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文◆
首部個人小說,改編電影成為經典
你們的歡樂拯救了我的孤獨
小說《部落.斯卡也答》──部落再見
《部落.斯卡也答》完成於一九七七年,臺北德華出版社出版,是作者第一本小說創作;取材自曾任教的新竹縣尖石鄉錦屏國小、玉峰國小的校園生活、人物印記,鳥鳴婉轉,樹影搖曳,有風吹拂的山林。
人的情感常因際遇不同而改變,書文原型,以任教的那羅部落為背景,描述自詡「少爺」的老師與學生的校園事蹟,以及泰雅族人面臨臺灣十大建設,經濟緩衝的一九七○年代初期,如何從貧困窘境,投身都市文明、城鄉文化差異,人文生態惡化的極端變局。
尖石鄉住民大多數為泰雅人,少部分客家人,書中角色演繹自兩個族群的真人實事。小說出版不久,曾隨作者到過那羅遊玩的導演吳念真,參照書名及情節,改編成電影《老師.斯卡也答》。主題曲∕詞:小野∕曲:陳雲山∕演唱:楊芳儀──
你來時的天空 像嬰孩甦醒時的臉
溫柔的紅霞 圍繞著池塘邊
你走時的天空 像嬰孩哭泣後的臉
殘餘的淚珠 垂掛在松樹間
斯卡也答 斯卡也答
走過郵筒 別忘了捎信來
斯卡也答 斯卡也答
走過山下 別忘了上山來
小說出版四十餘年,料想不到出生五峰鄉清泉部落,幼年成長於錦屏村,任教高雄縣甲仙國中英語科,曾以〈外祖父的酒瓶〉榮獲二○一三年原住民短篇小說金典獎入圍獎的葉賢能老師,利用閒暇譯成泰雅語。以族語說族人故事,使人驚嘆。
小說家愛亞獲悉訊息,說道:「我建議出版,想想,這是尖石鄉的文化財!舉世第一本泰雅語書。」
尖石的山,那羅的水,部落的花,閃耀在粲粲日光下,於此,臺灣第一本泰雅語譯文的《部落.斯卡也答》,尖石鄉公所斥資,泰雅畫家林世偉封面繪圖,城邦集團布克文化於二○一五年一月出版,同年二月一日,中臺科技大學教授,對臺灣原住民族的文化諸多研究與論述的劉智濬教授,撰文「泰雅語版《部落.斯卡也答》/回到最初鑄成所在的番刀」寫道:
一九七七年,陳銘磻以任教尖石那羅部落期間感知的人事作為題材,寫成小說《部落.斯卡也答》,一九七八年,相同題材再寫成報導文學體〈最後一把番刀〉,並獲時報文學獎;二○一四年,幼年成長於那羅部落的葉賢能老師將《部落.斯卡也答》譯成泰雅語。去年底,銘磻老師披露此一譯作訊息時,我在他的臉書留言建議,應該想辦法出版,一來保留泰雅母語,二來這大概是第一本漢文譯成原住民語的作品,而且還有另一層意義:陳銘磻的〈最後一把番刀〉終於還是回到最初鑄成的所在!
貧困的一九七○年代,我以報導尖石泰雅族人的人文為志業,寫出《部落.斯卡也答》、〈最後一把番刀〉,即是為了向世人傳達,在樂天知命的泰雅人的小社會生活,正是我青春時期,對寂寥生命感到厭煩而受到改變的關鍵,那是我在那羅與族人認真活命,以至後來閱讀、創作,為部落開啟文學入景、入鄉的創舉,終至讓心靈獲得啟發而使生命富足的因緣。
如若生活在部落初始,我愚懦無知,未盡勇敢,不肯面對,命運將會如何改變?說不定不會衍生後來成為寫作者的陳銘磻,不會出現任職十二年尖石鄉長、八年新竹縣原民處長的雲天寶,他和老師及若干活躍在部落的學生,都真實存在於《部落.斯卡也答》。
知命安身的泰雅人,天生的歡樂喜感,打擾到我原有的孤獨,人生是無盡的孤單,生命本質更是一個人活,我卻能在年少重要的成長時刻,與愛戴我的族人邂逅,算是奇妙了。
以那羅溪流域,真人實事為藍本的小說舞臺錦屏村,正是個人文學寫作啟蒙地,我藉由《部落.斯卡也答》及相關尖石著作,自見掀起秀麗與壯麗兼容的多樣山水風情,讓文學的那羅彰顯使人驚呼的美好。這些稍縱即逝的粲粲歲月,只存在生命一角,而我這一生被提及最多的,大概就是以頑強的生命力和逍遙的浪漫,愛上那羅部落。
◆摘文3 ◆
從黃牛淬練為賣血牛,寫成第一篇報導文學
勇氣需要一股衝勁
報導文學〈賣血人〉──啟蒙之作
報導文學推手高信疆曾在「報導文學的歷史線索」演講會說:「選擇報導文學,正是一個年輕人接觸人生真實的、具有反哺意義的事業。報導文學是種不斷追尋的良心作業,靠著我們的行動、我們的愛心、我們的知識,才得以實踐,並且成長。而當我們拿起筆來,走入鄉間、城鎮、廠礦、漁牧……走近身邊的一事一物時,也正是我們從蒙昧無知、受人呵護的狀態中,邁向成熟、邁向責任的最佳經驗。」
個人創作歷程,也曾擇其報導文學為選項,這種抉擇畢竟苦多於樂――我必須抱持足夠勇氣與能力,發掘可以感動人心的事件。
後來,高先生在他主編的人間副刊,推出備受矚目的報導文學專題「現實的邊緣」。某天,邀我到大理街,辦公桌稿件堆積如山的編輯室,研擬寫作題材。「不要讓人事前知道我的計畫,直接請他們看結果。」心裡暗自想著。
當時,我草擬一篇「時代黃牛」的企畫請他過目。我想傳達,這世間存有不少美麗的凶險,如:鐵路車票黃牛、司法黃牛、監理黃牛、房仲黃牛、戲票黃牛、演唱會票券黃牛、地下匯兌黃牛、醫院血牛……,高先生目光灼灼看了一眼,驚異回覆:「浪費題材。集中心力報導最有可能引起關注的一隻『牛』就行。」
我的喉嚨不覺乾澀起來,未敢多言,隨後,暗自選擇困難度高的「血牛」為目標,〈賣血人〉遂成精準的理想主題。未幾,隨即展開暗黑人性議題的資料搜集與採訪。
選擇〈賣血人〉為個人報導文學首篇創作,緣起一則少人關注的報紙新聞,標記「血牛與醫生勾結圖利」的事件,從起先未明內情,搜集資料、查詢衛生單位,並作抽樣調查,雖則過程頻遭挫折,我仍持之不敗不退的態度,奔走各大醫院血庫間,搜尋與血、賣血等相關單位、人物,進行訪談,期能呈現這則未被大眾注目的新聞。
一介報導文學工作者所能付出的,便是以知性、感性挖掘真相,提供和解析事實與問題所在。
〈賣血人〉的發表,在尚屬封閉的年代,是反映社會暗黑面之作,確然成為聳動話題,讀者的迴響眾口紛紜,副刊主編索性另闢讀者來函的版面呈現。
針對社會議題,我的報導非意圖暴露人性陰暗面,更無政治意涵,或不懷好意挑起底層社會異態生活的樣貌。如果露骨的認為報導文學是在散播恐怖訊息,就無法清楚認知社會真實狀態。
日後,〈賣血人〉入圍中國時報第一屆報導文學獎推薦獎決審,評審委員「香港著名報人」胡菊人說明:
〈賣血人〉便是我最後要投他一票的首選,這篇文章結構層次分明,問題步步揭開,又從各方面反應這個現代都市的嚴重問題;同時,作者除了自己的主觀見解之外,還能一併反映了旁人的意見,這是很難得的。而中心點「抽佣」的血牛罪惡,扣緊為全文主脈,讀後非常感動。
目錄學專家郭立誠在人間副刊發表〈人血迷信的種種〉指出:
拜讀過陳銘磻先生那篇關於〈賣血人〉的報導,使我感到一般人耳目所能接觸的社會層面實在太狹窄了,不由他的報導,我們怎麼會知道那些賣血人的辛酸以及剝削這些可憐蟲的「賣血黃牛」?
這篇報導實在下的工夫不小,不然怎麼會寫得那麼詳密深入?
資深記者林全洲在〈獨騎瘦馬踏殘月〉敘述:
陳銘磻的個案實力調查,在他的作品裡算是十分豐富,而且也十分具象,尤其〈賣血人〉裡的個案幾乎活生生的躍在讀者面前。雖然這種調查,並不能概括社會的全面性,但提出的這一個層面,讓讀者了解後能夠深思這一點,就足以使他的〈賣血人〉形成深厚的水準。
本文自人間副刊披露後,承載最多輿論的議論,來自媒體、醫院、捐血中心,提出不少莫衷一是的意見;後來,這個鮮明度高的題材,成就為語文科研究生列為論文研討課程的提綱。一九七九年,〈賣血人〉與〈最後一把番刀〉、〈鷹架上的夕陽〉、〈最後的妝扮〉、〈輪迴跟著來〉等文,一併收錄到遠流出版公司出版的《賣血人》,成為作者的第一本報導文學著作。
(文載二○二五年六月十八日中時人間副刊)
◆摘文4◆
太喜歡日本文學,那何不為文介紹日本文學名著,躍升為個人代表作
This is a book
名家名著《一生必讀的50本日本文學名著1、2輯》──閱讀名作
一九八○年秋末,陪伴父親第一次前去關東和關西旅行,彼時,正是日本邁入經濟史上最蓬勃時段,景氣復甦,次文化與科技的自動販賣機正流行,社會快速躍進繁榮,就算普通上班族的薪資,也能拿到幾十萬日幣。冬季時,年輕人大量湧向滑雪場、黃金週海外旅遊,那可不是一般繁華的榮景。
看哪,迪斯可舞曲迎來揮金如土的昭和男女,出手闊綽,以炫耀性消費之姿,在充滿香檳、豔麗的霓虹燈裡深入社群,代代木公園興起搖滾族、新宿街頭出現暴走族,流行元素變化萬千;女性穿著粉色系高聳墊肩的上衣、螢光色系迷你裙、吹起半屏山流風的劉海;男性穿著寬鬆高腰西裝褲,注重分層疊裝、酷愛牛仔套裝、夏威夷彩繪花俏短衫,電燙斜劉海或櫻木花道的髮型,就連內着也偏愛昂貴的法國名牌HOM,在在標榜戰後爆炸式經濟蓬勃發展的氣燄。
明治時代大力倡導歐化文明,以利攝取西洋文化的效應,於此大舉釋放發酵,社會形態不僅驕奢浪費,不知節制,儼然形成瘋狂與奢靡的代名詞,一味汲取外來文化,後來更成為全世界潮流、時尚和文化藝術的中心;一九八○中期到一九九○初期,史稱「日本泡沫經濟」,又稱「失去的十年」;多數人認為,日本經濟最好的時機已然過去了,直至二○一七年,大阪府立登美丘女子高校舞蹈部,由指導老師Akane領隊,推出一九八○年代動感舞曲,荻野目洋子演唱的《Dancing Hero》,舞動迪斯可節奏與誇張舞蹈,復以「泡沫時代女性」的妝扮,搬上表演臺,一時間風靡全球,並於YouTube獲得超過一億次以上的點閱率,強烈激起人們開啟復古未來主義的熱潮。Akane說:「我們把想傳達日本文化有趣的心情,完美和諧地結合在快速的律動中。」
我在一九八○年代十年間,年年進出次文化不斷奔竄,溢滿昭和派氛圍的日本,在東京、橫濱、大阪、京都、神戶搜尋二戰敗仗後,致力重振品德勇氣,再造人文美學為標竿的「新日本」現象,目睹電車裡、船舶間、公車候車亭,男女老少人手一冊,漫畫或推理小說,文庫本或風尚雜誌,無不流露高度品味的閱讀魅力,日積月累的影響,深化了民間自主閱讀的共識。
尤其,知名書店:紀伊國、蔦屋、淳久堂、三省堂、丸善、BOOK 1st等,連鎖店林立,文史類、藝術類專櫃並列重點區;其他如地鐵站、車站與百貨公司,也都設置有書冊販賣店,購書人潮的盛況,大幅增長為城市競爭力的關鍵。
同時間,臺灣面臨一九八七年解嚴後的「經濟起飛」期,簽賭「大家樂」一窩蜂擁上為全民運動,彼時,我居址不定的在金門街主編愛書人雜誌,兼及主持號角出版社,汲汲營營於為那個遼闊卻不好觸碰的出版夢想奮力,從而感受,經濟與文化變異幅度最大的年代,從養成閱讀的習慣,感受讀到一冊好書,心神無比歡悅。書海像宇宙,讀了一本有意思的書,作者傳說的事件猶如真實的夢,持續陪伴心靈;可當什麼都不讀、不識讀或不去讀,不為認知求安穩,不就什麼都不是。
因為欽羨日本擁有宏敞規模的書店,以及不斷擴張的閱讀人口,當年,居然興起想寫一本「介紹好書的書」的衝動,私下還取了書名「This is a book 」(或日文名これは本です)。事隔多年未落筆實現,直到二○一○年開始寫作系列「日本文學地景紀行」,聯想起過去為搜索文學地景,重閱新讀不少日本文學名作,名家名著感動人心,何不藉機選讀擁有臺灣譯本的著作,介紹給讀者。
於此,有了寫作日本文學名著的主張,隨後,徵得總編輯賈俊國同意,激發《一生必讀的50本日本文學名著》的寫作動力。
半年時間,在文字深淵打滾完成的厚重新書出版,意識到從年少即喜歡寫作這件辛勞事,無須以假意文學愛好者欺瞞自己。自少年承接寫作志業,喜歡就是喜歡,心無掛慮就是無掛慮;寫作五十餘年的人生行旅,一心只想著藉由文字說出心裡想講的話,要做的事,並傳達寫作並不孤獨,它是可以使人從文字書寫,學習到知識與智慧。
閱讀的主宰者是自己,所有在寫作或閱讀的思慮中,容或有任何一時察覺不到的疑惑,都可以從閱讀中獲取他人的生活經驗和成長智慧。智慧是生命最優美的樂章,也即是應該順勢從閱讀中觀察他人的矛盾、波折、挫敗,甚至成功的案例。
相信寫書同樣可以給人帶來珍奇的夢想,不該放棄。分隔數年,持以信心,繼續寫作第二輯,出版的夢想,再獲青睞,以兩冊共介紹一百本日本經典文學名著,了卻由來已久的妄想大夢。
首部個人小說,改編電影成為經典
你們的歡樂拯救了我的孤獨
小說《部落.斯卡也答》──部落再見
《部落.斯卡也答》完成於一九七七年,臺北德華出版社出版,是作者第一本小說創作;取材自曾任教的新竹縣尖石鄉錦屏國小、玉峰國小的校園生活、人物印記,鳥鳴婉轉,樹影搖曳,有風吹拂的山林。
人的情感常因際遇不同而改變,書文原型,以任教的那羅部落為背景,描述自詡「少爺」的老師與學生的校園事蹟,以及泰雅族人面臨臺灣十大建設,經濟緩衝的一九七○年代初期,如何從貧困窘境,投身都市文明、城鄉文化差異,人文生態惡化的極端變局。
尖石鄉住民大多數為泰雅人,少部分客家人,書中角色演繹自兩個族群的真人實事。小說出版不久,曾隨作者到過那羅遊玩的導演吳念真,參照書名及情節,改編成電影《老師.斯卡也答》。主題曲∕詞:小野∕曲:陳雲山∕演唱:楊芳儀──
你來時的天空 像嬰孩甦醒時的臉
溫柔的紅霞 圍繞著池塘邊
你走時的天空 像嬰孩哭泣後的臉
殘餘的淚珠 垂掛在松樹間
斯卡也答 斯卡也答
走過郵筒 別忘了捎信來
斯卡也答 斯卡也答
走過山下 別忘了上山來
小說出版四十餘年,料想不到出生五峰鄉清泉部落,幼年成長於錦屏村,任教高雄縣甲仙國中英語科,曾以〈外祖父的酒瓶〉榮獲二○一三年原住民短篇小說金典獎入圍獎的葉賢能老師,利用閒暇譯成泰雅語。以族語說族人故事,使人驚嘆。
小說家愛亞獲悉訊息,說道:「我建議出版,想想,這是尖石鄉的文化財!舉世第一本泰雅語書。」
尖石的山,那羅的水,部落的花,閃耀在粲粲日光下,於此,臺灣第一本泰雅語譯文的《部落.斯卡也答》,尖石鄉公所斥資,泰雅畫家林世偉封面繪圖,城邦集團布克文化於二○一五年一月出版,同年二月一日,中臺科技大學教授,對臺灣原住民族的文化諸多研究與論述的劉智濬教授,撰文「泰雅語版《部落.斯卡也答》/回到最初鑄成所在的番刀」寫道:
一九七七年,陳銘磻以任教尖石那羅部落期間感知的人事作為題材,寫成小說《部落.斯卡也答》,一九七八年,相同題材再寫成報導文學體〈最後一把番刀〉,並獲時報文學獎;二○一四年,幼年成長於那羅部落的葉賢能老師將《部落.斯卡也答》譯成泰雅語。去年底,銘磻老師披露此一譯作訊息時,我在他的臉書留言建議,應該想辦法出版,一來保留泰雅母語,二來這大概是第一本漢文譯成原住民語的作品,而且還有另一層意義:陳銘磻的〈最後一把番刀〉終於還是回到最初鑄成的所在!
貧困的一九七○年代,我以報導尖石泰雅族人的人文為志業,寫出《部落.斯卡也答》、〈最後一把番刀〉,即是為了向世人傳達,在樂天知命的泰雅人的小社會生活,正是我青春時期,對寂寥生命感到厭煩而受到改變的關鍵,那是我在那羅與族人認真活命,以至後來閱讀、創作,為部落開啟文學入景、入鄉的創舉,終至讓心靈獲得啟發而使生命富足的因緣。
如若生活在部落初始,我愚懦無知,未盡勇敢,不肯面對,命運將會如何改變?說不定不會衍生後來成為寫作者的陳銘磻,不會出現任職十二年尖石鄉長、八年新竹縣原民處長的雲天寶,他和老師及若干活躍在部落的學生,都真實存在於《部落.斯卡也答》。
知命安身的泰雅人,天生的歡樂喜感,打擾到我原有的孤獨,人生是無盡的孤單,生命本質更是一個人活,我卻能在年少重要的成長時刻,與愛戴我的族人邂逅,算是奇妙了。
以那羅溪流域,真人實事為藍本的小說舞臺錦屏村,正是個人文學寫作啟蒙地,我藉由《部落.斯卡也答》及相關尖石著作,自見掀起秀麗與壯麗兼容的多樣山水風情,讓文學的那羅彰顯使人驚呼的美好。這些稍縱即逝的粲粲歲月,只存在生命一角,而我這一生被提及最多的,大概就是以頑強的生命力和逍遙的浪漫,愛上那羅部落。
◆摘文3 ◆
從黃牛淬練為賣血牛,寫成第一篇報導文學
勇氣需要一股衝勁
報導文學〈賣血人〉──啟蒙之作
報導文學推手高信疆曾在「報導文學的歷史線索」演講會說:「選擇報導文學,正是一個年輕人接觸人生真實的、具有反哺意義的事業。報導文學是種不斷追尋的良心作業,靠著我們的行動、我們的愛心、我們的知識,才得以實踐,並且成長。而當我們拿起筆來,走入鄉間、城鎮、廠礦、漁牧……走近身邊的一事一物時,也正是我們從蒙昧無知、受人呵護的狀態中,邁向成熟、邁向責任的最佳經驗。」
個人創作歷程,也曾擇其報導文學為選項,這種抉擇畢竟苦多於樂――我必須抱持足夠勇氣與能力,發掘可以感動人心的事件。
後來,高先生在他主編的人間副刊,推出備受矚目的報導文學專題「現實的邊緣」。某天,邀我到大理街,辦公桌稿件堆積如山的編輯室,研擬寫作題材。「不要讓人事前知道我的計畫,直接請他們看結果。」心裡暗自想著。
當時,我草擬一篇「時代黃牛」的企畫請他過目。我想傳達,這世間存有不少美麗的凶險,如:鐵路車票黃牛、司法黃牛、監理黃牛、房仲黃牛、戲票黃牛、演唱會票券黃牛、地下匯兌黃牛、醫院血牛……,高先生目光灼灼看了一眼,驚異回覆:「浪費題材。集中心力報導最有可能引起關注的一隻『牛』就行。」
我的喉嚨不覺乾澀起來,未敢多言,隨後,暗自選擇困難度高的「血牛」為目標,〈賣血人〉遂成精準的理想主題。未幾,隨即展開暗黑人性議題的資料搜集與採訪。
選擇〈賣血人〉為個人報導文學首篇創作,緣起一則少人關注的報紙新聞,標記「血牛與醫生勾結圖利」的事件,從起先未明內情,搜集資料、查詢衛生單位,並作抽樣調查,雖則過程頻遭挫折,我仍持之不敗不退的態度,奔走各大醫院血庫間,搜尋與血、賣血等相關單位、人物,進行訪談,期能呈現這則未被大眾注目的新聞。
一介報導文學工作者所能付出的,便是以知性、感性挖掘真相,提供和解析事實與問題所在。
〈賣血人〉的發表,在尚屬封閉的年代,是反映社會暗黑面之作,確然成為聳動話題,讀者的迴響眾口紛紜,副刊主編索性另闢讀者來函的版面呈現。
針對社會議題,我的報導非意圖暴露人性陰暗面,更無政治意涵,或不懷好意挑起底層社會異態生活的樣貌。如果露骨的認為報導文學是在散播恐怖訊息,就無法清楚認知社會真實狀態。
日後,〈賣血人〉入圍中國時報第一屆報導文學獎推薦獎決審,評審委員「香港著名報人」胡菊人說明:
〈賣血人〉便是我最後要投他一票的首選,這篇文章結構層次分明,問題步步揭開,又從各方面反應這個現代都市的嚴重問題;同時,作者除了自己的主觀見解之外,還能一併反映了旁人的意見,這是很難得的。而中心點「抽佣」的血牛罪惡,扣緊為全文主脈,讀後非常感動。
目錄學專家郭立誠在人間副刊發表〈人血迷信的種種〉指出:
拜讀過陳銘磻先生那篇關於〈賣血人〉的報導,使我感到一般人耳目所能接觸的社會層面實在太狹窄了,不由他的報導,我們怎麼會知道那些賣血人的辛酸以及剝削這些可憐蟲的「賣血黃牛」?
這篇報導實在下的工夫不小,不然怎麼會寫得那麼詳密深入?
資深記者林全洲在〈獨騎瘦馬踏殘月〉敘述:
陳銘磻的個案實力調查,在他的作品裡算是十分豐富,而且也十分具象,尤其〈賣血人〉裡的個案幾乎活生生的躍在讀者面前。雖然這種調查,並不能概括社會的全面性,但提出的這一個層面,讓讀者了解後能夠深思這一點,就足以使他的〈賣血人〉形成深厚的水準。
本文自人間副刊披露後,承載最多輿論的議論,來自媒體、醫院、捐血中心,提出不少莫衷一是的意見;後來,這個鮮明度高的題材,成就為語文科研究生列為論文研討課程的提綱。一九七九年,〈賣血人〉與〈最後一把番刀〉、〈鷹架上的夕陽〉、〈最後的妝扮〉、〈輪迴跟著來〉等文,一併收錄到遠流出版公司出版的《賣血人》,成為作者的第一本報導文學著作。
(文載二○二五年六月十八日中時人間副刊)
◆摘文4◆
太喜歡日本文學,那何不為文介紹日本文學名著,躍升為個人代表作
This is a book
名家名著《一生必讀的50本日本文學名著1、2輯》──閱讀名作
一九八○年秋末,陪伴父親第一次前去關東和關西旅行,彼時,正是日本邁入經濟史上最蓬勃時段,景氣復甦,次文化與科技的自動販賣機正流行,社會快速躍進繁榮,就算普通上班族的薪資,也能拿到幾十萬日幣。冬季時,年輕人大量湧向滑雪場、黃金週海外旅遊,那可不是一般繁華的榮景。
看哪,迪斯可舞曲迎來揮金如土的昭和男女,出手闊綽,以炫耀性消費之姿,在充滿香檳、豔麗的霓虹燈裡深入社群,代代木公園興起搖滾族、新宿街頭出現暴走族,流行元素變化萬千;女性穿著粉色系高聳墊肩的上衣、螢光色系迷你裙、吹起半屏山流風的劉海;男性穿著寬鬆高腰西裝褲,注重分層疊裝、酷愛牛仔套裝、夏威夷彩繪花俏短衫,電燙斜劉海或櫻木花道的髮型,就連內着也偏愛昂貴的法國名牌HOM,在在標榜戰後爆炸式經濟蓬勃發展的氣燄。
明治時代大力倡導歐化文明,以利攝取西洋文化的效應,於此大舉釋放發酵,社會形態不僅驕奢浪費,不知節制,儼然形成瘋狂與奢靡的代名詞,一味汲取外來文化,後來更成為全世界潮流、時尚和文化藝術的中心;一九八○中期到一九九○初期,史稱「日本泡沫經濟」,又稱「失去的十年」;多數人認為,日本經濟最好的時機已然過去了,直至二○一七年,大阪府立登美丘女子高校舞蹈部,由指導老師Akane領隊,推出一九八○年代動感舞曲,荻野目洋子演唱的《Dancing Hero》,舞動迪斯可節奏與誇張舞蹈,復以「泡沫時代女性」的妝扮,搬上表演臺,一時間風靡全球,並於YouTube獲得超過一億次以上的點閱率,強烈激起人們開啟復古未來主義的熱潮。Akane說:「我們把想傳達日本文化有趣的心情,完美和諧地結合在快速的律動中。」
我在一九八○年代十年間,年年進出次文化不斷奔竄,溢滿昭和派氛圍的日本,在東京、橫濱、大阪、京都、神戶搜尋二戰敗仗後,致力重振品德勇氣,再造人文美學為標竿的「新日本」現象,目睹電車裡、船舶間、公車候車亭,男女老少人手一冊,漫畫或推理小說,文庫本或風尚雜誌,無不流露高度品味的閱讀魅力,日積月累的影響,深化了民間自主閱讀的共識。
尤其,知名書店:紀伊國、蔦屋、淳久堂、三省堂、丸善、BOOK 1st等,連鎖店林立,文史類、藝術類專櫃並列重點區;其他如地鐵站、車站與百貨公司,也都設置有書冊販賣店,購書人潮的盛況,大幅增長為城市競爭力的關鍵。
同時間,臺灣面臨一九八七年解嚴後的「經濟起飛」期,簽賭「大家樂」一窩蜂擁上為全民運動,彼時,我居址不定的在金門街主編愛書人雜誌,兼及主持號角出版社,汲汲營營於為那個遼闊卻不好觸碰的出版夢想奮力,從而感受,經濟與文化變異幅度最大的年代,從養成閱讀的習慣,感受讀到一冊好書,心神無比歡悅。書海像宇宙,讀了一本有意思的書,作者傳說的事件猶如真實的夢,持續陪伴心靈;可當什麼都不讀、不識讀或不去讀,不為認知求安穩,不就什麼都不是。
因為欽羨日本擁有宏敞規模的書店,以及不斷擴張的閱讀人口,當年,居然興起想寫一本「介紹好書的書」的衝動,私下還取了書名「This is a book 」(或日文名これは本です)。事隔多年未落筆實現,直到二○一○年開始寫作系列「日本文學地景紀行」,聯想起過去為搜索文學地景,重閱新讀不少日本文學名作,名家名著感動人心,何不藉機選讀擁有臺灣譯本的著作,介紹給讀者。
於此,有了寫作日本文學名著的主張,隨後,徵得總編輯賈俊國同意,激發《一生必讀的50本日本文學名著》的寫作動力。
半年時間,在文字深淵打滾完成的厚重新書出版,意識到從年少即喜歡寫作這件辛勞事,無須以假意文學愛好者欺瞞自己。自少年承接寫作志業,喜歡就是喜歡,心無掛慮就是無掛慮;寫作五十餘年的人生行旅,一心只想著藉由文字說出心裡想講的話,要做的事,並傳達寫作並不孤獨,它是可以使人從文字書寫,學習到知識與智慧。
閱讀的主宰者是自己,所有在寫作或閱讀的思慮中,容或有任何一時察覺不到的疑惑,都可以從閱讀中獲取他人的生活經驗和成長智慧。智慧是生命最優美的樂章,也即是應該順勢從閱讀中觀察他人的矛盾、波折、挫敗,甚至成功的案例。
相信寫書同樣可以給人帶來珍奇的夢想,不該放棄。分隔數年,持以信心,繼續寫作第二輯,出版的夢想,再獲青睞,以兩冊共介紹一百本日本經典文學名著,了卻由來已久的妄想大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