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緒論
引言
本書定名為《漢語語法(白話篇)》,基本設想是呼應左松超教授撰述的《漢語語法—文言篇》,但是文言與白話還是存有本質上的差異,因此不可能採取逐篇對應的方式書寫,不過在編排與書寫方面,盡量以文言版為參酌基準。
語法書籍常令讀者困擾的部分在於名詞的不一致,不僅兩岸的部分用語不同,島內的中文系與外文系的用語也差別甚大。為了釐清這些名詞,本書將在詞類劃分上,採用「詞」,如:名詞、動詞、形容詞、介詞、副詞、感嘆詞、語助詞等等。而把句子結構單位稱「語」,如:主語、謂語、定語、狀語、賓語、補語。
此外,與本書相關還有「漢語」的界定、語法的內涵、文言與白話語法的差別等等。最後,是本書整體的架構。
「漢語」的界定
本書所謂的「漢語」,泛指臺灣通稱的「國語」與中國大陸通用的「普通話」。「漢語」就是「國語」或「普通話」,三個名詞所指涉的內容,基本上是一致的,英語稱之為Mandarin Chinese或Standard Chinese,許多媒體則逕以Chinese稱之。
臺灣有「國語」與「華語」的不同稱呼源自於「對外華語教學」的理念,至今還是有人主張兩者要做區隔。在臺灣本土教室內教學或使用的稱為「國語」,教外國學生講的稱為「華語」。其實這兩種名稱的內容指涉是完全一樣的,不需要有這樣的區分。遠在還沒有「國語」的稱謂之前,早期的文獻概稱之為「漢語」,「漢語」一詞多意,是個可以各自表述的語詞。傳統的漢學家喜歡用「漢語」作為Chinese的對稱,但有人則視「漢語」為嚴肅的名詞,逕以the Sino language稱之,因此將「漢學」稱做Sinology。有名的中日戰爭,西方文獻用Sino-Japanese War。
語言學學術領域的學者多傾向於把「漢語」看成一個語族(language family),各地使用的語言或方言一概稱之為「漢語方言」。這麼說來,我們的「國語」其實只是漢語方言的一種,與吳語、粵語、閩南語、閩東語、客家語、贛語、湘語等八大方言並列,地位相同。
緒論
引言
本書定名為《漢語語法(白話篇)》,基本設想是呼應左松超教授撰述的《漢語語法—文言篇》,但是文言與白話還是存有本質上的差異,因此不可能採取逐篇對應的方式書寫,不過在編排與書寫方面,盡量以文言版為參酌基準。
語法書籍常令讀者困擾的部分在於名詞的不一致,不僅兩岸的部分用語不同,島內的中文系與外文系的用語也差別甚大。為了釐清這些名詞,本書將在詞類劃分上,採用「詞」,如:名詞、動詞、形容詞、介詞、副詞、感嘆詞、語助詞等等。而把句子結構單位稱「語」,如:主語、謂語、定語、狀語、賓語、補語。
此外,與本書相關還有「漢語」的界定、語法的內涵、文言與白話語法的差別等等。最後,是本書整體的架構。
「漢語」的界定
本書所謂的「漢語」,泛指臺灣通稱的「國語」與中國大陸通用的「普通話」。「漢語」就是「國語」或「普通話」,三個名詞所指涉的內容,基本上是一致的,英語稱之為Mandarin Chinese或Standard Chinese,許多媒體則逕以Chinese稱之。
臺灣有「國語」與「華語」的不同稱呼源自於「對外華語教學」的理念,至今還是有人主張兩者要做區隔。在臺灣本土教室內教學或使用的稱為「國語」,教外國學生講的稱為「華語」。其實這兩種名稱的內容指涉是完全一樣的,不需要有這樣的區分。遠在還沒有「國語」的稱謂之前,早期的文獻概稱之為「漢語」,「漢語」一詞多意,是個可以各自表述的語詞。傳統的漢學家喜歡用「漢語」作為Chinese的對稱,但有人則視「漢語」為嚴肅的名詞,逕以the Sino language稱之,因此將「漢學」稱做Sinology。有名的中日戰爭,西方文獻用Sino-Japanese War。
語言學學術領域的學者多傾向於把「漢語」看成一個語族(language family),各地使用的語言或方言一概稱之為「漢語方言」。這麼說來,我們的「國語」其實只是漢語方言的一種,與吳語、粵語、閩南語、閩東語、客家語、贛語、湘語等八大方言並列,地位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