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眾人之家」
東日本大地震之後,比起災區支援,我更常思考的問題是「身為建築師的自己,能對災區做些什麼?」
我從以前就不斷提及想以建築開啟社會,這是因為自己站在社會外頭,只能以批判社會的立場思考建築,不是嗎?但從某個時刻開始,我想貼近社會,積極地打造建築。雖然我對於多數建築只是為了迎合一切以經濟為優先考量的社會而建造的事實,依舊義憤填膺,卻也對於為了批判社會而打造建築的心態感到心虛。我想,若能以超越現實世界的格局來思考建築,應該能讓人與人之間更有共鳴。
因此,建築師不該身披甲冑,而是試著以身為人的出發點,思考建築。就在我這麼轉念時,發生了大地震,我認為這是自我變革的千載難逢機會。面對失去家園與家人的災民,我思索著如何與他們溝通,因為我知道不能向以往那樣,以說明自己的建築是否妥當之類的言語作為溝通準則。
這就是我之所以發想「眾人之家」的動機,也許你會認為「眾人之家」這名字何其平庸,絲毫沒有讓人眼睛一亮的感覺,但我認為和災區的高齡者溝通,就是要簡單易懂。
東北三縣目前建蓋了約五萬戶的臨時住宅,幾乎都是貨櫃型的鋼骨預製屋,性能之差曾經蔚為話題,但我更在意的是,一整排長得一模一樣的房子,如此不具人性的發想。這般平等主義、均一主義不只表現於臨時住宅,也象徵現今日本的精神有多麼貧瘠。再者,各戶為了確保隱私,只會更加閉鎖,無論是相鄰的住戶還是前後棟,都可能不相往來,所以聽說不少人移居臨時住宅後,成了繭居族。
看到這樣的災區生活,與災民交流後,我開始思考是否能搭建一棟用來聊天、聚餐的小木屋。以一塊腹地內蓋了超過五十戶臨時住宅的情況來說,雖然還是可以搭建集會所,但空間肯定不夠寬敞,就像工地現場搭建的組合屋,絕對不是一處能享受用餐樂趣的舒適空間。
我想提供的是讓居民心靈相通,大夥能圍著大桌子,享受用餐樂趣的地方,我想在災區打造這樣的小屋。當我在熊本縣的「Kumamoto Artpolis」會議上提出這個想法時,有了無論如何都想實現的念頭。「Kumamoto Artpolis」是以熊本縣內的公共建築為主,由知事指名的委員推薦設計者的制度,始於細川護熙擔任知事時,也就是一九八八年,已經持續了二十四年,我是從二○○五年開始擔任第三任委員。當我將這件事告訴知事時,知事立刻允諾支持這項計畫。於是,第一號「眾人之家」計畫成為「Kumamoto Artpolis」事業的一環,熊本縣提供木材與資金等援助。震災發生後,各縣紛紛對災區伸出援手,「眾人之家」就是熊本縣送給宮城縣的一件禮物。我和奧山市長會商的結果,決定在位於仙台市宮城野區公園內的臨時住宅區,興築「眾人之家」第一號。
就一般觀點來看,對災區來說,收到這樣的禮物是令人開心的事,但對於接受援助的地方政府來說,未必如此。雖然很感謝,卻覺得是個燙手山芋的情形竟然出乎意料的多。拒絕接受的理由就是公平性準則,因為若是只特別照顧某一處臨時住宅區,勢必會引起其他區的不滿,這下子就傷腦筋了。況且由誰負責管理也是一個問題,因為這般令人無法理解的平等主義、管理主義作祟,一番好意往往付諸流水。但仙台市的情形不同,因為宮城野區長的氣魄與見識,成功消弭這道障礙。
串聯人心的建築
三週後,我們帶著盡量迎合居民的要求,製作好的「眾人之家」企劃案以及模型等,再次造訪。已經入住超過一個月的居民們總算逐漸安定下來,家家戶戶的庭院以及集會所周圍,排列著種植花卉與矮樹的容器。
我向上一次參與說明會的十幾位居民,邊展示設計圖與模型,邊說明我們的構想。企劃案盡可能滿足上一次居民們提出的要求,有連結集會所的寬敞走廊,沒有過多裝飾的人字形屋頂可以清楚看到小木屋的結構,屋頂下方擺置一張大桌子和暖爐,還有榻榻米。我察覺到邊轉著模型,邊東瞧西看的居民的表情逐漸變得開朗,就連上一次聽到我說只有十坪左右的小屋,而一臉詫異的居民也打從心底高興集會所旁邊有這麼一棟小木屋。看著大家的表情,我確信這企劃一定能順利進行。
八月時,協助這件案子的三位年輕建築師,與我的事務所通力合作的施工設計圖完成,熊本縣提供的資金也到位,終於可以開始動工。承包仙台媒體中心工程的建設公司抱著就算虧損也會傾力協助的決心,接下這件案子。屋頂建材、玻璃、廚房與衛浴設施、照明器具等,都是廠商免費提供。像這樣串聯許多人的心,才能實現真正的「眾人之家」。
東日本大地震之後,比起災區支援,我更常思考的問題是「身為建築師的自己,能對災區做些什麼?」
我從以前就不斷提及想以建築開啟社會,這是因為自己站在社會外頭,只能以批判社會的立場思考建築,不是嗎?但從某個時刻開始,我想貼近社會,積極地打造建築。雖然我對於多數建築只是為了迎合一切以經濟為優先考量的社會而建造的事實,依舊義憤填膺,卻也對於為了批判社會而打造建築的心態感到心虛。我想,若能以超越現實世界的格局來思考建築,應該能讓人與人之間更有共鳴。
因此,建築師不該身披甲冑,而是試著以身為人的出發點,思考建築。就在我這麼轉念時,發生了大地震,我認為這是自我變革的千載難逢機會。面對失去家園與家人的災民,我思索著如何與他們溝通,因為我知道不能向以往那樣,以說明自己的建築是否妥當之類的言語作為溝通準則。
這就是我之所以發想「眾人之家」的動機,也許你會認為「眾人之家」這名字何其平庸,絲毫沒有讓人眼睛一亮的感覺,但我認為和災區的高齡者溝通,就是要簡單易懂。
東北三縣目前建蓋了約五萬戶的臨時住宅,幾乎都是貨櫃型的鋼骨預製屋,性能之差曾經蔚為話題,但我更在意的是,一整排長得一模一樣的房子,如此不具人性的發想。這般平等主義、均一主義不只表現於臨時住宅,也象徵現今日本的精神有多麼貧瘠。再者,各戶為了確保隱私,只會更加閉鎖,無論是相鄰的住戶還是前後棟,都可能不相往來,所以聽說不少人移居臨時住宅後,成了繭居族。
看到這樣的災區生活,與災民交流後,我開始思考是否能搭建一棟用來聊天、聚餐的小木屋。以一塊腹地內蓋了超過五十戶臨時住宅的情況來說,雖然還是可以搭建集會所,但空間肯定不夠寬敞,就像工地現場搭建的組合屋,絕對不是一處能享受用餐樂趣的舒適空間。
我想提供的是讓居民心靈相通,大夥能圍著大桌子,享受用餐樂趣的地方,我想在災區打造這樣的小屋。當我在熊本縣的「Kumamoto Artpolis」會議上提出這個想法時,有了無論如何都想實現的念頭。「Kumamoto Artpolis」是以熊本縣內的公共建築為主,由知事指名的委員推薦設計者的制度,始於細川護熙擔任知事時,也就是一九八八年,已經持續了二十四年,我是從二○○五年開始擔任第三任委員。當我將這件事告訴知事時,知事立刻允諾支持這項計畫。於是,第一號「眾人之家」計畫成為「Kumamoto Artpolis」事業的一環,熊本縣提供木材與資金等援助。震災發生後,各縣紛紛對災區伸出援手,「眾人之家」就是熊本縣送給宮城縣的一件禮物。我和奧山市長會商的結果,決定在位於仙台市宮城野區公園內的臨時住宅區,興築「眾人之家」第一號。
就一般觀點來看,對災區來說,收到這樣的禮物是令人開心的事,但對於接受援助的地方政府來說,未必如此。雖然很感謝,卻覺得是個燙手山芋的情形竟然出乎意料的多。拒絕接受的理由就是公平性準則,因為若是只特別照顧某一處臨時住宅區,勢必會引起其他區的不滿,這下子就傷腦筋了。況且由誰負責管理也是一個問題,因為這般令人無法理解的平等主義、管理主義作祟,一番好意往往付諸流水。但仙台市的情形不同,因為宮城野區長的氣魄與見識,成功消弭這道障礙。
串聯人心的建築
三週後,我們帶著盡量迎合居民的要求,製作好的「眾人之家」企劃案以及模型等,再次造訪。已經入住超過一個月的居民們總算逐漸安定下來,家家戶戶的庭院以及集會所周圍,排列著種植花卉與矮樹的容器。
我向上一次參與說明會的十幾位居民,邊展示設計圖與模型,邊說明我們的構想。企劃案盡可能滿足上一次居民們提出的要求,有連結集會所的寬敞走廊,沒有過多裝飾的人字形屋頂可以清楚看到小木屋的結構,屋頂下方擺置一張大桌子和暖爐,還有榻榻米。我察覺到邊轉著模型,邊東瞧西看的居民的表情逐漸變得開朗,就連上一次聽到我說只有十坪左右的小屋,而一臉詫異的居民也打從心底高興集會所旁邊有這麼一棟小木屋。看著大家的表情,我確信這企劃一定能順利進行。
八月時,協助這件案子的三位年輕建築師,與我的事務所通力合作的施工設計圖完成,熊本縣提供的資金也到位,終於可以開始動工。承包仙台媒體中心工程的建設公司抱著就算虧損也會傾力協助的決心,接下這件案子。屋頂建材、玻璃、廚房與衛浴設施、照明器具等,都是廠商免費提供。像這樣串聯許多人的心,才能實現真正的「眾人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