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試閱

晚清五大名人:他們送走了一個帝國

9特價315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權力毒癮腐蝕了母性老佛爺慈禧

慈禧太后(1835~1908),葉赫那拉氏,出身滿洲鑲藍旗,後抬入滿洲鑲黃旗。生長於官宦人家,十八歲選秀進宮,初封蘭貴人,後晉封懿嬪。二十二歲生子載淳,一路晉封懿妃、懿貴妃。載淳即位後尊封為聖母皇太后,上徽號「慈禧」。二十七歲發動辛酉政變,剷除顧命八大臣,首度垂簾聽政。四十一歲喪子,選四歲載湉為嗣子,再度垂簾聽政。六十四歲發動戊戌政變,幽禁光緒帝,三度臨朝訓政。坐鎮大清江山四十八載,七十四歲撒手人寰,諡號「孝欽慈禧端佑康頤昭豫莊誠壽恭欽獻崇熙配天興聖顯皇后」。

王魯湘:光緒三十四年十月二十二日(1908年11月15日),大清帝國的無冕女皇慈禧嚥下最後一口氣。四十八年來,她緊握手中的權柄,至死方休。然而,這位生前不可一世的老佛爺並未入土為安。一九二八年七月,軍閥孫殿英以「剿匪」為名,指使部下帶領大批人馬闖入清東陵,瘋狂而野蠻地盜掘了慈禧陵。

據說盜墓者打開內棺的那一刻,發現老佛爺面目栩栩如生,但一見空氣,臉馬上就變黑了,眼睛塌進去,嘴也張開了。然而,「詐屍」只是一時唬住了盜墓者,卻無力阻止他們對隨葬品的貪婪。慈禧統治過的王朝被歷史拋棄十幾年了,此刻她只能任人宰割。

清東陵被盜的消息傳出後,民間一時紛紛傳出「妖婦殭屍復活」、「屍身被盜墓者玷污」等版本。這位生前享有帝王之尊的老佛爺,死後竟成了民間閒言碎語中難堪的丑角。更不可思議的是,盜墓者一直逍遙法外,「毒婦報應分明」的說法竟蓋過嚴懲盜墓者的聲音。這位晚清女主為何死後招致如此恨意?蛇蠍心腸、驕奢淫逸、飛揚跋扈、禍國殃民等負面評價劈頭蓋臉地砸向她,慈禧她真的是負面到底的女人嗎?

受訪嘉賓

王道成(1933~),四川高縣人,中國人民大學清史研究所教授。著有《垂簾興風雲:慈禧太后》、《圓明園》等。

「葉赫滅愛新覺羅」只是傳說

歷史充滿巧合,清朝入主中原始於七歲小皇帝福臨入關,止於七歲小皇帝溥儀遜位。順治帝的身後站著兩個人,一是生母孝莊文皇后,一是叔父攝政王多爾袞;宣統帝的身後同樣站著兩個人,一是嗣母隆裕太后,一是生父攝政王載灃。不同的是,宣統帝的背後還有另一個女人的身影—慈禧太后。正是這位晚清女主臨終前再次為大清做主,將年僅三歲的溥儀推上皇帝寶座。

有人說,清朝興也太后,亡也太后。墨守女人本分的孝莊文皇后,成了慈禧太后的「照妖鏡」。孝莊文皇后輔佐過順治、康熙兩代幼帝,甘居幕後而不越俎代庖,故以賢名流芳於世。慈禧太后擁立過同治帝、光緒帝、宣統帝三位小皇帝,卻兩度垂簾聽政,即使歸政也仍隱控朝政,「權欲熏心」的標籤恐怕很難揭掉。

王魯湘:過去讀清史的人對慈禧基本上眾口一詞,說她是一個該千刀萬剮的女人。您覺得為什麼對慈禧會有這樣幾乎一面倒的否定性評價?

王道成:這裡頭恐怕有個歷史原因,那就是在中國傳統思想裡,女人是不能當政的,女人當政是「牝雞司晨」。慈禧垂簾聽政在一些傳統人士看來是違背祖制,因為康熙帝就說過垂簾聽政非國家之福。後來她搞洋務運動,頑固派罵她,認為她「以夷變夏」,用外國的東西來改變中國。維新變法時她搞了戊戌政變,維新派當然罵她,也恨她。革命派興起後,她又鎮壓革命派,革命派更是罵她。一九四九年以後,她被視為封建統治勢力的代表,現代人也罵她。

不管當時人、後世人如何罵她,為大清掌舵四十八載是慈禧一生的宿命。就在她撒手人寰不到四年,天下大變。她一手推上皇位的傀儡小皇帝溥儀,根本無力扭轉大清王朝覆滅的定局。她臨終前又為侄女布下垂簾聽政的局,當世人將「大清王朝送葬人」的標籤貼在隆裕太后身上時,一個關於葉赫那拉氏要滅愛新覺羅氏的傳說似乎一語成讖。始作俑者慈禧,這位葉赫那拉氏女子,真的是所謂陰謀論、宿命論的一張骨牌嗎?

王魯湘:傳說葉赫那拉氏和愛新覺羅氏有世仇,過去愛新覺羅氏把葉赫部滅了,葉赫部的人便發誓哪怕以後男丁死絕,家族僅剩一個女子也要報仇。慈禧出身葉赫那拉氏,最終把愛新覺羅氏建立的清王朝埋葬了,似乎有種宿命論的感覺。您覺得這個說法有沒有依據?

王道成:沒有依據。相反,清王朝的興起還跟葉赫那拉氏的幫助有關係。萬曆十一年(一五八三年),努爾哈赤的祖父和父親被明遼東總兵李成梁誤殺。努爾哈赤原是李成樑的部下,因此脫離李成梁,跑到葉赫部去。葉赫貝勒楊吉砮非常器重他,將小女兒孟古哲哲許配給他,又給他馬匹、弓箭、盔甲,把他送回建州左衛。

王魯湘:也就是說,葉赫那拉氏在努爾哈赤最困難的時候幫助過他,不但給吃的,給武器,還給小老婆。

王道成:對。努爾哈赤和孟古哲哲生了一個兒子,就是皇太極。

王魯湘:皇太極的生母是葉赫那拉氏,所以愛新覺羅氏的皇室後裔都有葉赫那拉氏的血統。

明末,東北地區的女真部落分為三大部:海西女真、建州女真和野人女真。葉赫部是海西女真四部之一,早期與建州左衛關係良好,後來在擴張地盤等問題上發生衝突。萬曆四十七年(1619),努爾哈赤率大軍滅掉葉赫部。清人筆記傳說「大兵定葉赫,頗行威戮,男丁罕免者。部長布揚古臨歿憤言曰:『吾子孫雖存一女子,亦必覆滿洲。』以此祖制宮闈不選葉赫氏」。

此說流傳甚廣,卻不符合史實。據清朝官修史書記載,努爾哈赤「以寬大為懷,不念葉赫諸貝勒舊惡,其諸貝勒、大臣,均加豢養。葉赫二城所有大小貝勒,皆留而養之。其葉赫國人,不論善惡,皆不損其家產,父子、兄弟、親戚,不令離散,盡行帶來。未拿婦人之衣領,未取男人之弓箭,其各戶之財帛器皿等一應物件,仍由原主收取之」。

若擔心官方說法有所諱飾,可從葉赫部的後人在清朝受到的政治待遇加以驗證。葉赫部被滅之後,降民被遷徙至建州,入籍編旗,成為努爾哈赤的臣民。原葉赫部首領的子孫不僅可以擔任要職,有的甚至成為額駙,而清宮后妃也不乏葉赫氏。葉赫部驍勇善戰,努爾哈赤正值用兵之際,怎會大肆殺戮如此精兵?最簡單的反證是:如果葉赫貝勒真的發過「吾子孫雖存一女子,亦必覆滿洲」的誓言,清皇室也因此立下「宮闈不選葉赫氏」的祖制,怎麼還敢冒險讓皇太極登上皇位呢?

王魯湘:慈禧死後葬在清東陵,後來被盜墓,屍身從棺材裡被拖出來,陪葬的很多寶貝也被士兵搶去。當時為什麼會選擇她的墓去盜呢?

王道成:他們知道慈禧的墓裡肯定有東西。慈禧實際上就是當時的皇帝,她的喪禮是按皇帝規格辦的。本來慈安才是咸豐帝的皇后,慈禧只是貴妃,為什麼慈禧陵的規格比慈安陵高呢?兩座陵墓是同時修建的,因為慈禧死得晚,修好的很多東西已經不能用了。按乾隆帝的說法:「土木之工,二十年斯敝。」中國土木建築的壽命是二十年,超過這個年限就損壞了,需要重修。當時慈禧已是「中國第一人」,重修的時候,她的陵墓規格就比慈安高,所用的材料更好,做工也更精緻。

慈禧病逝後,紫禁城如同安葬一位神祇,為她操辦了一場盛大得有點缺乏真實感的葬禮。誰知二十年後,她的豪華陵寢慘遭劫掠,屍身被人丟在仰置的槨蓋上,左手反搭於背上,頭髮散亂,上身無衣,下身有褲有襪,遍身已發霉,均生白毛。

如此不堪入目的羞辱,豈是這位尊貴女人生前所能預料得到的?然而,此時她已喪失在陽間生殺予奪的權柄,只能眼睜睜看著盜墓者的瘋狂。她所擁立的宣統帝早已遜位,除​​了幾聲號哭和譴責,已無力保護祖宗亡靈不受侵擾。從無上榮光到無限淒涼,這幕落差到極致的悲劇成為慈禧留在人世間的最後寫真。

慈禧生前奢侈無度,珍珠、玉石等寶貝捨不得撒手,陪葬品之豐富令人咋舌。據時人估計,不計文武百官、皇親國戚的私人敬獻,僅宮中檔案入帳的陪葬品價值就達五千萬兩白銀。僅按銀價每克四元計算,折合人民幣就達一百億元,而實際價值遠遠不止這個數目。

據當年參與盜墓的一位連長回憶,「當時將棺蓋揭開,見霞光滿棺。兵士每人執一大電筒,光為之奪,眾皆駭異。俯視棺中,西太后面貌如生,手指長白毛寸餘。有兵士大呼,速以槍桿橫置棺上,防殭屍起而傷人,但亦無他異。霞光均由棺內所藏珠寶中出,乃先將棺內四角所置四大西瓜取出。瓜皆綠玉皮紫玉瓤,中間切開,瓜子作黑色,霞光由切開處放出。西太后口中所含大珠一顆,亦放白光。玉枕長尺餘,放綠光。其他珠寶,堆積棺中無算。大者由官長取去,小者各兵士陰納衣袋中。眾意猶未足,復移動西太后屍體,左右轉側,悉取布滿棺底之珠寶以去。於是司令長官下令,卸去龍袍,將貼身珠寶,搜索一空。

乃曰:『不必傷其屍體。』棺中珠寶盡,再索墓中各處殉葬之物。棺底掀轉,現一石洞,中儲珍寶亦盡取之。搜畢,由孫殿英分配,兵士皆有所得。貴重大件,用大車裝走」。

王魯湘:其實是慈禧陵的奢華隨葬品惹來軍閥的垂涎,但過去很多人從宿命論的角度說慈禧陵被盜是一種報應。這顯然是因為我們對中國那段屈辱的歷史刻骨銘心,將所有責任一股腦兒都推到這個老婦人身上。現在看來,這樣評價慈禧似乎有欠公正,這麼詛咒她也不太對。

王道成:過去大家都認為慈禧是個徹頭徹尾的壞人,落得這樣一個下場是報應。其實,當時不僅盜了慈禧陵,乾隆陵也被盜了。

王魯湘:盜墓者選擇他倆的墓下手,主要是猜測裡面的陪葬品比較多,並非對慈禧懷有特別的仇恨,而是出於貪婪。您怎樣評價慈禧這個人?

王道成:我覺得還是一分為二吧。慈禧生在那樣一個歷史條件下,也做了一些改革,比如洋務運動,對中國歷史的發展還是有意義的。雖然她把維新變法鎮壓下去,「戊戌六君子」喋血菜市口,但後來清末新政搞的那些東西還是戊戌變法時提出來的,甚至搞預備立憲和第一部憲法。儘管這些舉措的核心條件還是清皇室要牢牢掌握政權,所謂「大權統於朝廷,庶政公諸輿論」,但畢竟比過去有所前進。有些問題目前還沒有人談,比如左宗棠收復新疆,大家只講左宗棠,少數人提到文祥的支持,但文祥只是大學士,相當於副總理,有他支持還不行,恐怕還得有慈禧的支持才行。

王魯湘:最高決策離不開慈禧。

王道成:這個問題現在大家都不講,談洋務運動也不怎麼講慈禧,大概是因為她名聲不好。我認為對慈禧應該一分為二地看,她有錯誤的、罪行的一面,也對中國歷史的發展有一定推動作用,不能一筆抹殺。

王魯湘:歷史選擇了這個女人,這個女人也影響了歷史。有些決策可能和她的主觀意志有關,但有時她也只不過是歷史的一個傀儡、一顆棋而已。

王道成:對,不能把中國淪為半殖民地的責任全部推到慈禧頭上。她上台的時候,清王朝已經是個爛攤子了。她在那兒收拾殘局,拼命撐著,但歷史潮流浩浩蕩盪,她無能為力。

王魯湘:這個歷史大結局並不是她一人造成的,她也是這個大結局的一部分。
慈禧出身之謎

慈禧統治中國近半個世紀,她的身世記載理應很詳盡,然而事實並非如此,至今她的童年經歷仍是一個謎。關於她的出生地就流傳著六種說法:北京說、安徽蕪湖說、山西歸化說、浙江乍浦說、甘肅蘭州說和山西長治說。史學界一般認為慈禧生於北京,而二十世紀九○年代開始流行的「山西長治說」破綻百出。

王道成:最近比較流行的是「長治說」,說慈禧出生在山西,是漢人,原本姓王,因為家裡很窮,被賣給潞安知府惠徵做丫鬟。慈禧有一次給惠征夫人洗腳,夫人說你要注意,我一隻腳的腳底板有顆瘊,你不要碰壞它。慈禧說,我兩隻腳都有瘊。惠征夫人認為慈禧將來必大富大貴,就把她收為義女……我覺得這些傳說都不可靠。

王魯湘:尤其是「慈禧為王姓漢家女」這個說法。

王道成:因為它不符合清制。清朝是「滿不點元,漢不選妃」,漢族人不能參加選妃。為了保證皇室血統的純度,清朝選妃審查很嚴格。選妃程序一般是先由皇帝下發諭旨,然後從八旗女子中選秀女,參選的秀女一般都是有一定級別的官員之女,比如慈禧是以父親為四品道員的資格參選。參選秀女的人報名之後,要經過嚴格審查,然後匯總到中央,最後決定選秀女的日期,選的時候還要幾經篩選,根本不可能像他們說的那麼簡單,一介義女居然可以冒充親生女兒參選秀女,而且進宮之後還一直往上爬。

王魯湘:清朝選秀女的記載中有沒有冒充事件?

王道成:沒有,如果出現這種情況,肯定會被殺頭。

王魯湘:這個風險沒人敢冒,因為很容易查出來。

王道成:對。

慈禧出身滿洲鑲藍旗,後因兒子載淳繼承皇位,被尊封為聖母皇太后,娘家被抬入滿洲鑲黃旗。慈禧生長於中等官宦人家,曾祖父吉郎阿、祖父景瑞均官至從五品員外郎,父親惠徵官至正四品道員。惠徵監生出身,初任京師部院衙門筆帖式,後任吏部主事、員外郎、郎中等職,道光二十九年(1849)升任山西歸綏道,咸豐二年(1852)調任安徽寧池太廣道。惠徵從未擔任過潞安知府,在這一關鍵點上出紕漏,「山西長治說」不攻自破。

慈禧內侄曾孫葉赫那拉.根正說,家譜曾記載慈禧出生於北京西四牌樓劈柴胡同,可惜家譜在「文化大革命」期間被燒毀。不過,咸豐五年的選秀女「排單」明確記載,慈禧胞妹就住在這個胡同。慈禧出生時,惠徵仍在京師任筆帖式,因此慈禧出生在北京的可能性最大。據聽過慈禧聲音的乾清門侍衛說:「她滿口是京腔字韻,嗓音厚重,暗地裡老公們皆說這是『觀音大士真聲』。」若非從小在京師長大,慈禧怎會滿口京腔呢?
另外,據一九八四年親手整理過慈禧遺骸的清陵專家介紹,慈禧遺骸長一五三公分,生前身高應該不低於一六○公分,左腳的襪底長十九‧五公分,繡花鞋的鞋底長二十一公分,說明她是天足。孝莊文皇后曾於順治元年(1644)下諭:有以纏足女子入宮者斬。如果慈禧是纏足的漢人,根本不可能蒙混過關。

王魯湘:關於慈禧入宮,還有一種說法說她最初只是一介宮女。宮女和秀女有極大差別,宮女進去是做事的,實際上就是奴婢,而秀女進去是做主子的。慈禧入宮時,到底是宮女還是秀女?

王道成:慈禧是秀女。清朝的宮女和秀女最初都叫秀女,但來源不同。有一種進去當使女的,叫作使令女子,就是幹活的;而參選皇后、妃嬪的都是八旗官員的女兒,父親都有一定的品級。慈禧以父親是四品道員的身分參選,所以一選進去就是貴人。清朝後宮有皇后、皇貴妃、貴妃、妃、嬪、貴人、常在、答應八個品級,慈禧入宮時的地位並不算很低,被封​​為蘭貴人。她於咸豐二年五月初九日入宮,在入宮前一天,伺候她的四名宮女已經就位。這說明慈禧不僅不是宮女,而且有四名宮女伺候她。

王魯湘:她地位還蠻高的。

清人筆記傳說:「惠徵嘗為徽寧池太道,其女生長南中,少而慧黠,嬛艷無匹儕。雅善南方諸小曲,凡江浙盛行諸調,皆琅琅上口,曲盡其妙。於咸豐初年,被選入圓明園,充宮女。是時英法同盟軍未至,園尚全盛,各處皆以宮女、內監司之。那拉氏乃編入『桐陰深處』。已而洪楊之勢日熾,兵革遍天下,清兵屢戰北,警報日有所聞。文宗置不顧,方寄情聲色以自娛,暇輒攜嬪妃遊行園中,聞有歌南調者,心異之。越日復往,近『桐陰深處』,歌聲又作,因問隨行內監以歌者何人,內監以蘭兒對。蘭兒者,那拉氏之小字也,宮中嘗以此名呼之。

文宗乃步入『桐陰深處』,盤坐炕上(凡園中各處皆設炕,備御座也)曰:『召那拉氏入。』略詰數語,即命就廊欄坐,令仍奏前歌。良久,文宗喚茶,時侍從均散避他舍,那拉氏乃以茶進。此即得幸之始也。」

這則筆記有如目睹,實則全憑臆想。作者以惠徵曾在安徽蕪湖任道員的經歷,推斷慈禧在南方長大。其實,惠徵於咸豐二年二月初六日調任安徽時,慈禧正在京師參選秀女。咸豐元年正值選秀女之年,禮部於年底將符合條件的八旗秀女名單上呈咸豐帝,恭請擇期選閱秀女。咸豐二年二月初八日、初九日,咸豐帝遍賞群芳,選定心儀女子。兩天後,咸豐帝讓敬事房傳旨,宣布六名當選秀女分三批進宮的日期。其中,貞嬪(即慈安)位列第一批之首,規定於四月二十七日進宮,而蘭貴人(即慈禧)位列第二批之首,於五月初九日進宮。

清宮上自皇后,下至宮女,均從旗人女子中挑選。旗人有八旗(滿洲八旗、蒙古八旗和漢軍八旗)和內務府三旗(鑲黃旗、正黃旗和正白旗)包衣之分,前者政治地位較高,後者只是清皇室的奴僕。清宮「從不揀擇天下女子,惟八旗秀女,三年一選,擇其幽嫻貞靜者入后宮,及配近支宗室,其餘者任其自相匹配。後宮使令者,皆係內務府包衣下賤之女,亦於二十五歲放出,從無久居禁內者」。出身決定地位,八旗秀女的身價遠高於使令女子。
順治年間規定:八旗官員凡有十三歲至十六歲的女兒,除殘疾不堪入選者外,均須參加三年一度的秀女選拔,如因故不能參選,下屆補行送閱,未經閱看便私相聘嫁者,都統、參領、佐領、族長及本人父母均要受處分。隨著八旗人口的增長,嘉慶年間抬高了應選秀女的門檻,父親官職達到一定級別者才有資格參選。外任旗員的女兒須如期抵京參選,咸豐元年惠徵正在歸綏道任上,慈禧可能是從山西歸化城(今中國內蒙古呼和浩特市)進京參選秀女。

選秀女是清皇室舉辦的一場大型相親活動,才貌最出色或者最有背景的八旗女子才可能成為皇帝的后妃,稍遜一等者被指婚給王公貴族,「剩女」則回家自行婚配。這是關係到清皇室宗族繁衍生息的頭等大事,選秀女的手續不能不繁雜,審核不能不謹慎,閱看不能不仔細,不符合條件者豈能蒙混過關?

從慈禧晚年那張衰老的臉上,我們很難想像她少女時代的倩影,不過,缺乏顯赫家世背景的她能夠打敗諸多佳麗,自然是才貌出眾。

清朝規定皇后、皇貴妃各一位,貴妃二位,妃四位,嬪六位,貴人、常在、答應俱無定位。這些所謂「內廷主位」是主子,手下各有數額不等的宮女供使喚:「皇太后宮十二名,皇后宮十名,皇貴妃位下八名,貴妃位下八名,妃位下六名,嬪位下六名,貴人位下四名,常在位下三名,答應位下二名。」慈禧以貴人身分進宮,自然有四名宮女供她使喚。至於她為何被封為蘭貴人,至今仍是懸而未決的謎題。最流行的說法是她小名叫蘭兒,故封蘭貴人。但據葉赫那拉.根正的說法,慈禧小名叫杏兒,大名叫杏貞,取「幸福貞潔」之意。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