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試閱

青花壓手杯
我在《古瓷之光》專門有一篇寫壓手杯,文章不長,乾脆全文引入如下:
永樂青花壓手杯素負盛名。
清初谷應泰《博物要覽》中說:「壓手杯,坦口折腰,沙足滑底。中心畫雙獅滾球,球內篆『大明永樂年製』六字或四字,此為上品。鴛鴦心者次之,花心者又其次也,杯外青花深翠,式樣精妙,傳世可久,價亦甚高。」後世也多有論及。
從這段文字裡,大約可以想見永樂壓手杯成名的原因。一是「青花深翠」。作為青花瓷史上的名器,首要條件必是好的「青花」,「深翠」二字非常傳神。色重而翠,如藍寶石般凝重而美豔。這種絕美的藍色源於著名的「蘇麻離青」,永樂宣德之後,幾成絕響。杯身以青花繪纏枝蓮,端正典雅,層次分明。口沿點朵如梅花,他處從沒見過。
二是「樣式精妙」。壓手杯器形溫柔敦厚,胎極厚重,「壓手」之名,由是而得。即使以現在的眼光來看,它都是一款出色的設計。杯身外沿是一道S形曲線,口沿外撇,剛好可以貼合嘴唇,單手握杯,又與虎口契合,非常舒適。曲線下展,沒有急於轉向,而是順勢下沉,這增加了杯子的深度,腹部也變得飽滿,溫柔敦厚。圈足微微向外張開,如力士般頂住杯身的重量。杯形拙中見巧,內含清秀。有如鍾繇小楷,又或是漢隸中的〈華山廟碑〉。沉穩古拙又神采飛揚。
「球內篆『大明永樂年製』六字或四字」一句看似無關痛癢,其實也大有文章。永樂宣德兩朝作為青花瓷歷史上的高峰,向來有永宣不分家的說法,原因是永樂時官窯多不書寫年款,而永宣兩朝風格極似。事實上,這開創了官窯書記年款的做法,讓明清兩代官窯瓷器清晰可辨。它在陶瓷史上的重要性,無論如何誇讚都毫不為過。反面的例子正是元青花,因為缺少年款,才在歷史上消失了數百年。
明代飲茶方式大變,宋代鬥茶流行的茶杯樣式,明代就幾乎銷聲匿跡,新樣式不斷出現,花樣百出。但不約而同走向了細膩精緻。而宋代點茶首推建盞一類厚胎茶杯,因其易於保溫。
從這一點上來看,壓手杯倒是有所繼承。
十幾年前迷上瓷器,與妻子到景德鎮走街串巷,按圖索驥尋找經典名器仿品以做日用。壓手杯是最希望找到的一件。只是當時茶器尚不流行,仿的少。今天壓手杯意外流行,因為將其視之為喝茶品茗必備,又是瓷器史上盛名的經典。
它可能是世界上最貴的杯子,較2.8億的大明成化鬥彩雞缸杯更勝一籌。
目前公認的壓手杯,除了故宮博物院的三只,蘇州博物館一只,御窯博物院修復的殘件算半只。數量遠比雞缸杯少,雞缸杯全世界的館藏少說有十幾只。
壓手杯年紀也更老,比雞缸杯足足早誕生半個世紀。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