要援助中國,非經過我代總統不可。有些敏感的觀察家認為李氏敢講這種話,多少與美國官方有點往來。不料李宗仁到達美國後,看到苗頭不好只有進入醫院先談「治病」。 美國如此援助蔣介石,中華人民共和國看在眼裡不會罷休。於是他們不以援蔣做為抨擊美國的藉口,反而把焦點放在美帝企圖併吞台灣的陰謀。甚至批露美國國務卿艾契遜,在參議院外交委員會的談話,聲稱:「台灣雖已加到中國領土,但在技術上講,在對日和約簽訂前,台灣仍是日本的領土。」1950年1月中華人民共和國指控,美帝與台灣的國民黨有秘密協議。主要是以吳國楨、孫立人等掌管台灣的軍事與政治,並輔以美國政府派遣軍事代表團駐台。假如這樣的援助,也都無法阻止解放軍攻台,美國會以聯合國出面代管為名,直接下手佔領台灣。不過熟知這段歷史的人都知道,吳、孫二人沒有替美國「代管」台灣,因為1950年3月1日蔣介石「復行視事」,繼續執行總統之權。3月10日蔣介石任命陳誠取代閻錫山,為新任行政院長,穩住他在台灣的局面。 6月25日韓戰爆發,改變了東亞局勢,也改變美國對蔣介石隔岸觀火的態度。1952年4月28日中華民國與日本簽訂《中日和約》,同年8月5日換文生效,結束兩國自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的戰爭狀態。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