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儍儍的人很討厭
第一次知道這個人,是在我初二的時候。
一九五八年,姐姐考上政大新聞系,班上只有四個女生,當然個個是寶。男同學們對她們興趣盎然。暑假,姐姐回家與我們分享大學趣事,拿出一張照片,是課堂上男生偷拍她的照片。
在姐姐前方,擋住她側面的是一個楞頭楞腦的男生。我一看就不樂意了:
「這個儍儍的人很討厭耶!是誰呀?擋在那兒……」
姐姐說:「我們班上同學,叫陳憲中。」
「妳看他那呆呆的樣子,真討厭!」我又追加了一句。
真正認識他,是在一九六三年。姐姐和同班同學郭振羽修成正果,在那年暑假訂婚。訂婚那天,我被安排坐在擔任攝影的人旁邊。媽媽介紹說:「這位是妳姐的同學,過來叫陳哥哥。」
記憶中,我整頓飯沒和他說一句話。倒不是對他反感,也不知道他就是照片中那個(討厭)的人,而是剛剛應付完大學聯考,還沒脫下中學生青澀的外衣呢!靦腆得很。
但是多年後,他告訴我,當年他根本沒注意到有我這個人的存在。
放榜了,我也考上政治大學,進了教育系。姐姐、姐夫則雙雙考入「政大新聞研究所」。
剛剛開學,一切既新鮮又陌生。姐姐、姐夫每日中午帶我在校門口吃中飯,一起來的幾個同學中有陳憲中、呂明夫。
陳憲中剛進新聞系當助教,呂明夫也跑到政大來和大家廝混。原來這幾個人是死黨,聽說經常一塊兒聊哲學、戲曲、政治等等,臭味相投。
憲中沉默寡言,戴副黑框近視眼鏡,中等偏矮的身材,在當時我的眼中算是個小胖子。後來才知道,原來當時他也不過只有一百二十磅左右。不知為何,一直把他看成一個胖子?
新鮮人,一切都新鮮。每天跟著他們一起吃中飯,我吃的不是牛肉湯麵就是酸菜麵。父親是公務員,所以我自覺得節省一點。憲中好像總叫牛(肉)麵。姐姐說陳家好像蠻有錢的,在南昌街開一家叫「一六軒」的糕餅雜貨鋪。同學們聚會總去那兒又吃又喝,憲中出手大方,大家也似乎認為理所當然!
對憲中有幾分好感,是因為他偶爾開口說的一口京味國語,讓我覺得這人似乎有點學問。
當時有門必修的「政治學」課,要買一本教授指定的書,姐姐託憲中幫我找。拿到那本書翻開一看,扉頁上居然寫著:「給蘇」,下款「中」。我一看就勃然大怒……這算什麼?(註)我何時成了他女朋友?
他在我心目中「有學問的陳哥哥」形象,頓時破滅。
姐姐猜到他的心思,也很理解這個寶貝妹妹的心態,給了他一個很有用的忠告。姐姐說:「你今後最好少理我妹妹,省得惹她討厭!」
我當年對男生突然的表態很難接受,總覺得應該有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
若干年後,我已經成為陳太太了,姐妹倆仍經常拿這件事取笑他,說這是「中蘇友好」條約。
每一提起,他總是用不以為然的眼光看著我倆說:「妳們姐妹倆很奇怪耶?送本書有什麼了不起的嘛?真是自作多情……!」
在他心中,這樣親密的稱呼,根本不代表什麼。
真是個異類。
第一次知道這個人,是在我初二的時候。
一九五八年,姐姐考上政大新聞系,班上只有四個女生,當然個個是寶。男同學們對她們興趣盎然。暑假,姐姐回家與我們分享大學趣事,拿出一張照片,是課堂上男生偷拍她的照片。
在姐姐前方,擋住她側面的是一個楞頭楞腦的男生。我一看就不樂意了:
「這個儍儍的人很討厭耶!是誰呀?擋在那兒……」
姐姐說:「我們班上同學,叫陳憲中。」
「妳看他那呆呆的樣子,真討厭!」我又追加了一句。
真正認識他,是在一九六三年。姐姐和同班同學郭振羽修成正果,在那年暑假訂婚。訂婚那天,我被安排坐在擔任攝影的人旁邊。媽媽介紹說:「這位是妳姐的同學,過來叫陳哥哥。」
記憶中,我整頓飯沒和他說一句話。倒不是對他反感,也不知道他就是照片中那個(討厭)的人,而是剛剛應付完大學聯考,還沒脫下中學生青澀的外衣呢!靦腆得很。
但是多年後,他告訴我,當年他根本沒注意到有我這個人的存在。
放榜了,我也考上政治大學,進了教育系。姐姐、姐夫則雙雙考入「政大新聞研究所」。
剛剛開學,一切既新鮮又陌生。姐姐、姐夫每日中午帶我在校門口吃中飯,一起來的幾個同學中有陳憲中、呂明夫。
陳憲中剛進新聞系當助教,呂明夫也跑到政大來和大家廝混。原來這幾個人是死黨,聽說經常一塊兒聊哲學、戲曲、政治等等,臭味相投。
憲中沉默寡言,戴副黑框近視眼鏡,中等偏矮的身材,在當時我的眼中算是個小胖子。後來才知道,原來當時他也不過只有一百二十磅左右。不知為何,一直把他看成一個胖子?
新鮮人,一切都新鮮。每天跟著他們一起吃中飯,我吃的不是牛肉湯麵就是酸菜麵。父親是公務員,所以我自覺得節省一點。憲中好像總叫牛(肉)麵。姐姐說陳家好像蠻有錢的,在南昌街開一家叫「一六軒」的糕餅雜貨鋪。同學們聚會總去那兒又吃又喝,憲中出手大方,大家也似乎認為理所當然!
對憲中有幾分好感,是因為他偶爾開口說的一口京味國語,讓我覺得這人似乎有點學問。
當時有門必修的「政治學」課,要買一本教授指定的書,姐姐託憲中幫我找。拿到那本書翻開一看,扉頁上居然寫著:「給蘇」,下款「中」。我一看就勃然大怒……這算什麼?(註)我何時成了他女朋友?
他在我心目中「有學問的陳哥哥」形象,頓時破滅。
姐姐猜到他的心思,也很理解這個寶貝妹妹的心態,給了他一個很有用的忠告。姐姐說:「你今後最好少理我妹妹,省得惹她討厭!」
我當年對男生突然的表態很難接受,總覺得應該有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
若干年後,我已經成為陳太太了,姐妹倆仍經常拿這件事取笑他,說這是「中蘇友好」條約。
每一提起,他總是用不以為然的眼光看著我倆說:「妳們姐妹倆很奇怪耶?送本書有什麼了不起的嘛?真是自作多情……!」
在他心中,這樣親密的稱呼,根本不代表什麼。
真是個異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