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近現代音樂的開拓者---沈心工(1870-1947)
晚清和“五四”運動時期的音樂教育家,字叔逵,原名慶鴻,“心工”是他的
筆名。1870 年生於上海市。祖輩經商,後來家道漸衰。幼年隨長兄讀“四書”“五經”,並且學會吹竹笛、簫及拉二胡,還會唱昆曲。20 歲這年考中秀才。其後教家館,不久到約翰書院教國學。面對日益腐敗的清政府和帝國主義的入侵和維新思潮的高漲,他也開始讀新書,關心國家大事。
1897 年,年已27 歲的他報考了南洋公學師範院,立志走教育救國之路。1901 年畢業後被留在該校附屬小學任教。為了在國內開設音樂課,1902 年沈心工自費到日本考察師範教育。他對日本的音樂課很感興趣,於是與其他留學生一起組織了“音樂講習會”,並請日本音樂教育家鈴木米次郎講學。
1903 年初歸國後,仍在南洋公學附小任教。靠自己編寫教材,在我國率先開設了唱歌課。此後他曾在龍門師範、南洋中學、上海務本女塾學校和滬學會等校兼課。他在南洋公學附小任教達30 年之久,其間他擔任過校長、大學部訓育主任,但始終將音樂教育置於首位。1927 年被迫離開南洋公學附小,不久應邀任南匯縣縣長。終因困難重重且不合個人志趣而辭職。
抗日戰爭開始後,他已是年近古稀的老人,身體日漸衰老的他還學古琴,為琴曲填詞。他一生製作180 多首歌曲(含自寫曲調6 首),出版《學校唱歌集》六冊,《民國唱歌集》四冊,《心工唱歌集》(五線譜)一冊。譯作有《小學唱歌教授法》(原作為日本石原重雄,書中沈心工結合中國情況做了闡述)。
1947 年9 月5 日沈心工在上海去世,享年77 歲。李叔同曾說沈心工是“吾國樂界開幕第一人”,這一評價是很公允的。
他的一生對以學堂樂歌為中心的晚清音樂文化的發展曾做出了較突出的貢獻。
晚清和“五四”運動時期的音樂教育家,字叔逵,原名慶鴻,“心工”是他的
筆名。1870 年生於上海市。祖輩經商,後來家道漸衰。幼年隨長兄讀“四書”“五經”,並且學會吹竹笛、簫及拉二胡,還會唱昆曲。20 歲這年考中秀才。其後教家館,不久到約翰書院教國學。面對日益腐敗的清政府和帝國主義的入侵和維新思潮的高漲,他也開始讀新書,關心國家大事。
1897 年,年已27 歲的他報考了南洋公學師範院,立志走教育救國之路。1901 年畢業後被留在該校附屬小學任教。為了在國內開設音樂課,1902 年沈心工自費到日本考察師範教育。他對日本的音樂課很感興趣,於是與其他留學生一起組織了“音樂講習會”,並請日本音樂教育家鈴木米次郎講學。
1903 年初歸國後,仍在南洋公學附小任教。靠自己編寫教材,在我國率先開設了唱歌課。此後他曾在龍門師範、南洋中學、上海務本女塾學校和滬學會等校兼課。他在南洋公學附小任教達30 年之久,其間他擔任過校長、大學部訓育主任,但始終將音樂教育置於首位。1927 年被迫離開南洋公學附小,不久應邀任南匯縣縣長。終因困難重重且不合個人志趣而辭職。
抗日戰爭開始後,他已是年近古稀的老人,身體日漸衰老的他還學古琴,為琴曲填詞。他一生製作180 多首歌曲(含自寫曲調6 首),出版《學校唱歌集》六冊,《民國唱歌集》四冊,《心工唱歌集》(五線譜)一冊。譯作有《小學唱歌教授法》(原作為日本石原重雄,書中沈心工結合中國情況做了闡述)。
1947 年9 月5 日沈心工在上海去世,享年77 歲。李叔同曾說沈心工是“吾國樂界開幕第一人”,這一評價是很公允的。
他的一生對以學堂樂歌為中心的晚清音樂文化的發展曾做出了較突出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