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finition of art
藝術這個字眼通常總是和具有「造形」或「視覺性」的藝術相連。但是更確切地說,它還應該包括了文藝和音樂。雖然我們在此只探討「造形」藝術,然而各種藝術之間有它們共同的特質。如何對這些共通特質下定義,正是探討藝術的最佳著手點。
叔本華(Arthur Schopenhauer)首先指出,音樂所具有的特性對所有的藝術都產生了一種啟發性的效果。這種說法被人們不斷地重複,造成了許多的誤解,但卻也表達了一些重要的真理。叔本華想到的是音樂所具有的一些抽象的特質。幾乎只有音樂才容許音樂家直接訴諸於觀眾,而不涉及其他具有實際用途的溝通媒介。建築師必須透過具備功能的建築來表達,詩人必須採用那些屬於日常進退對話中的用詞,而畫家也往往必須以視覺世界中的景象來表達自己。惟獨作曲家可以自由地以他們的意識來進行創作,目標只在取悅大眾。
然而所有的藝術家都有這個相同的動機,一種取悅的慾望。在最簡單最通俗的狀況下,藝術往往被定義為一種為了創作出取悅性形體的意圖。這些具有取悅性的形體,能滿足我們的美感;而美感只有在感官所產生的各種感受之間,形成了一種統一和諧的感覺時,才得以滿足。
美感
The sense of beauty
任何一種與藝術相關的通論都必須以下述的假設為出發點:人類很自然地就會對訴諸其感官的物體的形狀、表面和實體產生一些反應。其中某些比例上的安排會為我們帶來一種愉悅感;一旦這樣的安排不存在了,就會讓人感到漠然,甚或一種不適或排斥感。這種愉悅的感覺便是美感;它的負面便成了醜惡感。當然,有些人可能對物體的表面特徵沒太大感受。正如有些人是色盲,同樣地有些人也會對物體的形狀、表面和實體盲然無視。然而色盲的人到底相對而言是少數,這使我們相信那些全然無視於形體可見特徵的人,也同樣地稀少。而這些人又往往可能還處於一種未發展完全的狀態。
美的定義
Definition of beauty
目前存在與美感相關的定義至少成打。然而上述我對美感的感官性定義(美感是感官間的一種和諧統一感)是唯獨最為基本的。以這個定義為基礎,我們可以建立起一個極其完備的藝術理論。也許我在此該指出當中一個重要的特性:美感是相對的。換句話說,我們也可以極端地聲稱,藝術並不一定要和美感相連--尤其是指當初由希臘文明創立,而相傳融入歐洲古典傳統中的那些特定的美感而言。我個人偏向於認為美感是一種起伏變化極大的現象,它在歷史發展過程中所呈現的形態極不穩定,變幻莫測。藝術應該包括所有諸如此類的表象。
對一個有心向學的藝術學生而言,不論他個人的美感定義為何,他所面對的一個考驗,是能不能接受其他人在其他時代中發諸於心的表達方式,並視之為一種藝術表現。對他而言,原始藝術、古典藝術和哥德式藝術應該都具有相同的重要性。他不該只著重於對這些不同時期所顯現出來的不同藝術美感,做相對性的評估,而應該把重心放在如何分辨各個時期中藝術作品在表達上是真誠還是虛偽上。
藝術和美的區別
Distinction between art and beauty
我們對藝術的誤解大半源自對「藝術」和「美感」這兩個用詞涵意的混淆。這種誤用似乎成了一種通病。我們往往把具有美感的物體視為藝術,而把那些不具美感的物體劃分到藝術之外。這種把藝術和美感歸為同等的想法,正是我們在藝術鑑賞上常遇到的最根本的困難。甚至那些一般對審美感受很敏銳的人,也會受到上述假設的影響,而對那些不具美感的藝術品無意識地加以查禁。
因此我不能不一再強調:藝術並不必然具有美感。我們不論從歷史的角度(試看以往的藝術),還是從社會的角度(試看現今世界各地藝術所呈現的面貌)來探討這個問題,我們都會發現藝術往往並不具有美感。
藝術是一種直覺
Art as intuition
我在前面已經提到,美感簡單而籠統地說,是指那種能為人們帶來愉悅的感覺。因此人們很快地便認為那些能給人在味覺、嗅覺和其他身體感官上帶來愉悅經驗的物品,都屬於藝術。這個理念很容易就被人視出其荒謬之處。然而有一整個學派的審美觀就建立在這個基礎之上,而且在不久前甚至霸佔了主要的論調。現在它已經被克羅齊(Benedetto Croce)的審美理論所取代。
儘管克羅齊的理論受到極多的批判,然而在它的提綱中指出藝術可以簡單地被定義為一種「直覺」(intuition),這個說法比以往的各種理論更具有啟發闡明的效用。這個理論所面臨的困難,是它建立在像「直覺」和「抒情主義」這樣含糊的用詞上,很難進一步加以發揮應用。然而,我們立即注意到,這個能涵蓋闡明一切的藝術理論,能夠在不提及「美感」這個觀念下,圓滿地解釋許多現象。
黃金定律
The Golden Section
自從希臘早期以來,哲學家就一直在藝術中尋求一種幾何定律。他們認為既然藝術具備和諧感(他們將其與美感相連),而和諧感又和比例的協調相關,那麼理所當然地,便可以假設這個比例應該是固定的。數個世紀以來,這個被稱為「黃金定律」的比例,便為人們認為是開啟藝術之謎的鑰匙。這個黃金定律的普遍性,不僅被應用到藝術上,還觸及大自然,往往被人們像宗教般地推崇。
在十六世紀,不只一位作者將它所包含的三個部分,喻為三位一體(Trinity)。它在歐幾里德的著作中,也二度以定理公式出現:第二冊的定理11(將一個線段切為兩段,使得其中的一小段和整個線段所形成的長方形面積,和由另一小段所形成的正方形面積相等),和第六冊的定理30(將一個線段切成兩段,使其形成極端和平均比例)。我們一般採用的公式是:將一個線段切為兩段,其中較短線段和較長線段的比例,與較長線段和全線段的比例相等。這樣的切割比例大約是5比8(或8比13、13比21,等等),而這還並不是確切的數值;真正確切的數值是一個無理數,這更增添了它的神秘色彩。
目前有相當多的文獻都在討論這個課題,由上世紀中開始,這個課題便受到人們嚴肅的探討。德國作家蔡辛(Zeising)試圖證明黃金定律是瞭解自然界和藝術中各種造形的鑰匙。審美實驗學的開創者,費希納(Gustav Theodor Fechner),在七十年代所發表的主要報告中,也以黃金定律做為他的主要研究對象。從此之後,任何與審美學相關的著作,必定包括了黃金定律這個課題。
蔡辛這樣一個極端的人物,曾聲稱黃金定律存在於藝術的各個角落,然而隨後的檢驗並沒有確認他的說法。我們可以假設一位優秀的藝術家必然會有意識地將黃金定律納入他的藝術結構中,或是他在本能上就無法避免不採用黃金定律,黃金定律常常被用在窗戶、門板、畫框和書籍雜誌的長寬設計中,以確保正確的比例。
有人說,品質優良的小提琴中的每一部分,都符合黃金定律;黃金定律也可以被用來解釋金字塔的結構,而哥德式的教堂也可以依此比例來闡述:教堂的十字型結構的翼部和中殿的長度,圓柱和拱門的長度,尖頂和塔樓的高度等,都符合黃金比例。黃金比例也經常被用在繪畫中:地平線上下,前後景,以及左右各部位的區分,比例上都遵守黃金比例。法蘭西斯卡(Piero della Francesca)的繪畫中的幾何組合,正是遵從黃金定律的一個最極端的例子。
當我們觀賞一幅畫時,有什麼現象?
What happens when we look at a picture
我要舉的例子是一位著名的日本藝術家葛飾北齋的一幅彩色木版畫。我們除了假設這是一幅美好的作品之外,還必須假設即將觀賞這幅畫的人,心境適怡。他必須具備一個開放的心靈,不預期將看到一幅特殊的畫,或任何此類的畫。他將心無雜念地繞過室內的一個角落,隨後站立在這幅畫前。
在外表上我們所看到的神情,將依其國籍和性別而異;在此讓我們舉一個最難以揣測的情境,假設這位觀賞者是一位普通的英國男士。一位小心翼翼地隱身在屏風後面的熟練觀察者,也許會察覺到他的瞳孔放大了,有可能倒吸了一口氣,還發出輕微的詫異聲。他可能站立不動,也許三十秒鐘,也許五分鐘;之後他離開了,接著他也許會寫一封信,以最誇張流暢的筆觸,描述他在被動的狀態下,所感受到的驚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