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命運轉折 初識趙秀煥
趙秀煥不但是我的藝術啟蒙恩師,更是中國近代藝術史上重要的工筆花鳥畫家。
我很少這麼直接誇讚一個藝術家,但趙秀煥的藝術才華與嫻熟技巧,也不僅僅受到圍繞她身邊的我與其他師弟妹們肯定,將來更一定會受到藝術史所肯定,在工筆花鳥的領域,擁有獨特風格的一席之地。
趙秀煥在三十多到四十歲的創作初期,其獨樹一格的工筆花鳥作品即獲得全中國的重要美展獎項,包括一九八一年「疏雨」一作得到全國第二屆青年美展第三獎、一九八五年「森林之歌」獲得中國三十五週年紀念全國美展第二獎,隔年的「雨意」作品,更被評為北京市八○年代作品展的優秀作品獎。
除作品受到美展大獎肯定,趙秀煥也以「稀有木蘭」一作,參加了郵票設計類別,並獲得中國第七屆全國最佳郵票評選第二名佳績、日本郵趣雜誌評為世界傑出郵票之一的雙重肯定,進而由中國文化局發行為成套的郵票,與吳作人、程十髮這些德高望重的畫家齊名。
藝術家的影響力也不僅侷限於中國境內,隨著一場場海外的展覽,趙秀煥的知名度和藝術聲望也逐漸地擴展到了國際。
一九八三~一九八五年間,受舊金山文化中心主任林露斯(Lucy Lim)博士之邀,並由兩大藝評家高居翰(James Cahill)教授及蘇利文(Michael Sullivan)教授(後成為大英博物館藝術顧問)共同策展的《現代中國畫:來自中國大陸的現代畫展》,提供了趙秀煥的旅美契機。該展覽挑選的藝術家不但均為當時中國一線畫家,更為中國文化大革命後首次於美國八大博物館 巡迴展出,同時為趙秀煥揚名海外的一項大展。
除趙秀煥畫作被放在聯展畫冊封面裡的版位,可藉此窺見其重要性外,藝術家吳冠中一九八九年以一八七萬港幣成交,創下當年中國油畫新高價的作品——《高昌遺址》也於此大展中作海外巡迴。而此次展覽範圍不但擴及美國重要藝術城市與文化中心,趙秀煥更是唯一雀屏中選的工筆花鳥畫家。
在展覽過後沒多久,中國爆發出舉世震驚的六四天安門事件。在美國國會參議員南西.波洛西(Nancy Pelosi)的運作下,來自中國的專家、學者們能透過「一九八九年緊急中國移民救濟法案」,在美國獲得臨時工作證與居留權,當時我也幫趙秀煥申請了一張綠卡,因而發展出日後趙秀煥旅居美國,我與老師結識一生的難得緣分。
首先認識:何謂「美學」與「人生」
在正式帶領我進入藝術殿堂、傳授構圖與技法前,除了繪畫老師,趙秀煥首先是以一位伯樂的導師角色,發掘出我從小嚮往藝術的心性。
因看出我感情與事業不順心的鬱悶,老師於教學初期,就提點了宗白華《美學散步》與王國維《人間詞話》兩本堪稱改變了我人生的書,以美學傳遞與人生所處境界的暗喻,作為藝術入門習作。藉此讓當時處於對職涯感到困惑的我,從「心」開始出現轉變。
《美學散步》一書,為一代美學宗師——宗白華生前唯一的美學著作,書中載明「以悲劇的態度透入人生」和「以幽默的態度超越人生」為人一生中可能經歷的兩個階段。
宗白華闡述,由於人生中有很多的挫折、經驗,成長機會與悲苦的事,在遇到不如意的事情時,人們會「以悲劇的態度透入人生」。但人生並不會因個人的悲劇而就此終結,仍必須持續向前,在經歷人生中的不如意過後,也將會獲得成長,而以這樣的悲劇態度成長過後,心靈上成熟豁達的人,便會到達宗白華所說的第二階段「以幽默的態度超越人生」。
宗白華僅以兩句話,便道盡了人生,更讓我進而明白「現今的苦惱,不過是因內心尚未做好準備,仍處於在二個階段間的轉換過程罷了。」
由前人經驗窺探到人生一事,著實帶給自己很大的震撼,也讓未來的我更持續鑽研歷史與加深閱讀強度。對於宗白華想表達的更深一層涵義,我理解出以下的解釋:由於人出生之際,並無法選擇原生家庭與時空背景,唯有藉由專屬於個人的生辰八字,打造出眾人間不同的鮮明個性,在個性影響判斷力的情況下,人生也便在樂天知命或怨天尤人的個性中逐漸構築,進而造就了每個人迥然不同的命運。這也符合了美國知名主持人歐普拉(Oprah Winfrey)於哈佛大學對應屆畢業生演講的名句:「跟隨你心中的G?P?S。」
「簡而言之,便是照顧好你的身體,使其健全,同時呵護好你的靈魂,讓其完整。」老天爺是十分公平的,塑造個性的同時也賦予了人們智慧,因為智慧是可以調整及平衡人的個性的。同樣的,人的智慧會隨著遭遇成長、或者衰退,遇到苦難之際,人也必須倚賴僅有的智慧試圖前進,終其一生汲汲營營,為的就是追尋一個解放的豁達人生——獲得心靈上的自由。
「多少人吃飽肚子都不容易了,更遑論心靈上的自由!」至此,我對自己工科出身,卻在有生之年能夠接觸藝術,其後跟隨心之所向一頭栽入藝術市場,產生了豐富的命運與人生體驗,感到十分幸運。
現今藝術圈形形色色,宛若一個社會的微形縮影,我常在藝術與人生的路途上接觸到許多的人,其中有富有、但不滿足的收藏家;貧窮但卻充滿理想的藝術家;於夾縫中掙扎求生的畫廊老闆……種種太多因為人生之「苦」而不斷與命運拉鋸的人。
宗白華輕描淡寫的兩句話,我用了二十年方能體會,在藝術生涯持續增長的同時,也看盡了市場。至今,我也才真正明白,要以幽默的態度超越人生,是十分困難的事。在持續的反思之餘,我也由衷感謝藝術,讓我在焊電路板的工程師職涯與一間大房子的貸款之外,找到了另一種人生的可能性。
王國維的人生三段境界
除了宗白華,趙秀煥也提出在王國維《人間詞話》一書中,古今之成大事業、大學問者,必定歷經的三種境界,來點醒我對於當下,以及面對未來人生應該具備的態度。
第一境界:「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
在王國維的人生第一境界中,呈現人們在面對人生時,旁人皆束手無策,只有自己能給予協助的孤獨與悽涼之景。我曾在面對當時人生的十字路口時,也如同詞中「西風凋碧樹」一般地孤獨無助,僅心中對藝術有著單純的嚮往。
我們往往面臨選擇時,人心便會受到貪念的干擾,心情複雜,腦子卻變得簡單,錯誤決定也隨之而來。因此,世人應時刻鍛鍊複雜的頭腦以對待人生的無常,但仍必須常保一顆單純的心與純粹靈魂以便作出對的選擇。
無論在人生道路,或藝術品的選擇上都是如此,我始終認為,藝術收藏最精華的關鍵,都是建立在「不貪」的信念上,因為收藏家存在著一顆單純的心,並擁有複雜而充滿智慧的頭腦,面對自己真心喜愛的作品,才能做出完美、正確的選擇,甚至因為喜愛而「忘了賣」,而後獲得了更大的利潤。
「因愛而選,因愛而留,因愛而忘。」好的藝術品也才能就此經過時間、空間的考驗,進而完整留存,最終證明它的價值。
第二境界:「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
在選擇了一生的志業、確立了人生的道路之後,若要成為該行業中,最具備專業知識的人,除了努力不懈外,能否投注興趣,將成為決定實力的關鍵。
無論何事,在成為興趣之後,將會變成一種習慣,一天不做,人都會覺得難過,而當工作進一步成為興趣與習慣之後,人也就不覺得苦了,自然日久經營成為專家。
「完美不是行為而是習慣」,行為被迫調整,習慣卻成為自然。藝術市場也是如此,我觀察到,一個成功收藏家的藝術知識積累,均是不斷的在畫廊、美術館、博覽會間穿梭,經年累月所得來的;不是為了賺錢,完全是由習慣引領、牽動著日常生活,一切水到渠成,就此到達人生第二境界,而藝術的眼力也在衣帶漸寬、人漸憔悴的無形當中得到提升。
第三境界:「眾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在歷經了上面兩種境界後,在興趣的帶領下終生學習後,人也將進到最後,也是最為高明的境界。
浸淫在藝術市場中久了,有一天突然看得懂張大千畫的真假了;在無意中李可染、林風眠的作品像會對自己說話般,能不受價格的干擾進而挑出精品了;藝術市場的知識、收藏的關鍵,也都這樣了然於心,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從事藝術的二十年來,雖然並沒有收藏到什麼天價飆漲的現當代藝術品,卻藉由藝術,我理解了王國維的人生三境,除將此奉為挑選藝術品必須做足的功課,時刻與眾人分享外,更換來了二十年乃至一生的心靈富足,可說是人生至此,夫復何求。
師者若水,寬容博愛,隨物賦形,因材施教。趙秀煥巧妙的以典雅優美的詞句與充滿詩意的句子,喚醒了我久因理工的規範而久未甦醒的美學因子,同時,宗白華大師美學的深刻經驗,也重新淨化自己對於藝術層面的感知力,進而昇華為審美的態度。
趙秀煥在將我過去龍游淺水般的審美觀重新整備完畢後,更透過王國維《人間詞話》三境,按部就班勾勒出我的藝術人格,成就了我一生致力於藝術不懈的座右銘。老師下足功夫,就是為了琢磨我這塊璞玉,而過程猶如她所擅長的工筆之慢,一筆一畫,每一個步驟皆是那麼靈巧且細緻。在二位大師的神往意境,恩師的循循善誘下,外加投注畢生興趣的孜孜不倦,我也就這樣,逐步的在藝術領域綻放遨遊。
構圖入手 邏輯性誘導理工璞玉
一畫畫後發現自己手在抖,發抖要怎麼勾線呢?索性我網球也不打了!
當年在球友Frank家中初見趙秀煥後,我就被她筆下精緻的工筆花鳥寫生深深吸引,遂以一小時美金二十元的學費,由最古老的中國傳統工筆畫技法——高古游絲描學起,專心向老師習畫,進到唐宋工筆畫的意境之中,那時被拋下的網球搭檔Frank對此還頗有怨言。
老師的誘導方式也影響我極深。若當初趙秀煥一開始就落個「先練個三年素描功夫再來」的狠話,來個下馬威,套用一貫藝術傳承,土法煉鋼的模式,想必我一頭熱的興趣一定很快就熄滅了。如何誘發學生的興趣,卻又不過於枯燥;以說得出道理的邏輯性,不時誘導我這顆愛追求真理的理工腦袋;以構圖入手,讓我能看懂了畫後,進而對藝術產生極大的興趣。
為琢磨這顆出自矽谷文化沙漠的璞玉,趙秀煥除傳授自己於北京畫院——總結八本研究畫論的筆記、科班走過的經驗外,想到我酷愛追尋本質的理工背景,更撇除了艱澀的色彩與風格,以講解潘天壽的《潘天壽談藝錄》,來總結所有的構圖章法,並由不收學費的要求我帶她去看畫展開始,逐步地養成我經年累月看遍各個畫展的習慣,我們的足跡也就此逛遍舊金山美術館、博物館乃至畫廊的各大展覽。
「看畫竟可以說道理,用現代邏輯學加以解釋的!」記憶中印象最深刻的一次,是與趙秀煥老師共同參觀金門公園的亞洲博物館中——八大山人的收藏展。在參觀之前,我連八大山人是誰、畫過些什麼,都還相當陌生。
老師從很遠的地方,就對我講起了構圖,兩人都還沒走到近處,趙秀煥便開始講解,為什麼石頭上要有隻鳥、魚為什麼是三隻。剖析八大山人畫筆下,起承轉合的S型、「之」字型的構圖心法,進而帶到以虛代實、虛無縹渺的抽象意境與筆法精義,八大筆下藉畫鳥表達當下心中感受的擬人化眼神,那種對於畫面不斷深究、探尋構圖真理過程的精彩,雖然過了那麼久,但一回想起來,仍叫人大呼過癮!
在假日的午後,老師總會放上動聽的曲子、古琴、古箏、悠揚的二胡,舊金山盛產的濃霧隨風飄來,瀰漫花園與整個畫室,手中揮毫臨摹的是宋徽宗的畫,那種生活真是愜意!我一有空便成天往老師家裡跑,真正過起屬於自己的日子。
回憶學畫的日子,在緩慢臨摹工筆畫的過程中,便慢慢學到了宋朝文人「懂得生活」的優雅哲學,同時藉此遺忘美國沉悶緊湊的生活步調。越畫,就越對藝術產生濃厚的興趣;越學,就越發現藝術川海的博大精深。
趙秀煥不但是我的藝術啟蒙恩師,更是中國近代藝術史上重要的工筆花鳥畫家。
我很少這麼直接誇讚一個藝術家,但趙秀煥的藝術才華與嫻熟技巧,也不僅僅受到圍繞她身邊的我與其他師弟妹們肯定,將來更一定會受到藝術史所肯定,在工筆花鳥的領域,擁有獨特風格的一席之地。
趙秀煥在三十多到四十歲的創作初期,其獨樹一格的工筆花鳥作品即獲得全中國的重要美展獎項,包括一九八一年「疏雨」一作得到全國第二屆青年美展第三獎、一九八五年「森林之歌」獲得中國三十五週年紀念全國美展第二獎,隔年的「雨意」作品,更被評為北京市八○年代作品展的優秀作品獎。
除作品受到美展大獎肯定,趙秀煥也以「稀有木蘭」一作,參加了郵票設計類別,並獲得中國第七屆全國最佳郵票評選第二名佳績、日本郵趣雜誌評為世界傑出郵票之一的雙重肯定,進而由中國文化局發行為成套的郵票,與吳作人、程十髮這些德高望重的畫家齊名。
藝術家的影響力也不僅侷限於中國境內,隨著一場場海外的展覽,趙秀煥的知名度和藝術聲望也逐漸地擴展到了國際。
一九八三~一九八五年間,受舊金山文化中心主任林露斯(Lucy Lim)博士之邀,並由兩大藝評家高居翰(James Cahill)教授及蘇利文(Michael Sullivan)教授(後成為大英博物館藝術顧問)共同策展的《現代中國畫:來自中國大陸的現代畫展》,提供了趙秀煥的旅美契機。該展覽挑選的藝術家不但均為當時中國一線畫家,更為中國文化大革命後首次於美國八大博物館 巡迴展出,同時為趙秀煥揚名海外的一項大展。
除趙秀煥畫作被放在聯展畫冊封面裡的版位,可藉此窺見其重要性外,藝術家吳冠中一九八九年以一八七萬港幣成交,創下當年中國油畫新高價的作品——《高昌遺址》也於此大展中作海外巡迴。而此次展覽範圍不但擴及美國重要藝術城市與文化中心,趙秀煥更是唯一雀屏中選的工筆花鳥畫家。
在展覽過後沒多久,中國爆發出舉世震驚的六四天安門事件。在美國國會參議員南西.波洛西(Nancy Pelosi)的運作下,來自中國的專家、學者們能透過「一九八九年緊急中國移民救濟法案」,在美國獲得臨時工作證與居留權,當時我也幫趙秀煥申請了一張綠卡,因而發展出日後趙秀煥旅居美國,我與老師結識一生的難得緣分。
首先認識:何謂「美學」與「人生」
在正式帶領我進入藝術殿堂、傳授構圖與技法前,除了繪畫老師,趙秀煥首先是以一位伯樂的導師角色,發掘出我從小嚮往藝術的心性。
因看出我感情與事業不順心的鬱悶,老師於教學初期,就提點了宗白華《美學散步》與王國維《人間詞話》兩本堪稱改變了我人生的書,以美學傳遞與人生所處境界的暗喻,作為藝術入門習作。藉此讓當時處於對職涯感到困惑的我,從「心」開始出現轉變。
《美學散步》一書,為一代美學宗師——宗白華生前唯一的美學著作,書中載明「以悲劇的態度透入人生」和「以幽默的態度超越人生」為人一生中可能經歷的兩個階段。
宗白華闡述,由於人生中有很多的挫折、經驗,成長機會與悲苦的事,在遇到不如意的事情時,人們會「以悲劇的態度透入人生」。但人生並不會因個人的悲劇而就此終結,仍必須持續向前,在經歷人生中的不如意過後,也將會獲得成長,而以這樣的悲劇態度成長過後,心靈上成熟豁達的人,便會到達宗白華所說的第二階段「以幽默的態度超越人生」。
宗白華僅以兩句話,便道盡了人生,更讓我進而明白「現今的苦惱,不過是因內心尚未做好準備,仍處於在二個階段間的轉換過程罷了。」
由前人經驗窺探到人生一事,著實帶給自己很大的震撼,也讓未來的我更持續鑽研歷史與加深閱讀強度。對於宗白華想表達的更深一層涵義,我理解出以下的解釋:由於人出生之際,並無法選擇原生家庭與時空背景,唯有藉由專屬於個人的生辰八字,打造出眾人間不同的鮮明個性,在個性影響判斷力的情況下,人生也便在樂天知命或怨天尤人的個性中逐漸構築,進而造就了每個人迥然不同的命運。這也符合了美國知名主持人歐普拉(Oprah Winfrey)於哈佛大學對應屆畢業生演講的名句:「跟隨你心中的G?P?S。」
「簡而言之,便是照顧好你的身體,使其健全,同時呵護好你的靈魂,讓其完整。」老天爺是十分公平的,塑造個性的同時也賦予了人們智慧,因為智慧是可以調整及平衡人的個性的。同樣的,人的智慧會隨著遭遇成長、或者衰退,遇到苦難之際,人也必須倚賴僅有的智慧試圖前進,終其一生汲汲營營,為的就是追尋一個解放的豁達人生——獲得心靈上的自由。
「多少人吃飽肚子都不容易了,更遑論心靈上的自由!」至此,我對自己工科出身,卻在有生之年能夠接觸藝術,其後跟隨心之所向一頭栽入藝術市場,產生了豐富的命運與人生體驗,感到十分幸運。
現今藝術圈形形色色,宛若一個社會的微形縮影,我常在藝術與人生的路途上接觸到許多的人,其中有富有、但不滿足的收藏家;貧窮但卻充滿理想的藝術家;於夾縫中掙扎求生的畫廊老闆……種種太多因為人生之「苦」而不斷與命運拉鋸的人。
宗白華輕描淡寫的兩句話,我用了二十年方能體會,在藝術生涯持續增長的同時,也看盡了市場。至今,我也才真正明白,要以幽默的態度超越人生,是十分困難的事。在持續的反思之餘,我也由衷感謝藝術,讓我在焊電路板的工程師職涯與一間大房子的貸款之外,找到了另一種人生的可能性。
王國維的人生三段境界
除了宗白華,趙秀煥也提出在王國維《人間詞話》一書中,古今之成大事業、大學問者,必定歷經的三種境界,來點醒我對於當下,以及面對未來人生應該具備的態度。
第一境界:「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
在王國維的人生第一境界中,呈現人們在面對人生時,旁人皆束手無策,只有自己能給予協助的孤獨與悽涼之景。我曾在面對當時人生的十字路口時,也如同詞中「西風凋碧樹」一般地孤獨無助,僅心中對藝術有著單純的嚮往。
我們往往面臨選擇時,人心便會受到貪念的干擾,心情複雜,腦子卻變得簡單,錯誤決定也隨之而來。因此,世人應時刻鍛鍊複雜的頭腦以對待人生的無常,但仍必須常保一顆單純的心與純粹靈魂以便作出對的選擇。
無論在人生道路,或藝術品的選擇上都是如此,我始終認為,藝術收藏最精華的關鍵,都是建立在「不貪」的信念上,因為收藏家存在著一顆單純的心,並擁有複雜而充滿智慧的頭腦,面對自己真心喜愛的作品,才能做出完美、正確的選擇,甚至因為喜愛而「忘了賣」,而後獲得了更大的利潤。
「因愛而選,因愛而留,因愛而忘。」好的藝術品也才能就此經過時間、空間的考驗,進而完整留存,最終證明它的價值。
第二境界:「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
在選擇了一生的志業、確立了人生的道路之後,若要成為該行業中,最具備專業知識的人,除了努力不懈外,能否投注興趣,將成為決定實力的關鍵。
無論何事,在成為興趣之後,將會變成一種習慣,一天不做,人都會覺得難過,而當工作進一步成為興趣與習慣之後,人也就不覺得苦了,自然日久經營成為專家。
「完美不是行為而是習慣」,行為被迫調整,習慣卻成為自然。藝術市場也是如此,我觀察到,一個成功收藏家的藝術知識積累,均是不斷的在畫廊、美術館、博覽會間穿梭,經年累月所得來的;不是為了賺錢,完全是由習慣引領、牽動著日常生活,一切水到渠成,就此到達人生第二境界,而藝術的眼力也在衣帶漸寬、人漸憔悴的無形當中得到提升。
第三境界:「眾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在歷經了上面兩種境界後,在興趣的帶領下終生學習後,人也將進到最後,也是最為高明的境界。
浸淫在藝術市場中久了,有一天突然看得懂張大千畫的真假了;在無意中李可染、林風眠的作品像會對自己說話般,能不受價格的干擾進而挑出精品了;藝術市場的知識、收藏的關鍵,也都這樣了然於心,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從事藝術的二十年來,雖然並沒有收藏到什麼天價飆漲的現當代藝術品,卻藉由藝術,我理解了王國維的人生三境,除將此奉為挑選藝術品必須做足的功課,時刻與眾人分享外,更換來了二十年乃至一生的心靈富足,可說是人生至此,夫復何求。
師者若水,寬容博愛,隨物賦形,因材施教。趙秀煥巧妙的以典雅優美的詞句與充滿詩意的句子,喚醒了我久因理工的規範而久未甦醒的美學因子,同時,宗白華大師美學的深刻經驗,也重新淨化自己對於藝術層面的感知力,進而昇華為審美的態度。
趙秀煥在將我過去龍游淺水般的審美觀重新整備完畢後,更透過王國維《人間詞話》三境,按部就班勾勒出我的藝術人格,成就了我一生致力於藝術不懈的座右銘。老師下足功夫,就是為了琢磨我這塊璞玉,而過程猶如她所擅長的工筆之慢,一筆一畫,每一個步驟皆是那麼靈巧且細緻。在二位大師的神往意境,恩師的循循善誘下,外加投注畢生興趣的孜孜不倦,我也就這樣,逐步的在藝術領域綻放遨遊。
構圖入手 邏輯性誘導理工璞玉
一畫畫後發現自己手在抖,發抖要怎麼勾線呢?索性我網球也不打了!
當年在球友Frank家中初見趙秀煥後,我就被她筆下精緻的工筆花鳥寫生深深吸引,遂以一小時美金二十元的學費,由最古老的中國傳統工筆畫技法——高古游絲描學起,專心向老師習畫,進到唐宋工筆畫的意境之中,那時被拋下的網球搭檔Frank對此還頗有怨言。
老師的誘導方式也影響我極深。若當初趙秀煥一開始就落個「先練個三年素描功夫再來」的狠話,來個下馬威,套用一貫藝術傳承,土法煉鋼的模式,想必我一頭熱的興趣一定很快就熄滅了。如何誘發學生的興趣,卻又不過於枯燥;以說得出道理的邏輯性,不時誘導我這顆愛追求真理的理工腦袋;以構圖入手,讓我能看懂了畫後,進而對藝術產生極大的興趣。
為琢磨這顆出自矽谷文化沙漠的璞玉,趙秀煥除傳授自己於北京畫院——總結八本研究畫論的筆記、科班走過的經驗外,想到我酷愛追尋本質的理工背景,更撇除了艱澀的色彩與風格,以講解潘天壽的《潘天壽談藝錄》,來總結所有的構圖章法,並由不收學費的要求我帶她去看畫展開始,逐步地養成我經年累月看遍各個畫展的習慣,我們的足跡也就此逛遍舊金山美術館、博物館乃至畫廊的各大展覽。
「看畫竟可以說道理,用現代邏輯學加以解釋的!」記憶中印象最深刻的一次,是與趙秀煥老師共同參觀金門公園的亞洲博物館中——八大山人的收藏展。在參觀之前,我連八大山人是誰、畫過些什麼,都還相當陌生。
老師從很遠的地方,就對我講起了構圖,兩人都還沒走到近處,趙秀煥便開始講解,為什麼石頭上要有隻鳥、魚為什麼是三隻。剖析八大山人畫筆下,起承轉合的S型、「之」字型的構圖心法,進而帶到以虛代實、虛無縹渺的抽象意境與筆法精義,八大筆下藉畫鳥表達當下心中感受的擬人化眼神,那種對於畫面不斷深究、探尋構圖真理過程的精彩,雖然過了那麼久,但一回想起來,仍叫人大呼過癮!
在假日的午後,老師總會放上動聽的曲子、古琴、古箏、悠揚的二胡,舊金山盛產的濃霧隨風飄來,瀰漫花園與整個畫室,手中揮毫臨摹的是宋徽宗的畫,那種生活真是愜意!我一有空便成天往老師家裡跑,真正過起屬於自己的日子。
回憶學畫的日子,在緩慢臨摹工筆畫的過程中,便慢慢學到了宋朝文人「懂得生活」的優雅哲學,同時藉此遺忘美國沉悶緊湊的生活步調。越畫,就越對藝術產生濃厚的興趣;越學,就越發現藝術川海的博大精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