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篇 唐代篇(摘錄)
第四章 唐詩極盛時期的各派別
第三節 杜甫、元結
杜甫,字子美,生於睿宗先天元年(七一二),卒於代宗大曆五年(七七○),五十九歲。武則天朝的宮廷詩人杜審言,是他的祖父。當他年少時,便顯露出其不羈的天才。自敘詩云:「往者十四五,出遊翰墨場;斯文崔魏徒(原注:崔鄭州尚,魏豫州啟心),以我似班揚。七齡思即壯,開口詠鳳皇;九齡書大字,有作成一囊。性豪業嗜酒,嫉惡懷剛腸。脫落小時輩,結交皆老蒼;飲酣視八極,俗物多茫茫。」(〈壯遊〉)這是他的自畫像,嗜酒能文的少年杜甫。開元十九年二十歲這年起,漫遊吳、越,下姑蘇,渡浙江,遊剡溪。開元二十三年二十四歲,赴京師應進士不第,二十五年復漫遊齊、趙。天寶三年李白自翰林放歸,甫與白始相晤於東都洛陽,時甫年三十三歲,白已四十四歲了,次年與白同遊齊州,李邕為北海太守,曾陪宴歷下亭,甫有〈陪李北海宴歷下亭〉詩,李白與高適並有贈邕詩,當在是時。
天寶五年歸長安,至十年四十歲,進三大禮賦,玄宗奇之,命待制集賢院。十四年四十四歲,授河西尉,不拜,改右衛率府冑曹參軍。居長安十年,始則待詔集賢院,繼則冑曹參軍,皆非其志;又見當時政治腐敗,君臣淫樂,不顧民生,聚歛不已,浩然有歸隱之意。〈去矣行〉云:「野人曠蕩無靦顏,豈可久在王侯間?」遂於當年十一月初,離京師去奉先縣視妻子,而安祿山在范陽起兵叛亂亦正在此月。當他到奉先時,雖還不知道祿山叛亂,但已感到國計民生敗壞不堪,憂思懣悶,心情異常沉重,作了一首五百字的詠懷長詩,以「窮年憂黎元,歎息腸內熱」的悲憤,毫無忌諱的指責玄宗與楊貴妃在驪山華清宮的淫樂,將民脂民膏盡情揮霍,而后戚楊家兄妹,也極端的奉承淫昏的玄宗,過著豪侈的生活,因有「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榮枯咫尺異,惆悵難再述」的悲吟。而他自己的家人呢?「入門聞號咷,幼子饑已卒」。但他卻說「吾寧捨一哀,里巷亦嗚咽」,他那「窮年憂黎元」的悲憫之懷,更加了解自己兒子的命運,也就是若干人以及若干人之子的命運,詩人的悲痛在人群而不在一己,於是詩人更深一層說道:「默思失業徒,因念遠戍卒。憂端齊終南,澒洞不可掇」。(《杜少陵集詳註》卷四:〈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當詩人悲吟的時候,安祿山大兵已經深入了。安祿山於十一月九日起兵叛亂,至十二月十二日便攻下東京,為時不過三十四日。天寶十五載五月,甫自奉先往白水,依舅氏崔少府。六月又自白水往鄜州。時祿山陷潼關,玄宗山延秋門,旋決定西逃入蜀。七月,太子即位靈武,改元至德。甫遂自鄜羸服奔行在,以赴國難,不幸陷賊中。
至德二年,四月脫賊,謁肅宗於鳳翔,拜左拾遺。五月罷房琯,甫疏救之,上怒,詔三司推問,宰相張鎬救之,獲免。明年改元乾元,六月貶為華州司功。二年七月,因為關輔飢荒,遂棄官西去,先到秦州,想在西枝村置草堂未成,十月去同谷,十二月入蜀,終到了成都。這一年中,生活最為悽苦,大有遑遑無所之之感。如說「我生苦漂蕩,何時有終極」(〈別贊上人〉);又說「奈何迫物累,一歲四行役」(〈發同谷縣〉)。奔走道途之中,心情異常沉重,有時想到隔在遠方的弟弟,與十年不見的寡居妹妹(〈乾元中寓居同谷縣作歌七首〉),雖身適異鄉,而心在故土,如說「故鄉有弟妹,流落隨丘墟,成都萬事好,豈若歸吾廬。」(〈五盤〉)。當他行經飛仙閣,人馬疲勞時,忽然「歎息謂妻子,我何隨汝曹?」(〈飛仙閣〉)原來平生懷抱,一身許國,終不免拖家攜眷奔走於飢餓路上,能不令詩人悲歎?
乾元三年改元上元,甫在成都西郭外浣花溪傍,開始經營草堂,除了有人資助外(〈王十五司馬弟出郭相訪兼遺營茅屋貲〉),並向朋友們覓求花果竹樹,種植在草堂左右。草堂落成時,詩人頗感適意,喪亂以來,奔走道途,歷經飢餓艱難,總算有了自己的居處了。〈堂成〉詩云:
背郭堂成蔭白茅,緣江路熟俯青郊,榿林礙日吟風葉,籠竹和煙滴露梢;暫止飛鳥將數子,頻來語燕定新巢。旁人錯比揚雄宅,懶惰無心作解嘲。這年詩人已經四十九歲了。當他五十一歲時,即肅宗寶應元年,七月為送西川節度使嚴武還朝,到了綿州。適值劍南兵馬使徐知道叛亂,未便即回成都,因入梓州。八月徐知道為其將李忠原所殺,劍南雖已平定,可是詩人又決定在梓州住下了,並將妻子也接到梓州。有說在梓州是依高適,可是沒有證據。(仇兆鰲《杜工部年譜》)當他避徐知道亂在梓州時,非常懸念他的草堂,〈相從行贈嚴二別駕〉詩云:「我行入東川,十步一回首,成都亂罷氣蕭索,浣花草堂亦何有?」惟恐辛苦經營的草堂,被亂兵所毀。詩人在草堂居住的時日,也不過一年多,本有「卜宅從茲老」的意念,卻未能如願。後來還令他兄弟回草堂去看看,並囑咐道:「鵝鴨宜長數,柴荊莫浪開,東林竹影薄,臘月更須栽」。(〈舍弟占歸草堂檢校聊示此詩〉)
明年,廣德元年,召補京兆功曹,不赴。早年志在「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奉贈韋左丞丈〉),而今則「蒼茫風塵際,蹭蹬騏驎老」(〈奉贈射洪李四丈〉),區區一京兆府掾屬,在他已毫無意義了。二年,嚴武再鎮蜀,他於晚春時回到成都,六月武表他為節度參謀檢校工部員外郎,賜緋玉帶。可是也只作了半年官,第二年永泰元年正月,便辭了節度使幕府,再回到浣花草堂。有一首〈莫相疑行〉可以看出當時的心情:
男兒生無所成頭皓白,牙齒欲落真可惜。憶獻三賦蓬萊宮,自怪一日聲烜赫;集賢學士如堵牆,觀我落筆中書堂。往時文采動人主,此日飢寒趨路旁。晚將末契託年少,當面輸心背面笑。寄謝悠悠世上兒,不爭好惡莫相疑。
同年四月嚴武死了,五月甫遂離成都南下,經戎州、渝州、忠州到雲安暫住,明年大曆元年春,自雲安到夔州,三年,去夔出峽,經江陵、公安而至岳州,四年,由岳州到潭州,五年夏,避臧玠亂,由潭州到衡州,欲入郴州依舅氏崔偉,因至耒陽。秋,扁舟下荊楚,竟以寓卒,旅殯岳陽。(《舊唐書》本傳謂「永泰二年,啗牛肉白酒,一夕而卒於耒陽」;《新唐書》謂:「(耒陽)令嘗饋牛炙白酒,大醉,一夕卒」;唐人詩亦有謂甫死於耒陽者。今從元稹所作墓誌銘。)按:唐代科舉重進士,杜甫竟不能以此作為進身之階,年已四十,猶上三大禮賦,次年又應試文章,纔得參列選序。四十六歲拜左拾遺,雖品級甚低,猶是天子近侍之臣。(〈憶昔〉詩曾云:「我昔近侍叨奉引。」)此官之得,可能由於布衣交房琯的關係。後來之貶為華州司功,也由於坐房琯之黨的關係。錢謙益箋杜之〈洗兵馬〉云:
公之自拾遺移官,以上疏救房琯也。琯夙負重名,馳驅奉冊,肅宗以其為上皇建議,諸子悉領大藩,心忌而惡之。乾元元年六月,下詔貶琯,并及劉秩、嚴武等,以琯黨也。《舊書》甫本傳云:「房琯布衣時與甫善,琯罷相,甫上言琯不宜罷,肅宗怒,貶琯為刺史,出甫為華州司功參軍。」按:《杜集》有至德二載六月〈奉謝口敕放三司推問狀〉,蓋琯罷相時,公抗疏論救,詔三司推問,以張鎬救,敕放就列,至次年六月,復與琯俱貶也;然而詔書不及者,以官卑耳。(《錢注杜詩》卷二)
潘耒因為鄙薄錢之為人,力斥錢說,以甫之貶官,「不知坐何事,今言其坐琯黨,亦臆度之辭耳。」(《遂初堂書杜詩錢箋後洗兵馬箋》)浦起龍《讀杜心解》則以為「杜之謫,自因琯黨,事蹟本明明白白」。今按:謙益以〈洗兵馬〉詩為刺肅宗不能盡子道,且不能信任父之賢臣,此說固未可信;然涉及甫坐琯黨,則非無依據。《舊唐書》卷一一一〈房琯傳〉乾元元年六月罷房琯詔云:「又與前國子祭酒劉秩、前京兆少尹嚴武等潛為交結,輕肆言談,有朋黨不公之名,違臣子奉上之體。何以儀刑王國,訓導儲闈?」又云:「朕自臨御寰區,薦延多士,常思聿求賢哲,共致雍熙。深嫉比周之徒,虛偽成俗。今茲所遣,實屬其辜。猶以琯等妄自標持,假延浮稱,雖周行具悉,恐流俗多疑,所以事必縷言,蓋欲人知不濫。凡百卿士,宜悉朕懷。」當至德二載罷房琯宰相時,並沒有這次貶琯官之嚴重,制文再三說明,好像朝廷非常屈抑,非「縷言」之不足以見信於「凡百卿士」似的,足見肅宗及其左右嫉琯之深,必欲去之、毀其人望而後快。琯之罪名既係交結朋黨,則同被貶斥的必不止劉秩、嚴武,而因官卑不見於制書的也必不止杜甫一人。杜甫既坐琯黨而貶,那他當年之所以得拾遺又可想而知了。這次給杜甫的打擊是大的,使他不由得發出「豈無濟時策,終竟畏羅罟」的感慨。(〈遣興〉五首)故當兩京收復,上皇回京,天下漸趨安定的時候,遂西去成都,求田問舍的將自家安頓下來。後來入嚴武幕府,嚴也很尊敬他,這未必由於他與嚴有世舊的關係,恐怕還是昔年政治的關係。嚴武鎮蜀,「肆志逞欲,恣行猛政」,「蜀土頗饒珍產,武窮極奢靡,賞賜無度,或由一言賞至百萬。蜀方閭里以徵歛殆至匱竭。」(《舊唐書‧嚴武傳》)如此酷烈,而甫之〈八哀〉詩,「至比之為諸葛、文翁,不免譽浮其實。」(〈八哀〉詩仇兆鰲注語)雖然,於此卻可見兩人關係之深切,所以嚴武一死,甫遂即離蜀,走向旅途,而有「飄飄何所似,天地一沙鷗」之感了。至於房琯的政治群,究竟有些什麼人,歷史上並不明確,想來也不過多引用幾個正人,他主政的時間短,又在大亂時期,自然不能同後來的朋黨比,但至少我們明白了我們偉大的詩人與當時政治群的關係。
杜甫死後四十餘年,元稹為之作墓誌銘,兼論其詩,以為詩「至於子美,蓋所謂上薄《風》、《騷》,下該沈、宋,言奪蘇、李,氣吞曹、劉,掩顏、謝之孤高,雜徐、庾之流麗,盡得古今之體勢,而兼人人之所獨專矣。使仲尼考鍛其旨要,尚不知貴其多乎哉!苟以為能所不能,無可無不可,則詩人以來未有如子美者。」《舊唐書》本傳悉錄此文,並謂「自後屬文者,以稹論為是」。《新唐書》本傳雖未將稹論錄入,但其贊語亦略同,可互相闡發。如云:「唐興,詩人承陳、隋風流,浮靡相矜,至宋之問、沈佺期等,研揣聲音,浮切不差,而號『律詩』,競相沿襲。逮開元間,稍裁以雅正;然恃華者質反,好麗者壯違,人得一概,皆自名所長。至甫,渾涵汪茫,千彙萬狀,兼古今而有之;他人不足,甫乃厭餘,殘膏賸馥,沾丐後人多矣,故元稹謂:『詩人以來,未有如子美者。』甫又善陳時事,律切精深,至千言不少衰,世號『詩史』。」他們都是依據歷史的觀點,證明杜甫的偉大,但他們所注意的,未免偏於體勢方面。要知杜甫之所以偉大,是由於他所承受的儒家思想的傳統,在他詩篇中所流露出的,無往不是「己飢己溺」的精神,仁者的懷抱。他自己也說「窮年憂黎元,歎息腸內熱」(〈自京赴奉先縣詠懷〉),是此熱情,才能勇猛的
第四章 唐詩極盛時期的各派別
第三節 杜甫、元結
杜甫,字子美,生於睿宗先天元年(七一二),卒於代宗大曆五年(七七○),五十九歲。武則天朝的宮廷詩人杜審言,是他的祖父。當他年少時,便顯露出其不羈的天才。自敘詩云:「往者十四五,出遊翰墨場;斯文崔魏徒(原注:崔鄭州尚,魏豫州啟心),以我似班揚。七齡思即壯,開口詠鳳皇;九齡書大字,有作成一囊。性豪業嗜酒,嫉惡懷剛腸。脫落小時輩,結交皆老蒼;飲酣視八極,俗物多茫茫。」(〈壯遊〉)這是他的自畫像,嗜酒能文的少年杜甫。開元十九年二十歲這年起,漫遊吳、越,下姑蘇,渡浙江,遊剡溪。開元二十三年二十四歲,赴京師應進士不第,二十五年復漫遊齊、趙。天寶三年李白自翰林放歸,甫與白始相晤於東都洛陽,時甫年三十三歲,白已四十四歲了,次年與白同遊齊州,李邕為北海太守,曾陪宴歷下亭,甫有〈陪李北海宴歷下亭〉詩,李白與高適並有贈邕詩,當在是時。
天寶五年歸長安,至十年四十歲,進三大禮賦,玄宗奇之,命待制集賢院。十四年四十四歲,授河西尉,不拜,改右衛率府冑曹參軍。居長安十年,始則待詔集賢院,繼則冑曹參軍,皆非其志;又見當時政治腐敗,君臣淫樂,不顧民生,聚歛不已,浩然有歸隱之意。〈去矣行〉云:「野人曠蕩無靦顏,豈可久在王侯間?」遂於當年十一月初,離京師去奉先縣視妻子,而安祿山在范陽起兵叛亂亦正在此月。當他到奉先時,雖還不知道祿山叛亂,但已感到國計民生敗壞不堪,憂思懣悶,心情異常沉重,作了一首五百字的詠懷長詩,以「窮年憂黎元,歎息腸內熱」的悲憤,毫無忌諱的指責玄宗與楊貴妃在驪山華清宮的淫樂,將民脂民膏盡情揮霍,而后戚楊家兄妹,也極端的奉承淫昏的玄宗,過著豪侈的生活,因有「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榮枯咫尺異,惆悵難再述」的悲吟。而他自己的家人呢?「入門聞號咷,幼子饑已卒」。但他卻說「吾寧捨一哀,里巷亦嗚咽」,他那「窮年憂黎元」的悲憫之懷,更加了解自己兒子的命運,也就是若干人以及若干人之子的命運,詩人的悲痛在人群而不在一己,於是詩人更深一層說道:「默思失業徒,因念遠戍卒。憂端齊終南,澒洞不可掇」。(《杜少陵集詳註》卷四:〈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當詩人悲吟的時候,安祿山大兵已經深入了。安祿山於十一月九日起兵叛亂,至十二月十二日便攻下東京,為時不過三十四日。天寶十五載五月,甫自奉先往白水,依舅氏崔少府。六月又自白水往鄜州。時祿山陷潼關,玄宗山延秋門,旋決定西逃入蜀。七月,太子即位靈武,改元至德。甫遂自鄜羸服奔行在,以赴國難,不幸陷賊中。
至德二年,四月脫賊,謁肅宗於鳳翔,拜左拾遺。五月罷房琯,甫疏救之,上怒,詔三司推問,宰相張鎬救之,獲免。明年改元乾元,六月貶為華州司功。二年七月,因為關輔飢荒,遂棄官西去,先到秦州,想在西枝村置草堂未成,十月去同谷,十二月入蜀,終到了成都。這一年中,生活最為悽苦,大有遑遑無所之之感。如說「我生苦漂蕩,何時有終極」(〈別贊上人〉);又說「奈何迫物累,一歲四行役」(〈發同谷縣〉)。奔走道途之中,心情異常沉重,有時想到隔在遠方的弟弟,與十年不見的寡居妹妹(〈乾元中寓居同谷縣作歌七首〉),雖身適異鄉,而心在故土,如說「故鄉有弟妹,流落隨丘墟,成都萬事好,豈若歸吾廬。」(〈五盤〉)。當他行經飛仙閣,人馬疲勞時,忽然「歎息謂妻子,我何隨汝曹?」(〈飛仙閣〉)原來平生懷抱,一身許國,終不免拖家攜眷奔走於飢餓路上,能不令詩人悲歎?
乾元三年改元上元,甫在成都西郭外浣花溪傍,開始經營草堂,除了有人資助外(〈王十五司馬弟出郭相訪兼遺營茅屋貲〉),並向朋友們覓求花果竹樹,種植在草堂左右。草堂落成時,詩人頗感適意,喪亂以來,奔走道途,歷經飢餓艱難,總算有了自己的居處了。〈堂成〉詩云:
背郭堂成蔭白茅,緣江路熟俯青郊,榿林礙日吟風葉,籠竹和煙滴露梢;暫止飛鳥將數子,頻來語燕定新巢。旁人錯比揚雄宅,懶惰無心作解嘲。這年詩人已經四十九歲了。當他五十一歲時,即肅宗寶應元年,七月為送西川節度使嚴武還朝,到了綿州。適值劍南兵馬使徐知道叛亂,未便即回成都,因入梓州。八月徐知道為其將李忠原所殺,劍南雖已平定,可是詩人又決定在梓州住下了,並將妻子也接到梓州。有說在梓州是依高適,可是沒有證據。(仇兆鰲《杜工部年譜》)當他避徐知道亂在梓州時,非常懸念他的草堂,〈相從行贈嚴二別駕〉詩云:「我行入東川,十步一回首,成都亂罷氣蕭索,浣花草堂亦何有?」惟恐辛苦經營的草堂,被亂兵所毀。詩人在草堂居住的時日,也不過一年多,本有「卜宅從茲老」的意念,卻未能如願。後來還令他兄弟回草堂去看看,並囑咐道:「鵝鴨宜長數,柴荊莫浪開,東林竹影薄,臘月更須栽」。(〈舍弟占歸草堂檢校聊示此詩〉)
明年,廣德元年,召補京兆功曹,不赴。早年志在「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奉贈韋左丞丈〉),而今則「蒼茫風塵際,蹭蹬騏驎老」(〈奉贈射洪李四丈〉),區區一京兆府掾屬,在他已毫無意義了。二年,嚴武再鎮蜀,他於晚春時回到成都,六月武表他為節度參謀檢校工部員外郎,賜緋玉帶。可是也只作了半年官,第二年永泰元年正月,便辭了節度使幕府,再回到浣花草堂。有一首〈莫相疑行〉可以看出當時的心情:
男兒生無所成頭皓白,牙齒欲落真可惜。憶獻三賦蓬萊宮,自怪一日聲烜赫;集賢學士如堵牆,觀我落筆中書堂。往時文采動人主,此日飢寒趨路旁。晚將末契託年少,當面輸心背面笑。寄謝悠悠世上兒,不爭好惡莫相疑。
同年四月嚴武死了,五月甫遂離成都南下,經戎州、渝州、忠州到雲安暫住,明年大曆元年春,自雲安到夔州,三年,去夔出峽,經江陵、公安而至岳州,四年,由岳州到潭州,五年夏,避臧玠亂,由潭州到衡州,欲入郴州依舅氏崔偉,因至耒陽。秋,扁舟下荊楚,竟以寓卒,旅殯岳陽。(《舊唐書》本傳謂「永泰二年,啗牛肉白酒,一夕而卒於耒陽」;《新唐書》謂:「(耒陽)令嘗饋牛炙白酒,大醉,一夕卒」;唐人詩亦有謂甫死於耒陽者。今從元稹所作墓誌銘。)按:唐代科舉重進士,杜甫竟不能以此作為進身之階,年已四十,猶上三大禮賦,次年又應試文章,纔得參列選序。四十六歲拜左拾遺,雖品級甚低,猶是天子近侍之臣。(〈憶昔〉詩曾云:「我昔近侍叨奉引。」)此官之得,可能由於布衣交房琯的關係。後來之貶為華州司功,也由於坐房琯之黨的關係。錢謙益箋杜之〈洗兵馬〉云:
公之自拾遺移官,以上疏救房琯也。琯夙負重名,馳驅奉冊,肅宗以其為上皇建議,諸子悉領大藩,心忌而惡之。乾元元年六月,下詔貶琯,并及劉秩、嚴武等,以琯黨也。《舊書》甫本傳云:「房琯布衣時與甫善,琯罷相,甫上言琯不宜罷,肅宗怒,貶琯為刺史,出甫為華州司功參軍。」按:《杜集》有至德二載六月〈奉謝口敕放三司推問狀〉,蓋琯罷相時,公抗疏論救,詔三司推問,以張鎬救,敕放就列,至次年六月,復與琯俱貶也;然而詔書不及者,以官卑耳。(《錢注杜詩》卷二)
潘耒因為鄙薄錢之為人,力斥錢說,以甫之貶官,「不知坐何事,今言其坐琯黨,亦臆度之辭耳。」(《遂初堂書杜詩錢箋後洗兵馬箋》)浦起龍《讀杜心解》則以為「杜之謫,自因琯黨,事蹟本明明白白」。今按:謙益以〈洗兵馬〉詩為刺肅宗不能盡子道,且不能信任父之賢臣,此說固未可信;然涉及甫坐琯黨,則非無依據。《舊唐書》卷一一一〈房琯傳〉乾元元年六月罷房琯詔云:「又與前國子祭酒劉秩、前京兆少尹嚴武等潛為交結,輕肆言談,有朋黨不公之名,違臣子奉上之體。何以儀刑王國,訓導儲闈?」又云:「朕自臨御寰區,薦延多士,常思聿求賢哲,共致雍熙。深嫉比周之徒,虛偽成俗。今茲所遣,實屬其辜。猶以琯等妄自標持,假延浮稱,雖周行具悉,恐流俗多疑,所以事必縷言,蓋欲人知不濫。凡百卿士,宜悉朕懷。」當至德二載罷房琯宰相時,並沒有這次貶琯官之嚴重,制文再三說明,好像朝廷非常屈抑,非「縷言」之不足以見信於「凡百卿士」似的,足見肅宗及其左右嫉琯之深,必欲去之、毀其人望而後快。琯之罪名既係交結朋黨,則同被貶斥的必不止劉秩、嚴武,而因官卑不見於制書的也必不止杜甫一人。杜甫既坐琯黨而貶,那他當年之所以得拾遺又可想而知了。這次給杜甫的打擊是大的,使他不由得發出「豈無濟時策,終竟畏羅罟」的感慨。(〈遣興〉五首)故當兩京收復,上皇回京,天下漸趨安定的時候,遂西去成都,求田問舍的將自家安頓下來。後來入嚴武幕府,嚴也很尊敬他,這未必由於他與嚴有世舊的關係,恐怕還是昔年政治的關係。嚴武鎮蜀,「肆志逞欲,恣行猛政」,「蜀土頗饒珍產,武窮極奢靡,賞賜無度,或由一言賞至百萬。蜀方閭里以徵歛殆至匱竭。」(《舊唐書‧嚴武傳》)如此酷烈,而甫之〈八哀〉詩,「至比之為諸葛、文翁,不免譽浮其實。」(〈八哀〉詩仇兆鰲注語)雖然,於此卻可見兩人關係之深切,所以嚴武一死,甫遂即離蜀,走向旅途,而有「飄飄何所似,天地一沙鷗」之感了。至於房琯的政治群,究竟有些什麼人,歷史上並不明確,想來也不過多引用幾個正人,他主政的時間短,又在大亂時期,自然不能同後來的朋黨比,但至少我們明白了我們偉大的詩人與當時政治群的關係。
杜甫死後四十餘年,元稹為之作墓誌銘,兼論其詩,以為詩「至於子美,蓋所謂上薄《風》、《騷》,下該沈、宋,言奪蘇、李,氣吞曹、劉,掩顏、謝之孤高,雜徐、庾之流麗,盡得古今之體勢,而兼人人之所獨專矣。使仲尼考鍛其旨要,尚不知貴其多乎哉!苟以為能所不能,無可無不可,則詩人以來未有如子美者。」《舊唐書》本傳悉錄此文,並謂「自後屬文者,以稹論為是」。《新唐書》本傳雖未將稹論錄入,但其贊語亦略同,可互相闡發。如云:「唐興,詩人承陳、隋風流,浮靡相矜,至宋之問、沈佺期等,研揣聲音,浮切不差,而號『律詩』,競相沿襲。逮開元間,稍裁以雅正;然恃華者質反,好麗者壯違,人得一概,皆自名所長。至甫,渾涵汪茫,千彙萬狀,兼古今而有之;他人不足,甫乃厭餘,殘膏賸馥,沾丐後人多矣,故元稹謂:『詩人以來,未有如子美者。』甫又善陳時事,律切精深,至千言不少衰,世號『詩史』。」他們都是依據歷史的觀點,證明杜甫的偉大,但他們所注意的,未免偏於體勢方面。要知杜甫之所以偉大,是由於他所承受的儒家思想的傳統,在他詩篇中所流露出的,無往不是「己飢己溺」的精神,仁者的懷抱。他自己也說「窮年憂黎元,歎息腸內熱」(〈自京赴奉先縣詠懷〉),是此熱情,才能勇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