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試閱

內文節選一
我的大法師病人

這是一個真實的案例,請坐好坐穩,慢慢聽著喔。

在醫院的工作中,最令我不喜歡的就是「照會」了。照會就是某科的病人於住院中,因為病情需要,而邀請另一科的醫師前來會診。譬如說:外科醫師照會內科醫師前來看病人的糖尿病問題。

照會的工作大多由年輕醫師負責,原因無它:老奶奶、老爺爺級的醫師在醫院跑來跑去有礙瞻觀。

所以我很少須要去看照會的。

但是,那天看了一個讓人百思不解的懸案喔!

因為住院醫師寫的照會單不清不楚,我決定直接到床邊問診。但是大概心中有個譜:青少年、有幻聽幻視、三個月了。

我心想:大概是精神疾病,只是要區分是否是因感染或是其他因素引起的。(有明顯病因的精神病,傳統上稱為器質性精神病;如:腦炎引起的。反之,找不到病因的,稱為功能性的;如:精神分裂病。)

然而,這位青少年的病史卻是讓人毛骨悚然。他在數個月前開始出現幻覺,有時會與幻覺談話,甚至是讓幻覺中的”人” 先下樓,要禮讓的喔。有時,他會告訴驚訝的家人,往生的先輩愣愣的枯坐在一旁,而且還生動的描述著他們的衣著。

“這是我們最不懂的地方” 父親說,”那些家人他都沒見過,但是講的都對阿。”

精神科醫師不是被嚇大的。青少年是有幻聽及視幻覺,至於前人長相的描述,他可能看過照片阿。是嗎?

但是,父親接著說:”有一天孩子說~ 曾祖父換衣服了!!我們百思不解,後來才發現是,堂兄有去燒新的衣服給他老人家。”

而且,住院期間,父親聽了廟宇友人的建議,在床邊給孩子唸心經。根據父親的說法,孩子當下立即大力掙扎,不斷撞頭,要求父親停止念經。

“那你現在試試給我看好嗎?”我請求父親再表演一次。

他試了好一會,都沒有動靜。

“他現在做24小時腦波,頭上包了紗布,可能心經穿不過去吧?” 父親歪著頭猜測。
….

我當然還是認為是精神疾病,但是我也有不放心的地方,把這個個案拿到科裡討論。

同事鐵齒黃醫師靜靜聽完我的精采呈述後,慢慢的說;大貓醫師,我也認為是精神病也。因為阿,他都沒有倒過身體來爬樓梯的阿。

人體還是有他的局限的,要完全效法大法師情節,要有練過喔。


內文節選二
親愛的兒子們
自從兒子開酒吧的事曝光,我儼然成了現代好媽媽當如事的表率。

當媽媽的問我如何做到如此開明、豁達、無為而治的境界;當子女的問我如何說服她們父母成為這款家長。

其實我是有心無力、鞭長莫及。

兒子上了大學,搬了出去,我們的溝通變為某種羅生門事件。

打手機過去,對方小聲的說:
「媽,我在上課/ 聽演講/ 圖書館/ 討論功課…,再打給你喔。」

反正一聽就知道不是他們在白天會做的事,根本就是睜眼說瞎話!
歐巴桑我摸摸鼻子,乖乖掛上電話。
過了一會,歐巴桑不死心,再打一次。這次轉到留言信箱。被拒絕掉了。

晚上,再撥一次。
「媽,我在討論功課/ 圖書館/ 聽演講/ 補課…,再聊喔!」又來了,忘了早上用過同樣的台詞。

老天賜於孩子們看透世界、卻不記恨的圓融智慧。小時候,我教大兒子騎腳踏車,因為個性急,常常不耐煩的催促著。但是,當兒子教我騎車時,卻是鼓勵不斷,絕無重話。他說,「我知道學騎車的可怕,媽媽慢慢來。」小小年紀就會同理老人家,讓人汗顏。

二兒子是個溫和的人(相對而言,哈哈)。兩歲開始,去冰箱拿心愛的麥香紅茶時,都會不吝嗇的多拿一盒給哥哥。
時光流轉,讓當年沒有心機、天真無邪的孩子都成為心事重重的年輕人了。
我開始學著尊敬他們的選擇,更多的時候學著要上道。

去他們家時要先約時間,到了樓下要再打電話確認,絕不能有「意外的驚喜」。學著對「我要去政大/ 交大/ 清大讀研究所」、「我不覺得讀研究所有意義」、「我知道我在做甚麼,你不要擔心」…「我要開酒吧」、「我要買公路車環島」、「我的Nikon要升級」、「我可能會暑修/ 補考」、「我這次考國考只是試水溫」…,諸如此類的話,不要有太多的情緒。

有時生他們的氣,我就想想當年的一段對話。
一天,我從醫院興沖沖回家,告訴兒子,我的小病人說我聲音好溫柔喔。
「兒子,你看看,病人還問我是不是在家,也是這麼溫柔喔。」
兒子沒好氣的說:「你告訴他,因為他有付錢啊!」

對啊,孩子是我們這輩子最甜蜜的債。
甘願做,也甘願受的一生事業。

後記: 大兒子的回應: Thanks, Mom, for your tolerance and care. Sorry for my confusing habits as well as my inaccessibility sometimes. I love you, Mom, do take care and be safe!

內文節選三
罪惡感
孩子們總是有著過人的智慧及觀察力的。
門診的國中小傢伙說的頭頭是道:「我的內心知道我是錯了,但是我就是沒有辦法要求自己跨出那一步。我就是做不到。」
「做不到會怎樣?」我問。
他張大了眼睛瞪了我一下,只差沒脫口說出『白痴、豬頭』之類的名詞。
「當然是很難過阿。ㄟ醫生,我是有良知的ㄟ,我沒進步媽媽會難過阿。我不想讓她失望。」
「那要不要努力想想你做不到的困難?」
小傢伙又瞪了我一眼,不耐煩的說:「我想過了,我的罪惡感還沒有大到可以強迫自己做改變。」
真是理不直,氣卻很壯。
相形之下,我們大人世界成天掛在嘴上的:「只要有心,一定成功」,卻完全沒有把深沉、陰暗的潛意識中的「阻抗」考量進去。
人,為甚麼一定要改變?
為甚麼一定要成功?
為甚麼一定要愈來愈好?
在這樣陰雨的秋天清晨,開始懷念起巴里島的「發呆亭」。

內文節選四
敗類!!
今天上午的門診,一位亞斯伯格孩子把他的心血之作和給我分享。
我把他寫的密密麻麻的紙從左邊看到右邊,再倒過來看,依然看不出一個所以然來。
「醫生阿姨,你看!」他指著第一個欄位, 「這是第一種敗類,體育不好的敗類。」
哈!原來這小子把全班同學分為各種敗類;其中1號、8 號及15號,體育不及格,是體育敗類。
他班上數學敗類比較多;我初估,約有15位男女數學小敗類。
我這就忍不住想到我服務的醫院的遊戲規則。
這家醫院以管理良善名聞中外。在這裡服務的醫師的薪資是浮動的,有點像外匯市場的機制。我們每個月初打開信箱看薪水,心情起落不輸樂透開獎時,彩券行門口張大嘴巴、眼中泛著夾雜貪焚、焦慮、期盼等複雜情緒的目光,專心等待開獎的群眾。
我們醫院把醫師的薪資分為三部分:臨床服務、研究論文及工作年資。採用點數的方式打分數,進而結算每位醫師的薪資。
遊戲規則真是講的真是好像是一清二楚、卻又有點不明不白、不公不義的,對嗎?
因著這位聰明的亞斯伯格,我建議我們的積分算法方式可以再細分為:

l 臨床服務
門診敗類:每次門診就診人數低於10位的醫師
住院敗類:住院病人數掛零的醫師

l 研究論文
研究敗類:只有國科會及國衛院贊助的研究計畫不列入此類;其餘研究計畫依部門種類分為:衛生署敗類、藥廠敗類。

論文敗類:又分為SCI敗類(論文SCI的 Impact Factor 低於1.0者),篇數敗類(每年少於5篇論文者)。

l 工作年資(這個最傷人…,嘖嘖):為顧及自己利益,我特別細心規劃一番,此項應可再分為中年敗類(45~ 50歲)、中老年敗類(51~ 59歲)及老年敗類(60歲以上)。
遊戲規則是不是清楚多了,各位敗類?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