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業之路
第一個客戶——台塑企業
引言:王永慶過世前3年,還曾特別盛宴邀韓,為當年300萬美元貸款再次致謝。
內文:
大學甫畢業,韓效忠就赴美深造,此後一直在異國打拚。18年後,他正式回台。
當時的台灣,政治上堪稱風雨飄搖。1971年被迫退出聯合國,接下來許多國家紛紛斷交;國際孤兒及中共犯台的陰影,籠罩全島。這也是韓效忠動念返台前,鄭重其事打電話給包大可,請教台海情勢的主因。
但在經濟上,台灣展現蓬勃活力。1950年代以降,政府抓緊歐美先進國家勞力密集產業外移的趨勢,發展輕工業;除扶植民間企業,還鼓吹「客廳即工廠」、設置加工出口區、頒布獎勵投資條例,台灣成功由農業社會轉為工業社會。接著又推動十大建設、十二項建設,奠定了重工業的基石。
◎台灣企業渴求國際資金
工商業繁榮發展、各項建設積極進行,這樣的台灣亟需導入資金。
努力衝刺的大小企業,急著找錢購置設備、壯大公司,尤其需要美元向外購買原料與機器。
然而,當時金融業腳步相對落後。在保護政策下,公營銀行佔絕大多數,借貸心態保守;企業上門借款,不但條件嚴苛,甚至常遭刁難。
此外,政府嚴格管制外匯,但擴張中的企業到海外採購機器設備,亟需外幣。
韓效忠返台之際,面對這樣的情勢:台灣島內,企業渴求資金,求貸無門;台灣島外,國際資金豐沛,急於尋求好客戶。兩者若能搭上線,必可創造雙贏。但它們需要橋樑聯結,韓效忠適時擔任起這個角色。
他的第一個客戶,是台塑企業。時間則是在正式返台之前,任職Deltec的年代。
王永慶在1954年創立台塑,從日產4噸PVC粉的小工廠起步;到1970年代,已是頗具規模的上市公司。同一集團尚有南亞、台化等子公司。
韓效忠多方探詢,了解王永慶為人勤懇正派,事親至孝,經營企業具創新及良好管理能力,應是貸放好對象。他與花旗銀行台灣區總經理楊鴻游(周百鍊女婿)頗有交情,而楊與王熟識,曾共同投資富國銀行。楊認為韓效忠做事積極,是一有為青年,慨然應允牽線,介紹他認識王永慶。◎台塑首宗免抵押貸款
約莫1970年,有次韓效忠自美返台,王永慶邀他至南京東路、新生北路口的舊台塑大樓,由三娘李寶珠親自下廚款宴,席間相談甚歡。他7天後回美,建議放款美金300萬給台塑。
Deltec總行有些疑慮,因為無論王永慶或台塑企業,那時美國幾乎無人知曉。他極力推薦,強調王在台灣赫赫有名,台塑是台灣民營企業的佼佼者。最終獲得總行同意,完成這筆貸款。
對台塑而言,此次借貸意義重大。因為,那是外匯受到嚴格管制,而國內銀行營運如當鋪,沒有抵押品就借不到錢的年代。韓效忠代表的外銀首開先例,毋需抵押品,就貸款給台塑。
此例一開,台塑乃要求彰化、華南、第一銀行等公營行庫比照辦理。台塑績效卓越,業務蒸蒸日上,是公認的優質客戶,公營行庫只能接受。
當時在三商銀服務的葉國興、蕭啟賢等,是韓效忠的大學同學,曾去電抱怨:「都是你開的例,我們只能比照辦理了。」
台塑自此打通「免抵押品」關卡,資金活水源源而來。王永慶對居間的關鍵人物韓效忠,一直感念在心。他在過世前3年,還特別盛宴邀韓,召集重要幹部作陪。席間王重提當年300萬美金助台塑財務脫胎換骨的往事,再次向他致謝。
◎朱鎔基與王永慶的和事佬
王永慶貴為台灣首富,對數十年前一筆交易念茲在茲,韓效忠深為感佩。幾十年來,兩人不常見面,但彼此惺惺相惜。有次他還扮演朱鎔基與王永慶間的和事佬。
1992年11月5日,王永慶率5人小組抵北京,與中共高層就海滄計畫展開會談。主談的中共副總理朱鎔基,對王突然提出100﹪轉內銷的要求,不但不以為忤,且在王永慶充分說明後,還漏夜召集相關官員協商,第二天照單全收,雙方準備簽署合作協議。
但消息傳回國內,惹惱當局,認為此舉對台灣政治傷害甚大,決定使出殺手鐧,表示若簽署,將暫停台塑股票交易,公營行庫將凍結台塑借貸資金,台塑高層將限制出境等。王永慶思前想後,在取得中共當局諒解下,無奈暫緩簽署。
1993年,朱鎔基在中共第十四大當選中央政治局常委。王永慶正好人在北京,想面見朱賀其高升,卻遭婉拒。王永慶為此頗感不悅,懷疑朱升官了,便對老朋友置之不理。
後來韓效忠因籌辦華一銀行,與朱鎔基互動頻仍。朱獲悉韓與王永慶相熟,特委請韓轉告王,之所以未安排見面,是為王好,免得見了面又讓王被找麻煩。王聽了自是十分欣慰。◎經營之神,絕非空譽
在韓效忠眼裡,王永慶是實至名歸的「經營之神」。他觀察到,王持續追求管理合理化,連細節都不放過;他且知人善任,「企業要能發展,除了企業主能幹,還需要能幹的幹部。」韓以為王很像漢高祖劉邦,像劉充分信任漢初三傑張良、韓信、蕭何,委以重任,終能成就大漢王朝。王永慶從創業初期即重用李志村、鄭欽仁、楊兆麟等人,成就了台塑兆元王國。
韓效忠甚至認為,王永慶格局高過劉邦。他說,王雖嚴格,但尊重且信賴同仁,相對贏得部屬敬重與忠誠。
韓通常只接觸企業主,極少與財務主管商談貸款事宜。因為這些事,通常專業經理人做不了主,但台塑是極少數例外。時任財務經理的楊兆麟,得到充分授權,一直是他的對口。他對對方的描述是「能力極強又絕對忠誠」。日後楊升任台塑總管理處主任,更成為接班團隊5人小組之一。
1970年的台塑貸款案,對韓效忠和台塑而言,都意義重大。前者跨出金融生涯第一步,後者開啟借貸新格局。韓效忠對這筆交易印象深刻,而王永慶在數十年後,還設宴回饋。
韓效忠在金融界的啟航,有了良好的開始。
第一個客戶——台塑企業
引言:王永慶過世前3年,還曾特別盛宴邀韓,為當年300萬美元貸款再次致謝。
內文:
大學甫畢業,韓效忠就赴美深造,此後一直在異國打拚。18年後,他正式回台。
當時的台灣,政治上堪稱風雨飄搖。1971年被迫退出聯合國,接下來許多國家紛紛斷交;國際孤兒及中共犯台的陰影,籠罩全島。這也是韓效忠動念返台前,鄭重其事打電話給包大可,請教台海情勢的主因。
但在經濟上,台灣展現蓬勃活力。1950年代以降,政府抓緊歐美先進國家勞力密集產業外移的趨勢,發展輕工業;除扶植民間企業,還鼓吹「客廳即工廠」、設置加工出口區、頒布獎勵投資條例,台灣成功由農業社會轉為工業社會。接著又推動十大建設、十二項建設,奠定了重工業的基石。
◎台灣企業渴求國際資金
工商業繁榮發展、各項建設積極進行,這樣的台灣亟需導入資金。
努力衝刺的大小企業,急著找錢購置設備、壯大公司,尤其需要美元向外購買原料與機器。
然而,當時金融業腳步相對落後。在保護政策下,公營銀行佔絕大多數,借貸心態保守;企業上門借款,不但條件嚴苛,甚至常遭刁難。
此外,政府嚴格管制外匯,但擴張中的企業到海外採購機器設備,亟需外幣。
韓效忠返台之際,面對這樣的情勢:台灣島內,企業渴求資金,求貸無門;台灣島外,國際資金豐沛,急於尋求好客戶。兩者若能搭上線,必可創造雙贏。但它們需要橋樑聯結,韓效忠適時擔任起這個角色。
他的第一個客戶,是台塑企業。時間則是在正式返台之前,任職Deltec的年代。
王永慶在1954年創立台塑,從日產4噸PVC粉的小工廠起步;到1970年代,已是頗具規模的上市公司。同一集團尚有南亞、台化等子公司。
韓效忠多方探詢,了解王永慶為人勤懇正派,事親至孝,經營企業具創新及良好管理能力,應是貸放好對象。他與花旗銀行台灣區總經理楊鴻游(周百鍊女婿)頗有交情,而楊與王熟識,曾共同投資富國銀行。楊認為韓效忠做事積極,是一有為青年,慨然應允牽線,介紹他認識王永慶。◎台塑首宗免抵押貸款
約莫1970年,有次韓效忠自美返台,王永慶邀他至南京東路、新生北路口的舊台塑大樓,由三娘李寶珠親自下廚款宴,席間相談甚歡。他7天後回美,建議放款美金300萬給台塑。
Deltec總行有些疑慮,因為無論王永慶或台塑企業,那時美國幾乎無人知曉。他極力推薦,強調王在台灣赫赫有名,台塑是台灣民營企業的佼佼者。最終獲得總行同意,完成這筆貸款。
對台塑而言,此次借貸意義重大。因為,那是外匯受到嚴格管制,而國內銀行營運如當鋪,沒有抵押品就借不到錢的年代。韓效忠代表的外銀首開先例,毋需抵押品,就貸款給台塑。
此例一開,台塑乃要求彰化、華南、第一銀行等公營行庫比照辦理。台塑績效卓越,業務蒸蒸日上,是公認的優質客戶,公營行庫只能接受。
當時在三商銀服務的葉國興、蕭啟賢等,是韓效忠的大學同學,曾去電抱怨:「都是你開的例,我們只能比照辦理了。」
台塑自此打通「免抵押品」關卡,資金活水源源而來。王永慶對居間的關鍵人物韓效忠,一直感念在心。他在過世前3年,還特別盛宴邀韓,召集重要幹部作陪。席間王重提當年300萬美金助台塑財務脫胎換骨的往事,再次向他致謝。
◎朱鎔基與王永慶的和事佬
王永慶貴為台灣首富,對數十年前一筆交易念茲在茲,韓效忠深為感佩。幾十年來,兩人不常見面,但彼此惺惺相惜。有次他還扮演朱鎔基與王永慶間的和事佬。
1992年11月5日,王永慶率5人小組抵北京,與中共高層就海滄計畫展開會談。主談的中共副總理朱鎔基,對王突然提出100﹪轉內銷的要求,不但不以為忤,且在王永慶充分說明後,還漏夜召集相關官員協商,第二天照單全收,雙方準備簽署合作協議。
但消息傳回國內,惹惱當局,認為此舉對台灣政治傷害甚大,決定使出殺手鐧,表示若簽署,將暫停台塑股票交易,公營行庫將凍結台塑借貸資金,台塑高層將限制出境等。王永慶思前想後,在取得中共當局諒解下,無奈暫緩簽署。
1993年,朱鎔基在中共第十四大當選中央政治局常委。王永慶正好人在北京,想面見朱賀其高升,卻遭婉拒。王永慶為此頗感不悅,懷疑朱升官了,便對老朋友置之不理。
後來韓效忠因籌辦華一銀行,與朱鎔基互動頻仍。朱獲悉韓與王永慶相熟,特委請韓轉告王,之所以未安排見面,是為王好,免得見了面又讓王被找麻煩。王聽了自是十分欣慰。◎經營之神,絕非空譽
在韓效忠眼裡,王永慶是實至名歸的「經營之神」。他觀察到,王持續追求管理合理化,連細節都不放過;他且知人善任,「企業要能發展,除了企業主能幹,還需要能幹的幹部。」韓以為王很像漢高祖劉邦,像劉充分信任漢初三傑張良、韓信、蕭何,委以重任,終能成就大漢王朝。王永慶從創業初期即重用李志村、鄭欽仁、楊兆麟等人,成就了台塑兆元王國。
韓效忠甚至認為,王永慶格局高過劉邦。他說,王雖嚴格,但尊重且信賴同仁,相對贏得部屬敬重與忠誠。
韓通常只接觸企業主,極少與財務主管商談貸款事宜。因為這些事,通常專業經理人做不了主,但台塑是極少數例外。時任財務經理的楊兆麟,得到充分授權,一直是他的對口。他對對方的描述是「能力極強又絕對忠誠」。日後楊升任台塑總管理處主任,更成為接班團隊5人小組之一。
1970年的台塑貸款案,對韓效忠和台塑而言,都意義重大。前者跨出金融生涯第一步,後者開啟借貸新格局。韓效忠對這筆交易印象深刻,而王永慶在數十年後,還設宴回饋。
韓效忠在金融界的啟航,有了良好的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