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陵墓遺蹟
早在春秋時,學生子路曾向孔子請教如何祭祀鬼神之事,孔子回答子路說:「不懂得如何與人打交道,怎麼有能力祭祀鬼神?」子路又向孔子請教有關死亡之事,孔子依然沒有正面回答,而是說:「活著如何都不知道,怎麼能知道死後的事呢?」
孔子對學生說這段話的本意如何,今天我們不得而知。但是,長久以來中國人追求長生、為他人或自己修建墳墓,以及曾經存在的殉葬現象,都可以證明,並不是每個人都只重視現在,而不談虛無——鬼神與死亡後的事。
於是,從古至今,在中國的大地上,就有了無數或奢或簡的陵墓,形成了奇特的陵墓文化。面對古人屍骨的埋藏地,我們無法掩飾內心複雜的感情湧動。於是,在一些詩篇中,就多了一個詞語——陵墓。
唐代張說在《過漢南城嘆古墳》中吟詠道:「舊國多陵墓,荒涼無歲年。洶湧蔽平岡,汨若波濤連。上世千金子,潛臥九重泉。松柏剪無餘,碑記滅罔傳。葬於不毛地,咸謂楚先賢。事盡情可識,使人心悵然。」宋代蔡肇的《登城見古陵墓》云:「枯塚至今餘拱木,夾城風雨有孤魂。」北宋張耒的《永寧遣興三首》云:「國破空陵墓,時移改要沖。」明人李維楨的《謁志公塔作二首》云:「野草生煙日暮時,六朝陵墓轉淒其。」清人董敬輿的《重至關中》云:「陵墓纍纍古道旁,我來憑弔感興亡。碑焚野火埋秦畤,瓦出春耕識萯陽。」
面對古陵墓,數千年來文人墨客進行著個體與整體的訴說。在數典憶祖的當下,對陵墓遺蹟的歷數與追憶,也許是為「知生」而做的「知死」。
第一節 龍盤虎踞樹層層,勢入浮雲亦是崩——秦始皇陵
1974年的春天,對位於驪山北麓、秦始皇陵東側的西楊村村民來說,並沒有什麼特別。他們為了謀食不得不與天鬥,想辦法弄到水來抗擊乾旱,這已經是他們每年必做的一項集體工程。不過在這一年,他們想打一口大些的井,改變這種年年都要打井抗旱的狀況。
幾個人來到村南一片柿林裡,看好一個地方後就開始了挖井的工作。經過三天三夜的挖掘,他們沒有挖到水,卻挖到了一個窟窿。再挖進去一點,竟看到了一個像人頭的東西,儘管是土做的,幾個挖井的村民還是非常緊張,不是因為他們幾天的挖掘勞累沒有得到井水的回報,而是因為當地一個可怕的傳說。在當地,有個「瓦神爺」的傳說,據說「瓦神爺」住在地下,如果有人挖到它,就會接連遇到倒楣事,甚至會有大災大難。
他們又試探著往下挖,漸漸地,一個完整的與人一般大小的土俑出現在了村民眼前。村民們認為它就是「瓦神爺」,很擔心「瓦神爺」要來懲罰他們。這消息就像炸開鍋似的傳開了。
當地縣文化館得到這個消息後,馬上組織專家前往考查,以消除村民們的恐慌。經過考證,專家認定這些土俑就是秦始皇的兵馬俑。就這樣,兩千餘年前的秦始皇陵,神祕的面紗被輕輕掀起了一角,立刻讓整個世界無限震驚。
三個兵馬俑大坑共有八千餘尊的武士俑、匹馬俑和四萬餘件武器,武士俑那井然的秩序、威武的身軀、逼真的神情,讓今人彷彿看到了兩千兩百年前跟隨秦始皇嬴政一起征戰,並最終統一六國的士兵們的英姿。
在兵馬俑被發現並公布於世後不久,1976年5月14日,新加坡前總理李光耀就迫不及待地參觀了兵馬俑,並激動地說:「秦兵馬俑的發現,是世界的奇蹟,民族的驕傲。」兩年後,1978年9月,時任巴黎市市長,後曾任法國總統的希拉克在參觀後毫不吝嗇地稱讚說:「世界上曾有七大奇蹟,秦俑的發現,可以說是『第八大奇蹟』了,不看金字塔不算真正到過埃及,不看秦俑不算真正到過中國。」從此,「世界第八大奇蹟」便成了秦兵馬俑的代名詞。
然而,這所謂的「世界第八大奇蹟」只不過是秦始皇陵的一角,已被確認面積為56.25平方公里的秦始皇陵,其中還藏有多少玄機、存在多少超乎世人想像的傑作,在沒有深入它內部之前,我們無法知道真相。
司馬遷《史記》所記載的秦始皇陵墓的情況,是今天可見的有關秦始皇陵的最早資料。
據說,秦始皇剛當上皇帝,就開始在驪山修建陵墓。在他一統天下後,又抓了七十萬壯丁,以加快修建的速度。陵墓有「穿三泉」之深,「下銅而致椁,宮觀、百官、奇器珍怪徙藏滿之」,「以水銀為百川、江河大海,機相灌輸,上具天文,下具地理」。並用人魚膏為材料做成蠟燭,以期長久不滅。為了防止有人進入陵墓偷盜,還讓工匠布置了裝有機關的弩矢,只要有人進入,弩矢就會自動發射。
從中,足以看出秦始皇陵是多麼壯觀,多麼現代化。項羽在攻進咸陽後,派了三十萬士兵挖掘陵墓內珍寶,竟然花了三十日都沒能把全部珍寶運完。更神奇的是,據說在項羽派人進入陵墓門時,從陵墓內飛出一隻人造金雁,一直往南飛去。到了三國時期,一個從越南來的人給一位叫張善的官吏送來一隻金雁。張善是一位博學的官吏,從金雁身上的標誌,一眼就看出來金雁正是從秦始皇陵內飛出來的那隻。如果金雁真的能從陜西飛到越南,可以說,它毫不遜色於今天的自動化裝置。我們亦可以想像,秦朝的機械製造技藝達到了多麼高的程度。
無論是富有神祕色彩的傳說,還是剛剛顯露於世人面前的兵馬俑,都讓那厚厚土層掩蓋的地宮充滿了無限神祕。也許神祕的不僅僅是地宮,還有秦始皇的身世和選址驪山建造陵墓的緣由。
據說,秦始皇本人就是政治投機的結果。秦始皇的父親叫子楚,作為人質被交換到趙國,是一個無足輕重的秦皇子。秦國的國王老了,而太子寵幸的華陽夫人卻沒有為這位即將登基的皇帝生出龍子,這在皇宮中是極其危險的信號。趙國的大商人呂不韋看到了這個政治契機,四處活動,終於讓華陽夫人將子楚認作兒子,使子楚擁有了繼承皇位的權利。當然,這不是呂不韋的最終目的,他把自己最寵愛的歌舞伎獻給了子楚,不久,此女生下一個男嬰,他就是一統天下的秦始皇嬴政。
嬴政十三歲就做了皇帝,但實權卻掌握在呂不韋和他母親手中。這對年少而志向極高的嬴政來說,是難以容忍的。數年之間,他除掉呂不韋和生母,奪回了本該屬於自己的權力。他廣納賢才,並帶領威武雄師,向外擴張,吞併鄰國。一如後來文人所描述的那樣,「席捲天下,包舉宇內,囊括四海,併吞八荒」。也許正是因為他「揮劍決浮雲,諸侯盡西來」,使得他忘乎所以,以期與天地並存,長生不老。
這樣一位機智多謀的君主,為何要把自己的陵墓建在驪山?是「依山環水」的造陵觀念所致?還是如酈道元所說,是因為驪山北面多金子,南面多美玉,於是秦始皇就想在這塊寶地上營建自己的陵墓?
有一個傳說,似乎也在揭示著什麼。
相傳,秦始皇有一天帶人去驪山遊玩,興致極高。在煙霧繚繞的勝景處遇一美女,她的姿色、舉止令秦始皇深為著迷。他走上前去,欲攜玉手。不過這次秦始皇錯了。這位美人不是需臣服於他腳下的凡間女子,而是一位下凡到驪山遊玩的天上仙女。仙女見到秦始皇輕薄的舉動,大為惱怒,向著他的臉唾了一口唾沫。說也奇怪,這位自視長相英俊瀟灑的秦始皇,臉上立刻長滿了膿瘡。秦始皇怕了,馬上跪地求饒,乞求解藥。仙女用手指了指身旁的一灣清水。秦始皇趕緊掬起水來洗臉,臉上的膿瘡就真的不見了。
不過,等秦始皇抬起頭來,才發現那仙女早已不見了。從此,這位仙女成了秦始皇的一個心病。一生迷戀神仙、欲求長生的秦始皇,在生不得長生藥的情形下,也許只能企求永久地在此等待那位仙女再次到來,恩賜他一顆得以長生的藥丸。
歷經了兩千多年,一直沉睡於地下的威武雄師,隨著保護性挖掘的不斷進展,越來越多地展現於世人眼前。
1980年,在陵園西側出土的兩輛青銅製車馬再次讓世人震驚不已。兩輛銅製車馬經過修復後,其大小相當於真車真馬真人的一半,總重量約2.5噸。經研究確認,這兩輛銅製車馬應該就是依據秦始皇生前的鑾駕樣式製作而成的。兩千餘年前皇帝所乘坐的御駕,首次立體、準確地穿越歷史長河,出現在世人面前。
兩輛銅製車馬分別為「立車」和「安車」。「立車」配有箭弩和盾牌,可以用來行軍打仗。「安車」比「立車」大,可以用來起臥休息。也許,秦始皇數次出巡全國,所御用的就有這樣兩種車馬,「立車」以彰顯其戰鬥雄風,「安車」以緩解其旅途勞頓。
秦始皇陵到底有多大價值?有人說,如果把秦始皇陵地宮打開,讓遊客去參觀,一年的旅遊收入就會高達二十五億元人民幣。可見,不算秦始皇陵本身的歷史文物價值和可能從其內發掘出的珍玩珠寶,單其旅遊價值就足以令人心動。可是,我們應該輕易拂去覆蓋在地宮上的泥土嗎?我們有能力拂去覆蓋在地宮上的泥土嗎?秦始皇陵不僅僅是個陵墓,它更是中華民族乃至全人類的文化遺產。它的意義,從揭開的一角就可以斷定,已經遠遠超過了金字塔。
秦始皇陵,讓人不僅想起一段段動人的傳說,還有中國封建社會的第一個王朝,書同文、車同軌的開端,殘忍的焚書坑儒,以及陣前倒戈的深遠啟示。
早在春秋時,學生子路曾向孔子請教如何祭祀鬼神之事,孔子回答子路說:「不懂得如何與人打交道,怎麼有能力祭祀鬼神?」子路又向孔子請教有關死亡之事,孔子依然沒有正面回答,而是說:「活著如何都不知道,怎麼能知道死後的事呢?」
孔子對學生說這段話的本意如何,今天我們不得而知。但是,長久以來中國人追求長生、為他人或自己修建墳墓,以及曾經存在的殉葬現象,都可以證明,並不是每個人都只重視現在,而不談虛無——鬼神與死亡後的事。
於是,從古至今,在中國的大地上,就有了無數或奢或簡的陵墓,形成了奇特的陵墓文化。面對古人屍骨的埋藏地,我們無法掩飾內心複雜的感情湧動。於是,在一些詩篇中,就多了一個詞語——陵墓。
唐代張說在《過漢南城嘆古墳》中吟詠道:「舊國多陵墓,荒涼無歲年。洶湧蔽平岡,汨若波濤連。上世千金子,潛臥九重泉。松柏剪無餘,碑記滅罔傳。葬於不毛地,咸謂楚先賢。事盡情可識,使人心悵然。」宋代蔡肇的《登城見古陵墓》云:「枯塚至今餘拱木,夾城風雨有孤魂。」北宋張耒的《永寧遣興三首》云:「國破空陵墓,時移改要沖。」明人李維楨的《謁志公塔作二首》云:「野草生煙日暮時,六朝陵墓轉淒其。」清人董敬輿的《重至關中》云:「陵墓纍纍古道旁,我來憑弔感興亡。碑焚野火埋秦畤,瓦出春耕識萯陽。」
面對古陵墓,數千年來文人墨客進行著個體與整體的訴說。在數典憶祖的當下,對陵墓遺蹟的歷數與追憶,也許是為「知生」而做的「知死」。
第一節 龍盤虎踞樹層層,勢入浮雲亦是崩——秦始皇陵
1974年的春天,對位於驪山北麓、秦始皇陵東側的西楊村村民來說,並沒有什麼特別。他們為了謀食不得不與天鬥,想辦法弄到水來抗擊乾旱,這已經是他們每年必做的一項集體工程。不過在這一年,他們想打一口大些的井,改變這種年年都要打井抗旱的狀況。
幾個人來到村南一片柿林裡,看好一個地方後就開始了挖井的工作。經過三天三夜的挖掘,他們沒有挖到水,卻挖到了一個窟窿。再挖進去一點,竟看到了一個像人頭的東西,儘管是土做的,幾個挖井的村民還是非常緊張,不是因為他們幾天的挖掘勞累沒有得到井水的回報,而是因為當地一個可怕的傳說。在當地,有個「瓦神爺」的傳說,據說「瓦神爺」住在地下,如果有人挖到它,就會接連遇到倒楣事,甚至會有大災大難。
他們又試探著往下挖,漸漸地,一個完整的與人一般大小的土俑出現在了村民眼前。村民們認為它就是「瓦神爺」,很擔心「瓦神爺」要來懲罰他們。這消息就像炸開鍋似的傳開了。
當地縣文化館得到這個消息後,馬上組織專家前往考查,以消除村民們的恐慌。經過考證,專家認定這些土俑就是秦始皇的兵馬俑。就這樣,兩千餘年前的秦始皇陵,神祕的面紗被輕輕掀起了一角,立刻讓整個世界無限震驚。
三個兵馬俑大坑共有八千餘尊的武士俑、匹馬俑和四萬餘件武器,武士俑那井然的秩序、威武的身軀、逼真的神情,讓今人彷彿看到了兩千兩百年前跟隨秦始皇嬴政一起征戰,並最終統一六國的士兵們的英姿。
在兵馬俑被發現並公布於世後不久,1976年5月14日,新加坡前總理李光耀就迫不及待地參觀了兵馬俑,並激動地說:「秦兵馬俑的發現,是世界的奇蹟,民族的驕傲。」兩年後,1978年9月,時任巴黎市市長,後曾任法國總統的希拉克在參觀後毫不吝嗇地稱讚說:「世界上曾有七大奇蹟,秦俑的發現,可以說是『第八大奇蹟』了,不看金字塔不算真正到過埃及,不看秦俑不算真正到過中國。」從此,「世界第八大奇蹟」便成了秦兵馬俑的代名詞。
然而,這所謂的「世界第八大奇蹟」只不過是秦始皇陵的一角,已被確認面積為56.25平方公里的秦始皇陵,其中還藏有多少玄機、存在多少超乎世人想像的傑作,在沒有深入它內部之前,我們無法知道真相。
司馬遷《史記》所記載的秦始皇陵墓的情況,是今天可見的有關秦始皇陵的最早資料。
據說,秦始皇剛當上皇帝,就開始在驪山修建陵墓。在他一統天下後,又抓了七十萬壯丁,以加快修建的速度。陵墓有「穿三泉」之深,「下銅而致椁,宮觀、百官、奇器珍怪徙藏滿之」,「以水銀為百川、江河大海,機相灌輸,上具天文,下具地理」。並用人魚膏為材料做成蠟燭,以期長久不滅。為了防止有人進入陵墓偷盜,還讓工匠布置了裝有機關的弩矢,只要有人進入,弩矢就會自動發射。
從中,足以看出秦始皇陵是多麼壯觀,多麼現代化。項羽在攻進咸陽後,派了三十萬士兵挖掘陵墓內珍寶,竟然花了三十日都沒能把全部珍寶運完。更神奇的是,據說在項羽派人進入陵墓門時,從陵墓內飛出一隻人造金雁,一直往南飛去。到了三國時期,一個從越南來的人給一位叫張善的官吏送來一隻金雁。張善是一位博學的官吏,從金雁身上的標誌,一眼就看出來金雁正是從秦始皇陵內飛出來的那隻。如果金雁真的能從陜西飛到越南,可以說,它毫不遜色於今天的自動化裝置。我們亦可以想像,秦朝的機械製造技藝達到了多麼高的程度。
無論是富有神祕色彩的傳說,還是剛剛顯露於世人面前的兵馬俑,都讓那厚厚土層掩蓋的地宮充滿了無限神祕。也許神祕的不僅僅是地宮,還有秦始皇的身世和選址驪山建造陵墓的緣由。
據說,秦始皇本人就是政治投機的結果。秦始皇的父親叫子楚,作為人質被交換到趙國,是一個無足輕重的秦皇子。秦國的國王老了,而太子寵幸的華陽夫人卻沒有為這位即將登基的皇帝生出龍子,這在皇宮中是極其危險的信號。趙國的大商人呂不韋看到了這個政治契機,四處活動,終於讓華陽夫人將子楚認作兒子,使子楚擁有了繼承皇位的權利。當然,這不是呂不韋的最終目的,他把自己最寵愛的歌舞伎獻給了子楚,不久,此女生下一個男嬰,他就是一統天下的秦始皇嬴政。
嬴政十三歲就做了皇帝,但實權卻掌握在呂不韋和他母親手中。這對年少而志向極高的嬴政來說,是難以容忍的。數年之間,他除掉呂不韋和生母,奪回了本該屬於自己的權力。他廣納賢才,並帶領威武雄師,向外擴張,吞併鄰國。一如後來文人所描述的那樣,「席捲天下,包舉宇內,囊括四海,併吞八荒」。也許正是因為他「揮劍決浮雲,諸侯盡西來」,使得他忘乎所以,以期與天地並存,長生不老。
這樣一位機智多謀的君主,為何要把自己的陵墓建在驪山?是「依山環水」的造陵觀念所致?還是如酈道元所說,是因為驪山北面多金子,南面多美玉,於是秦始皇就想在這塊寶地上營建自己的陵墓?
有一個傳說,似乎也在揭示著什麼。
相傳,秦始皇有一天帶人去驪山遊玩,興致極高。在煙霧繚繞的勝景處遇一美女,她的姿色、舉止令秦始皇深為著迷。他走上前去,欲攜玉手。不過這次秦始皇錯了。這位美人不是需臣服於他腳下的凡間女子,而是一位下凡到驪山遊玩的天上仙女。仙女見到秦始皇輕薄的舉動,大為惱怒,向著他的臉唾了一口唾沫。說也奇怪,這位自視長相英俊瀟灑的秦始皇,臉上立刻長滿了膿瘡。秦始皇怕了,馬上跪地求饒,乞求解藥。仙女用手指了指身旁的一灣清水。秦始皇趕緊掬起水來洗臉,臉上的膿瘡就真的不見了。
不過,等秦始皇抬起頭來,才發現那仙女早已不見了。從此,這位仙女成了秦始皇的一個心病。一生迷戀神仙、欲求長生的秦始皇,在生不得長生藥的情形下,也許只能企求永久地在此等待那位仙女再次到來,恩賜他一顆得以長生的藥丸。
歷經了兩千多年,一直沉睡於地下的威武雄師,隨著保護性挖掘的不斷進展,越來越多地展現於世人眼前。
1980年,在陵園西側出土的兩輛青銅製車馬再次讓世人震驚不已。兩輛銅製車馬經過修復後,其大小相當於真車真馬真人的一半,總重量約2.5噸。經研究確認,這兩輛銅製車馬應該就是依據秦始皇生前的鑾駕樣式製作而成的。兩千餘年前皇帝所乘坐的御駕,首次立體、準確地穿越歷史長河,出現在世人面前。
兩輛銅製車馬分別為「立車」和「安車」。「立車」配有箭弩和盾牌,可以用來行軍打仗。「安車」比「立車」大,可以用來起臥休息。也許,秦始皇數次出巡全國,所御用的就有這樣兩種車馬,「立車」以彰顯其戰鬥雄風,「安車」以緩解其旅途勞頓。
秦始皇陵到底有多大價值?有人說,如果把秦始皇陵地宮打開,讓遊客去參觀,一年的旅遊收入就會高達二十五億元人民幣。可見,不算秦始皇陵本身的歷史文物價值和可能從其內發掘出的珍玩珠寶,單其旅遊價值就足以令人心動。可是,我們應該輕易拂去覆蓋在地宮上的泥土嗎?我們有能力拂去覆蓋在地宮上的泥土嗎?秦始皇陵不僅僅是個陵墓,它更是中華民族乃至全人類的文化遺產。它的意義,從揭開的一角就可以斷定,已經遠遠超過了金字塔。
秦始皇陵,讓人不僅想起一段段動人的傳說,還有中國封建社會的第一個王朝,書同文、車同軌的開端,殘忍的焚書坑儒,以及陣前倒戈的深遠啟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