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試閱

前言

請在大腦中心算8,388,628×2,你能在幾秒之內得出答案嗎?有一個年輕的男孩做得到,而且還能持續乘上二十四次,每一次都算對;還有一個男孩可以告訴你現在是幾點幾分,甚至把他從睡夢中叫起來,他也能正確地說出時間。有一個女孩可以正確地告訴你六公尺外某個物體的尺寸;另一個女孩六歲時就畫出許多栩栩如生、充滿活力的畫作,有人認為她所畫的「飛馳的馬」更勝達文西的畫作呢。然而上述這些孩子他們的智商都不到七十。大腦實在是一個神奇的東西!你的大腦也許稱不上怪,但實在是一個奇特的東西。它可以算是地球上最精密的訊息轉換系統,讓你能夠知道書上這些小黑線的意思是什麼。為了要達成這個奇蹟,你的大腦送出電流,在幾百公里長的神經纖維上快速奔跑,你在不到一眨眼之間的時間內完成這項作業,而這些神經元小到幾千個神經元可以一起擠到本句的句點中。你剛剛就是在進行這項作業,但是你不自覺。同樣令人驚訝的是我們大部分人都不知道我們的大腦是怎麼運作的。

大腦守則

我寫這本書的目的是讓你知道關於大腦運作的十二條規則。我把它稱為「大腦守則」,我會先告訴你每一條規則的科學證據,並介紹背後的研究者,然後告訴你如何應用到日常生活中,尤其是應用在學校和職場的表現上。大腦很複雜,每一個主題我只能選一些你馬上可以聯結到生活上的資訊,雖然不是很完整,但是我希望都是你可以理解的。你會碰到下面的例子:

●我們是無法在書桌前面坐八個小時的。從演化的觀點來看,我們是在一天走或跑二十公里的同時發展我們的大腦。大腦仍然渴求那種經驗,這是為什麼運動會增加我們的腦力(大腦守則2),尤其對我們這種整天坐辦公室或教室的人來說,更是如此。有運動的人長期記憶比每天躺在沙發上不動的人強,他們的推理能力、注意力 及問題解決能力也比較好。

●假如你參加過研討會,看過主講人一張又一張地播放投影片時,你一定會發現人無法對無聊的東西集中注意力(大腦守則6)。通常你有幾秒鐘的時間去捉住人們的注意力,然後大約可維持他人的注意十分鐘左右;在九分五十九秒時,你一定要再做些什麼事來重新捉住人們的注意力,使大家能再注意十分鐘,這件事必須能引起 情緒共鳴,並且跟主題相關的才行。同時,大腦也需要暫時休息一下,這是為什麼在本書中,我用故事來闡明我的論點。

●你曾在下午三點鐘左右覺得疲倦嗎?這是因為你的大腦很想小憩一會兒,假如你暫停工作去休息一下,稍後的效率會更好。有一個研究發現,二十六分鐘的小憩,能增加美國太空總署飛行員表現的百分之三十四。你前一晚睡眠是否充足也會影響第二天的心智表現—睡得好,就想得清楚(大腦守則3)。

●在本書中,你會讀到有一個人只看一眼就能過目不忘,永遠記得書上寫的東西。大部分人是忘的比記的多,這是為什麼我們要重複背誦才記得(大腦守則7)。當你了解大腦的記憶規則後,你就了解為什麼我很反對家庭作業的概念。

●我們會探討為什麼兩歲的孩子怎麼講都講不聽,他們的叛逆行為,其實是大腦想要探索的強大驅力造成的外顯現象。嬰兒可能對外面的世界所知不多,但他們非常了解要怎麼樣獲得外面的知識,我們是天生的探索者(大腦守則 12 ),這個渴望從來不曾離開過我們,即使生活在人造的環境,探索的需求仍然活在我們的血液中。

龜毛係數

我是個好人,但我也是個壞脾氣的龜毛科學家。能夠出現在本書的實驗研究,都需通過我某些客戶口中的麥氏龜毛係數(Medina Grump Factor, MGF)認證,這表示我所採用的研 究必須發表在同儕審定的期刊上,而且它的效果必須成功地被其他實驗室驗證。許多我所採用的研究已經被人重複過幾十次,結果是很穩定的。(為了讀者閱讀的方便,很多延伸的參 考資料沒有列在書中,但是你可以瀏覽本書的網站:www.brainrules.net/references) 大腦守則並非正式處方箋 關於大腦,我們尚有許多未解之謎。我是一名專長在精神疾病領域的發展分子生物學家,在我的專業生涯中,有很長一段時間是私人顧問,處理過無數的研究計畫。在我多年職涯裡,我親眼見到基因(DNA指令)與行為(一個人真正的行動)之間有著多大的差距。你很難肯定地說某基因會導致某種行為,或改變A行為來得到B結果。有時候,我會看到一些文章或書籍,宣稱根據「最新大腦發現」,以聳動的言論教導我們如何學習或做生意,例如:鼓勵讓學生聽古典音樂以促進數學能力的「莫札特效應」;或是主張擅長分析者是「左腦人」,而有創意者是「右腦人」,並依此規則管理人才。剛開始我很驚慌,擔心自己是不是漏讀了什麼重要論文?我會說許多大腦科學的方言,但是我卻不知道有這種保證成功的學習和經商方式。事實上,假如我們真的了解大腦如何端起一杯水來喝,這會是一個重大發現。(譯註:作者很含蓄地說出坊間那些賣偽大腦科學的廣告是無稽的。像他這種會說很多大腦方言〔即從分子生物學到細胞系統到行為層次都精通〕的人也不知道這個「最新發現」時,這個發現是沒有科學依據的。)所以我並不需要驚慌。大腦研究雖然無法肯定地告訴我們如何成為比較好的老師、家長、企業領導人和學生,但我會在每個章節最末,列舉大腦研究中較可行的方法,提供給你們在日常生活中實踐。但是,這些並非正式處方箋,它們只是假設而已。如果你願意嘗試這些方法,那麼就當作是在進行一個小型研究計劃,看看這些方法對你而言是否真的有效果。

回到叢林

我們對大腦的知識來自研究大腦組織的生物學家、研究行為的實驗心理學家、研究細胞組織和行為之關聯性的認知神經科學家,以及演化生物學家共同的努力。雖然我們對大腦究竟怎樣運作知道的不多,但是演化的歷史告訴我們:大腦的發展是為了(1)解決問題,而這些是(2)有關生存的問題,(3)在不穩定的戶外環境中(4)為了達到這些目的需要持續不停地移動 。我把這稱為大腦的「表現封套」(performance envelope)。本書的每一個主題—運動、睡眠、壓力、大腦迴路、注意力、記憶、感覺的整合、視覺、音樂、性別及探索—都跟這個表現封套有關。移動會變成大量的運動,環境的不穩定性使得大腦神經迴路的設定非常有彈性,讓我們可以透過探索來解決問題。從錯誤中學習,使我們可以在戶外生存下來。這表示我們可以選擇地注意某些東西,放棄對某些東西的注意,也代表我們需要以特殊的方式來建構記憶。雖然幾十年來,我們都把大腦關在教室和辦公室之中,事實上我們的大腦是建構來在叢林和大草原中求生存的,我們到現在還沒有脫離這個表現封套。多數人對於大腦的運作方式一竅不通,所以人們會做些蠢事,例如:一邊打手機一邊開車。但是在「注意力」這個功能上,大腦其實是不能同時做好幾件事情的。我們製造出非常緊張的工作環境,但是緊張其實對生產力是不好的。我們的學校就設計得很緊張,所以真正的學習大部分是在家庭中發生。這些研究,整個來說,帶給我們什麼訊息呢?基本上可以說:假如你要創造一個直接與我們大腦最擅長的能力相牴觸的教育環境,你會設計出我們現在的教室;假如你要創造出一個直接與大腦最擅長的能力相牴觸的職場環境,你會設計出使用小隔間的辦公室。假如你想改變,必須拆掉原有的,一切從頭來過。你可以怪大腦科學家很少跟老師和企業家談話,也不跟教育主管、會計師、機關首長和 公司總裁談話。除非你家裡客廳的茶几上擺的是《神經科學期刊》(Journal of Neuroscience),否則你根本不會知道神經科學發生了什麼事。這本書就是想把你從圈外人變成圈內人。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