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偵探冰室・靈》導讀
那些線索全都指向你:靈異、推理與今日香港
文學評論家 楊勝博
繼《偵探冰室》之後,香港推理作家再次集結,完成短篇推理小說集《偵探冰室‧靈》。成員組成雖略有不同,卻一樣充滿道地香港風味。無論是經常出現的粵語方言、香港地景,或和現今香港的緊密連結,都保有原本《偵探冰室》的篇章調性。
值得一提的是,這次的作品或多或少都涉及靈異事件(或疑似靈異事件),藉由靈異事件所帶來的「異質性」打破原先視而不見的盲點。靈異事件的存在,在每篇作品裡,都成為了推動故事前進的重要關鍵。
靈異事件:異質與跨界的可能
英國推理作家諾克斯(Ronald Knox)曾在「推理十誡」(1928)中提到:「故事中不可存有超自然力量。」此一誡律自然早已過時,但我們可以將其理解為角色「對現實的認知」這件事的差異。人類之所以對外在現實的認知有所差異,關鍵往往在於:「我們所接受到的外在資訊,究竟是以何種樣貌反映外在世界?」
時間最接近的例子,就是香港的「反送中運動」(反對逃犯條例修訂草案運動)。不但直接影響了香港人的日常,也間接影響著台灣人的生活。
對於反送中運動,台灣內部出現截然不同的兩種論調:一邊始終相信所有反送中運動的參加者與受害者都是暴民,即使因此死亡也不過是他們咎由自取,同時一心期盼回到中國,免除戰爭的危險;一邊始終相信著香港所發生的一切,在中國統一台灣之後同樣會發生在自己身上,因此不斷聲援,並提供各種所需物資給香港,同時以「今日香港,明日台灣」作為精神號召,期盼台灣能具備拒戰而不懼戰的能力,遏阻戰爭發生。
導致台灣內部產生兩種不同聲音的關鍵,自然在於閱聽眾所接觸的訊息有所不同。如果只將立場相同的社群媒體、聊天群組作為接受資訊的平台,所有錯誤訊息都將成為鞏固既定立場的磚石,同時也讓訊息接受者不再願意進行查證,導致他們無法認知到在香港所發生的事實究竟是什麼,甚至懷疑一切不過都只是民進黨和美國聯手進行的選戰陰謀。
或許讀者會懷疑,反送中運動和推理小說能有什麼關係?自然有所關聯,或者說與《偵探冰室‧靈》確實密切相關。
在本書收錄的篇章裡,有些是對於訊息理解錯誤導致的悲劇,有些是對於迷信毫無懷疑導致的災禍,有些是藉由靈異事件瓦解人的誤會,有些則是藉由鬼的存在打破事件的盲點……因此,鬼,或者靈異事件的存在,非但不如諾克斯所想,會打破推理小說的合理性與公平性,相反,正是因為靈異事件的存在,在讓整篇故事得以往前推進,通往最後的結局。
無論是陳浩基〈陰陽盲〉裡除了少數人之外所有人都能看到鬼、與鬼溝通,殺人案更因為死者能直接指證的緣故大幅減少的世界;或冒業〈女兒之死(外傳)〉裡唯有作為鬼才能理解事件全貌的愛恨情仇;或是譚劍〈禮義邨的黑貓〉在主角成為鬼之後,才終於理解自己被殺害的理由,和整個禮義邨恩怨情仇的黑幫物語,都是如此。
鬼或靈異事件,成為打破既定立場與認知的「異質性」的存在,讓角色有了重新理解已發生的事實的機會,作者也得以透過不同方式,帶出香港本地的文化特色、街景地貌與香港人的此時此刻。
偵探冰室:連結現實可能的線索
望日在《偵探冰室‧靈》台灣版序言中提及:「我們希望透過這個象徵香港的推理小說合集系列,把香港文化及華文推理傳承和推廣開去,同時從側面記錄著這個世代香港的人和事。」讀者或許疑惑,藉由靈異事件去拓展推理小說的邊界還能理解,但為何要用來側面記錄香港的人和事?非得要憑藉靈異設定來達成目標?
關於這點,我們或許要重返靈異小說的書寫脈絡來看。
李欣穎教授〈欲知蒼生問鬼神:十九世紀後期的美國靈異小說〉認為,靈異體驗是某些人的日常體驗,我們無法否認,也不該將之排除在寫實之外。她也認為,無論是運用什麼理念、題材或表現技法的作品,都該表達出對社會議題的關切,或者說關切某種形而上的「邪惡」。
她以哈里特‧斯托的《湯姆叔叔的小屋》為例,蓄奴主人的大型莊園盛傳鬧鬼,最後白人主人誤認黑人女奴假扮的女鬼是母親的亡靈,而女奴也靠著主人的誤會和愧疚,成功逃離莊園,不再是原先地位低下的奴隸。李欣穎認為,斯托藉由靈異事件的描寫,點出的是當時美國社會種族、階級乃至於性別壓迫等議題。
因此,十九世紀後期的靈異書寫,不但能迎合市場喜好,又能探索禁忌話題,同時避免了禮教束縛,是作家試圖緊扣社會議題創作時的另一種選擇。
回到《偵探冰室‧靈》,莫理斯〈萬米高空亡者分身事件〉的身分之謎關鍵,以及冒業〈女兒之死(外傳)〉的真相、望日〈那陣揚起黃色斗篷的陰風〉裡故事背後的故事,都和反送中密切相關。又或者是譚劍〈禮義邨的黑貓〉裡自掃門前雪的公宅街坊、莫理斯〈萬米高空亡者分身事件〉裡擅自以「死因無可疑」結案的警方,黑貓C〈幽靈耳語〉和陳浩基〈陰陽盲〉裡因資訊不對等造成的悲劇或盲點,又怎能說和台灣對於反送中運動的相反立場毫無關聯?
可以說,這些小說之所以出現,正是源自於反送中對香港造成的實質影響,同時也能透過具有娛樂性的手法完成故事之餘,將思慮的線索導引至香港的時代背景、歷史文化與現實事件。因此,在享受推理小說所帶來的解謎樂趣、靈異故事帶來的懸疑氛圍之外,或許我們也該思索在這些故事背後的故事,以及身為所有故事線索與真相最終指向的那座城市——香港。
序
好好活著,一同見證屬於我們的未來
望日
二○一九年七月十七日,《偵探冰室》在香港書展上正式推出;翌日,出版社就收到一封讀者電郵,說他購買了該書,打算躲進推理小說的虛構世界,避開當時紛紛擾擾的政治局面,沒料到一打開序,就看到筆者(即本人)長篇大論地談政治,頓感意興闌珊。
老實說,我也討厭政治。回想十多年前仍在就讀大學的我,當時雖然已經是成年人,即將投身社會,但仍對時事提不起半點興趣,除了應付求職面試前會臨急抱佛腳外,其餘時間幾乎不會看新聞。看到今時今日的學生,年紀輕輕已經對社會上發生的事瞭如指掌,甚至積極發表意見、參與政治活動,我實在感到很慚愧。我猜除了是因為通識教育科令他們提早覺醒之外,也是基於動物的本能——他們察覺到危機早已逼近。
「生活即政治,政治即生活」、「你不找政治,政治也會找上你」等說法經常可以在網路上看到。無論是毒奶粉、黑心食品、全球暖化,以至最近肆虐全球的肺炎,其實都是生活和政治互相影響的結果。世界各國受肺炎的影響不一,正是因為各國政府所採取的防疫措施不同,以及市民對政府的信任或不信任的結果。我想,除了從事跟政治直接有關職業的人之外,大部分人都希望能過簡單的生活,盡量遠離政治;炎炎夏日,誰都想躲在家中享受冷氣,沒有人會無緣無故走到街上遊行示威。然而當你穿黑衣外出會被搜查、乘坐鐵路回家途中可能突然受襲、拒收不明來歷的包裹仍會被拘捕,更多更多荒謬的事每日在身邊發生之時,大家都應該明白,政治已經找上了我們,誰都不能倖免,無法再當「港豬」掩耳盜鈴了。
由二○一九年中至今,我經常在想,身為香港出版社負責人及小說作家,到底有什麼事情可以做,去多出一份力,去守護我們的家。小說作家未必有體能和膽識走上前線支援,也沒有政治家的識見去提供意見和行動建議,但我們還是有可以做的事情。不少文化工作者在這一年來,以自己的專業去發聲和記錄社會當下的狀況,不容歷史遭到篡改,同時對外解釋和宣揚理念;單是出版物,類型和數量已多不勝數,文學作品也有韓麗珠《黑日》、黑貓C《崩堤之夏》等。而在《偵探冰室》出版一年後,五位原班人馬及一新加入的香港作家再次匯聚,交出了新作《偵探冰室.靈》作為我們的答案。
《偵探冰室.靈》包含了「偵探冰室」及「靈」兩個部分。「偵探」暗示文種屬推理小說;「冰室」是五、六十年代在香港興起的餐廳,最初以售賣跟英式下午茶相關的小食和飲品為主,其後逐漸演變成中西方美食皆有售,包羅萬有,一直存在至今,成為香港的象徵之一;「靈」則代表靈異,是本書的主題。《偵探冰室.靈》這部推理合集正好結合上述元素,書中的六部短篇推理小說背景皆為香港,但謎團五花八門,靈異元素千奇百怪,相信無論是初次接觸推理小說,還是推理小說愛好者,都能享受到故事和解謎的樂趣。
《偵探冰室.靈》是「偵探冰室」系列的第二部,我們希望透過這個象徵香港的推理小說合集系列,把香港文化及華文推理傳承和推廣開去,同時從側面記錄著這個世代香港的人和事。推理小說雖屬流行讀物,但除了其娛樂的特性外,故事的核心就是追求真相,故事中的偵探藉著各種線索和邏輯分析,找出謎團的因,讓犯罪者承受應得的果。無獨有偶,在《偵探冰室.靈》中的部分小說都跟因果、報應等元素扯上關係。我不知道這是因為千百年來中外歷史所給予世人的啟示,是我們的內心渴望天道得以彰顯,還是只是純粹的巧合,但我相信推理小說作家和讀者都期望能為死者和蒙冤者平反,也是我們為何熱衷於推廣華文推理的原因之一——只有在平等、法治的社會,公義得以彰顯的地區,推理小說才能茁壯成長;而推理小說市場持續擴張,就能產生正面反饋,提升人民對理性分析、邏輯思維、公義等的追求。
我特別藉此機會,感謝蓋亞文化於二○二○年初把《偵探冰室》帶到台灣,其續作、即本書《偵探冰室.靈》將繼續於港台兩地出版。兩地人民的生活文化和閱讀習慣或許會有差異,但對追求自由、民主等普世價值的心相信並無二致,非常適合推理小說落地生根。疫情過後,未來的經濟和生活或許未必如之前般順遂,政治形勢看來也會變得更波濤洶湧,但無論之後發生什麼事情,我們好好活著,一同見證屬於我們的未來。期待我們下年能夠繼續在「偵探冰室」內相聚。
二○二○年六月一日
那些線索全都指向你:靈異、推理與今日香港
文學評論家 楊勝博
繼《偵探冰室》之後,香港推理作家再次集結,完成短篇推理小說集《偵探冰室‧靈》。成員組成雖略有不同,卻一樣充滿道地香港風味。無論是經常出現的粵語方言、香港地景,或和現今香港的緊密連結,都保有原本《偵探冰室》的篇章調性。
值得一提的是,這次的作品或多或少都涉及靈異事件(或疑似靈異事件),藉由靈異事件所帶來的「異質性」打破原先視而不見的盲點。靈異事件的存在,在每篇作品裡,都成為了推動故事前進的重要關鍵。
靈異事件:異質與跨界的可能
英國推理作家諾克斯(Ronald Knox)曾在「推理十誡」(1928)中提到:「故事中不可存有超自然力量。」此一誡律自然早已過時,但我們可以將其理解為角色「對現實的認知」這件事的差異。人類之所以對外在現實的認知有所差異,關鍵往往在於:「我們所接受到的外在資訊,究竟是以何種樣貌反映外在世界?」
時間最接近的例子,就是香港的「反送中運動」(反對逃犯條例修訂草案運動)。不但直接影響了香港人的日常,也間接影響著台灣人的生活。
對於反送中運動,台灣內部出現截然不同的兩種論調:一邊始終相信所有反送中運動的參加者與受害者都是暴民,即使因此死亡也不過是他們咎由自取,同時一心期盼回到中國,免除戰爭的危險;一邊始終相信著香港所發生的一切,在中國統一台灣之後同樣會發生在自己身上,因此不斷聲援,並提供各種所需物資給香港,同時以「今日香港,明日台灣」作為精神號召,期盼台灣能具備拒戰而不懼戰的能力,遏阻戰爭發生。
導致台灣內部產生兩種不同聲音的關鍵,自然在於閱聽眾所接觸的訊息有所不同。如果只將立場相同的社群媒體、聊天群組作為接受資訊的平台,所有錯誤訊息都將成為鞏固既定立場的磚石,同時也讓訊息接受者不再願意進行查證,導致他們無法認知到在香港所發生的事實究竟是什麼,甚至懷疑一切不過都只是民進黨和美國聯手進行的選戰陰謀。
或許讀者會懷疑,反送中運動和推理小說能有什麼關係?自然有所關聯,或者說與《偵探冰室‧靈》確實密切相關。
在本書收錄的篇章裡,有些是對於訊息理解錯誤導致的悲劇,有些是對於迷信毫無懷疑導致的災禍,有些是藉由靈異事件瓦解人的誤會,有些則是藉由鬼的存在打破事件的盲點……因此,鬼,或者靈異事件的存在,非但不如諾克斯所想,會打破推理小說的合理性與公平性,相反,正是因為靈異事件的存在,在讓整篇故事得以往前推進,通往最後的結局。
無論是陳浩基〈陰陽盲〉裡除了少數人之外所有人都能看到鬼、與鬼溝通,殺人案更因為死者能直接指證的緣故大幅減少的世界;或冒業〈女兒之死(外傳)〉裡唯有作為鬼才能理解事件全貌的愛恨情仇;或是譚劍〈禮義邨的黑貓〉在主角成為鬼之後,才終於理解自己被殺害的理由,和整個禮義邨恩怨情仇的黑幫物語,都是如此。
鬼或靈異事件,成為打破既定立場與認知的「異質性」的存在,讓角色有了重新理解已發生的事實的機會,作者也得以透過不同方式,帶出香港本地的文化特色、街景地貌與香港人的此時此刻。
偵探冰室:連結現實可能的線索
望日在《偵探冰室‧靈》台灣版序言中提及:「我們希望透過這個象徵香港的推理小說合集系列,把香港文化及華文推理傳承和推廣開去,同時從側面記錄著這個世代香港的人和事。」讀者或許疑惑,藉由靈異事件去拓展推理小說的邊界還能理解,但為何要用來側面記錄香港的人和事?非得要憑藉靈異設定來達成目標?
關於這點,我們或許要重返靈異小說的書寫脈絡來看。
李欣穎教授〈欲知蒼生問鬼神:十九世紀後期的美國靈異小說〉認為,靈異體驗是某些人的日常體驗,我們無法否認,也不該將之排除在寫實之外。她也認為,無論是運用什麼理念、題材或表現技法的作品,都該表達出對社會議題的關切,或者說關切某種形而上的「邪惡」。
她以哈里特‧斯托的《湯姆叔叔的小屋》為例,蓄奴主人的大型莊園盛傳鬧鬼,最後白人主人誤認黑人女奴假扮的女鬼是母親的亡靈,而女奴也靠著主人的誤會和愧疚,成功逃離莊園,不再是原先地位低下的奴隸。李欣穎認為,斯托藉由靈異事件的描寫,點出的是當時美國社會種族、階級乃至於性別壓迫等議題。
因此,十九世紀後期的靈異書寫,不但能迎合市場喜好,又能探索禁忌話題,同時避免了禮教束縛,是作家試圖緊扣社會議題創作時的另一種選擇。
回到《偵探冰室‧靈》,莫理斯〈萬米高空亡者分身事件〉的身分之謎關鍵,以及冒業〈女兒之死(外傳)〉的真相、望日〈那陣揚起黃色斗篷的陰風〉裡故事背後的故事,都和反送中密切相關。又或者是譚劍〈禮義邨的黑貓〉裡自掃門前雪的公宅街坊、莫理斯〈萬米高空亡者分身事件〉裡擅自以「死因無可疑」結案的警方,黑貓C〈幽靈耳語〉和陳浩基〈陰陽盲〉裡因資訊不對等造成的悲劇或盲點,又怎能說和台灣對於反送中運動的相反立場毫無關聯?
可以說,這些小說之所以出現,正是源自於反送中對香港造成的實質影響,同時也能透過具有娛樂性的手法完成故事之餘,將思慮的線索導引至香港的時代背景、歷史文化與現實事件。因此,在享受推理小說所帶來的解謎樂趣、靈異故事帶來的懸疑氛圍之外,或許我們也該思索在這些故事背後的故事,以及身為所有故事線索與真相最終指向的那座城市——香港。
序
好好活著,一同見證屬於我們的未來
望日
二○一九年七月十七日,《偵探冰室》在香港書展上正式推出;翌日,出版社就收到一封讀者電郵,說他購買了該書,打算躲進推理小說的虛構世界,避開當時紛紛擾擾的政治局面,沒料到一打開序,就看到筆者(即本人)長篇大論地談政治,頓感意興闌珊。
老實說,我也討厭政治。回想十多年前仍在就讀大學的我,當時雖然已經是成年人,即將投身社會,但仍對時事提不起半點興趣,除了應付求職面試前會臨急抱佛腳外,其餘時間幾乎不會看新聞。看到今時今日的學生,年紀輕輕已經對社會上發生的事瞭如指掌,甚至積極發表意見、參與政治活動,我實在感到很慚愧。我猜除了是因為通識教育科令他們提早覺醒之外,也是基於動物的本能——他們察覺到危機早已逼近。
「生活即政治,政治即生活」、「你不找政治,政治也會找上你」等說法經常可以在網路上看到。無論是毒奶粉、黑心食品、全球暖化,以至最近肆虐全球的肺炎,其實都是生活和政治互相影響的結果。世界各國受肺炎的影響不一,正是因為各國政府所採取的防疫措施不同,以及市民對政府的信任或不信任的結果。我想,除了從事跟政治直接有關職業的人之外,大部分人都希望能過簡單的生活,盡量遠離政治;炎炎夏日,誰都想躲在家中享受冷氣,沒有人會無緣無故走到街上遊行示威。然而當你穿黑衣外出會被搜查、乘坐鐵路回家途中可能突然受襲、拒收不明來歷的包裹仍會被拘捕,更多更多荒謬的事每日在身邊發生之時,大家都應該明白,政治已經找上了我們,誰都不能倖免,無法再當「港豬」掩耳盜鈴了。
由二○一九年中至今,我經常在想,身為香港出版社負責人及小說作家,到底有什麼事情可以做,去多出一份力,去守護我們的家。小說作家未必有體能和膽識走上前線支援,也沒有政治家的識見去提供意見和行動建議,但我們還是有可以做的事情。不少文化工作者在這一年來,以自己的專業去發聲和記錄社會當下的狀況,不容歷史遭到篡改,同時對外解釋和宣揚理念;單是出版物,類型和數量已多不勝數,文學作品也有韓麗珠《黑日》、黑貓C《崩堤之夏》等。而在《偵探冰室》出版一年後,五位原班人馬及一新加入的香港作家再次匯聚,交出了新作《偵探冰室.靈》作為我們的答案。
《偵探冰室.靈》包含了「偵探冰室」及「靈」兩個部分。「偵探」暗示文種屬推理小說;「冰室」是五、六十年代在香港興起的餐廳,最初以售賣跟英式下午茶相關的小食和飲品為主,其後逐漸演變成中西方美食皆有售,包羅萬有,一直存在至今,成為香港的象徵之一;「靈」則代表靈異,是本書的主題。《偵探冰室.靈》這部推理合集正好結合上述元素,書中的六部短篇推理小說背景皆為香港,但謎團五花八門,靈異元素千奇百怪,相信無論是初次接觸推理小說,還是推理小說愛好者,都能享受到故事和解謎的樂趣。
《偵探冰室.靈》是「偵探冰室」系列的第二部,我們希望透過這個象徵香港的推理小說合集系列,把香港文化及華文推理傳承和推廣開去,同時從側面記錄著這個世代香港的人和事。推理小說雖屬流行讀物,但除了其娛樂的特性外,故事的核心就是追求真相,故事中的偵探藉著各種線索和邏輯分析,找出謎團的因,讓犯罪者承受應得的果。無獨有偶,在《偵探冰室.靈》中的部分小說都跟因果、報應等元素扯上關係。我不知道這是因為千百年來中外歷史所給予世人的啟示,是我們的內心渴望天道得以彰顯,還是只是純粹的巧合,但我相信推理小說作家和讀者都期望能為死者和蒙冤者平反,也是我們為何熱衷於推廣華文推理的原因之一——只有在平等、法治的社會,公義得以彰顯的地區,推理小說才能茁壯成長;而推理小說市場持續擴張,就能產生正面反饋,提升人民對理性分析、邏輯思維、公義等的追求。
我特別藉此機會,感謝蓋亞文化於二○二○年初把《偵探冰室》帶到台灣,其續作、即本書《偵探冰室.靈》將繼續於港台兩地出版。兩地人民的生活文化和閱讀習慣或許會有差異,但對追求自由、民主等普世價值的心相信並無二致,非常適合推理小說落地生根。疫情過後,未來的經濟和生活或許未必如之前般順遂,政治形勢看來也會變得更波濤洶湧,但無論之後發生什麼事情,我們好好活著,一同見證屬於我們的未來。期待我們下年能夠繼續在「偵探冰室」內相聚。
二○二○年六月一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