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試閱

前言

◎希羅多德和司馬遷
 
然而,斯基泰和匈奴沒有文字,無法記錄自己的歷史。騎馬遊牧民要到西元六世紀之後,才開始用文字敘說自己的故事。幸好,有兩位在東西方被稱作「歷史之父」的當代史家,分別詳細寫下了斯基泰與匈奴的生活和習俗。這兩位分別是希羅多德和司馬遷。

希羅多德的出生地不是希臘本土,而是愛琴海對岸卡里亞一帶的哈利卡那索斯(今日土耳其西南部的博德魯姆)。據推測他出生於西元前四八○年代中期,逝於前四二○年代中期。在他生活的前五世紀中葉,雖然阿契美尼德王朝波斯帝國已經略走下坡,但在當時的西亞與地中海世界,仍是唯一的壓倒四方的超級大國。

為了調查希臘最大敵手波斯帝國的歷史,希羅多德前往波斯帝國的領域旅行各地。根據在埃及的所見所聞,他說出了「埃及是(尼羅)河的贈禮」這句名言。(見《歷史》卷二之五。不過有一說主張,此名言其實是早希羅多德兩個世代的歷史家赫卡塔埃烏斯所說。)希羅多德又調查帝國鼎盛時期登場的大流士一世(西元前五二二~前四八六年在位)的治績,結果發現有一個連大流士一世都無法征服的部族集團,於是他轉向調查這個部族集團──斯基泰。為此,他繼續前往斯基泰居住的黑海北岸旅行,在當地蒐集資料,其成果便展現於《歷史》一書中。

另一方面,司馬遷的生卒年亦不明確。他的出生年,有西元前一四五年或前一三五年之說,卒年也有西元前九三年或前八七年左右之說。司馬遷旅行的距離並不輸給希羅多德,而關於他旅行的目的也有許多種說法,不過他年輕時的旅行是以蒐集資料和學習禮儀為目的,當官之後則是以使者或隨漢武帝出巡的身分旅行。司馬遷旅行的目的地大多在漢的南方(今日的四川、雲南、湖南)和東方(浙江、山東),北方則去到距離長城很近的地方。儘管從未越過長城進入匈奴領域,但他的身分可以自由使用宮廷內的史料,想必也會從遠赴匈奴的使節和張騫這樣長期住在匈奴領地的人身上,得到有關匈奴的情報。

匈奴不僅對漢影響深遠,也是導致司馬遷遭受永久性身體傷痛的主因——因為他為被匈奴俘虜的李陵辯護而惹怒漢武帝,結果被下令處以宮刑,喪失了男性生殖能力(關於李陵,將在第七章詳細說明)。

◎「歷史之父」眼中的騎馬遊牧民

希羅多德和司馬遷共通的特徵,就是不受限於自己生活的定居農耕地帶的觀念,而能理解騎馬遊牧民的生活方式和風俗習慣是適合草原地帶的;他們不持有偏見,承認與自己不同的價值觀之存在。為此,希羅多德也不免受到「偏袒蠻族」之類的批評和中傷。然而,這兩位史家能以客觀的角度看事情、對人類擁有深刻的洞察力,同時又是少見的敘事大師,可說是具備了身為史家最優秀的資質。正因如此,他們的著作在東西方分別獲得史書的最高地位,至今仍被讀者傳承不倦。有趣的是,兩人筆下的斯基泰和匈奴,他們的風俗習慣有著驚人的相似。以下試著加以比較:

希羅多德《歷史》卷四  司馬遷《史記》卷一一○、匈奴列傳

不修築城市或城廓  毋城郭

不留下一人,家宅隨人遷移 逐水草遷徙

擅長騎馬射箭  士力能毋弓,盡為甲騎

既不播種,也不知耕種  無耕田之業

生活……仰賴家畜  寬則隨畜

波斯王若進,則邊逃邊撤退 利則進,不利則退,不羞遁走
波斯王若退,則追蹤攻擊  

根據上表,可以發現斯基泰與匈奴的共通點如下:

①是不從事農耕的純粹遊牧民。

②與家畜一起遷徙,沒有固定居住的城市或村落。

③尤其擅長弓箭,所有男子皆是騎馬戰士。

④戰術富有機動性,而且很現實:情勢不利時,毫不吝惜撤退。

這些共通的特徵皆與定居農耕地帶的文化、社會和道德基準完全相反。在這當中,沒有「城廓」這一點,對於定居社會的居民來說尤其不可置信。

(本文節錄自「前言」)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