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軍」突起的神話——諸葛亮人生的抉擇與智慧
三國最稀缺的智慧花美男
諸葛亮(一八一~二三四),字孔明。琅琊陽都(今山東省臨沂市沂南縣)人也,漢司隸校尉,諸葛豐後也。生於東漢靈帝光和四年(一八一),卒於蜀漢後主建興十二年(二三四),年五十四歲,諡號忠武。三國時代的諸葛亮,可是一位縱世奇才,無論是天文地理、軍事謀劃、擬定治國方針、統籌朝政全局,諸葛亮都達到常人所不能及的地步。他憑藉過人的天賦,一生只做一件事,就是認真輔佐劉備,使其蜀漢中興,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常言道:勝者為王,敗者為寇,被貼上魯蛇標籤就難以在史冊的排名賽中翻身。等等,好像獨有兩人打破這項鐵律——一是秦末的西楚霸王項羽,一是蜀漢軍師團長諸葛亮。兩人看似悲劇色彩濃厚的人生,卻以超凡個人魅力,過人智勇,即便最後無力改寫歷史,但他們重情重義,寧願光明正大的輸一場,也不願意屈服於小人作法的人生抉擇,讓許多人期待能穿越時空,來改寫happy ending!終究,我們無法穿越,歷史無法重寫,壯志未酬的悽楚結局,只能賺盡後世你我的眼淚。
司馬遷獨厚也偏愛項羽,在他的《史記》給了〈項羽本紀〉的名分,而陳壽《三國志》沒有替諸葛亮翻案,直至羅貫中的歷史小說《三國演義》推出,接近庶民想像的歷史情節,諸葛亮火速成為歷史神壇級人物。試想:諸葛亮在人才濟濟的三國時代,如何不靠運氣,在無錢、無資源、無人脈的「三無」困境,靠自己的才華與智慧嶄露頭角,成就解鎖。
諸葛亮在傳奇性濃厚的《三國演義》呼風喚雨,運籌帷幄,穿鑿附會的情節如
草船借箭、火燒連環船,都讓人驚歎他的神機妙算。扭轉乾坤最重要的是,他讓賣草鞋的劉備,竟能圈粉一群敬他的兄弟團,有能力與曹操、孫權二強決勝千里。
無論《三國演義》如何渲染與神化,諸葛亮是所有讀者心目中完美的忠臣、專
業的賢相。羅貫中之所以偏心諸葛亮,或許也是自我內心的投射――諸葛亮有挺他的劉備,可以把有限的人生玩成無極限,這讓羅貫中羨慕不已,書寫諸葛亮也解鎖自己的人生,不再自陷自己的人生選項。當你被世界拋棄時,當你一無所有的時候,只要不要看低自己,找到自己的亮點,用實力、抗壓力、溝通力、解決力,就能讓成功離你越來越近。一如諸葛亮的人生,最後擁有的東西真的很多――真摯的友情、亙古的愛情、滿滿的社交紅利,甚至把注定的輸局「玩」成有感吸睛的結局,看來,三國最稀缺的智慧男神非他莫屬。
你交的朋友,決定你的格局
諸葛亮的父親諸葛珪,字君貢,漢末為太山郡丞。父親早逝,他追隨叔父諸葛
玄避亂,十七歲那年,叔父逝世,諸葛家三兄弟,各奔前程,選擇不同——「家兄江東聞,從弟中原達」,他們的人生結局就不一樣。哥哥諸葛瑾「為人有容貌思度」,是高顏質、高才能的幕僚,不僅善於揣摩老闆的心意,還是老闆身邊的心腹,在孫權旁擔任長史(祕書長)。弟弟諸葛誕則投效曹魏陣營,各為其主,保持默契,從不論及工作機密。諸葛亮選擇在風水寶地臥龍崗隱居耕讀。「臥龍崗」地理形勢,宛若一條迴旋的巨龍,躬耕自食看來怡然自得,遠離劉表政權,以田園歲月修身養性、韜光養晦,讀書投資自己,結交名流風雅。諸葛亮「身高八尺,姿容甚偉」,打開他的IG,映入眼簾的頭貼是高俊帥的容貌,卻常貼出自己出入藝文沙龍的照片,甚至詠唱〈梁父吟〉,這些行舉讓他人氣與曝光度節節高升。當他拜「水鏡先生」司馬徽為師時,大家都以為他想成為經天緯地的半仙,或是當個恬淡退隱的賢士。沒想到,諸葛亮卻反常地在自我簡介上改以齊國著名政治家管仲及燕國軍事家樂毅自喻,沒想到「反差」策略成功,引起當時文士圈最夯的紅人龐德公的關注。
龐德公是東漢末年的名士、隱士,厭惡官宦嘈雜的生活,居住在僻靜的山間,
以彈琴、讀書為樂,專精在自己奇門遁甲的領域,同時,他也善於發掘人才。龐德公像極現在深掘人才的獵頭師,他不賣「產品」,而是推銷「人」,被他看上的,工作就會主動來找你。如果說,諸葛亮把司馬徽當偶像,那麼,龐德公就是心靈導師了。諸葛亮因為結交司馬徽、龐德公之後,自此人脈特別廣、路子也更野,荊州名士竟開「狄卡」討論起他。荊州文士圈就像Clubhouse 一樣,你要有邀請碼,才能加入的。而龐德公的地位就像現在語音社群平台Clubhouse 房間的主持人,可以決定誰能發言,誰要退圈,所有話題風向球由他來掌握。只要龐德公一開房間,不只立馬滿房,他們的話題關注度,當日立即爆表。
諸葛亮的發文與作風,讓他很欣賞,加上諸葛亮也拜他為師,時人也開始稱諸
葛亮為「臥龍」(伏龍)。接著,他隱居幕後,成立荊州BTS防彈少年團――龐統、徐庶、諸葛亮三人少男團,即刻攫住所有人的目光,人氣瞬間上躥,蹭到聲量超火。美男團年輕有為,被水鏡先生發文推波,被大老龐德公力捧,諸葛亮、徐庶、龐統成為眾星拱月的「荊州三少」。
許多到荊州避難的青年才俊,開始和他們三人開起文化沙龍,分享新知、討論政局、交換情報,論壇者各個都是龍鳳之才。若從當今美國知名企業家Jim Rohn提出「五人平均值」(Average of Five)理論來看:諸葛亮南陽躬耕的歲月,與之來往最密切的徐庶、石廣元、孟公威、崔州平、司馬徽,有的是故交摯友、有的是人生嚮導,也是諸葛亮平日花最多時間相處的五個人。他們改變他的思想、價值觀,甚至在潛移默化下,對諸葛亮個性和觀念也產生影響,走著走著荊州名士的文化等次,慢慢也趨於雷同。
十年耕讀猶如磨利一劍,不只開拓諸葛亮的視野與胸襟,也激勵他追逐夢想中的人生。《梨泰院Class》說過:「看似重複的日常,其實沒有人知道明天會發生什麼,沒有一天是顯而易見的,雖然日子辛苦,但活著總會發生有趣的事。」諸葛亮天天在農場、書坊、文化沙龍、政策論壇來回穿梭,這些經歷讓諸葛亮的學識力提升,能見度提高。
表面上,他在臥龍崗樂當一介無名耕夫,其實是和天下最淵博的政治家學習。
如果你知道《鬼滅之刃》裡的「全集中呼吸」法,你會發現:諸葛亮在隱居期間,持續鍛鍊體能和專注力,像是修煉《鬼滅之刃》的「全集中呼吸」,靠呼吸法控制好自己的情緒,一深呼吸就能冷靜下來,練就面對複雜的狀況處變不驚,慎謀能斷,不被困境左右的決策實力。現在的他是一塊待價而沽的美玉,缺的是一個機會,就能逆勢上漲,變身成奇貨可居的「和氏璧」。
……
【古潮人VS運動家的精神物語】
超狂逆轉——制霸三國的奇才
一千五百公尺是中距離最具有挑戰性的項目,除了配速要平均,也講究選手能力、力量、肌耐力、速耐力、意志力的運動。作為一代賢臣,諸葛亮被讚爆的不只是處變不驚、慎謀能斷的軍師形象,更重要的是,他為最弱的蜀漢寫下三國鼎立的神紀錄,即便最後出師未捷身先死,卻留下蓋世英雄的瀟灑身影。
年輕時諸葛亮「澹泊以明志」,隱居隆中,接著,劉備三顧茅廬,請出臥龍先生替劉備謀劃獻策〈隆中對〉,期間,替蜀漢運籌帷幄、憂公如家,竭股肱之力,效忠貞之節,堪稱地表最狂「自造者」的諸葛亮改造連弩,發明木牛流馬、孔明燈等,靠著足智多謀的頭腦在赤壁一戰成名,並奠定三分天下的局勢。最後,北伐期間,七擒孟獲,以德化民,讓敵人變朋友,心服口服,帶出三國大格局。此生鞠躬盡瘁地守護蜀漢的招牌,以恢復漢室,收復中原為己任。
回顧諸葛亮四個階段的人生,猶如一場一千五百公尺的跑程。初期,諸葛亮能韜光養晦,靜待時機;接著找到明主,一展抱負,實現行旅千里的治國事業。面對劉備駕崩,劉禪繼位,諸葛亮善盡託孤之責,透過作八務、七戒、六恐、五懼誡文,秉持崇禮尚法,力求廉政,講求公開公平公正治國方針,同時也展現「雖讎必賞,雖親必罰」的標準化作法,讓文武百官能分工合作、盡忠職守。最後,在〈誡子書〉裡提及:寧靜致遠、簡樸養德、專注學習、時間管理、戒除急躁等愛己自持的人生修養,足見諸葛亮能成為制霸三國奇才,絕非浪得虛名。
諸葛亮此生謹慎謀事,無論在朝在野,言必行、行必果,熱情投入輔佐漢主的志業,有「心」有「實」地執行復興之大業,諸葛亮逆轉蜀漢資源最少、國力最弱的形象,打造蜀漢美麗新家園,企圖讓它成為地表幸福指數最高的國家。
【正能量金句】
諸葛亮:相信自己,沒有做不到,只有想不到。
跑步不死鳥謝千鶴:我跑故我在。不跑步,我的生活就變黑白。
三國最稀缺的智慧花美男
諸葛亮(一八一~二三四),字孔明。琅琊陽都(今山東省臨沂市沂南縣)人也,漢司隸校尉,諸葛豐後也。生於東漢靈帝光和四年(一八一),卒於蜀漢後主建興十二年(二三四),年五十四歲,諡號忠武。三國時代的諸葛亮,可是一位縱世奇才,無論是天文地理、軍事謀劃、擬定治國方針、統籌朝政全局,諸葛亮都達到常人所不能及的地步。他憑藉過人的天賦,一生只做一件事,就是認真輔佐劉備,使其蜀漢中興,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常言道:勝者為王,敗者為寇,被貼上魯蛇標籤就難以在史冊的排名賽中翻身。等等,好像獨有兩人打破這項鐵律——一是秦末的西楚霸王項羽,一是蜀漢軍師團長諸葛亮。兩人看似悲劇色彩濃厚的人生,卻以超凡個人魅力,過人智勇,即便最後無力改寫歷史,但他們重情重義,寧願光明正大的輸一場,也不願意屈服於小人作法的人生抉擇,讓許多人期待能穿越時空,來改寫happy ending!終究,我們無法穿越,歷史無法重寫,壯志未酬的悽楚結局,只能賺盡後世你我的眼淚。
司馬遷獨厚也偏愛項羽,在他的《史記》給了〈項羽本紀〉的名分,而陳壽《三國志》沒有替諸葛亮翻案,直至羅貫中的歷史小說《三國演義》推出,接近庶民想像的歷史情節,諸葛亮火速成為歷史神壇級人物。試想:諸葛亮在人才濟濟的三國時代,如何不靠運氣,在無錢、無資源、無人脈的「三無」困境,靠自己的才華與智慧嶄露頭角,成就解鎖。
諸葛亮在傳奇性濃厚的《三國演義》呼風喚雨,運籌帷幄,穿鑿附會的情節如
草船借箭、火燒連環船,都讓人驚歎他的神機妙算。扭轉乾坤最重要的是,他讓賣草鞋的劉備,竟能圈粉一群敬他的兄弟團,有能力與曹操、孫權二強決勝千里。
無論《三國演義》如何渲染與神化,諸葛亮是所有讀者心目中完美的忠臣、專
業的賢相。羅貫中之所以偏心諸葛亮,或許也是自我內心的投射――諸葛亮有挺他的劉備,可以把有限的人生玩成無極限,這讓羅貫中羨慕不已,書寫諸葛亮也解鎖自己的人生,不再自陷自己的人生選項。當你被世界拋棄時,當你一無所有的時候,只要不要看低自己,找到自己的亮點,用實力、抗壓力、溝通力、解決力,就能讓成功離你越來越近。一如諸葛亮的人生,最後擁有的東西真的很多――真摯的友情、亙古的愛情、滿滿的社交紅利,甚至把注定的輸局「玩」成有感吸睛的結局,看來,三國最稀缺的智慧男神非他莫屬。
你交的朋友,決定你的格局
諸葛亮的父親諸葛珪,字君貢,漢末為太山郡丞。父親早逝,他追隨叔父諸葛
玄避亂,十七歲那年,叔父逝世,諸葛家三兄弟,各奔前程,選擇不同——「家兄江東聞,從弟中原達」,他們的人生結局就不一樣。哥哥諸葛瑾「為人有容貌思度」,是高顏質、高才能的幕僚,不僅善於揣摩老闆的心意,還是老闆身邊的心腹,在孫權旁擔任長史(祕書長)。弟弟諸葛誕則投效曹魏陣營,各為其主,保持默契,從不論及工作機密。諸葛亮選擇在風水寶地臥龍崗隱居耕讀。「臥龍崗」地理形勢,宛若一條迴旋的巨龍,躬耕自食看來怡然自得,遠離劉表政權,以田園歲月修身養性、韜光養晦,讀書投資自己,結交名流風雅。諸葛亮「身高八尺,姿容甚偉」,打開他的IG,映入眼簾的頭貼是高俊帥的容貌,卻常貼出自己出入藝文沙龍的照片,甚至詠唱〈梁父吟〉,這些行舉讓他人氣與曝光度節節高升。當他拜「水鏡先生」司馬徽為師時,大家都以為他想成為經天緯地的半仙,或是當個恬淡退隱的賢士。沒想到,諸葛亮卻反常地在自我簡介上改以齊國著名政治家管仲及燕國軍事家樂毅自喻,沒想到「反差」策略成功,引起當時文士圈最夯的紅人龐德公的關注。
龐德公是東漢末年的名士、隱士,厭惡官宦嘈雜的生活,居住在僻靜的山間,
以彈琴、讀書為樂,專精在自己奇門遁甲的領域,同時,他也善於發掘人才。龐德公像極現在深掘人才的獵頭師,他不賣「產品」,而是推銷「人」,被他看上的,工作就會主動來找你。如果說,諸葛亮把司馬徽當偶像,那麼,龐德公就是心靈導師了。諸葛亮因為結交司馬徽、龐德公之後,自此人脈特別廣、路子也更野,荊州名士竟開「狄卡」討論起他。荊州文士圈就像Clubhouse 一樣,你要有邀請碼,才能加入的。而龐德公的地位就像現在語音社群平台Clubhouse 房間的主持人,可以決定誰能發言,誰要退圈,所有話題風向球由他來掌握。只要龐德公一開房間,不只立馬滿房,他們的話題關注度,當日立即爆表。
諸葛亮的發文與作風,讓他很欣賞,加上諸葛亮也拜他為師,時人也開始稱諸
葛亮為「臥龍」(伏龍)。接著,他隱居幕後,成立荊州BTS防彈少年團――龐統、徐庶、諸葛亮三人少男團,即刻攫住所有人的目光,人氣瞬間上躥,蹭到聲量超火。美男團年輕有為,被水鏡先生發文推波,被大老龐德公力捧,諸葛亮、徐庶、龐統成為眾星拱月的「荊州三少」。
許多到荊州避難的青年才俊,開始和他們三人開起文化沙龍,分享新知、討論政局、交換情報,論壇者各個都是龍鳳之才。若從當今美國知名企業家Jim Rohn提出「五人平均值」(Average of Five)理論來看:諸葛亮南陽躬耕的歲月,與之來往最密切的徐庶、石廣元、孟公威、崔州平、司馬徽,有的是故交摯友、有的是人生嚮導,也是諸葛亮平日花最多時間相處的五個人。他們改變他的思想、價值觀,甚至在潛移默化下,對諸葛亮個性和觀念也產生影響,走著走著荊州名士的文化等次,慢慢也趨於雷同。
十年耕讀猶如磨利一劍,不只開拓諸葛亮的視野與胸襟,也激勵他追逐夢想中的人生。《梨泰院Class》說過:「看似重複的日常,其實沒有人知道明天會發生什麼,沒有一天是顯而易見的,雖然日子辛苦,但活著總會發生有趣的事。」諸葛亮天天在農場、書坊、文化沙龍、政策論壇來回穿梭,這些經歷讓諸葛亮的學識力提升,能見度提高。
表面上,他在臥龍崗樂當一介無名耕夫,其實是和天下最淵博的政治家學習。
如果你知道《鬼滅之刃》裡的「全集中呼吸」法,你會發現:諸葛亮在隱居期間,持續鍛鍊體能和專注力,像是修煉《鬼滅之刃》的「全集中呼吸」,靠呼吸法控制好自己的情緒,一深呼吸就能冷靜下來,練就面對複雜的狀況處變不驚,慎謀能斷,不被困境左右的決策實力。現在的他是一塊待價而沽的美玉,缺的是一個機會,就能逆勢上漲,變身成奇貨可居的「和氏璧」。
……
【古潮人VS運動家的精神物語】
超狂逆轉——制霸三國的奇才
一千五百公尺是中距離最具有挑戰性的項目,除了配速要平均,也講究選手能力、力量、肌耐力、速耐力、意志力的運動。作為一代賢臣,諸葛亮被讚爆的不只是處變不驚、慎謀能斷的軍師形象,更重要的是,他為最弱的蜀漢寫下三國鼎立的神紀錄,即便最後出師未捷身先死,卻留下蓋世英雄的瀟灑身影。
年輕時諸葛亮「澹泊以明志」,隱居隆中,接著,劉備三顧茅廬,請出臥龍先生替劉備謀劃獻策〈隆中對〉,期間,替蜀漢運籌帷幄、憂公如家,竭股肱之力,效忠貞之節,堪稱地表最狂「自造者」的諸葛亮改造連弩,發明木牛流馬、孔明燈等,靠著足智多謀的頭腦在赤壁一戰成名,並奠定三分天下的局勢。最後,北伐期間,七擒孟獲,以德化民,讓敵人變朋友,心服口服,帶出三國大格局。此生鞠躬盡瘁地守護蜀漢的招牌,以恢復漢室,收復中原為己任。
回顧諸葛亮四個階段的人生,猶如一場一千五百公尺的跑程。初期,諸葛亮能韜光養晦,靜待時機;接著找到明主,一展抱負,實現行旅千里的治國事業。面對劉備駕崩,劉禪繼位,諸葛亮善盡託孤之責,透過作八務、七戒、六恐、五懼誡文,秉持崇禮尚法,力求廉政,講求公開公平公正治國方針,同時也展現「雖讎必賞,雖親必罰」的標準化作法,讓文武百官能分工合作、盡忠職守。最後,在〈誡子書〉裡提及:寧靜致遠、簡樸養德、專注學習、時間管理、戒除急躁等愛己自持的人生修養,足見諸葛亮能成為制霸三國奇才,絕非浪得虛名。
諸葛亮此生謹慎謀事,無論在朝在野,言必行、行必果,熱情投入輔佐漢主的志業,有「心」有「實」地執行復興之大業,諸葛亮逆轉蜀漢資源最少、國力最弱的形象,打造蜀漢美麗新家園,企圖讓它成為地表幸福指數最高的國家。
【正能量金句】
諸葛亮:相信自己,沒有做不到,只有想不到。
跑步不死鳥謝千鶴:我跑故我在。不跑步,我的生活就變黑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