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神道、怨靈與妖怪
神道之國日本有許多代表性的怨靈,其中最強的怨靈是崇德上皇。他被懷疑是曾祖父白河法皇和孫媳亂倫的產物、被名義上的父親鳥羽天皇冷落、被迫將皇位讓給自己的弟弟、連想見父親最後一面都不被允許。即使經歷這種八點檔鄉土劇的人生,即使被流放到讚歧這樣的鬼地方,他也只是無奈又安份地過著抄經的生活,最後終於抄寫完成了大乘五部經,託人送上京都,然而卻被「鬼知道裏面有沒有藏什麼詛咒」的理由給拒絕!
崇德上皇終於崩潰了。他忍耐了一生結果全世界都在整他。他再也不剪指甲和頭髮,臉色和眼神都越來越恐怖,並且誓言成為日本的大魔王:「有一天我要讓天皇成為平民、平民取代天皇!」
詛咒應驗了,而且一直到明治維新時代才被化解……
其實日本的原始信仰相當簡單。清淨代表神聖,而髒污就代表罪惡。面對大自然的壯麗、莊嚴、潔淨,甚至猛威時所產生的畏敬之心,就是神道原始的信仰。當然,神道中也不乏像稻荷明神那樣求出人頭地、求「商賣繁盛」的現世利益。但就像神道的原始形態「神奈備」一般,現今的神社仍有許多是沒有神殿和作為主神的「御神體」,而是整座山、整個島、整片森林都是崇拜對象的御神體。就像有名的阿蘇神社原本的信仰對象就是阿蘇山上的火山口,而富士山本宮淺間大社雖然擁有壯麗的神殿建築,但是如果到它的元攝社(原來的舊址神社)山宮淺間神社,就會發現境內也沒有社殿,而是往富士山方向設置遙拜所。也就是說,整個富士山才是這個神社的信仰對象。而被指定為世界文化遺產、擁有海上鳥居絕景的嚴島神社雖然也擁有如龍宮城般的夢幻社殿,但是嚴島神社的御神體其實是嚴島神社所在的宮島整個島嶼。
神道信仰就是出於這樣對於原始大自然的敬畏。
既然發源於對大自然的崇敬,那麼神道自然而然地就是個多神信仰。在神道的思考中,「八百萬神」是看不見的。從原始的神奈備開始,看不到的神也降臨到清淨的石座或是樹木等稱為「磐座」或是「依り代」的實體上接受崇拜。「依り代」的意思就是「用來依附的代理物」。所以不是那塊石頭或是那顆樹偉大,而是因為石頭和樹木正好處於清淨而適合神明降臨的場所,神明降臨在那裏而所以才成為信仰對象。
也因此,原始的神道沒有教義、沒有教祖,甚至連建築都沒有。但後來佛教傳入,日本人也開始接觸到唐風的先進(?)建築物之後,神道才開始慢慢有了奉納御神體、也就是依り代的神殿。而這個神明居住的屋子,自然也用同樣的概念被稱為「屋代」(やしろ),這也是今天日文裏「社」的念法,後來才又發展出了以漢字音讀發音的「神社」(じんじゃ、jinja)。
因為這樣的原始信仰,再加上神道中的神明被認為是居住在與現世相隔好幾層的另一個世界,渡過層層的空間來到人世的,所以神社通常四處充滿了森林,作為神明世界和人世間的通過空間。一方面,在神社內外的出入口處都會設置所謂的鳥居,而鳥居的功能就是區別俗世和神聖空間的分界點。而神社境內或是御神體周圍所結的注連繩,也是界定出這種神明世界(常世)與俗世(現世)間的界線,在從鳥居出入、由注連繩所圍成的結界裏,就是屬於從森林這個通過點前來的神明在現世裏擁有的神聖空間。而森林屬於異空間的通過點這個觀念,也說明了為什麼日本傳統觀念中對於森林的敬畏,也能說明富士樹海為什麼擁有這麼多傳說故事了。
「やしろ」這個指神明居處的詞,在選擇相對應的漢字時日本人選了「社」這個字。而社在中文的原義就是土地神的意義。這也說明了日本人對神道的基礎概念。
本土的神明們。
傳統的神道在教義上就是如此單純。但是在感官的認識上,卻又充滿了常世與現世、清與濁、內與外的具體空間感。這種異界觀也是日本人特殊的信仰特色。而這種異界觀也反應在死靈和祖先靈的概念中。這個現象其實也可以從日本的中元節「お盆」得到印證。
日本的祖先信仰當然也受到佛教影響,但是一方面也保持著日本特有的靈魂觀。日本對於「祖先」的認知,是一個集合體。過世的親人跟長輩在經過四十九日、一周忌(對年)、三回忌(兩年後)、七回忌(六年後)、十三回忌後,就會因慢慢被淨化「成佛」,而失去個別性,進而和家族裡的祖先們合體成為「ご先祖様」的其中一員。淨化成佛而成為集合體,是日本對祖先的一個很特殊的概念,這也是為什麼日本的墓地常都是「XX家之墓」的集合墓,鮮少有個別墓名。
日本お盆也同樣是在迎接「異界」的朋友回來人世,而且日本各地也留存著「施餓鬼」的儀式,但和台灣的中元普渡不同,日本的お盆主要還是迎接自己的祖先們回來。お盆祭祀中的「迎え火」和「送り火」(迎接之火與歡送之火),都表示出「ご先祖様」是從外地回來的。據民俗學的田調數據,過去許多村落都有在村界處設立精靈棚的傳統,其中,「精霊流し」(放精靈船從水路送走祖先)更是證實了這種對於祖先靈的空間概念。お盆的傳統祭祀方式,是在家門口設置放滿祭品的「盆棚」(又稱精靈棚),然後在庭院設置燈篙。但日本的燈篙並不像台灣的是用來召集孤魂野鬼受饗,而是怕自己家中過世不久的「新佛」不知道回家方向而設置的。
這種異界觀和台灣大不相同。基於「三魂七魄」的傳統觀念,台灣的祖先們既存在於公媽牌裡,也在墳墓裡,同時又可以投胎去好人家當好野人小孩。這種異界觀裡的冥界,和我們人類的世界重疊,所以倒楣的人才會在這兩個重疊的空間破口處遇到「無形的」存在。但日本的「異界觀」卻分很多種,有海上異界觀、山中異界觀(如恐山等靈山信仰)等等,也就是說不管神鬼,都是存在於村落外的山林、海上或是墓場,在固定的時候回來拜訪村落。這也是為什麼在日本的各種祭典中,福神都是以外來者、到訪者的姿態進入村落,而傳統中要見鬼,都會在橋、十字路口、村落境界等特定場所。
為了迎接祖先回到家裡,除了上述的儀式之外,最重要的就是製作「精靈馬」。所謂精靈馬就是用竹籤插在小黃瓜和茄子上作成馬、牛的形狀,用來當成祖先們回家的交通工具。至於為什麼要分成馬跟牛呢?因為祖先們要回家時很開心,所以快馬加鞭地想要趕快到家。至於要離開的時候,則是離情依依,所以就騎著牛慢慢地、依依不捨地踏上歸途。
多麼美麗的傳承。
但這種傳承更加證明了日本傳統信仰中人和靈居住於不一樣的空間。隨著時代和地區間的差距,這種傳承也開始出現了微妙的變化。精靈馬界(?)因為各種創意的發展,也開始出現了各種「NEW TYPE」的精靈馬。在山形縣的遊佐町,更發展出了在お盆時期於家中吊著各種玩具汽車作為精靈馬的風俗。所以一到お盆,就可以看到一群大人在玩具反斗城買TOMICA的可愛(?)情景。而理由也很簡單。
「這樣祖先就可以早一點到家啊」
就這樣的,各種創意都被解放了——有人吊掛消防車,因為過世的爸爸是消防隊員;有人吊飛機卻不是因為親人是機師,而是因為生前從沒坐過飛機所以お盆讓他過癮一下;還有人在當地看到某家中吊著一包一包像晴天坊主,但是又「正體不明」的紙包,打開後發現裡面是一堆銅板,理由是因為阿公沒有駕照所以包錢給他坐電車回來……。(未完待續)
第八章 秀吉。日本國最強的自我啟發和文化教材
在那個歧視和身分制仍存在的時代,出身低賤但工作能力超強不斷升職,還娶了上司女兒的秀吉,面對身邊人們的反應:「這個得意忘形的東西,憑什麼!」──如果秀吉的反應是「我比別人認真、也比別人有才能,我有今天的地位剛好而已。那些人都是嫉妒我,都是卑鄙小人」,事情會變得如何?
秀吉採取的保身方式卻是永遠保持笑臉,不管遇到什麼惡意攻擊或是酸或是暗婊,都是一副「真不好意思啊,我就是喜歡工作啊。我知道我這種低賤的人沒資格,所以才感謝大家給我機會作事。雖然我知道沒有我大家也可以作得很好,可是真的謝謝大家啊」這種嬉皮笑臉的德性……
這個日本的傳奇人物,一般台灣人稱他叫豐臣秀吉。但其實他曾經姓過木下、姓過羽柴、姓過藤原、姓過豐臣。
甚至曾經連姓都沒有。
秀吉是個談論日本文化時極好的題材。不管是二○一四年的大河連續劇「軍師官兵衛」或是二○一六年的「真田丸」裏,秀吉都是極重要的角色,也都由日本極具代表性的老牌演員演出。除了享受竹中直人和小日向文世兩位實力派的演技之外,我們應該也來看看秀吉在歷史中的偉大「演技」。
秀吉從日本社會的低層爬到實質權力的最高位,也是日本從古至今「出世」的代表。傳說中他在平定了日本國內對他的最後反對勢力──關東北條氏之後,立刻前往武家傳統故都鎌倉的鶴岡八幡宮參拜。而且在戰後處理的過程中,秀吉非常明顯地倣效源賴朝在平定奧州(日本東北)的種種措施,也和源賴朝一樣在宇都宮城處理東北和關東的權力重分配。其用意當然是讓全日本認識到已經身為貴族體制中最高位「關白」的秀吉,今後也擁有和源賴朝一樣的武家棟樑地位。而在往宇都宮城出發前的八幡宮參詣時,秀吉特地參拜了境內祭祀源賴朝的白旗神社。已經確立自己「天下人」地位的秀吉,微笑地拍著源賴朝木像肩膀這麼說:
「我和您一樣都是從微不足道的身分出發而平定天下的。不過您可是天皇後裔,祖先本來就統領了關東武士們。所以就算你以被流放之身起兵,還是有許多人馬上就跟隨您的旗下。但我可是連姓氏和家系圖都沒有的貨色,但是我也拿下了天下。所以我還是高您一等啊。我們,可說是同為天下人的好友啊」
再怎樣源賴朝也是源氏武家政權的始祖。所以秀吉是不是真的這麼大膽地拍著偉人的木像講出這些話其實還蠻可疑的。但是這段話,卻非常精確地解釋出秀吉這個人物的特異性和偉大之處。
對日本文化或是戰國史有興趣的朋友,一定都聽過「天下餅」或是「杜鵑不啼」這兩個故事。「天下餅」就是把天下當成是搗麻糬一樣,織田信長用力搗了之後,由秀吉來作成形狀,然後德川家康坐享麻糬接收天下。而面對不啼的杜鵑,織田信長的處理方式是「不啼就宰了牠」,德川家康則是「那就等到牠叫」,秀吉則是「那就想辦法逗牠叫出聲來」。
這兩個故事分別表現出了在戰國末期從混亂到天下統一的過程中,信長、秀吉、家康三個人所擔任的時代任務和個性。織田信長是打破舊秩序的革命家,但就像其他革命家一樣,他們的生涯充滿熱情和高潮选起,但是也常常難獲善終。於是讓日本進入迎接新時代序幕的信長,人生就在本能寺的熊熊烈火裏燃燒成灰燼。而行事穩健謹慎、以重諾重義聞名的德川家康,就在經歷過兩個天下人(嚴格來講當時信長還不完全算)的時代之後,終於在當時的極老齡人生後期,讓德川家成為日本的唯一共主。而處於兩人之間的秀吉,絕不只是單純只是個毫無個性的中繼投手。相反地,秀吉這個人比起在歷史上留下大名的信長,或是後來拿下三百年天下的家康,都還更值得研究和探討──不管是在日本文化的角度上,或是個人的立身處事上都是。秀吉出身極低,這是大家都知道的事。就像後來日本的「政壇不死鳥」田中角榮一樣,其實他們在成名之後,反而都把自己卑微的出身作為武器,告訴天下他們是多麼優秀以至於克服世間種種的障礙。但是大家在津津樂道上述的兩個故事時,其實也都忽略了一個歷史事實。
其實信長、秀吉、家康這戰國三傑出身都不高。
當然,如果比起秀吉,織田信長根本就是如假包換的富二代,而家康雖然家中遭遇不幸還去織田家、今川家當過人質,但最起碼也算是個名門之後。但是如果用當時時代角度來看的話,那就絕非如此。戰國時代是一個身分重新洗牌的時代,在那之前的鎌倉、室町時代,再怎麼樣朝廷大權被武士奪走,登場的武士們還是都是足利家、細川家、斯波家等源氏名門。而平清盛在平安末期第一次以武士當上太政大臣,雖說平家霸權維持不久,但其出身的伊勢平氏也算是天皇後代。而且平清盛能以武士身分位極人臣,有很多人一直謠傳那是因為他本來就是白河法皇的私生子。先不管這個謠言是真是假,但最少我們可以知道在那個時代身分和血統仍然決定一切,光是武士取得政權就被說成是「君民倒反」,但其實武士最初血統仍然可以聯結到天皇家,只是在貴族世界裏的地位低下而已。面對一般百姓農民,武士們仍然是貴族身分。秀吉對幕府大將軍源賴朝的揶揄,就是基於這個理由。
秀吉從幼年時代就充滿可疑之處。《太閣素生記》中說秀吉之父是織田信秀手下的鐵砲足輕木下彌右衛門,後來父親過世再嫁,秀吉跟繼父關係不好就離家出走到各地流浪,靠著父親留下的微薄資本賣針為生。
但是織田信秀時代織田家的部隊裏並沒有鐵砲足輕。
而且有趣的是,秀吉的老婆阿寧娘家舊姓也姓木下。
剛才也提到,秀吉後來又改姓羽柴、又改姓藤原,最後創造了豐臣這個姓氏。而一生膝下男丁稀少的秀吉為了擴充自己的家族勢力,後來把羽柴這個姓大量賜給親戚和部將們。但是對於這個理論上是自己本姓的「木下」,卻一點感情都沒有。
所以才會有另一種說法指出秀吉可能根本是連姓都沒有的下等階級,「木下」這個姓根本就是因為入贅來的。而的確兩人結婚當時阿寧的父親是秀吉上司,而秀吉不過是一介足輕。根據這種說法,在年輕時秀吉就藉由婚姻超越了自己沒有姓氏的土民階級,而晉升為下級武士一員了。爾後的羽柴姓更是秀吉在獲得改姓機會時,從家中的兩位大老柴田勝家和丹羽長秀的姓中各取一字組成,致敬之意從字面就一目瞭然。丹羽長秀的確相對來說對秀吉相對友善,但柴田勝家可是織田家第一勇將、老將,根本就看不起秀吉這個貌不驚人出身低賤的「新來的」。
從此就可見秀吉處世術的可敬可畏之處。
從以前秀吉就被稱為「人たらしの名人」(籠絡名人),大批論家德富蘇峰就把秀吉稱為「人間學的大博士」,說只要單獨和秀吉會談,不管任何人都會被他的話術所吸引,最後忘記自己的主張不知不覺中而聽從秀吉。其實秀吉不止話術高明,上述的這種自謙自貶之術才是他最厲害的地方。畢竟那是個歧視和身分制仍存在的時代──就算二十世紀某個號稱最民主的國家,黑人坐公車還得強迫讓位給白人,戰國時代的日本就更別提了。面對一個出身低賤結果還工作能力超強不斷升職,還娶了上司女兒的秀吉,身邊人們是會誠心讚美,然後對於一開始是當下人進來、現在突然變成自己上司的秀吉比大拇指說「這個人在我之上是理所當然的」這樣嗎?
當然不是。
一般人的反應當然是「這個得意忘形的東西,憑什麼」。就算秀吉飛黃騰達得有理也一樣。而如果秀吉的反應是「我比別人認真、也比別人有才能,我有今天的地位剛好而已。那些人都是嫉妒我,都是卑鄙小人」,事情會變得如何?
秀吉說的是事實嗎?是。那麼這些在身邊攻擊他的人會住嘴嗎?會。然後呢?這些人閉上了嘴,接下來默默地找機會整他修理他。秀吉採取的保身方式就是永遠保持笑臉,不管遇到什麼惡意攻擊或是酸或是暗婊,秀吉都是一副「真不好意思啊,我就是喜歡工作啊。我知道我這種低賤的人沒資格,所以才感謝大家給我機會作事。雖然我知道沒有我大家也可以作得很好,可是真的謝謝大家啊」這種嬉皮笑臉的德性。就算面對柴田勝家等人的無理嘲諷、甚至主子信長的霸凌和辱罵,秀吉都是這種風格應對。
秀吉前半生的最大課題,就是面對這種人性裏最醜惡的感情。
而這種感情的背景,存在的就是日本根深蒂固的身分和城鄉歧視。秀吉用他的誠實和自我低下,如履薄冰地一步一步走向出世之路。但是秀吉只是個逆來順受的阿諛之徒嗎?當然不是。在織田家獲得一定地位、甚至擔任織田家對毛利方面作戰軍的指揮官時,秀吉仍然維持那種尊敬前輩們的低姿態。但是京都突然傳來了驚天動地的消息。
明智光秀謀反。織田信長死在本能寺的烈火中。連信長的繼承人織田信忠都死在京都。
秀吉放聲大哭到幾乎失神。畢竟信長是把秀吉從一介賤民(?)提拔到準天下人手下大將的恩人。但是就在這個時候,秀吉身邊的謀將黑田官兵衛咬耳朵對他說道:
「現在正是殿下您成為天下人的好機會啊」
秀吉因為這樣回神,開始和毛利家合談並且準備聞名天下的「中国大返し」。這個難度極高的急行軍讓秀吉打敗了謀反者明智光秀,奠定了秀吉取得天下的基礎。所以為秀吉策劃這個行動的黑田官兵衛,想當然爾一定是秀吉日後的大功臣。
的確。但是秀吉一輩子都提防著黑田官兵衛!(未完待續)
神道之國日本有許多代表性的怨靈,其中最強的怨靈是崇德上皇。他被懷疑是曾祖父白河法皇和孫媳亂倫的產物、被名義上的父親鳥羽天皇冷落、被迫將皇位讓給自己的弟弟、連想見父親最後一面都不被允許。即使經歷這種八點檔鄉土劇的人生,即使被流放到讚歧這樣的鬼地方,他也只是無奈又安份地過著抄經的生活,最後終於抄寫完成了大乘五部經,託人送上京都,然而卻被「鬼知道裏面有沒有藏什麼詛咒」的理由給拒絕!
崇德上皇終於崩潰了。他忍耐了一生結果全世界都在整他。他再也不剪指甲和頭髮,臉色和眼神都越來越恐怖,並且誓言成為日本的大魔王:「有一天我要讓天皇成為平民、平民取代天皇!」
詛咒應驗了,而且一直到明治維新時代才被化解……
其實日本的原始信仰相當簡單。清淨代表神聖,而髒污就代表罪惡。面對大自然的壯麗、莊嚴、潔淨,甚至猛威時所產生的畏敬之心,就是神道原始的信仰。當然,神道中也不乏像稻荷明神那樣求出人頭地、求「商賣繁盛」的現世利益。但就像神道的原始形態「神奈備」一般,現今的神社仍有許多是沒有神殿和作為主神的「御神體」,而是整座山、整個島、整片森林都是崇拜對象的御神體。就像有名的阿蘇神社原本的信仰對象就是阿蘇山上的火山口,而富士山本宮淺間大社雖然擁有壯麗的神殿建築,但是如果到它的元攝社(原來的舊址神社)山宮淺間神社,就會發現境內也沒有社殿,而是往富士山方向設置遙拜所。也就是說,整個富士山才是這個神社的信仰對象。而被指定為世界文化遺產、擁有海上鳥居絕景的嚴島神社雖然也擁有如龍宮城般的夢幻社殿,但是嚴島神社的御神體其實是嚴島神社所在的宮島整個島嶼。
神道信仰就是出於這樣對於原始大自然的敬畏。
既然發源於對大自然的崇敬,那麼神道自然而然地就是個多神信仰。在神道的思考中,「八百萬神」是看不見的。從原始的神奈備開始,看不到的神也降臨到清淨的石座或是樹木等稱為「磐座」或是「依り代」的實體上接受崇拜。「依り代」的意思就是「用來依附的代理物」。所以不是那塊石頭或是那顆樹偉大,而是因為石頭和樹木正好處於清淨而適合神明降臨的場所,神明降臨在那裏而所以才成為信仰對象。
也因此,原始的神道沒有教義、沒有教祖,甚至連建築都沒有。但後來佛教傳入,日本人也開始接觸到唐風的先進(?)建築物之後,神道才開始慢慢有了奉納御神體、也就是依り代的神殿。而這個神明居住的屋子,自然也用同樣的概念被稱為「屋代」(やしろ),這也是今天日文裏「社」的念法,後來才又發展出了以漢字音讀發音的「神社」(じんじゃ、jinja)。
因為這樣的原始信仰,再加上神道中的神明被認為是居住在與現世相隔好幾層的另一個世界,渡過層層的空間來到人世的,所以神社通常四處充滿了森林,作為神明世界和人世間的通過空間。一方面,在神社內外的出入口處都會設置所謂的鳥居,而鳥居的功能就是區別俗世和神聖空間的分界點。而神社境內或是御神體周圍所結的注連繩,也是界定出這種神明世界(常世)與俗世(現世)間的界線,在從鳥居出入、由注連繩所圍成的結界裏,就是屬於從森林這個通過點前來的神明在現世裏擁有的神聖空間。而森林屬於異空間的通過點這個觀念,也說明了為什麼日本傳統觀念中對於森林的敬畏,也能說明富士樹海為什麼擁有這麼多傳說故事了。
「やしろ」這個指神明居處的詞,在選擇相對應的漢字時日本人選了「社」這個字。而社在中文的原義就是土地神的意義。這也說明了日本人對神道的基礎概念。
本土的神明們。
傳統的神道在教義上就是如此單純。但是在感官的認識上,卻又充滿了常世與現世、清與濁、內與外的具體空間感。這種異界觀也是日本人特殊的信仰特色。而這種異界觀也反應在死靈和祖先靈的概念中。這個現象其實也可以從日本的中元節「お盆」得到印證。
日本的祖先信仰當然也受到佛教影響,但是一方面也保持著日本特有的靈魂觀。日本對於「祖先」的認知,是一個集合體。過世的親人跟長輩在經過四十九日、一周忌(對年)、三回忌(兩年後)、七回忌(六年後)、十三回忌後,就會因慢慢被淨化「成佛」,而失去個別性,進而和家族裡的祖先們合體成為「ご先祖様」的其中一員。淨化成佛而成為集合體,是日本對祖先的一個很特殊的概念,這也是為什麼日本的墓地常都是「XX家之墓」的集合墓,鮮少有個別墓名。
日本お盆也同樣是在迎接「異界」的朋友回來人世,而且日本各地也留存著「施餓鬼」的儀式,但和台灣的中元普渡不同,日本的お盆主要還是迎接自己的祖先們回來。お盆祭祀中的「迎え火」和「送り火」(迎接之火與歡送之火),都表示出「ご先祖様」是從外地回來的。據民俗學的田調數據,過去許多村落都有在村界處設立精靈棚的傳統,其中,「精霊流し」(放精靈船從水路送走祖先)更是證實了這種對於祖先靈的空間概念。お盆的傳統祭祀方式,是在家門口設置放滿祭品的「盆棚」(又稱精靈棚),然後在庭院設置燈篙。但日本的燈篙並不像台灣的是用來召集孤魂野鬼受饗,而是怕自己家中過世不久的「新佛」不知道回家方向而設置的。
這種異界觀和台灣大不相同。基於「三魂七魄」的傳統觀念,台灣的祖先們既存在於公媽牌裡,也在墳墓裡,同時又可以投胎去好人家當好野人小孩。這種異界觀裡的冥界,和我們人類的世界重疊,所以倒楣的人才會在這兩個重疊的空間破口處遇到「無形的」存在。但日本的「異界觀」卻分很多種,有海上異界觀、山中異界觀(如恐山等靈山信仰)等等,也就是說不管神鬼,都是存在於村落外的山林、海上或是墓場,在固定的時候回來拜訪村落。這也是為什麼在日本的各種祭典中,福神都是以外來者、到訪者的姿態進入村落,而傳統中要見鬼,都會在橋、十字路口、村落境界等特定場所。
為了迎接祖先回到家裡,除了上述的儀式之外,最重要的就是製作「精靈馬」。所謂精靈馬就是用竹籤插在小黃瓜和茄子上作成馬、牛的形狀,用來當成祖先們回家的交通工具。至於為什麼要分成馬跟牛呢?因為祖先們要回家時很開心,所以快馬加鞭地想要趕快到家。至於要離開的時候,則是離情依依,所以就騎著牛慢慢地、依依不捨地踏上歸途。
多麼美麗的傳承。
但這種傳承更加證明了日本傳統信仰中人和靈居住於不一樣的空間。隨著時代和地區間的差距,這種傳承也開始出現了微妙的變化。精靈馬界(?)因為各種創意的發展,也開始出現了各種「NEW TYPE」的精靈馬。在山形縣的遊佐町,更發展出了在お盆時期於家中吊著各種玩具汽車作為精靈馬的風俗。所以一到お盆,就可以看到一群大人在玩具反斗城買TOMICA的可愛(?)情景。而理由也很簡單。
「這樣祖先就可以早一點到家啊」
就這樣的,各種創意都被解放了——有人吊掛消防車,因為過世的爸爸是消防隊員;有人吊飛機卻不是因為親人是機師,而是因為生前從沒坐過飛機所以お盆讓他過癮一下;還有人在當地看到某家中吊著一包一包像晴天坊主,但是又「正體不明」的紙包,打開後發現裡面是一堆銅板,理由是因為阿公沒有駕照所以包錢給他坐電車回來……。(未完待續)
第八章 秀吉。日本國最強的自我啟發和文化教材
在那個歧視和身分制仍存在的時代,出身低賤但工作能力超強不斷升職,還娶了上司女兒的秀吉,面對身邊人們的反應:「這個得意忘形的東西,憑什麼!」──如果秀吉的反應是「我比別人認真、也比別人有才能,我有今天的地位剛好而已。那些人都是嫉妒我,都是卑鄙小人」,事情會變得如何?
秀吉採取的保身方式卻是永遠保持笑臉,不管遇到什麼惡意攻擊或是酸或是暗婊,都是一副「真不好意思啊,我就是喜歡工作啊。我知道我這種低賤的人沒資格,所以才感謝大家給我機會作事。雖然我知道沒有我大家也可以作得很好,可是真的謝謝大家啊」這種嬉皮笑臉的德性……
這個日本的傳奇人物,一般台灣人稱他叫豐臣秀吉。但其實他曾經姓過木下、姓過羽柴、姓過藤原、姓過豐臣。
甚至曾經連姓都沒有。
秀吉是個談論日本文化時極好的題材。不管是二○一四年的大河連續劇「軍師官兵衛」或是二○一六年的「真田丸」裏,秀吉都是極重要的角色,也都由日本極具代表性的老牌演員演出。除了享受竹中直人和小日向文世兩位實力派的演技之外,我們應該也來看看秀吉在歷史中的偉大「演技」。
秀吉從日本社會的低層爬到實質權力的最高位,也是日本從古至今「出世」的代表。傳說中他在平定了日本國內對他的最後反對勢力──關東北條氏之後,立刻前往武家傳統故都鎌倉的鶴岡八幡宮參拜。而且在戰後處理的過程中,秀吉非常明顯地倣效源賴朝在平定奧州(日本東北)的種種措施,也和源賴朝一樣在宇都宮城處理東北和關東的權力重分配。其用意當然是讓全日本認識到已經身為貴族體制中最高位「關白」的秀吉,今後也擁有和源賴朝一樣的武家棟樑地位。而在往宇都宮城出發前的八幡宮參詣時,秀吉特地參拜了境內祭祀源賴朝的白旗神社。已經確立自己「天下人」地位的秀吉,微笑地拍著源賴朝木像肩膀這麼說:
「我和您一樣都是從微不足道的身分出發而平定天下的。不過您可是天皇後裔,祖先本來就統領了關東武士們。所以就算你以被流放之身起兵,還是有許多人馬上就跟隨您的旗下。但我可是連姓氏和家系圖都沒有的貨色,但是我也拿下了天下。所以我還是高您一等啊。我們,可說是同為天下人的好友啊」
再怎樣源賴朝也是源氏武家政權的始祖。所以秀吉是不是真的這麼大膽地拍著偉人的木像講出這些話其實還蠻可疑的。但是這段話,卻非常精確地解釋出秀吉這個人物的特異性和偉大之處。
對日本文化或是戰國史有興趣的朋友,一定都聽過「天下餅」或是「杜鵑不啼」這兩個故事。「天下餅」就是把天下當成是搗麻糬一樣,織田信長用力搗了之後,由秀吉來作成形狀,然後德川家康坐享麻糬接收天下。而面對不啼的杜鵑,織田信長的處理方式是「不啼就宰了牠」,德川家康則是「那就等到牠叫」,秀吉則是「那就想辦法逗牠叫出聲來」。
這兩個故事分別表現出了在戰國末期從混亂到天下統一的過程中,信長、秀吉、家康三個人所擔任的時代任務和個性。織田信長是打破舊秩序的革命家,但就像其他革命家一樣,他們的生涯充滿熱情和高潮选起,但是也常常難獲善終。於是讓日本進入迎接新時代序幕的信長,人生就在本能寺的熊熊烈火裏燃燒成灰燼。而行事穩健謹慎、以重諾重義聞名的德川家康,就在經歷過兩個天下人(嚴格來講當時信長還不完全算)的時代之後,終於在當時的極老齡人生後期,讓德川家成為日本的唯一共主。而處於兩人之間的秀吉,絕不只是單純只是個毫無個性的中繼投手。相反地,秀吉這個人比起在歷史上留下大名的信長,或是後來拿下三百年天下的家康,都還更值得研究和探討──不管是在日本文化的角度上,或是個人的立身處事上都是。秀吉出身極低,這是大家都知道的事。就像後來日本的「政壇不死鳥」田中角榮一樣,其實他們在成名之後,反而都把自己卑微的出身作為武器,告訴天下他們是多麼優秀以至於克服世間種種的障礙。但是大家在津津樂道上述的兩個故事時,其實也都忽略了一個歷史事實。
其實信長、秀吉、家康這戰國三傑出身都不高。
當然,如果比起秀吉,織田信長根本就是如假包換的富二代,而家康雖然家中遭遇不幸還去織田家、今川家當過人質,但最起碼也算是個名門之後。但是如果用當時時代角度來看的話,那就絕非如此。戰國時代是一個身分重新洗牌的時代,在那之前的鎌倉、室町時代,再怎麼樣朝廷大權被武士奪走,登場的武士們還是都是足利家、細川家、斯波家等源氏名門。而平清盛在平安末期第一次以武士當上太政大臣,雖說平家霸權維持不久,但其出身的伊勢平氏也算是天皇後代。而且平清盛能以武士身分位極人臣,有很多人一直謠傳那是因為他本來就是白河法皇的私生子。先不管這個謠言是真是假,但最少我們可以知道在那個時代身分和血統仍然決定一切,光是武士取得政權就被說成是「君民倒反」,但其實武士最初血統仍然可以聯結到天皇家,只是在貴族世界裏的地位低下而已。面對一般百姓農民,武士們仍然是貴族身分。秀吉對幕府大將軍源賴朝的揶揄,就是基於這個理由。
秀吉從幼年時代就充滿可疑之處。《太閣素生記》中說秀吉之父是織田信秀手下的鐵砲足輕木下彌右衛門,後來父親過世再嫁,秀吉跟繼父關係不好就離家出走到各地流浪,靠著父親留下的微薄資本賣針為生。
但是織田信秀時代織田家的部隊裏並沒有鐵砲足輕。
而且有趣的是,秀吉的老婆阿寧娘家舊姓也姓木下。
剛才也提到,秀吉後來又改姓羽柴、又改姓藤原,最後創造了豐臣這個姓氏。而一生膝下男丁稀少的秀吉為了擴充自己的家族勢力,後來把羽柴這個姓大量賜給親戚和部將們。但是對於這個理論上是自己本姓的「木下」,卻一點感情都沒有。
所以才會有另一種說法指出秀吉可能根本是連姓都沒有的下等階級,「木下」這個姓根本就是因為入贅來的。而的確兩人結婚當時阿寧的父親是秀吉上司,而秀吉不過是一介足輕。根據這種說法,在年輕時秀吉就藉由婚姻超越了自己沒有姓氏的土民階級,而晉升為下級武士一員了。爾後的羽柴姓更是秀吉在獲得改姓機會時,從家中的兩位大老柴田勝家和丹羽長秀的姓中各取一字組成,致敬之意從字面就一目瞭然。丹羽長秀的確相對來說對秀吉相對友善,但柴田勝家可是織田家第一勇將、老將,根本就看不起秀吉這個貌不驚人出身低賤的「新來的」。
從此就可見秀吉處世術的可敬可畏之處。
從以前秀吉就被稱為「人たらしの名人」(籠絡名人),大批論家德富蘇峰就把秀吉稱為「人間學的大博士」,說只要單獨和秀吉會談,不管任何人都會被他的話術所吸引,最後忘記自己的主張不知不覺中而聽從秀吉。其實秀吉不止話術高明,上述的這種自謙自貶之術才是他最厲害的地方。畢竟那是個歧視和身分制仍存在的時代──就算二十世紀某個號稱最民主的國家,黑人坐公車還得強迫讓位給白人,戰國時代的日本就更別提了。面對一個出身低賤結果還工作能力超強不斷升職,還娶了上司女兒的秀吉,身邊人們是會誠心讚美,然後對於一開始是當下人進來、現在突然變成自己上司的秀吉比大拇指說「這個人在我之上是理所當然的」這樣嗎?
當然不是。
一般人的反應當然是「這個得意忘形的東西,憑什麼」。就算秀吉飛黃騰達得有理也一樣。而如果秀吉的反應是「我比別人認真、也比別人有才能,我有今天的地位剛好而已。那些人都是嫉妒我,都是卑鄙小人」,事情會變得如何?
秀吉說的是事實嗎?是。那麼這些在身邊攻擊他的人會住嘴嗎?會。然後呢?這些人閉上了嘴,接下來默默地找機會整他修理他。秀吉採取的保身方式就是永遠保持笑臉,不管遇到什麼惡意攻擊或是酸或是暗婊,秀吉都是一副「真不好意思啊,我就是喜歡工作啊。我知道我這種低賤的人沒資格,所以才感謝大家給我機會作事。雖然我知道沒有我大家也可以作得很好,可是真的謝謝大家啊」這種嬉皮笑臉的德性。就算面對柴田勝家等人的無理嘲諷、甚至主子信長的霸凌和辱罵,秀吉都是這種風格應對。
秀吉前半生的最大課題,就是面對這種人性裏最醜惡的感情。
而這種感情的背景,存在的就是日本根深蒂固的身分和城鄉歧視。秀吉用他的誠實和自我低下,如履薄冰地一步一步走向出世之路。但是秀吉只是個逆來順受的阿諛之徒嗎?當然不是。在織田家獲得一定地位、甚至擔任織田家對毛利方面作戰軍的指揮官時,秀吉仍然維持那種尊敬前輩們的低姿態。但是京都突然傳來了驚天動地的消息。
明智光秀謀反。織田信長死在本能寺的烈火中。連信長的繼承人織田信忠都死在京都。
秀吉放聲大哭到幾乎失神。畢竟信長是把秀吉從一介賤民(?)提拔到準天下人手下大將的恩人。但是就在這個時候,秀吉身邊的謀將黑田官兵衛咬耳朵對他說道:
「現在正是殿下您成為天下人的好機會啊」
秀吉因為這樣回神,開始和毛利家合談並且準備聞名天下的「中国大返し」。這個難度極高的急行軍讓秀吉打敗了謀反者明智光秀,奠定了秀吉取得天下的基礎。所以為秀吉策劃這個行動的黑田官兵衛,想當然爾一定是秀吉日後的大功臣。
的確。但是秀吉一輩子都提防著黑田官兵衛!(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