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明暗
色彩的三要素為明度、色相、彩度,其中明度為三要素之首。若沒有明暗的定義,所有色彩將毫無意義。素描的明暗變化,雖不具色相與彩度,但仍屬於色彩的範疇,又稱「無彩色的色彩」,因此,在素描中畫明暗,其實就等同於在上顏色。
第一節 明度階調
畫面中最亮的是白紙的白,最暗的則是媒材所能表現出的黑。畫素描時,必須運用媒材有限的明暗範圍,去表現描繪對象強烈的光影對比,其實這並不容易,何況鉛筆、木炭、油畫等不同媒材,各自所能表現的黑度也有所不同。因此,素描的明暗表現是一種相對關係,並不是絕對關係。
舉例來說,若畫面中同時出現白色的石膏像與明度極低的金屬球,那麼鉛筆最黑的調子多會分配在黑球上,而石膏像的陰影則只能使用較淺的灰調來呈現。
以鉛筆為例,如果將鉛筆所能表現的明暗值均分為10等分,這就是所謂的明度10階調。然而,自然界的明暗光影變化豈止10種,將明暗概括為10階調,已經是相當粗略。而即使只是用鉛筆在畫紙上畫出10種不同明暗的調子,還要作到變化平均,也已是一件不容易的事。
其實眼睛對於明度的判斷誤差相當大,假使將10階調的其中一個調子單獨提出,恐怕很少人能準確說出它屬於哪一個階調,頂多可以大略說出白、淺灰、深灰、黑等不甚確定的名稱罷了。即便是6個階調也一樣。
自然界的明暗極其複雜,變化豈止10種,然而,我們連10個階調都無法區分,更別說更多的調子。尤其在複雜的背景下,因視覺錯視的干擾,判斷明暗幾乎是不可能的事。試想,當眼睛連10個階調都無法準確判斷,又如何在畫面上精準表現複雜的明暗層次呢?
不只眼睛難以辨識明暗,就連準確畫出10個不同調子也困難重重。那麼,到底該如何處理畫面的明暗呢?最簡易的方式,就是運用黑白灰來進行概括。
第二節 黑白灰
眼睛對於明暗的判斷,誤差非常大,若要在不同的色調背景中,企圖判斷正確的明暗值,幾乎是不可能的事。而黑白灰概括的方法,便成為最有效的解決方案,不僅效率高,也不容易出錯。
一張好的畫,一定有好的明暗基礎,因此,要掌握畫面,必先掌握明暗,而掌握明暗最好的方法就是黑白灰概括。如同以直線概括輪廓一樣,黑白灰的明暗概括,是一種化繁為簡,再以簡馭繁的過程。將整體複雜的明暗加以概括,以黑概括暗,以白概括亮,其餘不亮不暗的部分則概括為灰。黑白灰概括,雖然不是處理複雜明暗的唯一方式,卻是最有效的途徑。
即使在不同背景下,黑白灰三個調子仍能容易辨別,不易混淆。在這個基礎上,我們可以進一步將黑白灰再概括細分為:黑、灰黑、深灰、灰、灰白、白6個階調。畫面經黑白灰概括後,再概括為6階調,仍能保有高度的準確性。不須再概括為12個階調,因為超過6個階調,人眼已經無法準確判斷,再多階調也是無益。
實際作畫時,瞇眼觀察是確定黑白灰最簡單有效的方式。由於瞇眼時光線不足,色感會減弱,反而更有利於進行明暗概括。概括時,亮的部分保留白紙,暗的部分畫黑,其餘全部為灰,這是最簡單的方法。等黑白灰概括之後,再概括為6個階調,接下來便可進行局部刻畫。如果一開始就試圖區分過多明暗細節,往往會導致畫面失控,愈畫愈黑,這也是初學者最常犯的錯誤。
必須注意的是,黑白灰只是一種處理繁複明暗的分類方法。黑白灰的分布可因人而異,或深或淺,或多或少,都可根據畫面的需求靈活調整,只要相對關係正確,並無絕對標準。除了分類的作用外,利用黑白灰的對比,亦能營造畫面的光線感。概括時,灰調在畫面所扮演的角色極 重要,它可使白更亮、黑更暗,因此畫面灰階的處理需格外謹慎,不能太亮,也不能太暗。
為了更清楚說明黑白灰概括的巧妙關係,以下將以圖解的方式,進一步加以比較與說明。
第三節 光源
一、光源方向
光源的投射方向,對畫面光線感的表現影響頗大,常見的光源方向,有正面光、斜側光、逆光、頂光等。
如正面光或平光的環境下,明暗五大調不易察覺,無法提供充分的明暗資訊,以作為畫面結構形體變化的提示。由於主體暗面比例少,大部分都是受光面,因此結構形體的表現,只能仰賴中間調及高光描繪。而五大調中的明暗交界線、反光、投影等暗面調子,在畫面上難以起作用。由於正面光或平光的畫面,大都沒有明顯的明暗五大調變化,因此常作為訓練結構體積的光源環境。
至於斜側光的環境,由於明暗五大調清楚,結構形體的表現也較易掌握,加上光影變化大,畫面效果佳,常被應用在一般的素描與繪畫練習中。不過,許多初學者為了學習上的方便,往往習慣性地選擇斜側光作畫,結果反而侷限了觀察與表現能力。舉例來說,許多人在面對正面光或平光的人體或石膏像時,由於明暗關係較難掌握,便手足無措,更遑論結構體積的表現了。
至於逆光環境,主體幾乎全部處於背光面,明暗變化不明顯,整體色調成為畫面的表現重點。而主體外緣被光線勾勒出明亮的輪廓線,使形態顯得更鮮明有力,與背景亦能形成明確的分離。
若以學習的立場而言,應多方嘗試各種不同的光照條件,以便能徹底理解結構與明暗之間微妙的互動關係。
二、天光與日光
自然光源可大致分為天光與日光兩種。在繪畫的表現上,兩者有截然不同的特性與效果。
(一)天光
天光,就是散射的太陽光,當陽光穿過大氣時,經由煙塵水氣的散射作用,所形成的柔和均勻光線,可說是戶外的自然環境光。這類光線無明確方向,通常在陰天最為明顯,光線柔和,影子模糊,整體色調偏冷或灰藍色。在天光下的光源環境,也就是平光的環境,畫面呈現上亮下暗的頂光效果。雖然沒有強烈的明暗對比,但仍可清楚辨識景物輪廓,是繪畫中常見的柔光條件。
(二)日光
日光則是直接來自太陽的直射光線,具有明確的方向性。當日光較強時,畫面會產生強烈的明暗對比,受光面色調偏暖,暗面與投影則因仍受天光的影響,因此呈現偏冷或灰藍的色調。在日光的環境下,明暗交界與投影的界線清晰,能營造出強烈的光影冷暖效果,是風景寫生常見的光源條件。
三、室內光源
在室內寫生的環境中,雖無自然光的變化,但我們可透過不同光源,模擬天光與日光的效果。
以白色石膏球為例,我們把投射光(包含窗光)比喻成日光,室內的環境光比喻成天光,在還沒有投射光的時候,它的光源就是環境光。不過當我們把投射光打開,白色的石膏球,馬上出現亮暗兩面,亮面就是日光的顏色,暗面則是環境光源天光的顏色。而投影中最靠近石膏球底部的地方,因天光與日光都照射不到,形成幾乎無色彩傾向的深黑色,又稱遮蔽陰影(Occlusion Shadow),是畫面中最深的暗部。
在實際的室內寫生環境中,大部分的環境光源多以偏冷色的日光燈為主,而投射光源則多為窗光或偏暖的人工光源,如鎢絲燈泡等。這種室內的光源模式,便以偏冷的日光燈取代天光,以偏暖的投射光取代日光,我們可以由觀察寫生對象,清楚看到這種冷暖光源,所產生類似天光與日光的冷暖對比關係。
色彩的三要素為明度、色相、彩度,其中明度為三要素之首。若沒有明暗的定義,所有色彩將毫無意義。素描的明暗變化,雖不具色相與彩度,但仍屬於色彩的範疇,又稱「無彩色的色彩」,因此,在素描中畫明暗,其實就等同於在上顏色。
第一節 明度階調
畫面中最亮的是白紙的白,最暗的則是媒材所能表現出的黑。畫素描時,必須運用媒材有限的明暗範圍,去表現描繪對象強烈的光影對比,其實這並不容易,何況鉛筆、木炭、油畫等不同媒材,各自所能表現的黑度也有所不同。因此,素描的明暗表現是一種相對關係,並不是絕對關係。
舉例來說,若畫面中同時出現白色的石膏像與明度極低的金屬球,那麼鉛筆最黑的調子多會分配在黑球上,而石膏像的陰影則只能使用較淺的灰調來呈現。
以鉛筆為例,如果將鉛筆所能表現的明暗值均分為10等分,這就是所謂的明度10階調。然而,自然界的明暗光影變化豈止10種,將明暗概括為10階調,已經是相當粗略。而即使只是用鉛筆在畫紙上畫出10種不同明暗的調子,還要作到變化平均,也已是一件不容易的事。
其實眼睛對於明度的判斷誤差相當大,假使將10階調的其中一個調子單獨提出,恐怕很少人能準確說出它屬於哪一個階調,頂多可以大略說出白、淺灰、深灰、黑等不甚確定的名稱罷了。即便是6個階調也一樣。
自然界的明暗極其複雜,變化豈止10種,然而,我們連10個階調都無法區分,更別說更多的調子。尤其在複雜的背景下,因視覺錯視的干擾,判斷明暗幾乎是不可能的事。試想,當眼睛連10個階調都無法準確判斷,又如何在畫面上精準表現複雜的明暗層次呢?
不只眼睛難以辨識明暗,就連準確畫出10個不同調子也困難重重。那麼,到底該如何處理畫面的明暗呢?最簡易的方式,就是運用黑白灰來進行概括。
第二節 黑白灰
眼睛對於明暗的判斷,誤差非常大,若要在不同的色調背景中,企圖判斷正確的明暗值,幾乎是不可能的事。而黑白灰概括的方法,便成為最有效的解決方案,不僅效率高,也不容易出錯。
一張好的畫,一定有好的明暗基礎,因此,要掌握畫面,必先掌握明暗,而掌握明暗最好的方法就是黑白灰概括。如同以直線概括輪廓一樣,黑白灰的明暗概括,是一種化繁為簡,再以簡馭繁的過程。將整體複雜的明暗加以概括,以黑概括暗,以白概括亮,其餘不亮不暗的部分則概括為灰。黑白灰概括,雖然不是處理複雜明暗的唯一方式,卻是最有效的途徑。
即使在不同背景下,黑白灰三個調子仍能容易辨別,不易混淆。在這個基礎上,我們可以進一步將黑白灰再概括細分為:黑、灰黑、深灰、灰、灰白、白6個階調。畫面經黑白灰概括後,再概括為6階調,仍能保有高度的準確性。不須再概括為12個階調,因為超過6個階調,人眼已經無法準確判斷,再多階調也是無益。
實際作畫時,瞇眼觀察是確定黑白灰最簡單有效的方式。由於瞇眼時光線不足,色感會減弱,反而更有利於進行明暗概括。概括時,亮的部分保留白紙,暗的部分畫黑,其餘全部為灰,這是最簡單的方法。等黑白灰概括之後,再概括為6個階調,接下來便可進行局部刻畫。如果一開始就試圖區分過多明暗細節,往往會導致畫面失控,愈畫愈黑,這也是初學者最常犯的錯誤。
必須注意的是,黑白灰只是一種處理繁複明暗的分類方法。黑白灰的分布可因人而異,或深或淺,或多或少,都可根據畫面的需求靈活調整,只要相對關係正確,並無絕對標準。除了分類的作用外,利用黑白灰的對比,亦能營造畫面的光線感。概括時,灰調在畫面所扮演的角色極 重要,它可使白更亮、黑更暗,因此畫面灰階的處理需格外謹慎,不能太亮,也不能太暗。
為了更清楚說明黑白灰概括的巧妙關係,以下將以圖解的方式,進一步加以比較與說明。
第三節 光源
一、光源方向
光源的投射方向,對畫面光線感的表現影響頗大,常見的光源方向,有正面光、斜側光、逆光、頂光等。
如正面光或平光的環境下,明暗五大調不易察覺,無法提供充分的明暗資訊,以作為畫面結構形體變化的提示。由於主體暗面比例少,大部分都是受光面,因此結構形體的表現,只能仰賴中間調及高光描繪。而五大調中的明暗交界線、反光、投影等暗面調子,在畫面上難以起作用。由於正面光或平光的畫面,大都沒有明顯的明暗五大調變化,因此常作為訓練結構體積的光源環境。
至於斜側光的環境,由於明暗五大調清楚,結構形體的表現也較易掌握,加上光影變化大,畫面效果佳,常被應用在一般的素描與繪畫練習中。不過,許多初學者為了學習上的方便,往往習慣性地選擇斜側光作畫,結果反而侷限了觀察與表現能力。舉例來說,許多人在面對正面光或平光的人體或石膏像時,由於明暗關係較難掌握,便手足無措,更遑論結構體積的表現了。
至於逆光環境,主體幾乎全部處於背光面,明暗變化不明顯,整體色調成為畫面的表現重點。而主體外緣被光線勾勒出明亮的輪廓線,使形態顯得更鮮明有力,與背景亦能形成明確的分離。
若以學習的立場而言,應多方嘗試各種不同的光照條件,以便能徹底理解結構與明暗之間微妙的互動關係。
二、天光與日光
自然光源可大致分為天光與日光兩種。在繪畫的表現上,兩者有截然不同的特性與效果。
(一)天光
天光,就是散射的太陽光,當陽光穿過大氣時,經由煙塵水氣的散射作用,所形成的柔和均勻光線,可說是戶外的自然環境光。這類光線無明確方向,通常在陰天最為明顯,光線柔和,影子模糊,整體色調偏冷或灰藍色。在天光下的光源環境,也就是平光的環境,畫面呈現上亮下暗的頂光效果。雖然沒有強烈的明暗對比,但仍可清楚辨識景物輪廓,是繪畫中常見的柔光條件。
(二)日光
日光則是直接來自太陽的直射光線,具有明確的方向性。當日光較強時,畫面會產生強烈的明暗對比,受光面色調偏暖,暗面與投影則因仍受天光的影響,因此呈現偏冷或灰藍的色調。在日光的環境下,明暗交界與投影的界線清晰,能營造出強烈的光影冷暖效果,是風景寫生常見的光源條件。
三、室內光源
在室內寫生的環境中,雖無自然光的變化,但我們可透過不同光源,模擬天光與日光的效果。
以白色石膏球為例,我們把投射光(包含窗光)比喻成日光,室內的環境光比喻成天光,在還沒有投射光的時候,它的光源就是環境光。不過當我們把投射光打開,白色的石膏球,馬上出現亮暗兩面,亮面就是日光的顏色,暗面則是環境光源天光的顏色。而投影中最靠近石膏球底部的地方,因天光與日光都照射不到,形成幾乎無色彩傾向的深黑色,又稱遮蔽陰影(Occlusion Shadow),是畫面中最深的暗部。
在實際的室內寫生環境中,大部分的環境光源多以偏冷色的日光燈為主,而投射光源則多為窗光或偏暖的人工光源,如鎢絲燈泡等。這種室內的光源模式,便以偏冷的日光燈取代天光,以偏暖的投射光取代日光,我們可以由觀察寫生對象,清楚看到這種冷暖光源,所產生類似天光與日光的冷暖對比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