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試閱

制心:蔡志忠的微笑人生

9特價495
貨到通知
下次再買
九歲的人生覺悟

一九五七年,我小學三年級,這一年發生了很多事。是一生中最重要的年份。

九歲時,村子裡新開了一家雜貨店,店內牆上掛了好幾本漫畫,小朋友只要付一毛錢便可以抽獎。這是我第一次看到臺灣自己出版的漫畫書。隔幾個星期,我到員林上教堂望彌撒時,才發現市區到處都有街頭漫畫出租攤,通常攤位都在騎樓的柱子邊,斜掛著簡便書架。上面擺滿各種漫畫雜誌,看一本漫畫要花兩毛錢,旁邊的小凳子則坐滿看漫畫的小朋友。

臺灣席捲一股漫畫旋風,《漫畫大王》、《漫畫週刊》、《學友》、《模範少年》等週刊雜誌大受歡迎。諸葛四郎、阿三哥與大嬸婆、義俠黑頭巾、呂四娘、孟麗君、小俠龍捲風、仇斷大別山……很多漫畫主角人物成爲孩子心中的偶像,我當然也是漫畫超級粉絲。於是我改變原來畫電影招牌的夢想,立志長大後一定要成爲職業漫畫家!當時所出版的漫畫,葉宏甲的《諸葛四郎》、陳海虹的《小俠龍捲風》、陳定國的《呂四娘》、林大松的《義俠黑頭巾》、劉興欽的《阿三哥與大嬸婆》……都是百分之百原創,沒有日本少男少女漫畫風,也沒有模仿《超人》、《蜘蛛人》的美國風格。如果當時政府與新聞媒體不打壓漫畫,臺灣原本有機會成爲世界第二大漫畫王國。

我愛畫畫應該是信仰天主教的緣故,我們上課的道理班課本像中國連環畫,每頁上方都有一張插圖。除了耶穌基督和聖母瑪利亞畫成西方造型,其他人物諾亞、摩西或聖若瑟,全部畫成中國式風格。教堂裡也放滿很多本《米老鼠》、《大力水手》的大本彩色漫畫。每年聖誕節,神父都送我一大疊美國教友捐贈的聖誕卡片與賀年片。聖嬰誕生、三王來朝、乘著四隻鹿拉著車的聖誕老公公……畫面常常裝飾著點點金粉銀粉,非常精緻美麗。

當時我立志當職業漫畫家,常在課堂畫漫畫,把課本空白的地方畫滿各種人物。有時也在每一頁的左右下角,畫簡單的連續動作,高速翻閱時就變成動態卡通。有時上自修課,老師從後面走過來,自己常找不到沒畫漫畫的空白頁。我與別人不同的是:打從一開始便知道漫畫最重要的是故事內容,是故事的曲折劇情感動人的。漫畫的要領是:

故事!故事!故事!
畫畫技巧只是呈現故事的工具,漫畫是故事的手段;
漫畫只是故事的語言,充滿情感的內容才是王道。
漫畫最重要的還是,吸引人的故事內容!

雖然我的小小腦袋瓜裡已經有一百到一千個聖經故事,但還需要自我訓練出創作故事的本事。因此我看盡了所有自己能接觸到的書,例如:《農友》、《拾穗》、《皇冠》、《創作》、《小說創作》、《偵探》、《小說偵探》、《今日世界》、《新生兒童》、《三劍客》、《鐵面人》、《基督山恩仇記》、《魯賓遜漂流記》、《孤星淚》、《湯姆歷險記》等世界名著,甚至於厚厚一本蔣介石寫的《蘇俄在中國》,我也仔細看完。

當時最愛看的除了《農友》月刊裡楊英風的農家漫畫,最喜歡的雜誌是《偵探》和《小說偵探》兩本月刊,每當拿到書時,我會先看配有插圖的那幾篇小說,當時還差一點想將志向,由當漫畫家變爲當偵探,因爲我常常在故事發展到一半時,便能猜出兇手和後續的發展與結局。但考慮到自己又痩又小,拳頭不夠硬,不能跟壞人打架,沒有能力制服兇手,當偵探的夢就煙消雲散。我也自己編故事,也常將編的故事講給媽媽聽。

大塚康生

我上初中時才第一次看到動畫片,但不是迪士尼的《白雪公主》(Snow White and the Seven Dwarfs),而是日本製作的《白蛇傳》(1958),導演就是大塚康生。

大塚康生是日本第一代動畫導演、曾擔任《白蛇傳》、《少年猿飛佐助》(1959)、《西遊記》(1960)、《太陽王子 霍爾斯的大冒險》(1968)、《未來少年柯南》(1978) 、《魯邦三世卡里奧斯特羅之城》(1979)等片的動畫導演或原畫作品。

有一天,大塚康生有個機緣到我們公司參訪,我很興奮接待他,參觀完之後。我請教他:「請問,一部動畫電影應該如何演出?」

大塚康生在黑板畫一條線,其中有三個不同山峰,第一個山峰中等、第二個山峰比較小、第三個山峰最高最大。大塚康生說:「製作一部八十五分鐘動畫電影,大約需要畫三萬張動畫,但動畫張數並不是平均分配於整部動畫裡。」

大塚康生指著第一個中等山峰:「例如《西遊記》第一個高潮是大鬧天宮,由第二厲害的原畫師負責,用五百張動畫處理第一段高潮。」

他又指著第二個小山峰:「第二個高潮是金角銀角,由第三厲害的原畫師負責,用三千張動畫處理這段小高潮。」

接著指著第三個山峰:「最後高潮是火焰山決戰牛魔王,讓公司最厲害的原畫師負責,用一萬張動畫處理最後高潮。」

大塚康生說:「這三場戲雖然只佔全劇三十五分鐘,但要畫一萬八千張動畫。另外五十分鐘,用其餘一萬兩千張動畫來完成。動之前先要不動,好看之前先要不好看。」

小時候我常看電影,小地方的戲院都不清場,買了票直接進電影院,所以都從中間看起,電影結束,等下一場開演的空檔,我會想:「影片到底是怎麼開頭的呢?」

影片開演後,知道故事怎麼開場,我會邊看邊想:「由故事開場,到剛剛已經看完的後半段,中間到底怎麼接啊?發生什麼情節啊?」

以這種方式看電影,不怎麼精采的電影也會變得比較好看。專業導演大概也懂得這個道理,因此才把中間最好看的劇情先剪到片頭,便是電影的蒙太奇。

大塚康生說:「一部動畫電影好不好看,影片開場很重要,要設法出人意表,令觀眾震撼。影片賣不賣座,最重要的關鍵在最後二十分鐘。」

還沒拍過動畫電影之前,能聽到大塚康生這席經驗之談,獲益匪淺。

後來我到日本買動畫彩色原料與賽璐璐膠片,曾搭車到東京高丹寺,大塚康生所主持的動畫公司找他幾次,當時他們正在製作《魯邦三世》電視影集,宮崎駿也在那裡工作,是該片的動畫導演。

大塚康生是個很會生活的人,他除了動畫本業之外,還創辦軍用車輛研究雜誌《軍用自動車研究志MVJ》。

他戴著很酷的西部牛仔帽,身穿牛仔褲,牛仔背心,開著講究的軍用吉普車,載我到東池袋練馬區櫻花臺買原料與賽璐璐,我才知道日本動畫材料公司跟手工拉麵名店一樣,都是世襲的家庭工業。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