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沒有任何事情值得我費心記下。
瑣事不斷。時光匆匆。生老病死。縱使過往記述讓人得以回首檢視,然而曾經毫無意義的事物,仍不會因而變成美談。遲早有一天,這一切都會告終。而我知道,當泥土砸在我的棺蓋上時,不會有人想要知道我在三月的某個星期一做了些什麼。
沒有任何事情值得我費心將它記下。
只除了一件事以外。
我清楚知道,很快地,將不再有人能活著閱讀我的記事。
十一月二十五號星期二。
雪花在空中飄飛,人們的眼中充滿恐懼。
1
那名在巷弄中被他們槍殺的男子死得太遲了。
他三十出頭,身上穿著牛仔褲、襯衫跟風衣。對那寒冷的時節來說太過單薄,但他的衣著算是乾淨,也不像餓過肚子。這是他們承諾要給他的,也是他實際上得到的。
但卻沒有人告訴他接下來會怎麼樣。如今,他卻面臨著這樣的局面。
他的腳步停駐在舊郵局後方的石牆間,屏息以待,細長的灰色吐息在他眼前的黑暗中明滅。小路的盡頭處有一道鐵柵門,封死的柵門局限了這場恐慌:他在神志清醒的情況下參與了這場賭注,而現在他人卻站在這兒,無處可逃,聽任那三名身穿反光背心的男子的聲息從他背後逐漸逼近。
事實上,當這則新聞在十五分鐘前抵達歐洲各家報社時,他人還活著。這則信息則被簡化成三行,在其他通訊社所提供的許多報導下被草草帶過。週四清晨四點剛過不久,有人在柏林的市中心發現一具男子的遺體。報導上並沒有明確指出他是遊民或他有嗑藥,但讀者卻會在字裡行間留下這樣的印象,而這正是撰文者的意圖。如果要說謊,最好的辦法就是如實陳述。
這則新聞充其量只會出現在早報的邊欄中,跟那些不是新聞的細碎雜事擺在一塊兒。雖然這麼做有點過了頭,算不上相當必要;但這是安全措施的一環,一番解釋,免得有人目睹了當時的情況:他們在暗夜中抬起那具死氣沉沉的身軀,將它抬入那輛守候在旁的救護車中。車門的扣鎖發出一聲滑順的喀啷聲關緊。在不可或缺的旋轉藍光陪伴下,駛入凍人身心的雨水中。
不是開往醫院。
再者,醫院也幫不上忙。
救護車上坐著三名一語不發的男子,他們希望自己有趕上。
但他們遲了。
2
只耗費了幾秒鐘的時間,警方就用蠻力推開了那扇通往樓梯井的典雅雙開門、砸碎了鑲在鉛框裡的玻璃,並從內側將鎖打開。
接下來要面對的那扇金屬大門才是難關。它堅固、沉重,八成造價昂貴,而它現在緊緊地閉著,還上了鎖。只需要打開這最後一扇門,警方就能夠進入這戶公寓,挽救那名報案電話中所提及的中年男子的性命。
前提是如果他還活著的話。
這通電話是在今晨稍早時打進諾爾瑪分局,接線員花了不少時間去判斷電話那頭的女子說話是否可靠、她的神志是否清醒,以確認對方不是打來惡作劇。她認識這名男性嗎?對,她認識。他人有可能待在其他地方嗎?不,絕對不可能。她最後一次看到他是什麼時候?不久以前。他們昨晚才通過電話,他當時的聲音柔和、心情平穩,他們閒聊了幾句。後來有件事嚇到她了:他當時正在抱怨她心知肚明自己忘不了她。他過於強顏歡笑,試圖讓自己的語氣聽起來很正面,而她不明白他為何要這麼做。今早又撥了一次電話,威廉沒有接,她腦中的畫面頓時幻化成一把利刃刺進她的體內。這一次,他是真的鐵了心動手了。
這名女性的談吐清晰、指證歷歷。因此到最後,接線員相信了她的說詞,同時也通報了警方與救護車,然後才接聽下一通電話。
首輛巡邏車一抵現場,他們立刻就發現該名女性的說詞字字屬實。
大門深鎖。透過門上髒污的玻璃窗,他們可以看見屋內那扇緊閉的防盜門的模糊輪廓。而一台收音機則在更深處的地方播放著古典音樂,樂音與從澡盆中滿溢而出的水流聲混雜在一起。(待續)這是一個非常不祥的徵兆。
克莉絲汀娜.薩柏格就站在那座雅致的樓梯下不遠處。穿過電梯井那晃個不停的黑色鐵網,她的雙眼定定地凝望著那間公寓門邊的一舉一動。那裡曾經是她的家。
鎖匠手上的砂輪機逐步磨開防盜門,亮黃色的金屬火花如雨般噴墜。她曾經抗拒了很長的一段時間,說什麼也拒絕裝上這扇門;直到那夜過後,她才被迫接受它的存在。那夜過後,一切都變了。
以前,他們是為了保護自身的安危才裝上防盜門。如今,同一扇門卻可能會害他喪命。要不是她現在
擔憂得心急如焚,她肯定會因此而大發雷霆。
站在鎖匠背後的四名員警因無事可做,而不停用腳踩濺漫出來的水。站在員警背後的兩名救護人員則是急躁不已。一開始,他們嘗試呼喚他的名字:「威廉,」他們大叫,「威廉.薩柏格!」但無人回應,
最後他們只得放棄,默默無語地看著砂輪機幹活。
而克莉絲汀娜也只能夠繼續張望而已。
她是最後一個趕抵現場的人。她急急忙忙地套上牛仔褲跟麂皮外套,並將她那頭金黃色的樸素鬈髮紮成馬尾。然後,雖然她發現了一個絕佳的停車位,雖然她曾答應自己在週末以前不再開車,但她還是跳上了自己的那輛車。
在此之前,她已撥過很多次電話:她剛起床時撥了第一通,準備去沖澡時又撥了一通,甚至在頭髮還沒吹乾的情況下又撥了一通。在那之後她撥打了急救專線,對方花了大半天才搞懂她早已了然於心的事況。事實上,打從她起床的那一刻起,她內心的深處就已知曉這一切。但如同他們聊天時總浮上心頭的罪惡感一樣,她試圖抗拒這樣的負面情緒。
她恨自己還繼續跟他保持聯絡。相較之下,他的心緒更為凝重,倒不是因為她沒那麼哀傷,而是因為他容許自己沉浸在那樣的情緒中。縱使這兩年多來他們不停地討論、釐清事況,也一次又一次地聊到「為什麼」、「或許」以及「如果」,但事情終究沒有任何的進展。她很榮幸地承擔起兩人份的哀傷,甚至還
拎起了一些罪惡感,因為她認為這樣的比例分配才算得上公平。
但大家都知道,生命生而不公。
如果大家的命運都相同,她如今就不會站在這兒了。
總算攻破防盜門,警察與救護人員趕在她的前頭蜂擁地擠入寓所。
然後,時間靜止了。
他們的身影消失在漫長的走道,背後只徒留不肯消散的空蕩。煎熬的幾秒或幾分或幾年過去了,樂聲從她的耳際消失,景物隨之陷入完全的靜寂,無止無盡。
直到他們終於走了回來。
他們避開她的視線,低著身子走過狹窄的拐角,穿過走廊,走過電梯旁的小道。轉了個大彎後,他們踏上螺旋階梯,接著不停、不停地往下走,步伐迅速但謹慎,免得撞壞了牆上昂貴的壁畫;腳步雖因而緩穩,但分秒必爭。
克莉絲汀娜.薩柏格把身子靠在鐵網上,讓擔架得以錯身往下走,走向停在屋外人行道上的救護車。
這名臉上戴著塑膠氧氣面罩的男子,曾是她的丈夫。
威廉.薩柏格並非一心求死。
更正確的說法是:死亡不是他的首選。
他寧願好好地活著,身體健康,日子平淡,學會遺忘。並說服自己把衣服洗乾淨,然後每天早上起床
後套上這些乾淨的衣物出門,做點他人眼中的正經事。
他甚至不需要這一切。簡單幾樣東西就夠他過日子。他只希望找到一個理由,讓他得以不再去回想起那些讓他心痛的過往。而在遍尋不著的情況下,他人生要事的下一個選項就是畫下句點。
顯然地,他連這件事情都做不好。
「覺得還好嗎?」站在他眼前的年輕護士問他。
他半坐在洗了太多次而變得脆硬的鋪蓋上。這鋪蓋的構成方式很常見:在一條醫院用的黃色毛毯的邊緣疊上一層被單,就好像整個醫療體系仍拒絕接受羽絨被的存在一樣。
他注視著她。仍殘留在體內的毒素依然使他隱隱作痛,但他故作平靜。
「比妳期盼得要糟一些,」他說。「但比我預期得要好一些。」
這句話讓她綻出笑容,他因而嚇了一跳。她的年紀大約不超過二十五歲,滿頭金髮,長得很漂亮。但或許是她背後的那扇窗所照進的柔光造就了眼前的美貌也說不定。
「看來你的時候還沒到。」她說。她的語調平穩,幾乎像在聊天,這也讓他嚇了一跳。
「以後機會還多得是呢。」他這麼回答。
「很好,」她說。「隨時保有樂觀的心態。」
她的笑容處在一個完美的平衡點上:大得足以突顯出這句話的諷刺意味,但也拿捏得恰到好處,不致侵蝕了它的幽默成分。他忽然間發現自己想不到該怎麼回話。一種不甚愉快的感受擊中了他:這場對話已經結束,她是最後的贏家。(待續)有幾分鐘的時間他一聲沒吭,躺著看她在房內四處打點。每一個步驟都極具效率,如同一張規畫好的流程表一樣:更換點滴、調整劑量、注意細節,然後檢查病人的病歷表。安靜而充滿效率。而他終於開始疑心自己是否誤判了她的表情,她說不定只是在跟他開玩笑罷了。
此時,她的例行工作已經告一段落。她將他的床單稍事調整,但卻看不出調整前後的差異。在離開病房前,她的腳步停了下來。
「你可別趁我不在的時候做什麼蠢事,」她說。「只要你人還待在這兒,就表示不單只有你,我們都得加一大把勁去面對現況。」
她以眨眼的友好方式跟他道別,隨後身影消失在走廊中。門在她背後闔上。
人在床上的威廉不禁覺得不適,並非因為任何特定原因,他就是覺得哪裡不對勁。為什麼呢?是因為她沒有使用他早已決定好要聽而不聞的慈母口吻跟他說話嗎?抑或是因為她那簡潔有力的評語讓他猝不及防,使他選擇去感受到那幾乎可稱得上是愉快的戰意?
都不是。
花了一秒鐘去思考後,他知道了答案。
他閉上雙眼。
是語調。她們的語調一個樣。
換作是她,也會說出一模一樣的話來。
忽然間,他不再被體內的悶痛所擾─此刻,無論他在這具疲憊不堪的五十五歲身軀中感受到的是低血鈉、脫水的症狀,或是藥丸中的某些異樣成分殘留在他的體內,一切都是徒勞,這具身軀已注定分崩離析─就連手腕上那正在繃帶底下癒合的傷口也不再讓他感到灼燙。現在有別的東西正在折騰他。又是同樣的感受,多年來糾纏不休;倘若他試圖遺忘,就會用加倍的氣力朝他反撲。也正因此,他才會在前一天的晚上走進浴室,並在最後一刻決定下手。
只因為他沒有注意到那些徵兆。
然而很諷刺地,除此之外,卻沒有其他的表達方式。
沒有辦法解讀那些徵兆的人,就是他。
去他的。
他應該趁她人還在這兒的時候,跟她要點能讓他平靜下來的東西。止痛藥。或是煩可寧。或是若她辦得到的話,朝他的頭部開上這麼一槍,但她八成辦不到。
跟前一天晚上一樣,他回到了同一個境地:在黝暗的通道中無止境地墜下,自毀性地盼求墜擊深底,冀望那轟然一摔能置他於死地,藉此擺脫掉那些總是能夠找到辦法去控制他的思緒。那思緒刻意讓他看見一絲希望,接著就會傾全力襲來,讓他搞清楚誰才是老大。
他伸長了手,去抓懸掛在牆上的白色電線。拉近後,他壓下長管狀的按鈕,尋求協助。希望不要喚回同一個護士,眼睜睜看他從言詞犀利的仁兄轉而軟弱地索要安眠藥,這樣的挫敗將使他氣惱。不過呢,倘若她能夠幫他好好睡上一覺,他願意付出這樣的代價。
因此他又壓了一次按鈕。
按鈕出乎意料地竟沒發出任何聲響。
他又壓了一次,這次壓得比較久。
依然鴉雀無聲。
也沒那麼奇怪啦,他告訴自己。畢竟他召喚的人可不是他自己。只要鈴聲會在某處作響,讓那些無論人坐在哪兒、在幹些什麼分內事的醫生注意到,能喚個護士過來幫他一把,這樣就好。
緊接著他看見了那盞燈。在呼叫器線路上方的牆面設有一個紅色的塑膠硬殼裝置。它不是應該要發亮嗎?就算聽不見鈴聲,呼叫器的警示燈不是也應該要在他壓下按鈕後發出光亮嗎?
他一次,又一次地壓下按鈕。但毫無任何跡象。
他滿腦子想著那個壞掉的呼叫器,因此當病房的門因開啟而發出聲響時,他馬上就嚇得跳了起來。他朝聲音的方向望去,心底則在琢磨應該要防守還是攻擊:應該要抱怨壞掉的警示燈呢,還是要為了自己歇斯底里狂壓按鈕的行徑道歉?
在他的雙眼還未適應背後的窗戶照進的光線之前,他仍舊游移不決。而在他終於適應眼前的明暗後,所有的選項就看似無關緊要了。
站在他床尾的男子既非醫生,也不是護士。
他身穿西裝外套、一件襯衫,但沒有繫上領帶;腳上則套了一雙整體來看非常突兀的皮靴。他大約三十歲左右,但也難說,畢竟他理了個大光頭,且從體態來看明顯已健身多年。也許他的年齡比視覺上要來得老。但也可能是相反的情況。(待續)「那是要送給我的嗎?」除此之外,威廉不知道該說些什麼。
男子看著手上的花束,彷彿他壓根兒不知道自己手中拿著它們。他沒有答腔,隨手就把花束扔進一旁的垃圾桶。花束不過只是工具,讓他能夠在不引人側目的情況下混進醫院,並持續在醫院走廊間四處探勘。
「你是威廉.薩柏格嗎?」男子問他。
「雖然殘破不堪,」威廉這麼回答他。「但我是。」
男子就這麼站在那兒,兩人之間一語不發地互看著彼此。雖然他們用眼較量,但若對方真要動手,從他所躺的位置來看,威廉幾乎毫無招架的餘地。整個場面的氣氛很古怪,威廉感覺自己蓄勢待發。
「我們一直都在找你。」那個男人總算開口了。
真的嗎?威廉嘗試去思考對方所說的話。近來,他並沒有感覺到有人想跟他取得聯繫,但老實說,即使真的有,他大概也不會留意到吧。
「我最近都在處理一些自己的問題。」
「我們得到的消息也是這麼顯示。」
我們?現在是什麼鬼狀況?威廉稍微坐挺,努力朝對方擠出一個自然的微笑。
「我很樂意提供你一點什麼,但院方太小氣,嗎啡的劑量給得很低。」
「我們需要你的協助。」
天外飛來這句話,快得他幾乎措手不及,而那聲音中的某種特質使得威廉暫時卸下了他的心防。那名年輕的男子看著他,視線雖堅定,但後頭藏了些什麼。急迫性。甚至也可能是恐懼。
「那麼,我想你找錯人了。」威廉邊回答邊伸出他的雙臂。或更準確地說,他嘗試這麼做。雖然他的動作被點滴管及心電圖導線所局限,但此情此景順利強調出他想要表達的訊息:如今的威廉.薩柏格自身難保,遑論助人。
但那名壯碩的年輕男子搖了搖頭。「我們知道你的能耐。」
「『我們』是誰?」
「這不重要。重要的是你。你的能力。」
刺穿威廉身軀的這種感受既熟悉又陌生。這樣的對話在二十年前,了不起十年前吧,他都還能平心靜氣去應對。但怎麼會在他到了這年紀才找上門?
「你隸屬哪個單位?」
男子佯裝失望地望著他。彷彿威廉早該料到對方不會回答他,彷彿威廉問話的行徑很不得體。
「國安局?國防部?其他國家的情報組織?」
「對不起。我不能說。」
「沒關係,」威廉回答他。「幫我問候他們,謝謝他們還特地送我花。」
他用一種「到此為止」的語調講出這句話,同時,為了重申他的決定,他又一次拉起警示燈的延長線路。用大拇指壓下按鈕時,他定定地看著年輕男子,好似要藉此強調他欲結束此次對談的決心。
「若那設備真沒問題的話,燈早就該亮了。」男子這麼說。
這番話出乎威廉的意料。他看著對方。
彼此又互相打量了一會兒後,威廉放開線路,讓它落在自己的胃部上方,橫在黃色的醫院毛毯上。
「我五十五歲了,」他說。「我幾十年沒工作過了。我就像中國的萬里長城,遠久以前我曾肩負重任,但如今已土崩瓦解。」
「我的上司對你有不同的看法。」
「誰是你的上司?」
他的話語中透出一種疲態。他對這樣的對談感到疲累,他只想吞下藥丸後任意識漂離,而不是在這兒跟株運動過度的嫩草玩冷戰遊戲,這株草晚來了十年。
但先結束對話的竟是那名年輕男子。
「對不起。」他又說了一次。他帶著歉意地嘆了一口氣,隨即轉身背對威廉。
要走了,威廉這麼想。一場莫名其妙對話的莫名其妙結尾。
然而,通往走道的房門一打開,卻見外面守著另兩名男子,他們在等的就是開門的這一刻。
時鐘顯示時間為午後的一點十分,此時卡羅林斯卡大學附設醫院的醫療小組正在穿過加護病房區那一條條的走道,確認他們照護的患者康復的情況。
巡房之旅已達半途,沒遇上什麼太出乎意料的狀況。下一個要探視的患者,是一名意圖自殺的五十多歲男子:用藥過量以及手臂有割裂傷。這種病例通常不會讓患者在加護病房裡住太久。院方已為他進行過輸血,此舉除了能回補他從傷口流失的血液之外,還能稀釋他體內殘留的過量處方藥物,但抵達醫院時,他的情況其實並沒有生命危險;他要不是計算錯誤、吞下了不足致死的劑量,要不就跟其他病例一樣,只是想引起旁人的注意,而答案極有可能是後者。
無論真相如何,毫無疑問的是,照顧他很快就不會再是他們的責任。艾力克.妥內勒醫師駐足在該名患者的門外。合上手中的病歷表後,他對同事們點頭示意:花不了太多時間。
進門後,他們首先注意到的就是那張空空的病床。
一束花倒置在垃圾桶中,放在病床旁邊桌上的花瓶被翻倒砸碎,床單皺成一團掉在地板上,連著點滴瓶的管線在空中晃蕩。
浴室裡沒有人。原先患者抵院時存放在櫥櫃裡的什物都被清空了。而小櫃的抽屜全被拉了出來,倒放在地上。
威廉.薩柏格消失了。
經過一個小時的搜尋後他們得到一個結論:他人不在醫院這一帶,沒有人知道為什麼。(待續)3
在一片百草蔓生的廣闊土地上,偽裝的救護車就停駐在其中心地帶。不畏多不勝數的無心除草行動,
頑強的野生植物仍一而再、再而三地從巨坑、暗處及爆炸留下的洞中復甦。草木的生氣蓬勃雖稍具諷刺意
味,但任何知道此地存在的人都對此無絲毫興致。
身穿反光背心、做救護員打扮的數名男人早已離開此地,並依照早先即規畫好的安全措施逐步清刷、
沖洗、整裝。
唯一還留在救護車上的,只剩下那名遊民。
毫無疑問,他們已奪走他的性命。但他們不也賜給他新生、賜給他美好的一段日子嗎?誰知道他的性命是不是因此而延長了一些時日─倘若他們沒有介入,說不定他早已橫屍街頭。他們給了他飲食、衣物,給他一處棲身之地。他的人生有了目的。他會運動。他們甚至增廣了他的知識。
但沒有人跟他提過恐懼。
還有那些症狀。
誰知道事情竟會如此演變?
「事情都已經發生了,」留著平頭的年輕駕駛員說。彷彿康納斯的所有思緒都已列印在一份電報上,讓他得以照著唸出來。他坐在前座,耳聞機上的螺旋槳不停發出嗡嗡響聲,而他們戴的耳機正費勁地穿透這層雜音,讓他們得以聽見彼此的聲音。
康納斯朝他點了點頭。
「要動手了嗎?」駕駛員問他。他的手指反覆地敲擊操縱桿。
這次康納斯沒立刻點頭,但他們心裡有數,早晚他都得下這道指示。晨光乍現時分,少了望遠鏡的輔助,救護車在他眼裡不過是遠方的一個小亮點罷了,然而他的眼睛卻直直地盯著它。
彷彿他可以迴避這無處可躲的宿命。
彷彿他坐在這兒,一手握有答案,另一手握有試題,而他一次又一次企圖想出不同的解答,縱使他早知道那答案會是什麼。
大家都高估了擁有責任感的好處。
但事情已經走到這一步了。
他示意的動作如此輕柔,宛如僅是亂流引發的、不由自主的震顫,但平頭青年注意到了也盡了他的職責。小方盒已在手中,他只需要壓下按鈕就好。
救護車應聲爆炸、化成一團火雲,任務完成。
而新一代的雜草與野花也因而獲得了一個巨坑,等待它們去攻克。
4
當威廉.薩柏格在他預計永眠的那天第二次甦醒時,他發現自己人在幾千英尺的高空上。
現實情況立刻逼得他精神為之一振。
他坐在一把真皮扶手椅上。這張皮椅柔軟、溫暖、寬敞,適合搭配家庭劇院,擺在任何一棟郊區的住屋之中。壓克力材質的窗戶外,斜陽的光芒穿透了蓬鬆的雲層朝他直射而來。
他人在一架飛機上。而他剛剛作了個夢。
如同以往,夢境仍殘留腦海,它雖無形無象,卻讓他心裡不舒坦。有那麼一下的時間,他打算按照先前領悟到的方式去應對:任由大腦跟隨那負面情緒踏上回憶之旅,尋思它最初的成因。總是那件事。而追憶並喚回往日情景的舉動對他來說總會帶來更多的折磨。然而就他所知,這卻是擺脫那些思緒的唯一辦法。
但他選擇先將那思緒暫放一旁。他心神專注地觀察周遭的環境。他動也不動地躺在椅上,彷彿就連最輕微的動作也會透露出他已甦醒的事實,從而提醒某人進門來將他滅口。
這些人到底是誰?
他全無頭緒。
只有幾件事是確定的:他還記得有三名西裝男走進他的病房、他現在口乾舌燥、他現在被某個財力雄厚的人囚在這裡。
這不是他第一次搭私人飛機,但機內的奢華擺設卻是他前所未見。眼前的空間五臟俱全,稱其為「房間」一點也不為過。他正對面擺了另一把扶手椅,而一張鑲在牆上、大小合宜的桌子就豎在兩把椅子之間,適合辦公。一面堅實的牆板將此房與機內的其他空間區隔開來。而在一扇仿木頭材質的門背後,八成有一條位在機體左側的小型走道。門大概上了鎖吧。若有心的話,要用蠻力將它打開應該不是難事。但門肯定有上鎖。
但他為何如此篤定呢?他又一次自問。
沒有任何跡象顯示他是名階下囚。某人細心繫在他腰部的安全帶再普通不過,扣環一拉即刻鬆解,毫無異狀。出於他的自由意志,他選擇繼續坐在椅子上不起身,除此之外,他並沒有遭遇任何阻礙。(待續)天花板的風扇吹來一陣清爽的風。照進機內的陽光溫暖宜人。前一天,他吞下了滿肚子的藥丸,如今他竟坐在這裡,身上穿著病人服跟普通長褲,陷進一把極為昂貴、普通人得工作一整年才有可能買得起的扶手椅中。如果這就是死後的世界,那麼死神的幽默感的確異於常人。
現在的處境讓他頗為訝異,而他又覺得這樣的訝異之情過於矛盾。人生路途中,有一大段時期,他總全心全意在為遇上類似的處境、甚或更糟的情況,做好準備。
回首八○年代末期,威廉二十多歲,代表顏色各為紅與藍的兩大強權崛起,世界於焉二分。當時,他曾多次在斯德哥爾摩被車輛跟監。遇到這種情況,他會遵照平常的演練:先停好車,再以令人眼花撩亂的方式,穿行在各大購物商場與百貨公司之間,沒有一個人追蹤得了他。接著,他會搭計程車回家,幾天後再委請同事幫他把車開回來,一切都按規章行事。他在郊區的住屋內,裝設了外人極難察覺的監視器跟警
報系統,設備都是那時代最為精良的。縱使如此,他仍無法抹消使用室內話機時會聽見的古怪雜音,也無法阻止那些挨家挨戶拜訪的推銷員。他們不停造訪他的左鄰右舍,談話結束後就窩在他們的車內,企圖窺探威廉家的情況。說來也不複雜,探子會對他有這麼大的興致,自然與他當時所從事的工作脫不了干係。
但那都已是塵封往事。彼時他還年輕、仍在一線,未來更有無限展望︵他以前老愛說,一切都已「隨風而逝」︶。而且,彼時他的技藝超群,世界也需要他這樣的人才。如今他已卸任,更成了出勤時的累贅。現在,只需要一台從繁華市街買來的筆電,再輸入幾行指令,就足以取代他往昔的作業了吧!
他對自己的想法搖了搖頭。他們不大可能是因為科技的進展而將他調職。說穿了,他怪不得任何人,是他先將自己搞得灰頭土臉,也因此,他們才會讓他在還不到五十歲的狀況下就提前退休。他心裡明白這個洞是自己挖的,他毫不猶豫跳下,持續深掘。過程中,他非但抑止不了快活的心情,更享受似的看著他
親手打造的一切在身旁分崩離析。這樣的愉悅從何而來,他自己也說不上。
現在,他人在這裡。肌肉僵硬、口乾舌燥,兩邊手腕上各有一道深痕。身處一架設備先進的商務專機上,同時還遭挾持,下手的不會是別人,定是他國的軍事情治單位。
但是這怎麼也說不通。
威廉.薩柏格被綁架了。
但這事的發生少說遲了十年。
那天早上,跟編輯台的其他成員一樣,那名年輕的實習生對一則則的新聞都顯得心不在焉。
睏意席捲而來,坐在大螢幕前的他,壓根兒無法盡責地寫出新聞的大綱。他轉而將目光聚焦在其他通訊社所提供的一長串新聞摘要上,佯裝自己極具責任感,隨時都在掌握時代的脈動,但他其實滿腦子只想偷懶,但又不敢太明目張膽。
他儘可能地將視線集中,看著世界各地的通訊社所發布的新聞報導川流不息而來。這些報導的英文摘要無足輕重,沒必要列入他們自家的新聞快報中。
沒完沒了的無聊。但比起費心去整理爭論不休的斯德哥爾摩中部重建議題,手頭的事情還是有趣一些。而且,即使眼前的每一則新聞要不是芝麻綠豆點大,就是發生在天邊海角,跟自家報紙少了一層地緣關係。即使他只要一按下「刪除」鍵,這些小新聞就會煙消雲散,他還是可以說自己有在乖乖上班。如果他人問起,他可以說自己在核查新聞摘要。這聽起來比說自己宿醉未退而沒法寫稿好得太多啦。
此刻,又有另一則無趣的新聞出現在他面前的螢幕上,他右手的無名指在刪除鍵的上方盤旋不去。一名遊民陳屍柏林巷道中,記者雖在文中未明說,但讀者不難看出,遊民是在嗑藥或酗酒後陷入昏迷,繼而凍死。這不過是一則地方新聞而已。類似的故事成千上百,他只匆匆一瞥,不會採取任何行動。
他極力對抗想打呵欠的衝動,但失敗了。
「昨晚熬夜啊?」
女性的聲音。講話的人離自己很近,而他依然張大了嘴。
媽的。
先前進門時,他刻意不摘掉頭上的棒球帽,雖然此舉有效地遮起他的臉,讓別人瞧不見他的神情,但卻也讓他看不見螢幕之外的景象,除非他把整顆頭都抬高。
但他沒那麼做。如今,她人就站在這兒,已經站了多久呢?看來有些時間了,足以見他朝著整座編輯室呵氣。(待續)「沒有啦。是,怎麼說呢,不是啦。」他邊回話邊脫帽,試圖表明他老早就打算要脫了。
那女人沒再搭話,他早知她不會答腔。這讓他更不安,他早知自己會這樣。克莉絲汀娜.薩柏格至少大他二十歲,但她仍動人得難以言喻,不但美麗大方,更親切到教人氣惱。他氣,不是因為她的親切中帶有一絲虛偽,也不是因為她過分親切到會讓人覺得有距離,他氣的是自己,他多希望她能有些令人難以忍受的缺陷,如此方能阻卻他的雙眼,不再無時無刻望向她的所在;也讓他能夠在嘗試跟她說話時得以好好表達,而非斷斷續續、不知所云。
「妳有封,我寄了,到妳的─」他說。心裡直盼望他那不清不楚的點頭動作能夠傳情達意,彌補他口頭上的挫敗。
若她有事外出時,他會代為記下留話,這是兩人間不言自明的默契。道過謝後,她繼續往自己的辦公室走,並沿途跟其他工作夥伴說早安。
較之平常,他注意到她今天的神色有點憂愁。但他要自己別去想。他們根本不熟,且他心知肚明單戀一名成熟、表現傑出的新聞編輯,下場通常都會很慘。
他將目光轉回螢幕上。一名流浪漢橫屍柏林的報導。他輕觸按鍵,三行文字就此消失,被扔進資源回收筒內。隨後,這名疲憊的年輕人就將他的視線望向下一則無味的新聞上。
關上辦公室的門以後,克莉絲汀娜把麂皮外套掛在正面玻璃牆旁的掛鉤上,隨即稍稍閉目養神。外頭的人也許會注意到吧,但想看就讓他們看個夠吧。不出幾分鐘的時間,她又會思慮迅捷、活力充沛、重回頂尖。一天過去,不會有人記起她這幾秒之間的疲累。
今天早上很難熬。但前一天晚上也不遑多讓。她眼見前夫上了擔架、抬進一輛救護車中。如果她心地善良一點的話,應該要開車隨行才對。如果她心地善良一點的話,應該要把白天的時間都花在醫院長廊的某張塑膠椅上,耐心等候他轉醒;接著她就能起身,坐上另外一把鄰近病床的塑膠椅,問他為什麼要那麼做,然後聽他重複那些老生常談。
但克莉絲汀娜已經當了太久的濫好人,久到她再也無力承受;後來,她又稍稍地濫好人了一會兒。到此為止了。威廉如同一輛她老早就該報廢的車─這句話可是他自己說的─你投注大量的財力跟心神,但這輛車早已破爛不堪,每當你修好兩個毛病,它就多壞三個地方。他不可能好轉,因為他根本就不想好轉。他已經喪失了信念,或說熱情,或管他是個什麼東西。少了這東西,生命索然無味。而他差點就把克莉絲汀娜也拖下水,直到兩年前的那一天,她覺得自己真的受夠了,才毅然決然地搬出了他們的公寓。
自此之後,她再也沒有踏進那個地方一步,直到今天才破了戒。的確,他斷續都有再打電話給她;的確,每次接起他的電話,都會使她筋疲力盡,但她成功地跟他保持距離,同時緩慢地、一點一滴地,她找回了自己。雖然悲傷仍未消逝,但她選擇讓那情緒,連同她的一切,都留在原處。不逃避,但也無須面對。
她想要繼續保持這樣的關係。她不想再眼睜睜地任他將自己拖入深淵。因此,她沒有把上午的時間虛耗在醫院,而是打了通電話到報社,說自己要在午飯時間過後,才會進辦公室。
她在市區裡逛了約四個小時。她試圖以老方法來紓壓:將行動電話關機後,她走進薩姆勒教士街上的那間大型書店,選購了一大疊進口的報章雜誌,但這些書報其實泰半都能在辦公室裡免費借閱。接著,她會走進斯德哥爾摩大飯店的酒吧餐廳裡入座,在飽腹的狀況下點一份要價不菲的早餐,然後就坐在那兒,
直到世界各地的要聞充斥腦海,使得她所面臨的問題相較之下變得微不足道。結束後,她在十一月的寒風中漫步走過整座城市,最後才回到她位於國王島的辦公室。
她知道現在自己要付出代價了。部屬有幾千個問題要問,她有一堆電話要打,還有好些早該完稿的文章待寫。但現在,她已經進入備戰狀態了。
她將手機開機。在等待手機叮咚作響、逐漸甦醒時,她檢查了一下電腦上的電子郵件。
頃刻間,那則消息從四面八方朝她湧來。
同時,她的手機嗶了幾聲,提醒她有三十通未接來電。她看見實習生寄給她四封電子郵件,告訴她醫院希望她能回電。
就算克莉絲汀娜.薩柏格的同事們已經忘記她一早就閉目養神的光景,他們也絕對會記得,她那天在進辦公室四分鐘後,就又趕著離開。她腳步匆忙、神色慌張,手裡拿著行動電話,衝出了報社。
瑣事不斷。時光匆匆。生老病死。縱使過往記述讓人得以回首檢視,然而曾經毫無意義的事物,仍不會因而變成美談。遲早有一天,這一切都會告終。而我知道,當泥土砸在我的棺蓋上時,不會有人想要知道我在三月的某個星期一做了些什麼。
沒有任何事情值得我費心將它記下。
只除了一件事以外。
我清楚知道,很快地,將不再有人能活著閱讀我的記事。
十一月二十五號星期二。
雪花在空中飄飛,人們的眼中充滿恐懼。
1
那名在巷弄中被他們槍殺的男子死得太遲了。
他三十出頭,身上穿著牛仔褲、襯衫跟風衣。對那寒冷的時節來說太過單薄,但他的衣著算是乾淨,也不像餓過肚子。這是他們承諾要給他的,也是他實際上得到的。
但卻沒有人告訴他接下來會怎麼樣。如今,他卻面臨著這樣的局面。
他的腳步停駐在舊郵局後方的石牆間,屏息以待,細長的灰色吐息在他眼前的黑暗中明滅。小路的盡頭處有一道鐵柵門,封死的柵門局限了這場恐慌:他在神志清醒的情況下參與了這場賭注,而現在他人卻站在這兒,無處可逃,聽任那三名身穿反光背心的男子的聲息從他背後逐漸逼近。
事實上,當這則新聞在十五分鐘前抵達歐洲各家報社時,他人還活著。這則信息則被簡化成三行,在其他通訊社所提供的許多報導下被草草帶過。週四清晨四點剛過不久,有人在柏林的市中心發現一具男子的遺體。報導上並沒有明確指出他是遊民或他有嗑藥,但讀者卻會在字裡行間留下這樣的印象,而這正是撰文者的意圖。如果要說謊,最好的辦法就是如實陳述。
這則新聞充其量只會出現在早報的邊欄中,跟那些不是新聞的細碎雜事擺在一塊兒。雖然這麼做有點過了頭,算不上相當必要;但這是安全措施的一環,一番解釋,免得有人目睹了當時的情況:他們在暗夜中抬起那具死氣沉沉的身軀,將它抬入那輛守候在旁的救護車中。車門的扣鎖發出一聲滑順的喀啷聲關緊。在不可或缺的旋轉藍光陪伴下,駛入凍人身心的雨水中。
不是開往醫院。
再者,醫院也幫不上忙。
救護車上坐著三名一語不發的男子,他們希望自己有趕上。
但他們遲了。
2
只耗費了幾秒鐘的時間,警方就用蠻力推開了那扇通往樓梯井的典雅雙開門、砸碎了鑲在鉛框裡的玻璃,並從內側將鎖打開。
接下來要面對的那扇金屬大門才是難關。它堅固、沉重,八成造價昂貴,而它現在緊緊地閉著,還上了鎖。只需要打開這最後一扇門,警方就能夠進入這戶公寓,挽救那名報案電話中所提及的中年男子的性命。
前提是如果他還活著的話。
這通電話是在今晨稍早時打進諾爾瑪分局,接線員花了不少時間去判斷電話那頭的女子說話是否可靠、她的神志是否清醒,以確認對方不是打來惡作劇。她認識這名男性嗎?對,她認識。他人有可能待在其他地方嗎?不,絕對不可能。她最後一次看到他是什麼時候?不久以前。他們昨晚才通過電話,他當時的聲音柔和、心情平穩,他們閒聊了幾句。後來有件事嚇到她了:他當時正在抱怨她心知肚明自己忘不了她。他過於強顏歡笑,試圖讓自己的語氣聽起來很正面,而她不明白他為何要這麼做。今早又撥了一次電話,威廉沒有接,她腦中的畫面頓時幻化成一把利刃刺進她的體內。這一次,他是真的鐵了心動手了。
這名女性的談吐清晰、指證歷歷。因此到最後,接線員相信了她的說詞,同時也通報了警方與救護車,然後才接聽下一通電話。
首輛巡邏車一抵現場,他們立刻就發現該名女性的說詞字字屬實。
大門深鎖。透過門上髒污的玻璃窗,他們可以看見屋內那扇緊閉的防盜門的模糊輪廓。而一台收音機則在更深處的地方播放著古典音樂,樂音與從澡盆中滿溢而出的水流聲混雜在一起。(待續)這是一個非常不祥的徵兆。
克莉絲汀娜.薩柏格就站在那座雅致的樓梯下不遠處。穿過電梯井那晃個不停的黑色鐵網,她的雙眼定定地凝望著那間公寓門邊的一舉一動。那裡曾經是她的家。
鎖匠手上的砂輪機逐步磨開防盜門,亮黃色的金屬火花如雨般噴墜。她曾經抗拒了很長的一段時間,說什麼也拒絕裝上這扇門;直到那夜過後,她才被迫接受它的存在。那夜過後,一切都變了。
以前,他們是為了保護自身的安危才裝上防盜門。如今,同一扇門卻可能會害他喪命。要不是她現在
擔憂得心急如焚,她肯定會因此而大發雷霆。
站在鎖匠背後的四名員警因無事可做,而不停用腳踩濺漫出來的水。站在員警背後的兩名救護人員則是急躁不已。一開始,他們嘗試呼喚他的名字:「威廉,」他們大叫,「威廉.薩柏格!」但無人回應,
最後他們只得放棄,默默無語地看著砂輪機幹活。
而克莉絲汀娜也只能夠繼續張望而已。
她是最後一個趕抵現場的人。她急急忙忙地套上牛仔褲跟麂皮外套,並將她那頭金黃色的樸素鬈髮紮成馬尾。然後,雖然她發現了一個絕佳的停車位,雖然她曾答應自己在週末以前不再開車,但她還是跳上了自己的那輛車。
在此之前,她已撥過很多次電話:她剛起床時撥了第一通,準備去沖澡時又撥了一通,甚至在頭髮還沒吹乾的情況下又撥了一通。在那之後她撥打了急救專線,對方花了大半天才搞懂她早已了然於心的事況。事實上,打從她起床的那一刻起,她內心的深處就已知曉這一切。但如同他們聊天時總浮上心頭的罪惡感一樣,她試圖抗拒這樣的負面情緒。
她恨自己還繼續跟他保持聯絡。相較之下,他的心緒更為凝重,倒不是因為她沒那麼哀傷,而是因為他容許自己沉浸在那樣的情緒中。縱使這兩年多來他們不停地討論、釐清事況,也一次又一次地聊到「為什麼」、「或許」以及「如果」,但事情終究沒有任何的進展。她很榮幸地承擔起兩人份的哀傷,甚至還
拎起了一些罪惡感,因為她認為這樣的比例分配才算得上公平。
但大家都知道,生命生而不公。
如果大家的命運都相同,她如今就不會站在這兒了。
總算攻破防盜門,警察與救護人員趕在她的前頭蜂擁地擠入寓所。
然後,時間靜止了。
他們的身影消失在漫長的走道,背後只徒留不肯消散的空蕩。煎熬的幾秒或幾分或幾年過去了,樂聲從她的耳際消失,景物隨之陷入完全的靜寂,無止無盡。
直到他們終於走了回來。
他們避開她的視線,低著身子走過狹窄的拐角,穿過走廊,走過電梯旁的小道。轉了個大彎後,他們踏上螺旋階梯,接著不停、不停地往下走,步伐迅速但謹慎,免得撞壞了牆上昂貴的壁畫;腳步雖因而緩穩,但分秒必爭。
克莉絲汀娜.薩柏格把身子靠在鐵網上,讓擔架得以錯身往下走,走向停在屋外人行道上的救護車。
這名臉上戴著塑膠氧氣面罩的男子,曾是她的丈夫。
威廉.薩柏格並非一心求死。
更正確的說法是:死亡不是他的首選。
他寧願好好地活著,身體健康,日子平淡,學會遺忘。並說服自己把衣服洗乾淨,然後每天早上起床
後套上這些乾淨的衣物出門,做點他人眼中的正經事。
他甚至不需要這一切。簡單幾樣東西就夠他過日子。他只希望找到一個理由,讓他得以不再去回想起那些讓他心痛的過往。而在遍尋不著的情況下,他人生要事的下一個選項就是畫下句點。
顯然地,他連這件事情都做不好。
「覺得還好嗎?」站在他眼前的年輕護士問他。
他半坐在洗了太多次而變得脆硬的鋪蓋上。這鋪蓋的構成方式很常見:在一條醫院用的黃色毛毯的邊緣疊上一層被單,就好像整個醫療體系仍拒絕接受羽絨被的存在一樣。
他注視著她。仍殘留在體內的毒素依然使他隱隱作痛,但他故作平靜。
「比妳期盼得要糟一些,」他說。「但比我預期得要好一些。」
這句話讓她綻出笑容,他因而嚇了一跳。她的年紀大約不超過二十五歲,滿頭金髮,長得很漂亮。但或許是她背後的那扇窗所照進的柔光造就了眼前的美貌也說不定。
「看來你的時候還沒到。」她說。她的語調平穩,幾乎像在聊天,這也讓他嚇了一跳。
「以後機會還多得是呢。」他這麼回答。
「很好,」她說。「隨時保有樂觀的心態。」
她的笑容處在一個完美的平衡點上:大得足以突顯出這句話的諷刺意味,但也拿捏得恰到好處,不致侵蝕了它的幽默成分。他忽然間發現自己想不到該怎麼回話。一種不甚愉快的感受擊中了他:這場對話已經結束,她是最後的贏家。(待續)有幾分鐘的時間他一聲沒吭,躺著看她在房內四處打點。每一個步驟都極具效率,如同一張規畫好的流程表一樣:更換點滴、調整劑量、注意細節,然後檢查病人的病歷表。安靜而充滿效率。而他終於開始疑心自己是否誤判了她的表情,她說不定只是在跟他開玩笑罷了。
此時,她的例行工作已經告一段落。她將他的床單稍事調整,但卻看不出調整前後的差異。在離開病房前,她的腳步停了下來。
「你可別趁我不在的時候做什麼蠢事,」她說。「只要你人還待在這兒,就表示不單只有你,我們都得加一大把勁去面對現況。」
她以眨眼的友好方式跟他道別,隨後身影消失在走廊中。門在她背後闔上。
人在床上的威廉不禁覺得不適,並非因為任何特定原因,他就是覺得哪裡不對勁。為什麼呢?是因為她沒有使用他早已決定好要聽而不聞的慈母口吻跟他說話嗎?抑或是因為她那簡潔有力的評語讓他猝不及防,使他選擇去感受到那幾乎可稱得上是愉快的戰意?
都不是。
花了一秒鐘去思考後,他知道了答案。
他閉上雙眼。
是語調。她們的語調一個樣。
換作是她,也會說出一模一樣的話來。
忽然間,他不再被體內的悶痛所擾─此刻,無論他在這具疲憊不堪的五十五歲身軀中感受到的是低血鈉、脫水的症狀,或是藥丸中的某些異樣成分殘留在他的體內,一切都是徒勞,這具身軀已注定分崩離析─就連手腕上那正在繃帶底下癒合的傷口也不再讓他感到灼燙。現在有別的東西正在折騰他。又是同樣的感受,多年來糾纏不休;倘若他試圖遺忘,就會用加倍的氣力朝他反撲。也正因此,他才會在前一天的晚上走進浴室,並在最後一刻決定下手。
只因為他沒有注意到那些徵兆。
然而很諷刺地,除此之外,卻沒有其他的表達方式。
沒有辦法解讀那些徵兆的人,就是他。
去他的。
他應該趁她人還在這兒的時候,跟她要點能讓他平靜下來的東西。止痛藥。或是煩可寧。或是若她辦得到的話,朝他的頭部開上這麼一槍,但她八成辦不到。
跟前一天晚上一樣,他回到了同一個境地:在黝暗的通道中無止境地墜下,自毀性地盼求墜擊深底,冀望那轟然一摔能置他於死地,藉此擺脫掉那些總是能夠找到辦法去控制他的思緒。那思緒刻意讓他看見一絲希望,接著就會傾全力襲來,讓他搞清楚誰才是老大。
他伸長了手,去抓懸掛在牆上的白色電線。拉近後,他壓下長管狀的按鈕,尋求協助。希望不要喚回同一個護士,眼睜睜看他從言詞犀利的仁兄轉而軟弱地索要安眠藥,這樣的挫敗將使他氣惱。不過呢,倘若她能夠幫他好好睡上一覺,他願意付出這樣的代價。
因此他又壓了一次按鈕。
按鈕出乎意料地竟沒發出任何聲響。
他又壓了一次,這次壓得比較久。
依然鴉雀無聲。
也沒那麼奇怪啦,他告訴自己。畢竟他召喚的人可不是他自己。只要鈴聲會在某處作響,讓那些無論人坐在哪兒、在幹些什麼分內事的醫生注意到,能喚個護士過來幫他一把,這樣就好。
緊接著他看見了那盞燈。在呼叫器線路上方的牆面設有一個紅色的塑膠硬殼裝置。它不是應該要發亮嗎?就算聽不見鈴聲,呼叫器的警示燈不是也應該要在他壓下按鈕後發出光亮嗎?
他一次,又一次地壓下按鈕。但毫無任何跡象。
他滿腦子想著那個壞掉的呼叫器,因此當病房的門因開啟而發出聲響時,他馬上就嚇得跳了起來。他朝聲音的方向望去,心底則在琢磨應該要防守還是攻擊:應該要抱怨壞掉的警示燈呢,還是要為了自己歇斯底里狂壓按鈕的行徑道歉?
在他的雙眼還未適應背後的窗戶照進的光線之前,他仍舊游移不決。而在他終於適應眼前的明暗後,所有的選項就看似無關緊要了。
站在他床尾的男子既非醫生,也不是護士。
他身穿西裝外套、一件襯衫,但沒有繫上領帶;腳上則套了一雙整體來看非常突兀的皮靴。他大約三十歲左右,但也難說,畢竟他理了個大光頭,且從體態來看明顯已健身多年。也許他的年齡比視覺上要來得老。但也可能是相反的情況。(待續)「那是要送給我的嗎?」除此之外,威廉不知道該說些什麼。
男子看著手上的花束,彷彿他壓根兒不知道自己手中拿著它們。他沒有答腔,隨手就把花束扔進一旁的垃圾桶。花束不過只是工具,讓他能夠在不引人側目的情況下混進醫院,並持續在醫院走廊間四處探勘。
「你是威廉.薩柏格嗎?」男子問他。
「雖然殘破不堪,」威廉這麼回答他。「但我是。」
男子就這麼站在那兒,兩人之間一語不發地互看著彼此。雖然他們用眼較量,但若對方真要動手,從他所躺的位置來看,威廉幾乎毫無招架的餘地。整個場面的氣氛很古怪,威廉感覺自己蓄勢待發。
「我們一直都在找你。」那個男人總算開口了。
真的嗎?威廉嘗試去思考對方所說的話。近來,他並沒有感覺到有人想跟他取得聯繫,但老實說,即使真的有,他大概也不會留意到吧。
「我最近都在處理一些自己的問題。」
「我們得到的消息也是這麼顯示。」
我們?現在是什麼鬼狀況?威廉稍微坐挺,努力朝對方擠出一個自然的微笑。
「我很樂意提供你一點什麼,但院方太小氣,嗎啡的劑量給得很低。」
「我們需要你的協助。」
天外飛來這句話,快得他幾乎措手不及,而那聲音中的某種特質使得威廉暫時卸下了他的心防。那名年輕的男子看著他,視線雖堅定,但後頭藏了些什麼。急迫性。甚至也可能是恐懼。
「那麼,我想你找錯人了。」威廉邊回答邊伸出他的雙臂。或更準確地說,他嘗試這麼做。雖然他的動作被點滴管及心電圖導線所局限,但此情此景順利強調出他想要表達的訊息:如今的威廉.薩柏格自身難保,遑論助人。
但那名壯碩的年輕男子搖了搖頭。「我們知道你的能耐。」
「『我們』是誰?」
「這不重要。重要的是你。你的能力。」
刺穿威廉身軀的這種感受既熟悉又陌生。這樣的對話在二十年前,了不起十年前吧,他都還能平心靜氣去應對。但怎麼會在他到了這年紀才找上門?
「你隸屬哪個單位?」
男子佯裝失望地望著他。彷彿威廉早該料到對方不會回答他,彷彿威廉問話的行徑很不得體。
「國安局?國防部?其他國家的情報組織?」
「對不起。我不能說。」
「沒關係,」威廉回答他。「幫我問候他們,謝謝他們還特地送我花。」
他用一種「到此為止」的語調講出這句話,同時,為了重申他的決定,他又一次拉起警示燈的延長線路。用大拇指壓下按鈕時,他定定地看著年輕男子,好似要藉此強調他欲結束此次對談的決心。
「若那設備真沒問題的話,燈早就該亮了。」男子這麼說。
這番話出乎威廉的意料。他看著對方。
彼此又互相打量了一會兒後,威廉放開線路,讓它落在自己的胃部上方,橫在黃色的醫院毛毯上。
「我五十五歲了,」他說。「我幾十年沒工作過了。我就像中國的萬里長城,遠久以前我曾肩負重任,但如今已土崩瓦解。」
「我的上司對你有不同的看法。」
「誰是你的上司?」
他的話語中透出一種疲態。他對這樣的對談感到疲累,他只想吞下藥丸後任意識漂離,而不是在這兒跟株運動過度的嫩草玩冷戰遊戲,這株草晚來了十年。
但先結束對話的竟是那名年輕男子。
「對不起。」他又說了一次。他帶著歉意地嘆了一口氣,隨即轉身背對威廉。
要走了,威廉這麼想。一場莫名其妙對話的莫名其妙結尾。
然而,通往走道的房門一打開,卻見外面守著另兩名男子,他們在等的就是開門的這一刻。
時鐘顯示時間為午後的一點十分,此時卡羅林斯卡大學附設醫院的醫療小組正在穿過加護病房區那一條條的走道,確認他們照護的患者康復的情況。
巡房之旅已達半途,沒遇上什麼太出乎意料的狀況。下一個要探視的患者,是一名意圖自殺的五十多歲男子:用藥過量以及手臂有割裂傷。這種病例通常不會讓患者在加護病房裡住太久。院方已為他進行過輸血,此舉除了能回補他從傷口流失的血液之外,還能稀釋他體內殘留的過量處方藥物,但抵達醫院時,他的情況其實並沒有生命危險;他要不是計算錯誤、吞下了不足致死的劑量,要不就跟其他病例一樣,只是想引起旁人的注意,而答案極有可能是後者。
無論真相如何,毫無疑問的是,照顧他很快就不會再是他們的責任。艾力克.妥內勒醫師駐足在該名患者的門外。合上手中的病歷表後,他對同事們點頭示意:花不了太多時間。
進門後,他們首先注意到的就是那張空空的病床。
一束花倒置在垃圾桶中,放在病床旁邊桌上的花瓶被翻倒砸碎,床單皺成一團掉在地板上,連著點滴瓶的管線在空中晃蕩。
浴室裡沒有人。原先患者抵院時存放在櫥櫃裡的什物都被清空了。而小櫃的抽屜全被拉了出來,倒放在地上。
威廉.薩柏格消失了。
經過一個小時的搜尋後他們得到一個結論:他人不在醫院這一帶,沒有人知道為什麼。(待續)3
在一片百草蔓生的廣闊土地上,偽裝的救護車就停駐在其中心地帶。不畏多不勝數的無心除草行動,
頑強的野生植物仍一而再、再而三地從巨坑、暗處及爆炸留下的洞中復甦。草木的生氣蓬勃雖稍具諷刺意
味,但任何知道此地存在的人都對此無絲毫興致。
身穿反光背心、做救護員打扮的數名男人早已離開此地,並依照早先即規畫好的安全措施逐步清刷、
沖洗、整裝。
唯一還留在救護車上的,只剩下那名遊民。
毫無疑問,他們已奪走他的性命。但他們不也賜給他新生、賜給他美好的一段日子嗎?誰知道他的性命是不是因此而延長了一些時日─倘若他們沒有介入,說不定他早已橫屍街頭。他們給了他飲食、衣物,給他一處棲身之地。他的人生有了目的。他會運動。他們甚至增廣了他的知識。
但沒有人跟他提過恐懼。
還有那些症狀。
誰知道事情竟會如此演變?
「事情都已經發生了,」留著平頭的年輕駕駛員說。彷彿康納斯的所有思緒都已列印在一份電報上,讓他得以照著唸出來。他坐在前座,耳聞機上的螺旋槳不停發出嗡嗡響聲,而他們戴的耳機正費勁地穿透這層雜音,讓他們得以聽見彼此的聲音。
康納斯朝他點了點頭。
「要動手了嗎?」駕駛員問他。他的手指反覆地敲擊操縱桿。
這次康納斯沒立刻點頭,但他們心裡有數,早晚他都得下這道指示。晨光乍現時分,少了望遠鏡的輔助,救護車在他眼裡不過是遠方的一個小亮點罷了,然而他的眼睛卻直直地盯著它。
彷彿他可以迴避這無處可躲的宿命。
彷彿他坐在這兒,一手握有答案,另一手握有試題,而他一次又一次企圖想出不同的解答,縱使他早知道那答案會是什麼。
大家都高估了擁有責任感的好處。
但事情已經走到這一步了。
他示意的動作如此輕柔,宛如僅是亂流引發的、不由自主的震顫,但平頭青年注意到了也盡了他的職責。小方盒已在手中,他只需要壓下按鈕就好。
救護車應聲爆炸、化成一團火雲,任務完成。
而新一代的雜草與野花也因而獲得了一個巨坑,等待它們去攻克。
4
當威廉.薩柏格在他預計永眠的那天第二次甦醒時,他發現自己人在幾千英尺的高空上。
現實情況立刻逼得他精神為之一振。
他坐在一把真皮扶手椅上。這張皮椅柔軟、溫暖、寬敞,適合搭配家庭劇院,擺在任何一棟郊區的住屋之中。壓克力材質的窗戶外,斜陽的光芒穿透了蓬鬆的雲層朝他直射而來。
他人在一架飛機上。而他剛剛作了個夢。
如同以往,夢境仍殘留腦海,它雖無形無象,卻讓他心裡不舒坦。有那麼一下的時間,他打算按照先前領悟到的方式去應對:任由大腦跟隨那負面情緒踏上回憶之旅,尋思它最初的成因。總是那件事。而追憶並喚回往日情景的舉動對他來說總會帶來更多的折磨。然而就他所知,這卻是擺脫那些思緒的唯一辦法。
但他選擇先將那思緒暫放一旁。他心神專注地觀察周遭的環境。他動也不動地躺在椅上,彷彿就連最輕微的動作也會透露出他已甦醒的事實,從而提醒某人進門來將他滅口。
這些人到底是誰?
他全無頭緒。
只有幾件事是確定的:他還記得有三名西裝男走進他的病房、他現在口乾舌燥、他現在被某個財力雄厚的人囚在這裡。
這不是他第一次搭私人飛機,但機內的奢華擺設卻是他前所未見。眼前的空間五臟俱全,稱其為「房間」一點也不為過。他正對面擺了另一把扶手椅,而一張鑲在牆上、大小合宜的桌子就豎在兩把椅子之間,適合辦公。一面堅實的牆板將此房與機內的其他空間區隔開來。而在一扇仿木頭材質的門背後,八成有一條位在機體左側的小型走道。門大概上了鎖吧。若有心的話,要用蠻力將它打開應該不是難事。但門肯定有上鎖。
但他為何如此篤定呢?他又一次自問。
沒有任何跡象顯示他是名階下囚。某人細心繫在他腰部的安全帶再普通不過,扣環一拉即刻鬆解,毫無異狀。出於他的自由意志,他選擇繼續坐在椅子上不起身,除此之外,他並沒有遭遇任何阻礙。(待續)天花板的風扇吹來一陣清爽的風。照進機內的陽光溫暖宜人。前一天,他吞下了滿肚子的藥丸,如今他竟坐在這裡,身上穿著病人服跟普通長褲,陷進一把極為昂貴、普通人得工作一整年才有可能買得起的扶手椅中。如果這就是死後的世界,那麼死神的幽默感的確異於常人。
現在的處境讓他頗為訝異,而他又覺得這樣的訝異之情過於矛盾。人生路途中,有一大段時期,他總全心全意在為遇上類似的處境、甚或更糟的情況,做好準備。
回首八○年代末期,威廉二十多歲,代表顏色各為紅與藍的兩大強權崛起,世界於焉二分。當時,他曾多次在斯德哥爾摩被車輛跟監。遇到這種情況,他會遵照平常的演練:先停好車,再以令人眼花撩亂的方式,穿行在各大購物商場與百貨公司之間,沒有一個人追蹤得了他。接著,他會搭計程車回家,幾天後再委請同事幫他把車開回來,一切都按規章行事。他在郊區的住屋內,裝設了外人極難察覺的監視器跟警
報系統,設備都是那時代最為精良的。縱使如此,他仍無法抹消使用室內話機時會聽見的古怪雜音,也無法阻止那些挨家挨戶拜訪的推銷員。他們不停造訪他的左鄰右舍,談話結束後就窩在他們的車內,企圖窺探威廉家的情況。說來也不複雜,探子會對他有這麼大的興致,自然與他當時所從事的工作脫不了干係。
但那都已是塵封往事。彼時他還年輕、仍在一線,未來更有無限展望︵他以前老愛說,一切都已「隨風而逝」︶。而且,彼時他的技藝超群,世界也需要他這樣的人才。如今他已卸任,更成了出勤時的累贅。現在,只需要一台從繁華市街買來的筆電,再輸入幾行指令,就足以取代他往昔的作業了吧!
他對自己的想法搖了搖頭。他們不大可能是因為科技的進展而將他調職。說穿了,他怪不得任何人,是他先將自己搞得灰頭土臉,也因此,他們才會讓他在還不到五十歲的狀況下就提前退休。他心裡明白這個洞是自己挖的,他毫不猶豫跳下,持續深掘。過程中,他非但抑止不了快活的心情,更享受似的看著他
親手打造的一切在身旁分崩離析。這樣的愉悅從何而來,他自己也說不上。
現在,他人在這裡。肌肉僵硬、口乾舌燥,兩邊手腕上各有一道深痕。身處一架設備先進的商務專機上,同時還遭挾持,下手的不會是別人,定是他國的軍事情治單位。
但是這怎麼也說不通。
威廉.薩柏格被綁架了。
但這事的發生少說遲了十年。
那天早上,跟編輯台的其他成員一樣,那名年輕的實習生對一則則的新聞都顯得心不在焉。
睏意席捲而來,坐在大螢幕前的他,壓根兒無法盡責地寫出新聞的大綱。他轉而將目光聚焦在其他通訊社所提供的一長串新聞摘要上,佯裝自己極具責任感,隨時都在掌握時代的脈動,但他其實滿腦子只想偷懶,但又不敢太明目張膽。
他儘可能地將視線集中,看著世界各地的通訊社所發布的新聞報導川流不息而來。這些報導的英文摘要無足輕重,沒必要列入他們自家的新聞快報中。
沒完沒了的無聊。但比起費心去整理爭論不休的斯德哥爾摩中部重建議題,手頭的事情還是有趣一些。而且,即使眼前的每一則新聞要不是芝麻綠豆點大,就是發生在天邊海角,跟自家報紙少了一層地緣關係。即使他只要一按下「刪除」鍵,這些小新聞就會煙消雲散,他還是可以說自己有在乖乖上班。如果他人問起,他可以說自己在核查新聞摘要。這聽起來比說自己宿醉未退而沒法寫稿好得太多啦。
此刻,又有另一則無趣的新聞出現在他面前的螢幕上,他右手的無名指在刪除鍵的上方盤旋不去。一名遊民陳屍柏林巷道中,記者雖在文中未明說,但讀者不難看出,遊民是在嗑藥或酗酒後陷入昏迷,繼而凍死。這不過是一則地方新聞而已。類似的故事成千上百,他只匆匆一瞥,不會採取任何行動。
他極力對抗想打呵欠的衝動,但失敗了。
「昨晚熬夜啊?」
女性的聲音。講話的人離自己很近,而他依然張大了嘴。
媽的。
先前進門時,他刻意不摘掉頭上的棒球帽,雖然此舉有效地遮起他的臉,讓別人瞧不見他的神情,但卻也讓他看不見螢幕之外的景象,除非他把整顆頭都抬高。
但他沒那麼做。如今,她人就站在這兒,已經站了多久呢?看來有些時間了,足以見他朝著整座編輯室呵氣。(待續)「沒有啦。是,怎麼說呢,不是啦。」他邊回話邊脫帽,試圖表明他老早就打算要脫了。
那女人沒再搭話,他早知她不會答腔。這讓他更不安,他早知自己會這樣。克莉絲汀娜.薩柏格至少大他二十歲,但她仍動人得難以言喻,不但美麗大方,更親切到教人氣惱。他氣,不是因為她的親切中帶有一絲虛偽,也不是因為她過分親切到會讓人覺得有距離,他氣的是自己,他多希望她能有些令人難以忍受的缺陷,如此方能阻卻他的雙眼,不再無時無刻望向她的所在;也讓他能夠在嘗試跟她說話時得以好好表達,而非斷斷續續、不知所云。
「妳有封,我寄了,到妳的─」他說。心裡直盼望他那不清不楚的點頭動作能夠傳情達意,彌補他口頭上的挫敗。
若她有事外出時,他會代為記下留話,這是兩人間不言自明的默契。道過謝後,她繼續往自己的辦公室走,並沿途跟其他工作夥伴說早安。
較之平常,他注意到她今天的神色有點憂愁。但他要自己別去想。他們根本不熟,且他心知肚明單戀一名成熟、表現傑出的新聞編輯,下場通常都會很慘。
他將目光轉回螢幕上。一名流浪漢橫屍柏林的報導。他輕觸按鍵,三行文字就此消失,被扔進資源回收筒內。隨後,這名疲憊的年輕人就將他的視線望向下一則無味的新聞上。
關上辦公室的門以後,克莉絲汀娜把麂皮外套掛在正面玻璃牆旁的掛鉤上,隨即稍稍閉目養神。外頭的人也許會注意到吧,但想看就讓他們看個夠吧。不出幾分鐘的時間,她又會思慮迅捷、活力充沛、重回頂尖。一天過去,不會有人記起她這幾秒之間的疲累。
今天早上很難熬。但前一天晚上也不遑多讓。她眼見前夫上了擔架、抬進一輛救護車中。如果她心地善良一點的話,應該要開車隨行才對。如果她心地善良一點的話,應該要把白天的時間都花在醫院長廊的某張塑膠椅上,耐心等候他轉醒;接著她就能起身,坐上另外一把鄰近病床的塑膠椅,問他為什麼要那麼做,然後聽他重複那些老生常談。
但克莉絲汀娜已經當了太久的濫好人,久到她再也無力承受;後來,她又稍稍地濫好人了一會兒。到此為止了。威廉如同一輛她老早就該報廢的車─這句話可是他自己說的─你投注大量的財力跟心神,但這輛車早已破爛不堪,每當你修好兩個毛病,它就多壞三個地方。他不可能好轉,因為他根本就不想好轉。他已經喪失了信念,或說熱情,或管他是個什麼東西。少了這東西,生命索然無味。而他差點就把克莉絲汀娜也拖下水,直到兩年前的那一天,她覺得自己真的受夠了,才毅然決然地搬出了他們的公寓。
自此之後,她再也沒有踏進那個地方一步,直到今天才破了戒。的確,他斷續都有再打電話給她;的確,每次接起他的電話,都會使她筋疲力盡,但她成功地跟他保持距離,同時緩慢地、一點一滴地,她找回了自己。雖然悲傷仍未消逝,但她選擇讓那情緒,連同她的一切,都留在原處。不逃避,但也無須面對。
她想要繼續保持這樣的關係。她不想再眼睜睜地任他將自己拖入深淵。因此,她沒有把上午的時間虛耗在醫院,而是打了通電話到報社,說自己要在午飯時間過後,才會進辦公室。
她在市區裡逛了約四個小時。她試圖以老方法來紓壓:將行動電話關機後,她走進薩姆勒教士街上的那間大型書店,選購了一大疊進口的報章雜誌,但這些書報其實泰半都能在辦公室裡免費借閱。接著,她會走進斯德哥爾摩大飯店的酒吧餐廳裡入座,在飽腹的狀況下點一份要價不菲的早餐,然後就坐在那兒,
直到世界各地的要聞充斥腦海,使得她所面臨的問題相較之下變得微不足道。結束後,她在十一月的寒風中漫步走過整座城市,最後才回到她位於國王島的辦公室。
她知道現在自己要付出代價了。部屬有幾千個問題要問,她有一堆電話要打,還有好些早該完稿的文章待寫。但現在,她已經進入備戰狀態了。
她將手機開機。在等待手機叮咚作響、逐漸甦醒時,她檢查了一下電腦上的電子郵件。
頃刻間,那則消息從四面八方朝她湧來。
同時,她的手機嗶了幾聲,提醒她有三十通未接來電。她看見實習生寄給她四封電子郵件,告訴她醫院希望她能回電。
就算克莉絲汀娜.薩柏格的同事們已經忘記她一早就閉目養神的光景,他們也絕對會記得,她那天在進辦公室四分鐘後,就又趕著離開。她腳步匆忙、神色慌張,手裡拿著行動電話,衝出了報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