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爾摩斯誕生一百二十週年
提起夏洛克.福爾摩斯(Sherlock Holmes),即使您對推理小說仍屬門外漢,這個名字想必也不會太陌生。事實上,福爾摩斯這個偵探小說中的虛構人物,早已成為「偵探」的另一個代名詞,當人們在談論推理小說時,腦海中經常會出現的偵探人物通常就是這位頭戴獵鹿帽,嘴裡含著彎菸斗,手上拿著放大鏡,目光冷峻、頭腦清晰的神探。今年(二○○六)正巧碰上福爾摩斯誕生一百二十週年(柯南.道爾於一八八六年三月寫下了福爾摩斯的處女長篇《暗紅色研究》,雖然這部作品起初被雜誌社退稿兩次,直到隔年才正式發表,不過我們仍以創作的年份做為福爾摩斯的誕生年份,距今不多不少正好一百二十年),為了紀念這位不朽神探所帶給我們的美好時光,這回我們就來看看福爾摩斯到底有何魅力足以征服全世界,他對推理小說又有什麼深遠且不可磨滅的影響。
◇福爾摩斯的誕生與其魅力
首先來談談福爾摩斯的一些生平事蹟。福爾摩斯這個角色,是英國作家兼醫生柯南.道爾爵士(Sir Arthur Conan Doyle,1859~1930)於一八八六年所創,最初的探案是長篇小說《暗紅色研究》(A Study of Scarlet),此後柯南.道爾為這個系列一共寫下四個長篇及五十六個短篇故事,這長短加起來一共六十篇福爾摩斯探案,成為後世福爾摩斯學說研究者所公認的正典(Canon);換句話說,除了這六十篇作品之外,其他以福爾摩斯為主角或是相關模仿作品,都屬仿作或是贗作,而非柯南.道爾本人所寫。
那麼,福爾摩斯又是如何誕生的呢?如果我們仔細看看作者當時的生活應當不難理解,在那個時候,道爾剛到鄉下行醫,小小的診所門可羅雀,病人少得可憐,為了打發無聊的日子,他試著創作小說,之前在愛丁堡大學學醫時跟隨過的喬瑟夫.貝爾醫生(Dr. Joseph Bell)的形象正好進入了他腦海,貝爾醫生素來以觀察力敏銳著稱,不但對病人病情診斷精確,對週遭人物及環境也有很好的觀察判斷力,他可以從一些小事中得出許多旁人無法得到的結論,常常令學生們大為吃驚,這樣的人格特質正好成為道爾創作時的靈感──就這樣,我們偉大的偵探人物誕生了,今日讀者所看到的福爾摩斯正是像貝爾醫生一樣,具有敏銳的觀察力(他可以從委託人的穿著及舉止推斷他的來歷及到過那些地方)與縝密的推理能力,當然了,福爾摩斯那特異獨行的個性與行事風格也是另一個讓他成功的因素。
福爾摩斯探案推出後,很快就獲得讀者的喜好,不過道爾卻對推理小說寫作興趣不大(他最想寫的是歷史小說),但是現實生活的壓力迫使他決心當個全職作家,一八九一年四月,他寫下了第一個福爾摩斯短篇《波宮祕聞》(The Scandal of Bohemia),並投稿到史全德雜誌(Strand,一譯海濱),七月份,這個短篇正式發表,一夜之間,福爾摩斯在倫敦成了家喻戶曉的人物,讀者希望看到更多的福爾摩斯探案,這讓道爾十分為難,不得不放下手上的其他創作專心來寫推理小說,但在寫了接下來的二十三篇探案之後,道爾決心讓福爾摩斯永遠消失,在《最後的難題》(The Final Problem)這個短篇中,他讓福爾摩斯與死對頭莫拉提教授兩人雙雙墬入瑞士雷清貝瀑布(Reichenbach Fall)。故事發表後,讀者大為憤怒,紛紛提出抗議,甚至引發不小的騷動,不過柯南道爾卻不為所動,一直到十年之後,他才在《空屋探案》(The Adventure of The Empty House)中讓福爾摩斯復活,此後持續發表三十多篇故事,讓福爾摩斯在推理小說的世界中成為了最偉大的一名神探。
從推理小說的歷史觀點來看,福爾摩斯探案的成功絕非偶然。在福爾摩斯之前,推理小說雖然已由愛倫坡(Edgar Allen Poe)創作出了原型,不過在發源地的美國並沒有受到太多人的注意。真正讓推理這種類型小說得到眾人注目,反而是在大西洋彼岸的英國,福爾摩斯的出現滿足了平民百姓內心尋求公平正義的渴望,而這個系列的成功也為推理小說注入應有的養分,許多作家從福爾摩斯的辦案模式中得到啟發,進而創作出更多更好的作品,推理小說後來在黃金時期的輝煌成就,福爾摩斯的確扮演了推波助瀾的角色,如果我們說愛倫坡是推理小說之父,那麼柯南.道爾與其筆下的福爾摩斯就是讓推理小說發光發熱的最佳推手。
◇最佳助手的代言人──華生醫生
在福爾摩斯探案中,華生醫生(Dr. Waston)是另一個非常重要的人物,他在福摩斯探案中扮演的是記敘者(記錄神探的豐功偉蹟)兼助手(英文裡稱之為Sidekick,主要是協助偵探辦案及蒐集情報,有時也是傾聽者的角色,藉由與偵探的對話而將線索公平地展現在讀者面前)的角色,相較於智力過人、能洞察事件真相的神探福爾摩斯,華生醫生常常讓人感覺腦筋不甚靈光,永遠慢人一拍,不過也正因為如此,小說的情節發展也相對變得更加有趣,閱讀小說時樂趣也大為提高。雖然華生醫生並不是推理史上第一對神探與助手的搭檔(這份榮耀屬於愛倫坡筆下的神探杜邦與其友人無名氏),不過說到名氣,華生醫生可就是無人能比的,就是因為他太出名了,所以「華生」(Waston)一詞現在也已成為了「偵探助手」的代名詞了。
◇福爾摩斯的對手們
在福爾摩斯出現的同時,另外有一些作家也嘗試創作推理小說,尤其是在福爾摩斯被柯南.道爾賜死在瑞士瀑布之下的那十年間(1893~1903),作家們更是卯足全力,試圖寫出可以超越福爾摩斯的大偵探,由於這些偵探和福爾摩斯出道時間相同,所以一般我們就稱之為福爾摩斯的對手們(The Rivals of Sherlock Holmes)。不過由於福爾摩斯的成就實在太過突出,在他的陰影之下,這些原本可以和福爾摩斯相抗衡的偵探們因此相對遜色不少。
當然了,在這些福爾摩斯的對手中,還是有一些偵探由於形象突出有趣、推理能力傑出而在推理史上留下大名,這其中包括了卻斯特頓(G. K. Chesterton,1874~1936)筆下推理能力出眾的布朗神父(Father Brown)、亞瑟.莫里遜(Arthur Morrison,1863~1945)筆下的保險調查員馬丁.休伊特(Martin Hewitt,在福爾摩斯墜落瀑布後在史全德雜誌上接續連載的另一名探)、奧斯汀.傅里曼(R. Austin Freeman,1862-1943)筆下以科學儀器辦案的宋戴克醫生(Dr. John Thorndyke)、恩尼斯.布拉瑪(Ernest Bramah,1868~1942)筆下眼盲心不盲的偵探卡拉多斯(Max Carrados)、傑克.福翠爾(Jacques Futrelle,1875~1912)筆下有「思考機器」稱號的凡杜森教授(The Thinking Machine),以及法國作家盧布朗(Maurice LeBlanc,1864~1941)筆下專和福爾摩斯作對的俠盜亞森.羅蘋(Arsene Lupin)等等,而這些偵探雖然沒有福爾摩斯那麼響亮的名號,卻也為推理小說的發展與多元化產生了重要的貢獻,如果缺少這些令人尊敬的對手們,相信今天的推理小說也不會如此多樣與迷人了。
◇福爾摩斯的仿作與膺作
一位偵探是否受到歡迎,從仿作(Parody)與贗作(Pastiche)(編按:定義請見Mystery第一期第十六頁)數量的多寡大致上就可以看出端倪。到今天為止,福爾摩斯是推理史上被人拿來當作故事主角或是模仿其言行最多的一位偵探,雖然沒有正式統計過到底有多少福爾摩斯的仿作與膺作,保守估計大約已超過一萬篇,除了正正經經拿福爾摩斯做主角的作品(也就是贗作)之外,福爾摩斯出現的形象可以說是千變萬化,從動物中的老鼠到貓(如日本作家赤川次郎筆下的三毛貓福爾摩斯),從電腦程式(如英國作家彼得.拉佛西曾經寫過一個短篇《好奇的電腦》〔The Curious Computer〕,福爾摩斯在這個故事中就是一個不會說話的電腦程式)到外星怪生物,從古代人物到未來世界的神探,福爾摩斯的影子可以說是無所不在,無處不有,而這個現象也再次說明了福爾摩斯無人能及的魅力及對推理小說的驚人影響力。
在這麼多的仿作及膺作之中,我特別想要提出來三位作家,第一位是奧古斯特.德魯斯(August Derleth,1909~1971),他所寫的索拉.朋斯(Solor Pons)系列基本上是以福爾摩斯為效法對象,在作品本質上與福爾摩斯非常近似,一般研究福爾摩斯學說的人對他的作品都有很好的評價,近年來在美加地區甚至有一些學者將索拉.朋斯從福學中分離出來單獨研究,就可以看出他的重要性了。除了德魯斯之外,尼古拉斯.梅耶(Nicholas Meyer,1945~)是另外一位值得一提的作家,他雖然只創作了三部福爾摩斯探案,不過卻是專家公認寫仿作寫得最好的一位作家,他的處女作《百分之七的溶液》(The Seven-Per-Cent Solution,1974)一發表即獲得很高的評價,也因此獲得了英國推理協會最佳小說的金匕首獎(Golden Dagger Award),除了這本書之外,梅耶還寫了《倫敦西區奇案》(The West End Horror,1976)和《金絲雀訓練者》(The Canary Trainer,1993)兩部福爾摩斯仿作,水準一般來說也相當地不錯。
此外,在此介紹一位現今在歐美當紅的女作家羅麗.金(Laurie R. King),這位作家從1994年開始以少女瑪麗.羅素(Mary Russell)與福爾摩斯為主角寫了一系列的探案,故事的主題是以一位熱愛推理與冒險的少女,在偶然的機會中結識了退休的神探福爾摩斯,並一起展開了一系列的冒險,由於故事的內容趣味性與邏輯性兼具,甫推出便深獲讀者喜愛,羅麗.金也因此成為暢銷書的作家。這也再度證明,即使是在二十一世紀的今天,福爾摩斯的魅力依然不容小覻,仍舊是推理小說市場的票房保證。
◇「福學」的研究與福迷俱樂部(Sherlockian Clubs)
一部小說或是一位作家的作品一旦有人進行學術研究,自然就會形成一門學問,像研究《紅樓夢》的學問我們稱之為「紅學」,研究武俠小說大家金庸作品的學問稱之為「金學」,在推理小說的領域中,由於研究福爾摩斯作品的文章相當的多,自然也形成了「福學」這一門特殊的學問,根據保守估計,這類的研究文章已超過萬篇,內容則無所不包,從福爾摩斯的大學生涯到與女性的關係,從貝克街二二一號B座(福爾摩斯與華生醫生的住所)的場景研究到福爾摩斯與音樂的關係,可說是五花八門、應有盡有,而這當中比較重要的作品應當是文生.史塔萊特(Vincent Starrett,1886~1974)所寫的《福爾摩斯的私生活》
(The Private Life of Sherlock Holmes),是後世福學研究的重要參考資料。
有了大明星,我們當然不能不提一提他的粉絲們(Fans),像福爾摩斯這樣一位推理世界中的超級神探,崇拜他的人自然不在少數,因此而成立的福迷俱樂部或是社團更是多如過江之鯽,目前遍布全世界的這類型社團大約有將近三百八十五個(這個數字指的是目前仍然存在並活躍的社團)之多,形式則更是五花八門,從單純的學術研究到同好聚會,從紀念品收藏到純粹搞笑,這許許多多的社團將他們對福爾摩斯的喜愛毫無保留地呈現了出來,而其中日本的「日本福爾摩斯俱樂部」(Japan Sherlock Holmes Club)以會員數超過一千兩百人成為目前全球最大的福迷俱樂部,這與日本人對維多利亞時代(約與明治時代同期)社會與文化的著迷有關。
在這麼多社團之中,有一個社團很值得一提,那就是「貝格街游擊隊」(Baker Street Irregulars,BSI),它是由著名的書誌學者克利斯多佛.莫利(Christopher Morley)於一九三四年一月六號(這個日子是福迷所選出的福爾摩斯生日)正式成立,宗旨是要「打破福爾摩斯神話的迷思」,會員則是採取邀請制,迄今已有約五百名會員加入,其中包括了美國前總統羅斯福(Franklin D. Roosevelt,1882~1945)、推理作家雷克斯.史陶特(Rex Stout,1886~1975)、科幻暨推理作家以撒.艾西莫夫(Isaac Asimov,1920~1992)、推理作家暨評論家安東尼.鮑查(Anthony Boucher,1911~1968)等等,而目前公認福爾摩斯探案註解版(Annotated Sherlock Holmes)中的「聖經本」作者威廉.巴林(William S. Baring)也是這個俱樂部的成員之一,由此可見這個福迷俱樂部的地位是如何重要了。
◇舞台及戲劇中的福爾摩斯
因為有了廣大的福迷們,福爾摩斯在舞台及戲劇上的表現也相對變得十分搶眼,到今天為止,已有超過數百位演員在舞台劇、廣播劇、電視及電影中扮演過福爾摩斯的角色,其中有三位演員將福爾摩斯詮釋得最好,對觀眾而言,他們代表的就是福爾摩斯,也因為有了他們,福爾摩斯的形象才會如此鮮明地活在我們腦中。威廉.吉勒特(William Gillette,1853~1937)是第一位成功地塑造福爾摩斯的演員,他高高瘦瘦的身材及英俊聰慧的臉龐建立了福爾摩斯在舞台上的形象,終其一生,他在舞台上一共扮演福爾摩斯達一千三百次之多,也成為後來扮演福爾摩斯演員的效法對象。除此之外,吉勒特本人還親自寫福爾摩斯劇本,眾人所最熟知的台詞「哦!這太簡單了,親愛的華生。」就是出自吉勒特之口(許多讀者誤以為這是柯南.道爾的手筆,不過翻遍所有正典都沒有這句話),由此可以看出他是多麼地才華洋溢,也難怪會成為史上最偉大的福爾摩斯演員之一了。巴西爾.瑞斯朋(Basil Rathbone,1892~1967)和傑若米.布瑞特(Jeremy Brett,1942~1994)則是另外兩個成功的典範,前者是電影裡最佳的福爾摩斯代言人,而後者則是在電視影集中將福爾摩斯詮釋得最淋漓盡致的一人,一般人認為布瑞特是目前扮演福爾摩斯演的最好的一人,不過可惜的是他於一九九四年過世,只留下四十一部作品,還有十九部探案尚未拍攝,成為觀眾們最大的遺憾。
◇推理種子的散播
除了上面提到的幾點之外,推理種子的散播才是福爾摩斯真正成功的地方。我記得小時候第一次接觸到福爾摩斯探案時的那種情景,放學後到東方書局一坐就是兩個鐘頭,口裡咬著買來的饅頭,眼中看著福爾摩斯一樁又一樁的奇案,也深深為福爾摩斯那不可思議的推理過程著迷,從那時起,我想推理的種子就深深埋在了我的心中,而這樣的經驗同樣也發生在周遭的朋友及同學身上。而這樣的情形,在現在的台灣與歐美也持續地上演著,大多數台灣的小學生大概都知道柯南.道爾與福爾摩斯,除了為青少年朋友改寫的小說之外,日本來的漫畫或電影「名偵探柯南」也起了相當大的作用,今日台灣推理小說閱讀風氣比之前盛行與此多少也有點關係。至於歐美方面,福爾摩斯探案更是小學生必讀的課外讀物,而這種從小就接受推理文學種子薰陶的結果,也讓歐美的推理小說更加發達,而福爾摩斯在這當中的確也扮演了一個相當重要的角色。
◇結語
一百二十年了,從福爾摩斯誕生到今天,已經過了一百二十年,在這不算短的日子裡,我們看到了許多作家透過仿作或贗作寫下了不一樣的福爾摩斯,也看到不少學者或福迷們從學術或娛樂的角度帶我們來認識另一面的福爾摩斯,更看到藝術表演家們為我們帶來賞心悅目的福劇演出。雖然推理小說的發展在這一百二十年間產生了許多變化,不過透過這些作家、學者、福迷及演員的努力,我們看到了福爾摩斯精神的延續及再生,是福爾摩斯誕生一百二十年後的今天,最值得大家思考玩味之處。
提起夏洛克.福爾摩斯(Sherlock Holmes),即使您對推理小說仍屬門外漢,這個名字想必也不會太陌生。事實上,福爾摩斯這個偵探小說中的虛構人物,早已成為「偵探」的另一個代名詞,當人們在談論推理小說時,腦海中經常會出現的偵探人物通常就是這位頭戴獵鹿帽,嘴裡含著彎菸斗,手上拿著放大鏡,目光冷峻、頭腦清晰的神探。今年(二○○六)正巧碰上福爾摩斯誕生一百二十週年(柯南.道爾於一八八六年三月寫下了福爾摩斯的處女長篇《暗紅色研究》,雖然這部作品起初被雜誌社退稿兩次,直到隔年才正式發表,不過我們仍以創作的年份做為福爾摩斯的誕生年份,距今不多不少正好一百二十年),為了紀念這位不朽神探所帶給我們的美好時光,這回我們就來看看福爾摩斯到底有何魅力足以征服全世界,他對推理小說又有什麼深遠且不可磨滅的影響。
◇福爾摩斯的誕生與其魅力
首先來談談福爾摩斯的一些生平事蹟。福爾摩斯這個角色,是英國作家兼醫生柯南.道爾爵士(Sir Arthur Conan Doyle,1859~1930)於一八八六年所創,最初的探案是長篇小說《暗紅色研究》(A Study of Scarlet),此後柯南.道爾為這個系列一共寫下四個長篇及五十六個短篇故事,這長短加起來一共六十篇福爾摩斯探案,成為後世福爾摩斯學說研究者所公認的正典(Canon);換句話說,除了這六十篇作品之外,其他以福爾摩斯為主角或是相關模仿作品,都屬仿作或是贗作,而非柯南.道爾本人所寫。
那麼,福爾摩斯又是如何誕生的呢?如果我們仔細看看作者當時的生活應當不難理解,在那個時候,道爾剛到鄉下行醫,小小的診所門可羅雀,病人少得可憐,為了打發無聊的日子,他試著創作小說,之前在愛丁堡大學學醫時跟隨過的喬瑟夫.貝爾醫生(Dr. Joseph Bell)的形象正好進入了他腦海,貝爾醫生素來以觀察力敏銳著稱,不但對病人病情診斷精確,對週遭人物及環境也有很好的觀察判斷力,他可以從一些小事中得出許多旁人無法得到的結論,常常令學生們大為吃驚,這樣的人格特質正好成為道爾創作時的靈感──就這樣,我們偉大的偵探人物誕生了,今日讀者所看到的福爾摩斯正是像貝爾醫生一樣,具有敏銳的觀察力(他可以從委託人的穿著及舉止推斷他的來歷及到過那些地方)與縝密的推理能力,當然了,福爾摩斯那特異獨行的個性與行事風格也是另一個讓他成功的因素。
福爾摩斯探案推出後,很快就獲得讀者的喜好,不過道爾卻對推理小說寫作興趣不大(他最想寫的是歷史小說),但是現實生活的壓力迫使他決心當個全職作家,一八九一年四月,他寫下了第一個福爾摩斯短篇《波宮祕聞》(The Scandal of Bohemia),並投稿到史全德雜誌(Strand,一譯海濱),七月份,這個短篇正式發表,一夜之間,福爾摩斯在倫敦成了家喻戶曉的人物,讀者希望看到更多的福爾摩斯探案,這讓道爾十分為難,不得不放下手上的其他創作專心來寫推理小說,但在寫了接下來的二十三篇探案之後,道爾決心讓福爾摩斯永遠消失,在《最後的難題》(The Final Problem)這個短篇中,他讓福爾摩斯與死對頭莫拉提教授兩人雙雙墬入瑞士雷清貝瀑布(Reichenbach Fall)。故事發表後,讀者大為憤怒,紛紛提出抗議,甚至引發不小的騷動,不過柯南道爾卻不為所動,一直到十年之後,他才在《空屋探案》(The Adventure of The Empty House)中讓福爾摩斯復活,此後持續發表三十多篇故事,讓福爾摩斯在推理小說的世界中成為了最偉大的一名神探。
從推理小說的歷史觀點來看,福爾摩斯探案的成功絕非偶然。在福爾摩斯之前,推理小說雖然已由愛倫坡(Edgar Allen Poe)創作出了原型,不過在發源地的美國並沒有受到太多人的注意。真正讓推理這種類型小說得到眾人注目,反而是在大西洋彼岸的英國,福爾摩斯的出現滿足了平民百姓內心尋求公平正義的渴望,而這個系列的成功也為推理小說注入應有的養分,許多作家從福爾摩斯的辦案模式中得到啟發,進而創作出更多更好的作品,推理小說後來在黃金時期的輝煌成就,福爾摩斯的確扮演了推波助瀾的角色,如果我們說愛倫坡是推理小說之父,那麼柯南.道爾與其筆下的福爾摩斯就是讓推理小說發光發熱的最佳推手。
◇最佳助手的代言人──華生醫生
在福爾摩斯探案中,華生醫生(Dr. Waston)是另一個非常重要的人物,他在福摩斯探案中扮演的是記敘者(記錄神探的豐功偉蹟)兼助手(英文裡稱之為Sidekick,主要是協助偵探辦案及蒐集情報,有時也是傾聽者的角色,藉由與偵探的對話而將線索公平地展現在讀者面前)的角色,相較於智力過人、能洞察事件真相的神探福爾摩斯,華生醫生常常讓人感覺腦筋不甚靈光,永遠慢人一拍,不過也正因為如此,小說的情節發展也相對變得更加有趣,閱讀小說時樂趣也大為提高。雖然華生醫生並不是推理史上第一對神探與助手的搭檔(這份榮耀屬於愛倫坡筆下的神探杜邦與其友人無名氏),不過說到名氣,華生醫生可就是無人能比的,就是因為他太出名了,所以「華生」(Waston)一詞現在也已成為了「偵探助手」的代名詞了。
◇福爾摩斯的對手們
在福爾摩斯出現的同時,另外有一些作家也嘗試創作推理小說,尤其是在福爾摩斯被柯南.道爾賜死在瑞士瀑布之下的那十年間(1893~1903),作家們更是卯足全力,試圖寫出可以超越福爾摩斯的大偵探,由於這些偵探和福爾摩斯出道時間相同,所以一般我們就稱之為福爾摩斯的對手們(The Rivals of Sherlock Holmes)。不過由於福爾摩斯的成就實在太過突出,在他的陰影之下,這些原本可以和福爾摩斯相抗衡的偵探們因此相對遜色不少。
當然了,在這些福爾摩斯的對手中,還是有一些偵探由於形象突出有趣、推理能力傑出而在推理史上留下大名,這其中包括了卻斯特頓(G. K. Chesterton,1874~1936)筆下推理能力出眾的布朗神父(Father Brown)、亞瑟.莫里遜(Arthur Morrison,1863~1945)筆下的保險調查員馬丁.休伊特(Martin Hewitt,在福爾摩斯墜落瀑布後在史全德雜誌上接續連載的另一名探)、奧斯汀.傅里曼(R. Austin Freeman,1862-1943)筆下以科學儀器辦案的宋戴克醫生(Dr. John Thorndyke)、恩尼斯.布拉瑪(Ernest Bramah,1868~1942)筆下眼盲心不盲的偵探卡拉多斯(Max Carrados)、傑克.福翠爾(Jacques Futrelle,1875~1912)筆下有「思考機器」稱號的凡杜森教授(The Thinking Machine),以及法國作家盧布朗(Maurice LeBlanc,1864~1941)筆下專和福爾摩斯作對的俠盜亞森.羅蘋(Arsene Lupin)等等,而這些偵探雖然沒有福爾摩斯那麼響亮的名號,卻也為推理小說的發展與多元化產生了重要的貢獻,如果缺少這些令人尊敬的對手們,相信今天的推理小說也不會如此多樣與迷人了。
◇福爾摩斯的仿作與膺作
一位偵探是否受到歡迎,從仿作(Parody)與贗作(Pastiche)(編按:定義請見Mystery第一期第十六頁)數量的多寡大致上就可以看出端倪。到今天為止,福爾摩斯是推理史上被人拿來當作故事主角或是模仿其言行最多的一位偵探,雖然沒有正式統計過到底有多少福爾摩斯的仿作與膺作,保守估計大約已超過一萬篇,除了正正經經拿福爾摩斯做主角的作品(也就是贗作)之外,福爾摩斯出現的形象可以說是千變萬化,從動物中的老鼠到貓(如日本作家赤川次郎筆下的三毛貓福爾摩斯),從電腦程式(如英國作家彼得.拉佛西曾經寫過一個短篇《好奇的電腦》〔The Curious Computer〕,福爾摩斯在這個故事中就是一個不會說話的電腦程式)到外星怪生物,從古代人物到未來世界的神探,福爾摩斯的影子可以說是無所不在,無處不有,而這個現象也再次說明了福爾摩斯無人能及的魅力及對推理小說的驚人影響力。
在這麼多的仿作及膺作之中,我特別想要提出來三位作家,第一位是奧古斯特.德魯斯(August Derleth,1909~1971),他所寫的索拉.朋斯(Solor Pons)系列基本上是以福爾摩斯為效法對象,在作品本質上與福爾摩斯非常近似,一般研究福爾摩斯學說的人對他的作品都有很好的評價,近年來在美加地區甚至有一些學者將索拉.朋斯從福學中分離出來單獨研究,就可以看出他的重要性了。除了德魯斯之外,尼古拉斯.梅耶(Nicholas Meyer,1945~)是另外一位值得一提的作家,他雖然只創作了三部福爾摩斯探案,不過卻是專家公認寫仿作寫得最好的一位作家,他的處女作《百分之七的溶液》(The Seven-Per-Cent Solution,1974)一發表即獲得很高的評價,也因此獲得了英國推理協會最佳小說的金匕首獎(Golden Dagger Award),除了這本書之外,梅耶還寫了《倫敦西區奇案》(The West End Horror,1976)和《金絲雀訓練者》(The Canary Trainer,1993)兩部福爾摩斯仿作,水準一般來說也相當地不錯。
此外,在此介紹一位現今在歐美當紅的女作家羅麗.金(Laurie R. King),這位作家從1994年開始以少女瑪麗.羅素(Mary Russell)與福爾摩斯為主角寫了一系列的探案,故事的主題是以一位熱愛推理與冒險的少女,在偶然的機會中結識了退休的神探福爾摩斯,並一起展開了一系列的冒險,由於故事的內容趣味性與邏輯性兼具,甫推出便深獲讀者喜愛,羅麗.金也因此成為暢銷書的作家。這也再度證明,即使是在二十一世紀的今天,福爾摩斯的魅力依然不容小覻,仍舊是推理小說市場的票房保證。
◇「福學」的研究與福迷俱樂部(Sherlockian Clubs)
一部小說或是一位作家的作品一旦有人進行學術研究,自然就會形成一門學問,像研究《紅樓夢》的學問我們稱之為「紅學」,研究武俠小說大家金庸作品的學問稱之為「金學」,在推理小說的領域中,由於研究福爾摩斯作品的文章相當的多,自然也形成了「福學」這一門特殊的學問,根據保守估計,這類的研究文章已超過萬篇,內容則無所不包,從福爾摩斯的大學生涯到與女性的關係,從貝克街二二一號B座(福爾摩斯與華生醫生的住所)的場景研究到福爾摩斯與音樂的關係,可說是五花八門、應有盡有,而這當中比較重要的作品應當是文生.史塔萊特(Vincent Starrett,1886~1974)所寫的《福爾摩斯的私生活》
(The Private Life of Sherlock Holmes),是後世福學研究的重要參考資料。
有了大明星,我們當然不能不提一提他的粉絲們(Fans),像福爾摩斯這樣一位推理世界中的超級神探,崇拜他的人自然不在少數,因此而成立的福迷俱樂部或是社團更是多如過江之鯽,目前遍布全世界的這類型社團大約有將近三百八十五個(這個數字指的是目前仍然存在並活躍的社團)之多,形式則更是五花八門,從單純的學術研究到同好聚會,從紀念品收藏到純粹搞笑,這許許多多的社團將他們對福爾摩斯的喜愛毫無保留地呈現了出來,而其中日本的「日本福爾摩斯俱樂部」(Japan Sherlock Holmes Club)以會員數超過一千兩百人成為目前全球最大的福迷俱樂部,這與日本人對維多利亞時代(約與明治時代同期)社會與文化的著迷有關。
在這麼多社團之中,有一個社團很值得一提,那就是「貝格街游擊隊」(Baker Street Irregulars,BSI),它是由著名的書誌學者克利斯多佛.莫利(Christopher Morley)於一九三四年一月六號(這個日子是福迷所選出的福爾摩斯生日)正式成立,宗旨是要「打破福爾摩斯神話的迷思」,會員則是採取邀請制,迄今已有約五百名會員加入,其中包括了美國前總統羅斯福(Franklin D. Roosevelt,1882~1945)、推理作家雷克斯.史陶特(Rex Stout,1886~1975)、科幻暨推理作家以撒.艾西莫夫(Isaac Asimov,1920~1992)、推理作家暨評論家安東尼.鮑查(Anthony Boucher,1911~1968)等等,而目前公認福爾摩斯探案註解版(Annotated Sherlock Holmes)中的「聖經本」作者威廉.巴林(William S. Baring)也是這個俱樂部的成員之一,由此可見這個福迷俱樂部的地位是如何重要了。
◇舞台及戲劇中的福爾摩斯
因為有了廣大的福迷們,福爾摩斯在舞台及戲劇上的表現也相對變得十分搶眼,到今天為止,已有超過數百位演員在舞台劇、廣播劇、電視及電影中扮演過福爾摩斯的角色,其中有三位演員將福爾摩斯詮釋得最好,對觀眾而言,他們代表的就是福爾摩斯,也因為有了他們,福爾摩斯的形象才會如此鮮明地活在我們腦中。威廉.吉勒特(William Gillette,1853~1937)是第一位成功地塑造福爾摩斯的演員,他高高瘦瘦的身材及英俊聰慧的臉龐建立了福爾摩斯在舞台上的形象,終其一生,他在舞台上一共扮演福爾摩斯達一千三百次之多,也成為後來扮演福爾摩斯演員的效法對象。除此之外,吉勒特本人還親自寫福爾摩斯劇本,眾人所最熟知的台詞「哦!這太簡單了,親愛的華生。」就是出自吉勒特之口(許多讀者誤以為這是柯南.道爾的手筆,不過翻遍所有正典都沒有這句話),由此可以看出他是多麼地才華洋溢,也難怪會成為史上最偉大的福爾摩斯演員之一了。巴西爾.瑞斯朋(Basil Rathbone,1892~1967)和傑若米.布瑞特(Jeremy Brett,1942~1994)則是另外兩個成功的典範,前者是電影裡最佳的福爾摩斯代言人,而後者則是在電視影集中將福爾摩斯詮釋得最淋漓盡致的一人,一般人認為布瑞特是目前扮演福爾摩斯演的最好的一人,不過可惜的是他於一九九四年過世,只留下四十一部作品,還有十九部探案尚未拍攝,成為觀眾們最大的遺憾。
◇推理種子的散播
除了上面提到的幾點之外,推理種子的散播才是福爾摩斯真正成功的地方。我記得小時候第一次接觸到福爾摩斯探案時的那種情景,放學後到東方書局一坐就是兩個鐘頭,口裡咬著買來的饅頭,眼中看著福爾摩斯一樁又一樁的奇案,也深深為福爾摩斯那不可思議的推理過程著迷,從那時起,我想推理的種子就深深埋在了我的心中,而這樣的經驗同樣也發生在周遭的朋友及同學身上。而這樣的情形,在現在的台灣與歐美也持續地上演著,大多數台灣的小學生大概都知道柯南.道爾與福爾摩斯,除了為青少年朋友改寫的小說之外,日本來的漫畫或電影「名偵探柯南」也起了相當大的作用,今日台灣推理小說閱讀風氣比之前盛行與此多少也有點關係。至於歐美方面,福爾摩斯探案更是小學生必讀的課外讀物,而這種從小就接受推理文學種子薰陶的結果,也讓歐美的推理小說更加發達,而福爾摩斯在這當中的確也扮演了一個相當重要的角色。
◇結語
一百二十年了,從福爾摩斯誕生到今天,已經過了一百二十年,在這不算短的日子裡,我們看到了許多作家透過仿作或贗作寫下了不一樣的福爾摩斯,也看到不少學者或福迷們從學術或娛樂的角度帶我們來認識另一面的福爾摩斯,更看到藝術表演家們為我們帶來賞心悅目的福劇演出。雖然推理小說的發展在這一百二十年間產生了許多變化,不過透過這些作家、學者、福迷及演員的努力,我們看到了福爾摩斯精神的延續及再生,是福爾摩斯誕生一百二十年後的今天,最值得大家思考玩味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