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歲以後
四十歲時你在哪裡?回想十多歲那時的我,想告別慘綠的年代,自滿得以為自己到了二十多歲。到了二十多歲,事業正開始,陽光灑滿地,開心得以為自己到了三十多歲。到了三十多歲的年紀,前途未蔔,但什麼都似乎在掌握之中,恍似無憂無慮。到了四十多歲,告別香港,在悉尼重新開始,一切彷彿又回到從前。現在回頭看看四十多歲的當時,原來已經十多年以後。確是昨日匆匆。一步一步的走過來,我的步伐竟然如此沉重。如今對別人說:該走便要走,我反而有點遲疑,不敢說對或不對。每個人有自己的腳步,也有自己的盤算和考慮。離開家園是很個人的選擇,只有自己才知道路是怎麼走,也絕對沒有對或錯。即使生活在澳洲十多年了,要搬到另外一個州居住也不是一件容易的決定。四十多歲這個年紀,的確過了半生,如果你還沒有擁有一大筆財富足夠退休,還要繼續工作,就要謹慎的走下去。
一個最近的調查發現,四十五到五十四歲這個階段澳洲人,原來是最不幸的一代。許多僱主眼中,這一代的人最不能接受新事物,例如科技改變,所以很不願意聘用他們。全國四十五到五十四歲的人佔了二百九十萬,今年三月失業大軍有十八萬多人,佔百分之六點二。失業的數字從何得知?因為他們仍在積極的尋找工作。放棄找工作的人,不在計算失業率之列。僱主這種不公平的看法,稱之為年齡歧視絕不為過。男人又比女人更難找得工作。在年齡和性別兩種歧視之下,果然是舉步為艱,前途黯淡。加上疫情影響,許多商鋪停業,不少人甚至找一份臨時工也十分困難。
澳洲政府容許海外學生每週工作不多於二十小時。一般情況下,大學的碩士或博士研究生可能在校內找到一份導師的工作。以每小時約三十五澳元計算,尚可幫補一般生活開支。不過三月開始封關以來,就讀的海外學生減少,導師的工作也多少受到影響。其他就讀大學本科的學生,本來也可以到咖啡館或餐廳兼職。不過現在市中心上班的人比正常的少很多,商鋪多關上大門。勉強經營下去的話,也不會輕易聘請兼職。於是老闆在店裡身兼數職,節省開支算了。媒體不時報導,不少海外學生失去兼職,三餐不繼。有些同鄉經營的食肆,曾經免費送贈飯盒作為支持。電視畫面所見,不少人在門外輪候。專為貧窮人士提供食物的foodbank,也多了很多人光顧。但我問來到我們部門實習的一個海外學生,她反而說沒有聽過有同學有如此境況。這個來自中美洲千里達的女孩,可能經濟情況不比尋常。她的本科就讀美國賓州費城,捨近圖遠來到悉尼讀碩士,跟其他經濟不俗的海外學生一樣,有強力的父母作背後支援,根本不用為三餐煩惱。至於畢業後,能否找到工作,倒是不用擔心。
另外一份報導指出,澳洲的工作,目前有一半是屬於短期、臨時或合約制。四五十歲的人士,除了難找到工作外,也難於找到長期固定的工作。短期的可是數天或是數星期,工作完成拜拜,大家兩不相欠。不少人也不討厭這樣的工作,因為有彈性,習慣的話看看可否繼續,不習慣的話也重新出發,或許可以停下來,去一趟旅行。我的一個朋友接受了大學自願退休的邀請,結束了十一年賓主之情,得到差不多一年的離職補償。我問他為什麼如此大膽。他說升職無望,做下去沒有什麼意思,倒不如出外碰碰運氣。他現在六十一歲,還想幹到六十四歲。結果憑他的資歷,來到我們這𥚃接受五星期短期合約的工作。大家碰面,我當然驚訝,但合作起來,他還是那麼積極。所以求職的難與易,有時不是單純從年紀看。僱主也不是白癡。如果沒有好的推薦,恐怕也沒有那麼容易成事。但找工作愈來愈難,應該還是事實。尤其是和年輕的一輩爭奪相同的職位,你會選擇一個最燦爛年華的年輕人,還是一個在職場已經工作了三十年的中年人?
四十歲時你在哪裡?回想十多歲那時的我,想告別慘綠的年代,自滿得以為自己到了二十多歲。到了二十多歲,事業正開始,陽光灑滿地,開心得以為自己到了三十多歲。到了三十多歲的年紀,前途未蔔,但什麼都似乎在掌握之中,恍似無憂無慮。到了四十多歲,告別香港,在悉尼重新開始,一切彷彿又回到從前。現在回頭看看四十多歲的當時,原來已經十多年以後。確是昨日匆匆。一步一步的走過來,我的步伐竟然如此沉重。如今對別人說:該走便要走,我反而有點遲疑,不敢說對或不對。每個人有自己的腳步,也有自己的盤算和考慮。離開家園是很個人的選擇,只有自己才知道路是怎麼走,也絕對沒有對或錯。即使生活在澳洲十多年了,要搬到另外一個州居住也不是一件容易的決定。四十多歲這個年紀,的確過了半生,如果你還沒有擁有一大筆財富足夠退休,還要繼續工作,就要謹慎的走下去。
一個最近的調查發現,四十五到五十四歲這個階段澳洲人,原來是最不幸的一代。許多僱主眼中,這一代的人最不能接受新事物,例如科技改變,所以很不願意聘用他們。全國四十五到五十四歲的人佔了二百九十萬,今年三月失業大軍有十八萬多人,佔百分之六點二。失業的數字從何得知?因為他們仍在積極的尋找工作。放棄找工作的人,不在計算失業率之列。僱主這種不公平的看法,稱之為年齡歧視絕不為過。男人又比女人更難找得工作。在年齡和性別兩種歧視之下,果然是舉步為艱,前途黯淡。加上疫情影響,許多商鋪停業,不少人甚至找一份臨時工也十分困難。
澳洲政府容許海外學生每週工作不多於二十小時。一般情況下,大學的碩士或博士研究生可能在校內找到一份導師的工作。以每小時約三十五澳元計算,尚可幫補一般生活開支。不過三月開始封關以來,就讀的海外學生減少,導師的工作也多少受到影響。其他就讀大學本科的學生,本來也可以到咖啡館或餐廳兼職。不過現在市中心上班的人比正常的少很多,商鋪多關上大門。勉強經營下去的話,也不會輕易聘請兼職。於是老闆在店裡身兼數職,節省開支算了。媒體不時報導,不少海外學生失去兼職,三餐不繼。有些同鄉經營的食肆,曾經免費送贈飯盒作為支持。電視畫面所見,不少人在門外輪候。專為貧窮人士提供食物的foodbank,也多了很多人光顧。但我問來到我們部門實習的一個海外學生,她反而說沒有聽過有同學有如此境況。這個來自中美洲千里達的女孩,可能經濟情況不比尋常。她的本科就讀美國賓州費城,捨近圖遠來到悉尼讀碩士,跟其他經濟不俗的海外學生一樣,有強力的父母作背後支援,根本不用為三餐煩惱。至於畢業後,能否找到工作,倒是不用擔心。
另外一份報導指出,澳洲的工作,目前有一半是屬於短期、臨時或合約制。四五十歲的人士,除了難找到工作外,也難於找到長期固定的工作。短期的可是數天或是數星期,工作完成拜拜,大家兩不相欠。不少人也不討厭這樣的工作,因為有彈性,習慣的話看看可否繼續,不習慣的話也重新出發,或許可以停下來,去一趟旅行。我的一個朋友接受了大學自願退休的邀請,結束了十一年賓主之情,得到差不多一年的離職補償。我問他為什麼如此大膽。他說升職無望,做下去沒有什麼意思,倒不如出外碰碰運氣。他現在六十一歲,還想幹到六十四歲。結果憑他的資歷,來到我們這𥚃接受五星期短期合約的工作。大家碰面,我當然驚訝,但合作起來,他還是那麼積極。所以求職的難與易,有時不是單純從年紀看。僱主也不是白癡。如果沒有好的推薦,恐怕也沒有那麼容易成事。但找工作愈來愈難,應該還是事實。尤其是和年輕的一輩爭奪相同的職位,你會選擇一個最燦爛年華的年輕人,還是一個在職場已經工作了三十年的中年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