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試閱

二、設計思考
06. 議題是作者的OS
議題是作品的驅動力和思想的參考線,議題通常不會直接地呈現在作品中,而是透過故事的主題或角色的對話與行為,間接表達出來,避免說教或太過直白,讓觀眾能通過角色的視角、行為及故事情節,自然地感受到議題的重要性。

敘事建築的議題類型廣泛且多樣化,涵蓋了從社會文化到技術創新等不同層面。以下是一些主要的敘事建築議題類型:

社會文化類議題
歷史與記憶:建築如何傳遞情感講述一段歷史,成為文化記憶的載體。例如:華盛頓的越戰紀念碑、台北的自由廣場等紀念性建築。

身份與認同:空間設計如何反映或重塑特定群體的文化認同。例如:原住民的家屋如何通過敘事表達家族的過去與未來。

城市故事:都市空間中的建築如何敘述城市的歷史、變遷與未來願景。例如:台北寶藏巖社區、高雄駁二碼頭再利用。

自然與環境類議題
生態敘事:建築如何傳遞環境保護與生態永續的理念。例如:以氣候變遷為主題的展館、以自然共生為設計理念的建築。

資源與循環:透過建築敘述資源再生與永續性發展的可能性。例如:以可回收材料建造的建築,用來表達資源有限與人類創造力的融合。

自然模擬與再現:在虛擬或實體空間中重現自然場景,並傳遞與自然互動的價值。例如:室內雨林或仿生建築。

技術與創新類議題
虛擬現實與敘事:利用虛擬現實技術設計的敘事空間,如何提供沉浸式體驗。例如:VR博物館中的敘事性展廳。

智慧建築與交互敘事:AI技術如何影響建築敘事的方式。例如:互動式建築皮層如何根據環境參數主動回饋。

遊戲化設計:以探索為核心的沉浸式建築,將遊戲敘事方法應用於建築設計中。例如:密室逃脫或展場設計。

空間情感與體驗類議題
情感空間:建築如何激發特定情感,如平靜、緊張或懷舊的感動。例如:醫療或照護空間提供安撫性與療癒性的環境氛圍、工業職場的設計提供安全與健康的支持性環境議題。

沉浸式體驗:透過空間設計創造全方位的敘事體驗,讓使用者感同身受。例如:藝術裝置中的感官互動設計。

主觀視角與敘事:空間設計如何引導使用者從特定角色視角體驗故事。例如:博物館設計中用戶步行路徑與故事線的結合。

藝術與文化創造類議題
藝術敘事與空間:將藝術作品融入建築中,利用空間講述藝術故事的內涵。例如:結合雕塑與建築,形成有敘事性的文化地景。

跨媒介敘事:融合建築與其他敘事媒介(如電影、文學)的創作。例如:以小說或電影為靈感的建築設計。

社會議題與未來想像
社會變革與敘事:市民參與或是社會變動過程中建築所扮演的角色。例如:性別平等運動中對於空間權力的解構;基於尊重各族群、宗教信仰的前提,對公共空間的改造。

未來願景:建築如何通過敘事描繪未來的可能性或挑戰。例如:以氣候變化和科技融合為主題的未來城市設計。

反烏托邦議題
所有的良善目的作為一但極致化之後,都有可能形成危害部分人類的惡劣環境。有人獲得極大的好處,就有人要超過極限的付出。試想在一個富裕的社會中,人們不用工作就可以思考與創作,每天在祭壇焚香禮拜,行走於花園中撫閱萬物,然而,享受這樣的優渥生活,必須依賴大量工人的勞力付出才得以維持。一個人的歲月靜好,是很多人的負重前行。民主國家藉由經濟與社會分工機制,提供自由與公平的環境,人的際遇有賴自己的努力;極權國家則以少數統治者的權力決定人們命運。

在極端的條件下,人們追求的烏托邦(utopia)都有可能成為「反烏托邦」(dystopia)。這兩種世界都是創造出來的虛擬世界,用來質疑、批判、投射或比對當下世界的問題。

探討反烏托邦議題的目的,是為了引發對現實問題的思考,而非煽動不良情緒或行為。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