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味道(節錄)
養樂多媽媽∣那些美好,靜靜發酵
生平第一次喝養樂多,還是胖胖玻璃瓶的草創初期,瓶身有晶瑩剔透的清涼水珠,瓶口用圓形硬紙片封住,罩一層透明塑膠紙,再用細細的紅色膠帶環繞瓶口一圈。養樂多媽媽騎著腳踏車,把手兩邊掛著中型的白色皮質紅白綠標章袋子,後座還載了一口大袋子,那些可愛的胖胖玻璃瓶,在袋子裡面發出細微的撞擊聲,好像精神抖擻的小兵部隊。
我站在籬笆門前迎接養樂多媽媽,從她手上接過沁涼的玻璃瓶,看她嫻熟撕去瓶口紅色膠帶,用一根細針挑開硬紙片,我雙手捧著養樂多玻璃瓶,邊喝邊往後仰,恰好的甜味與幸福感,連玻璃瓶口都舔得乾乾淨淨,絲毫不浪費。
那時沒有二十四小時營業的便利超商,想喝養樂多,只能倚賴養樂多媽媽,沒別的方法。
養樂多媽媽總是穿著淺色夾克外套,戴著天使般的小圓帽,還有潔淨的白手套,賣力踩著腳踏車,穿梭大街小巷,按門鈴,遞上玻璃瓶養樂多,月結收帳,經年累月,風雨無阻,把精神抖擻的酵母菌送進全家人的肚子裡。那時我還不識酵母菌,只想著細菌居然也有好東西,做成這般美味的飲料,要不是大人規定一天一罐,真想把全家的配額都喝光。
每天早上來按門鈴的養樂多媽媽就住在同一條巷子,習慣她的裝扮之後,傍晚看她換回日常衣衫,竟覺生分,只好低頭走過,不敢打招呼,直到隔天見她重新換回制服,送來當天份的養樂多,才又熱絡招呼。當年的小孩心態,實在很彆扭。
我們家訂了好多年養樂多,從玻璃瓶喝到塑膠瓶,有時候也喝「滋愛」,或鋁箔包的柳橙汁與咖啡牛奶。小學時期,曾經出現大罐玻璃瓶裝的競爭對手「愛如蜜」,同樣色澤,類似滋味,聽說也是酵母菌飲品,但是養樂多媽媽的地位不同,實在難以背叛。
塑膠空瓶都洗淨之後可以拿來做勞作,瓶身挖洞,牽一條棉線,做成克難式聽筒,或用膠水黏起來,變成各種玩偶。
畢業之後,開始上班,養樂多也陸續出現在超商便利店的冷藏貨架上。交易變得冷淡,結帳靠條碼,沒有養樂多媽媽的噓寒問暖,好似少了情感的溫度與味道。直到某天,在辦公大樓電梯間,又一次看到養樂多媽媽的身影,仍舊穿著淺色夾克,天使般的小圓帽,胳臂掛著一只沉甸甸的皮袋子,袋子正面是兒時熟識的紅白綠標章。忍不住湊過去,瞧見袋子裡的橙色塑膠瓶身與紅色鋁箔封口,彷彿看見自己的童年探出頭,在養樂多媽媽的臂膀,找到一處安心泊岸的港灣,正在跟青春不再的自己招手。
「想喝嗎?要不要訂?」陌生的養樂多媽媽,笑得很溫暖,好似那位住在同一條巷子的養樂多媽媽,時間立即倒轉,回到那個玻璃瓶養樂多的前世。
從此之後,只要是上班日,辦公桌就出現一罐養樂多,直到離職,離開那棟大樓,養樂多媽媽拿著月結單來告別,母親一樣的口氣,一直叮嚀,要加油喔!
記憶如同酵母菌,隱隱約約,流過歲月的河,那些美好,靜靜發酵,成為勇氣與養分。
我周遭的朋友,幾乎都不記得玻璃瓶養樂多了,甚至不記得養樂多媽媽。某個黃昏,行經台北永康街一處賣舊貨的昭和町市集,發現一個叫價八百元的養樂多玻璃瓶,胖胖的,矮矮的,厚實的玻璃,紅色字體,瓶身還是很硬朗,沒有歲月風霜。
我沒有帶走老闆口中的古董玻璃瓶,隔了幾天,思念萬分,再走一次昭和町,老闆說,賣掉了。我心想,這樣也好,畢竟這個城市,還有人跟我一樣,思念著養樂多玻璃瓶啊!
家裡倒是還留著當年養樂多媽媽逢年過節贈送的小玻璃杯,那時候的交易是長久而了不起的緣分,不管是小玻璃杯還是養樂多,都有故事。而今我依然習慣跟菜市場的養樂多媽媽買養樂多,好多人都成為養樂多阿嬤了,還是一樣的噓寒問暖,一樣的裝扮。看著她們對自家產品的自信與驕傲感,幾度忍不住問她們,還要不要生產玻璃瓶啊?當作紀念也好啊!她們睜大眼睛,然後哈哈大笑,「妳是老主顧喔,還記得玻璃瓶啊!」
是啊,我是老主顧,斷奶之後就開始喝養樂多的老主顧啊!甚至一路依賴養樂多媽媽,成為此生戒不掉的癮,應該是酵母菌默默長成體內的念舊蟲在作祟呢!
第三章・身影(節錄)
軟片│偷一張底片,全家歡呼
軟片,底片,膠卷,菲林……
已經是消失很久的東西了,再怎麼說,那也曾經是倚賴經年的時髦玩意,銷聲匿跡根本不是一瞬間無情的訣別,而是漸漸疏遠,漸漸漸漸,不著痕跡,就不見了。最後一次把圓桶狀的底片從外包裝紙盒抽離,卡進相機凹槽,小心抽出膠卷,插入另一側滾輪,蓋好,確認捲片的聲音,試拍一張,如此戰戰兢兢的儀式,是多久以前的事呢?
拍照就該有底片,天經地義的嘛,沒想到消失得如此徹底。雖然也稱「軟」片,可也是「硬」了百來年。古時照相機剛出現,有守舊人士聲稱照相是巫術,快門一閃,魂魄就被抓進底片裡,關起來,被拍的人從此失魂落魄,這傳說把攝影師當成攝魂的巫師。但話說回來,藥水洗過的底片其實也陰森森的,人物瞳孔翻白眼,看起來頗靈異。但也有浪漫的聯想,老電影反覆出現情人在沖洗照片的暗房裡調情的戲碼,曖昧又煽情。在攝影數位化之後,軟片的地位被架空,各種尺寸與儲存格式的小記憶卡,取代圓桶狀的硬殼底片,改革來得匆促,新科技是吞噬舊日美好的洪水猛獸,幾年前忍不住在大賣場瘋狂清倉時,搶購一堆特價軟片,有了數位相機之後,那些特價品漸漸變成白頭宮女,連帶暗房沖洗的浪漫戲碼也成為絕響,實在很無趣。
想起高中畢業旅行,百般央求,才得到父親允諾,可以帶一台手動對焦相機,底片是二十四張的老款,合影的同學一旦閉眼或晃動,一群人卯起來斥責,「浪費底片啊!」
沖洗照片,猶如樂透開獎,手抖晃動或切了風景裡的寶塔一角,或是最旁的同學被裁去半邊臉,也是補救不了,最慘的就是整捲底片曝光的慘劇。那時的人生過得如何謹慎拮据,餘下一兩張也捨不得浪費,邀來全家盛裝打扮坐在客廳拍全家福,為了多「偷」幾張,忐忑按快門,掐一聲,全家歡呼,再來,又掐一聲,全體鼓掌。偷了兩張,合計二十六張收尾,生命好似富足不少。
最風光的時候,有柯達、櫻花、富士三種品牌打得火熱無比,櫻花後來改名柯尼卡,李立群一口流利的「他傻瓜,你聰明」廣告詞,喊得愜意爽快無比。後來二十四張老款退位,三十六張竄起,感光度不同,陰天晴天各有選擇,也有擅長人物、風景,或紅色特別鮮豔、綠色特別銳利的派別。出國旅遊起碼要來個半打,還有傳聞底片通過X光機檢查就會全毀,幾度發現阿嬸阿叔抱著底片,跟海關人員爭得面紅耳赤,拚命一樣。照片沖洗也是門複雜的生意,有一陣子流行圓弧狀切邊,也有布面取代光面的潮流,3X5被4X6打入冷宮,集點可送放大加洗5X7券。沖洗後的底片裝在長條狀的透明塑膠紙匣裡,想加洗,也只能跑去沖洗店,打開櫃台燈箱,色筆一張一張勾選,下一次再加洗,就拿棉花沾酒精擦去舊字跡,重新勾選。剛沖洗好的照片有溫度,握在手裡像剛出爐的機密要件,總是擠在店裡就迫不及待尖叫評賞。舊時代出遊的記憶,全靠沖洗照片才得以複習,只是底片的體質嬌貴,如果沒有防潮保存,很快就發霉,還會出現顆粒斑點。有一年,家裡的櫥櫃遭白蟻入侵,那些底片不知滋味如何,白蟻倒是吃得津津有味。大家手忙腳亂,趕緊把老照片拿出來掃瞄成為數位檔,其實心底很愧疚,連白蟻都對付不了,好似褻瀆了舊時光的謹慎美好。
曾經有段時間在雜誌社工作,攝影大哥將未拆封的新軟片,塞滿社內小冰箱底層的蔬果盒,各種品牌各種顏色外包裝,看起來很可口。那段日子,打開小冰箱,不管是喝可樂還是喝果汁,好像添了軟片的特殊氣味,我總算理解了白蟻的味覺。只是那一整個冷藏蔬果盒的軟片,後來不知如何善了,畢竟攝影大哥都換了數位相機了啊!
想起等待五百轟新紀錄的洋基強打A-Rod屢次撲空的那一年,他頻頻對場邊攝影記者抱歉,害大家「浪費好多柯達底片」,媒體記者不免發噱,提醒這位億元男,「先生,不用柯達底片很久了!」那時我心想,原來A-Rod也念舊啊,真好!
第二章・聲音(節錄)
彈珠台│爛情緒的心靈治療師
我看村上春樹的《1973年的彈珠玩具》時,隨著文字行走的律動,腦海逐漸浮現清晰的既視感,似曾相識,dejavu。
「光線照出面盤,電氣以磁石的力量將彈珠彈出,而揮把的兩根棒子,則把它彈回去……」
「得分將玩家的伎倆以十進位數字換算出來,對於過強的搖動則有犯規燈相應……」
「得獎燈、增加球、重打等各種學派從此產生……」
小說裡,主角「我」和那位經常在傑氏酒吧鬼混的「老鼠」,迷上一九七○年的彈珠玩具台,「三把式太空船」機型,老鼠為了92500高分記錄,還笑瞇瞇與彈珠台合照,用柯達袖珍型照相機拍下「讓人心頭暖暖的照片」「看起來簡直像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擊墜王似的。」後來,主角「我」也開始沉迷於彈珠台,「大學幾乎沒去露面,打工的錢大半都注入彈珠玩具」「大抵的技術都熟練了……play的時候,背後開始隨時都有人在參觀」「每玩三場下來就要靠牆休息一下,一面發抖,一面喝著像鉛味一樣的啤酒,菸屁股則散落一地,偶爾啃一口塞在口袋裡的熱狗」,直到創下165000的紀錄。不久,遊樂場消失了,變成二十四小時營業的甜甜圈店,三把式太空船彈珠台,成為被遺棄的廢鐵。
那並不是曾經出現在夢境裡的情節,村上春樹小說所描述的彈珠台,三把式太空船,說不定就在那時的台南中正路王冠或千大百貨頂樓的遊戲場出現過,或者沒那麼早,而是公園路的遠東百貨頂樓。我真的見過那些穿著小喇叭牛仔褲的大男孩,屁股半邊貼著黑色皮質的高腳椅,一腳膝蓋彎曲頂著高腳椅的橫槓,一腳長長斜斜撐住地板,或乾脆踢開高腳椅,整個身子壓著彈珠台,一旦激動起來,像猛爆火山,不斷晃動彈珠台,拚命一樣。
那時,我說不定跟母親去王冠百貨買強力太子龍學生服,順便到頂樓吃一根裹了厚厚麵粉炸成金黃色的熱狗。或者,小學月考過後,拿了零用錢,跟同學約好,去遠東百貨頂樓,換代幣,玩彈珠台,或擠在一圈圍觀人群中,看高手創紀錄。最末一枚代幣,就去玩點唱機,選了自己喜愛的歌,整個樓層,彷彿為我一人開起演唱會,站在菸味瀰漫的遊樂場,要命的虛榮,只需一枚代幣。
可是,我還是鍾愛彈珠台,電動或不電動,都愛。
大學時期某個寒假,社團伙伴跑到花蓮玩耍,住在夜市附近的老舊旅社,每晚都穿拖鞋去夜市打彈珠台。木頭板子釘了幾根鐵釘,沒有電動彈珠台的彈簧發射器,只靠一根塑膠尺,力道拿捏不對,彈珠還會飛出來,應該是玩上癮了,贏錢的人,請吃熱騰騰的薑汁豆花。那次花蓮旅行到底去了哪些地方,全忘了,倒是拿塑膠尺玩彈珠台與薑汁豆花,懷念許久。
又一回全班一起騎機車去三峽,天氣不好,很掃興,離開之前,遇到打香腸的小攤子,用碗公擲骰子的遊戲,還有個斜斜木箱彈珠台,老闆做莊。有個男同學手氣特別好,贏了一百多條香腸,老闆都快哭了,我們圍著彈珠台,一根一根,直到作嘔,吃不完的,就折現。畢業之後,開始上班,職場遇到討厭的鳥事,就去百貨公司頂樓遊樂場,穿著窄裙套裝高跟鞋,照樣打電動彈珠台。投幣,拉桿,發射,彈珠台如觸電一般,燈光音效噴發,機台還會顫動。彈珠與緩衝板撞擊的真實感,擋在洞口的揮把發出呼呼呼的防禦叫囂聲,想像得分板不斷躍進的數字可以跟加薪的幅度一樣,翻滾翻滾。彈珠是人生衝刺的戰鬥力,鞋跟猛力戳出遊樂場地板的圓椎印記。那幾年,彈珠台成為職場爛情緒的心靈治療師。
然後,與遊樂場的彈珠台疏遠了,再加上微軟系統提供了立體彈珠台遊戲,虛擬聲光效果與彈珠彈射的力道,簡直維妙維肖。百貨公司頂樓遊樂場,被一堆莫名其妙的夾娃娃機與大頭貼機器取代,投幣式點唱機跟彈珠台都不見了,它們會不會也成為被人類遺棄的廢鐵呢?
以前還在洋基隊的王建民曾說,球季結束之後,回到台灣,好想去玩彈珠台。
聽到這番說詞,我心裡總算覺得好過些,王建民也住台南,學生時代,應該也去過公園路遠東百貨頂樓,玩過電動彈珠台,說不定也投幣點唱了他喜愛的曲子。
也許有一天,可以跟村上春樹一樣,或者邀王建民一起,也來尋找屬於自己年分的彈珠台吧!
養樂多媽媽∣那些美好,靜靜發酵
生平第一次喝養樂多,還是胖胖玻璃瓶的草創初期,瓶身有晶瑩剔透的清涼水珠,瓶口用圓形硬紙片封住,罩一層透明塑膠紙,再用細細的紅色膠帶環繞瓶口一圈。養樂多媽媽騎著腳踏車,把手兩邊掛著中型的白色皮質紅白綠標章袋子,後座還載了一口大袋子,那些可愛的胖胖玻璃瓶,在袋子裡面發出細微的撞擊聲,好像精神抖擻的小兵部隊。
我站在籬笆門前迎接養樂多媽媽,從她手上接過沁涼的玻璃瓶,看她嫻熟撕去瓶口紅色膠帶,用一根細針挑開硬紙片,我雙手捧著養樂多玻璃瓶,邊喝邊往後仰,恰好的甜味與幸福感,連玻璃瓶口都舔得乾乾淨淨,絲毫不浪費。
那時沒有二十四小時營業的便利超商,想喝養樂多,只能倚賴養樂多媽媽,沒別的方法。
養樂多媽媽總是穿著淺色夾克外套,戴著天使般的小圓帽,還有潔淨的白手套,賣力踩著腳踏車,穿梭大街小巷,按門鈴,遞上玻璃瓶養樂多,月結收帳,經年累月,風雨無阻,把精神抖擻的酵母菌送進全家人的肚子裡。那時我還不識酵母菌,只想著細菌居然也有好東西,做成這般美味的飲料,要不是大人規定一天一罐,真想把全家的配額都喝光。
每天早上來按門鈴的養樂多媽媽就住在同一條巷子,習慣她的裝扮之後,傍晚看她換回日常衣衫,竟覺生分,只好低頭走過,不敢打招呼,直到隔天見她重新換回制服,送來當天份的養樂多,才又熱絡招呼。當年的小孩心態,實在很彆扭。
我們家訂了好多年養樂多,從玻璃瓶喝到塑膠瓶,有時候也喝「滋愛」,或鋁箔包的柳橙汁與咖啡牛奶。小學時期,曾經出現大罐玻璃瓶裝的競爭對手「愛如蜜」,同樣色澤,類似滋味,聽說也是酵母菌飲品,但是養樂多媽媽的地位不同,實在難以背叛。
塑膠空瓶都洗淨之後可以拿來做勞作,瓶身挖洞,牽一條棉線,做成克難式聽筒,或用膠水黏起來,變成各種玩偶。
畢業之後,開始上班,養樂多也陸續出現在超商便利店的冷藏貨架上。交易變得冷淡,結帳靠條碼,沒有養樂多媽媽的噓寒問暖,好似少了情感的溫度與味道。直到某天,在辦公大樓電梯間,又一次看到養樂多媽媽的身影,仍舊穿著淺色夾克,天使般的小圓帽,胳臂掛著一只沉甸甸的皮袋子,袋子正面是兒時熟識的紅白綠標章。忍不住湊過去,瞧見袋子裡的橙色塑膠瓶身與紅色鋁箔封口,彷彿看見自己的童年探出頭,在養樂多媽媽的臂膀,找到一處安心泊岸的港灣,正在跟青春不再的自己招手。
「想喝嗎?要不要訂?」陌生的養樂多媽媽,笑得很溫暖,好似那位住在同一條巷子的養樂多媽媽,時間立即倒轉,回到那個玻璃瓶養樂多的前世。
從此之後,只要是上班日,辦公桌就出現一罐養樂多,直到離職,離開那棟大樓,養樂多媽媽拿著月結單來告別,母親一樣的口氣,一直叮嚀,要加油喔!
記憶如同酵母菌,隱隱約約,流過歲月的河,那些美好,靜靜發酵,成為勇氣與養分。
我周遭的朋友,幾乎都不記得玻璃瓶養樂多了,甚至不記得養樂多媽媽。某個黃昏,行經台北永康街一處賣舊貨的昭和町市集,發現一個叫價八百元的養樂多玻璃瓶,胖胖的,矮矮的,厚實的玻璃,紅色字體,瓶身還是很硬朗,沒有歲月風霜。
我沒有帶走老闆口中的古董玻璃瓶,隔了幾天,思念萬分,再走一次昭和町,老闆說,賣掉了。我心想,這樣也好,畢竟這個城市,還有人跟我一樣,思念著養樂多玻璃瓶啊!
家裡倒是還留著當年養樂多媽媽逢年過節贈送的小玻璃杯,那時候的交易是長久而了不起的緣分,不管是小玻璃杯還是養樂多,都有故事。而今我依然習慣跟菜市場的養樂多媽媽買養樂多,好多人都成為養樂多阿嬤了,還是一樣的噓寒問暖,一樣的裝扮。看著她們對自家產品的自信與驕傲感,幾度忍不住問她們,還要不要生產玻璃瓶啊?當作紀念也好啊!她們睜大眼睛,然後哈哈大笑,「妳是老主顧喔,還記得玻璃瓶啊!」
是啊,我是老主顧,斷奶之後就開始喝養樂多的老主顧啊!甚至一路依賴養樂多媽媽,成為此生戒不掉的癮,應該是酵母菌默默長成體內的念舊蟲在作祟呢!
第三章・身影(節錄)
軟片│偷一張底片,全家歡呼
軟片,底片,膠卷,菲林……
已經是消失很久的東西了,再怎麼說,那也曾經是倚賴經年的時髦玩意,銷聲匿跡根本不是一瞬間無情的訣別,而是漸漸疏遠,漸漸漸漸,不著痕跡,就不見了。最後一次把圓桶狀的底片從外包裝紙盒抽離,卡進相機凹槽,小心抽出膠卷,插入另一側滾輪,蓋好,確認捲片的聲音,試拍一張,如此戰戰兢兢的儀式,是多久以前的事呢?
拍照就該有底片,天經地義的嘛,沒想到消失得如此徹底。雖然也稱「軟」片,可也是「硬」了百來年。古時照相機剛出現,有守舊人士聲稱照相是巫術,快門一閃,魂魄就被抓進底片裡,關起來,被拍的人從此失魂落魄,這傳說把攝影師當成攝魂的巫師。但話說回來,藥水洗過的底片其實也陰森森的,人物瞳孔翻白眼,看起來頗靈異。但也有浪漫的聯想,老電影反覆出現情人在沖洗照片的暗房裡調情的戲碼,曖昧又煽情。在攝影數位化之後,軟片的地位被架空,各種尺寸與儲存格式的小記憶卡,取代圓桶狀的硬殼底片,改革來得匆促,新科技是吞噬舊日美好的洪水猛獸,幾年前忍不住在大賣場瘋狂清倉時,搶購一堆特價軟片,有了數位相機之後,那些特價品漸漸變成白頭宮女,連帶暗房沖洗的浪漫戲碼也成為絕響,實在很無趣。
想起高中畢業旅行,百般央求,才得到父親允諾,可以帶一台手動對焦相機,底片是二十四張的老款,合影的同學一旦閉眼或晃動,一群人卯起來斥責,「浪費底片啊!」
沖洗照片,猶如樂透開獎,手抖晃動或切了風景裡的寶塔一角,或是最旁的同學被裁去半邊臉,也是補救不了,最慘的就是整捲底片曝光的慘劇。那時的人生過得如何謹慎拮据,餘下一兩張也捨不得浪費,邀來全家盛裝打扮坐在客廳拍全家福,為了多「偷」幾張,忐忑按快門,掐一聲,全家歡呼,再來,又掐一聲,全體鼓掌。偷了兩張,合計二十六張收尾,生命好似富足不少。
最風光的時候,有柯達、櫻花、富士三種品牌打得火熱無比,櫻花後來改名柯尼卡,李立群一口流利的「他傻瓜,你聰明」廣告詞,喊得愜意爽快無比。後來二十四張老款退位,三十六張竄起,感光度不同,陰天晴天各有選擇,也有擅長人物、風景,或紅色特別鮮豔、綠色特別銳利的派別。出國旅遊起碼要來個半打,還有傳聞底片通過X光機檢查就會全毀,幾度發現阿嬸阿叔抱著底片,跟海關人員爭得面紅耳赤,拚命一樣。照片沖洗也是門複雜的生意,有一陣子流行圓弧狀切邊,也有布面取代光面的潮流,3X5被4X6打入冷宮,集點可送放大加洗5X7券。沖洗後的底片裝在長條狀的透明塑膠紙匣裡,想加洗,也只能跑去沖洗店,打開櫃台燈箱,色筆一張一張勾選,下一次再加洗,就拿棉花沾酒精擦去舊字跡,重新勾選。剛沖洗好的照片有溫度,握在手裡像剛出爐的機密要件,總是擠在店裡就迫不及待尖叫評賞。舊時代出遊的記憶,全靠沖洗照片才得以複習,只是底片的體質嬌貴,如果沒有防潮保存,很快就發霉,還會出現顆粒斑點。有一年,家裡的櫥櫃遭白蟻入侵,那些底片不知滋味如何,白蟻倒是吃得津津有味。大家手忙腳亂,趕緊把老照片拿出來掃瞄成為數位檔,其實心底很愧疚,連白蟻都對付不了,好似褻瀆了舊時光的謹慎美好。
曾經有段時間在雜誌社工作,攝影大哥將未拆封的新軟片,塞滿社內小冰箱底層的蔬果盒,各種品牌各種顏色外包裝,看起來很可口。那段日子,打開小冰箱,不管是喝可樂還是喝果汁,好像添了軟片的特殊氣味,我總算理解了白蟻的味覺。只是那一整個冷藏蔬果盒的軟片,後來不知如何善了,畢竟攝影大哥都換了數位相機了啊!
想起等待五百轟新紀錄的洋基強打A-Rod屢次撲空的那一年,他頻頻對場邊攝影記者抱歉,害大家「浪費好多柯達底片」,媒體記者不免發噱,提醒這位億元男,「先生,不用柯達底片很久了!」那時我心想,原來A-Rod也念舊啊,真好!
第二章・聲音(節錄)
彈珠台│爛情緒的心靈治療師
我看村上春樹的《1973年的彈珠玩具》時,隨著文字行走的律動,腦海逐漸浮現清晰的既視感,似曾相識,dejavu。
「光線照出面盤,電氣以磁石的力量將彈珠彈出,而揮把的兩根棒子,則把它彈回去……」
「得分將玩家的伎倆以十進位數字換算出來,對於過強的搖動則有犯規燈相應……」
「得獎燈、增加球、重打等各種學派從此產生……」
小說裡,主角「我」和那位經常在傑氏酒吧鬼混的「老鼠」,迷上一九七○年的彈珠玩具台,「三把式太空船」機型,老鼠為了92500高分記錄,還笑瞇瞇與彈珠台合照,用柯達袖珍型照相機拍下「讓人心頭暖暖的照片」「看起來簡直像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擊墜王似的。」後來,主角「我」也開始沉迷於彈珠台,「大學幾乎沒去露面,打工的錢大半都注入彈珠玩具」「大抵的技術都熟練了……play的時候,背後開始隨時都有人在參觀」「每玩三場下來就要靠牆休息一下,一面發抖,一面喝著像鉛味一樣的啤酒,菸屁股則散落一地,偶爾啃一口塞在口袋裡的熱狗」,直到創下165000的紀錄。不久,遊樂場消失了,變成二十四小時營業的甜甜圈店,三把式太空船彈珠台,成為被遺棄的廢鐵。
那並不是曾經出現在夢境裡的情節,村上春樹小說所描述的彈珠台,三把式太空船,說不定就在那時的台南中正路王冠或千大百貨頂樓的遊戲場出現過,或者沒那麼早,而是公園路的遠東百貨頂樓。我真的見過那些穿著小喇叭牛仔褲的大男孩,屁股半邊貼著黑色皮質的高腳椅,一腳膝蓋彎曲頂著高腳椅的橫槓,一腳長長斜斜撐住地板,或乾脆踢開高腳椅,整個身子壓著彈珠台,一旦激動起來,像猛爆火山,不斷晃動彈珠台,拚命一樣。
那時,我說不定跟母親去王冠百貨買強力太子龍學生服,順便到頂樓吃一根裹了厚厚麵粉炸成金黃色的熱狗。或者,小學月考過後,拿了零用錢,跟同學約好,去遠東百貨頂樓,換代幣,玩彈珠台,或擠在一圈圍觀人群中,看高手創紀錄。最末一枚代幣,就去玩點唱機,選了自己喜愛的歌,整個樓層,彷彿為我一人開起演唱會,站在菸味瀰漫的遊樂場,要命的虛榮,只需一枚代幣。
可是,我還是鍾愛彈珠台,電動或不電動,都愛。
大學時期某個寒假,社團伙伴跑到花蓮玩耍,住在夜市附近的老舊旅社,每晚都穿拖鞋去夜市打彈珠台。木頭板子釘了幾根鐵釘,沒有電動彈珠台的彈簧發射器,只靠一根塑膠尺,力道拿捏不對,彈珠還會飛出來,應該是玩上癮了,贏錢的人,請吃熱騰騰的薑汁豆花。那次花蓮旅行到底去了哪些地方,全忘了,倒是拿塑膠尺玩彈珠台與薑汁豆花,懷念許久。
又一回全班一起騎機車去三峽,天氣不好,很掃興,離開之前,遇到打香腸的小攤子,用碗公擲骰子的遊戲,還有個斜斜木箱彈珠台,老闆做莊。有個男同學手氣特別好,贏了一百多條香腸,老闆都快哭了,我們圍著彈珠台,一根一根,直到作嘔,吃不完的,就折現。畢業之後,開始上班,職場遇到討厭的鳥事,就去百貨公司頂樓遊樂場,穿著窄裙套裝高跟鞋,照樣打電動彈珠台。投幣,拉桿,發射,彈珠台如觸電一般,燈光音效噴發,機台還會顫動。彈珠與緩衝板撞擊的真實感,擋在洞口的揮把發出呼呼呼的防禦叫囂聲,想像得分板不斷躍進的數字可以跟加薪的幅度一樣,翻滾翻滾。彈珠是人生衝刺的戰鬥力,鞋跟猛力戳出遊樂場地板的圓椎印記。那幾年,彈珠台成為職場爛情緒的心靈治療師。
然後,與遊樂場的彈珠台疏遠了,再加上微軟系統提供了立體彈珠台遊戲,虛擬聲光效果與彈珠彈射的力道,簡直維妙維肖。百貨公司頂樓遊樂場,被一堆莫名其妙的夾娃娃機與大頭貼機器取代,投幣式點唱機跟彈珠台都不見了,它們會不會也成為被人類遺棄的廢鐵呢?
以前還在洋基隊的王建民曾說,球季結束之後,回到台灣,好想去玩彈珠台。
聽到這番說詞,我心裡總算覺得好過些,王建民也住台南,學生時代,應該也去過公園路遠東百貨頂樓,玩過電動彈珠台,說不定也投幣點唱了他喜愛的曲子。
也許有一天,可以跟村上春樹一樣,或者邀王建民一起,也來尋找屬於自己年分的彈珠台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