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試閱

唐詩的多維視野

95特價361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第一章 論王維詩歌中理性觀照的人格特質與表現模式

第一節 前 言

王維作為盛唐的詩歌名家,其創作貢獻與歷史地位乃無庸置疑。然而,早在明代即有徐增感嘆道:「今之有才者,輒宗太白;喜格律者,輒師子美;至于摩詰,而人鮮有窺其際者,以世無學道人故也。」不僅創作範疇如此,迄今之學界,相較於李白、杜甫乃至李商隱等人之詩學內涵、生平考證、藝術呈現、人格情態等都廣受探討的研究熱況,王維所受到的注意仍是略為偏低的。其次,有關王維的研究主要是偏重在其宗教思想的闡述上,除了佛教尤為其最之外,還包括道家乃至儒釋道三教合一的情況都有精闢的發揮;至於王維詩歌中的自然書寫,以及其中的美學意涵,誠屬專家詩的另一個研究重心,若詳加檢驗,也往往被涵攝在思想範圍中成為派生論述。
  
而本文所關注的是,王維詩文作品中所呈現的「莊禪合一」、乃至儒釋道「三教合一」的現象,顯示這些分歧甚至矛盾的思想體系之所以能統合於同一個精神個體身上,卻沒有發生衝突或錯亂,其實還有著更根本的原因。一方面,這固然是因為這些思想本來就處於並存互動的狀態,彼此在詮釋發展的過程中產生挪借轉注以致互滲會通的結果,如興膳宏在討論王維詩中「無我」特性的佛教思想根源時,即特別提醒注意「無我」一詞也見於《莊子》郭象注,可以作為這類學術現象的一個例證。但是無論如何互滲會通,不同思想體系之間的挪借轉注決不會導致彼此界線泯滅乃至自我瓦解的地步,其間的差異性畢竟遠大於共通性;學術本身的問題更不能直接通往詩人本身,因此在以思想證詩的這種做法上,也不是沒有學者發現其中的問題,如漢學家李志指出:「這個心境安寧的詩人可以理解,不需要參照佛教。其他佛教詩人中的大多數人,無論是世俗的還是宗教的,都沒有這種平靜安穩。」顯然學者也承認,思想基礎並不等於心靈境界,因此不但因人而異,而且甚至沒有必然關係。是故可以說,要根本性地掌握「莊禪合一」、乃至儒釋道「三教合一」之現象的關鍵,依然是決定於創作主體本身;在詩人心靈境界或人格結構的理解詮釋上,思想背景並不是充分條件,甚至也不是必要條件。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