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試閱

給生活撐起一葉舟

9特價405
貨到通知
下次再買

〈不需要命書〉

當 害怕有朝一日 

恐懼已經存在

那一刻也

提早到來 

 

因為害怕會

所以就會

情緒不是因

卻很會結果 

 

正如憂鬱

憂心會有鬱結

憂慮就開始打結

像小偷一樣

看著別人的日記

記載的卻是自己

一頁一頁

就這樣按著猜想

成真 

 

不需要甚麼命書

在很想知道明天將會發生甚麼

的時候

 

緊張 懸疑

已經決定了

劇情將會發展成

一個人

驚慄劇

的一生

 

〈心田〉

 

如果說「心窗」、「心扉」有一陣陳腐氣,也許還有別的詞語可以取代,像「心田」,還有甚麼比「田」更能形容人心的奧妙。

 

心的確就像塊田,放過甚麼進去,都會播下種子,或早或晚,在條件成熟時種出果實,或甜或苦,或綠樹成蔭,或芒刺滿地。心念一動,即如撒種,有時連收了成也毫無知覺。

 

一般的田,種瓜得瓜,種豆得豆,只有心田會變戲法,同一樣的東西,放進不同人的心裡,有不同的因緣,得出不一樣的結果。被人傷盡了心,有人會種出枯木死灰,有人會種出橫練不死身,堅毅如松。挨了一頓罵,吃了個耳光,心裡留下了疙瘩,有人會生出以暴易暴之心,有人會失去了自尊心,生出了自卑感,也許,有人會從最初深深不忿,慢慢消化之後,體驗到暴力令人如何難受,施與受者同樣成為火宅之人,興許會生出一顆同理心。

 

那天看一篇寫跨代貧窮的文章,說倘若一家之主無業又無賴,母親則不做飯不管事,不打麻將便打罵子女,在這樣的環境中長大的孩子,會變出怎樣的個性,還能有甚麼前途。成長的環境也是一塊田,在如此不堪的土壤,就一定開不出花來嗎?

 

孩子的眼睛看著些難看的景,就只會得出一樣的心境?為甚麼不可能因為自小就知道快樂是如何失去的,以後更懂得幸福是怎樣煉成的。不指望旁人的呵護,於是比誰都活得更強壯。屎一樣的童年往事,在泥土中醞釀發酵,說不準就培育出不讓別人重蹈自己覆轍的心。每個人活到甚麼田地,最重要的可能是心田的耕耘法。

〈道無名〉

 

有次在日本京都一人行,在地圖上看見有道路名曰「哲學大道」,也不管是否曾有哲人在此悟道論道,或有像智者如蘇格拉底那樣與學生邊談邊論道之類的逸事而得名,走一趟就是了。

 

走在那條山蔭小徑,沒有從鬱鬱黃花悟到甚麼般若智慧,只是想到很低層次「名」的問題,關於街道的名字。想起香港有些主要街道都是從英國歷任港督的洋名中譯了事,像彌敦道羅便臣道麥當勞道,有些是無心考究來源的英語中譯,如告士打道、梭士巴利道、盧押道、莊士敦道,毫無感情色彩,又陌生拗口,一條街道只落得一條街道,名字沒有為路名增添氣氛的附加價值。

 

不過想到台灣的大道,名仁愛,名忠孝,名信義,名建國,名敦化,名光復,名和平,又未免太大道了。不是不忘教化,就是背著使命的包袱,一路走來,活在其中,潛移默化,對名字或文字過敏的人,怕會步步為營,沒事人處在這氛圍當中,也會不自覺有修身治國疲勞感嗎?

 

說到底,從地圖看街道的名字,跟活在真實的街道是兩碼子事。一切過分的聯想都是多餘的,台北信義區是高貴地段的代表,信義信義叫慣了就不會再有信義帶來的壓力,正如香港一條不知出於何故何典而命名的利東街,因為有了風俗而多了囍帖街之名,再因為有了故事,即使依然叫利東,從此也色味雙全。

 

多虧有一種叫集體回憶的染料,為乏味或失效的名字添上感情。

 

不曉得有多少人知道台北陽明山是由蔣介石從草山改為陽明,只為老蔣自認是明代大哲學家教育家政治家王陽明的追隨者,為揚陽明之學,為紀陽明之名,陽明山外再添陽明山莊。

 

只是王陽明知行合一有我無我之心學,並沒有因此讓草山一夜間變成領悟「除心以外無外物」的聖地,反倒是悠閒度假吃土雞泡溫泉賞花之好去處,給招待在陽明山莊的貴賓大人物,也不會在籌劃計算時向王陽明取經。名字敵不過事件,敵不過生活。

 

〈外出恐懼症〉

 

我知道我知道別說我不知道

就是矮一點的牆

只比鑽洞輕鬆點 

重重關卡一動一心跳 

 

在臥室醒來

倒不如繼續

在臥室睡去 

 

我了解我了解別說我不了解

比生命還大

的大門

走到電梯的路恍如隔世

一旦下樓一步一生

外出再歸來就是死了又要重生

分不出活得太累抑或死得太多 

 

外面

有路有車還有

珍惜生命遠離眼神 

 

我明白我明白別說我不明白

明明是

捨不得孤獨為王淪為人海一粟

明明只是

習慣了自囚多福

明明只是

懶於與空氣打交道 

要開的不是門

是內藏過期蛋白質的保鮮袋

要拆的不是牆 是自己這副本來會動的

木乃伊 

 

別以為我沒有曾經這樣過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