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篇 音韻
第一章 曲韻源流
第三節 十三轍
十三轍是國劇用韻的依據,而十三轍的來源可從《等音》、《聲位》、《五方元音》、《韻略匯通》、《韻略易通》、《洪武正音》等書一直上溯到《中原音韻》,前文已經提到過。
十三轍只是一種民間約定俗成的分韻系統,文字資料不多,就我所看到過的,僅有張伯駒、余叔岩兩氏合編的《近代劇韻》醫書,這本書的凡例裡雖然沒有明白說出十三轍,但所定韻目和通俗所傳的十三轍完全相符。皮黃十三轍一向是有目無書,直到這本書出現,皮黃才算是有了一本韻書。但這本書的錯誤頗多,故余氏生前堅拒發行。
按照聲韻學專家們的看法,十三轍的優點是韻腳寬,容易叶,接近口語,新鮮活潑。缺點是過於簡單粗俗不符韻學原理,如言前轍之併「歡桓(ㄨㄢ)」和「先天(ㄧㄢ)」兩種截然不同之音於一韻,一七轍內容龐雜,往往押不順口。梭坡轍之容納韻母為「ㄜ」之音,亦極為牽強等等。
曾經有人嘗試過,想把十三轍改良,另立一種新的劇韻。如曹心泉氏,就曾經根據范善臻的《中州全韻》而編過《劇韻新編》(分韻為二十一部)。但結果却沒有被人接受和流傳。羅常培氏也說過:「皮黃既已被人公認為平劇,就無妨改從平音,就是現代的國音,照通例說,只有國音才可以有『舞台標準音』的地位……(後略)
第一章 曲韻源流
第三節 十三轍
十三轍是國劇用韻的依據,而十三轍的來源可從《等音》、《聲位》、《五方元音》、《韻略匯通》、《韻略易通》、《洪武正音》等書一直上溯到《中原音韻》,前文已經提到過。
十三轍只是一種民間約定俗成的分韻系統,文字資料不多,就我所看到過的,僅有張伯駒、余叔岩兩氏合編的《近代劇韻》醫書,這本書的凡例裡雖然沒有明白說出十三轍,但所定韻目和通俗所傳的十三轍完全相符。皮黃十三轍一向是有目無書,直到這本書出現,皮黃才算是有了一本韻書。但這本書的錯誤頗多,故余氏生前堅拒發行。
按照聲韻學專家們的看法,十三轍的優點是韻腳寬,容易叶,接近口語,新鮮活潑。缺點是過於簡單粗俗不符韻學原理,如言前轍之併「歡桓(ㄨㄢ)」和「先天(ㄧㄢ)」兩種截然不同之音於一韻,一七轍內容龐雜,往往押不順口。梭坡轍之容納韻母為「ㄜ」之音,亦極為牽強等等。
曾經有人嘗試過,想把十三轍改良,另立一種新的劇韻。如曹心泉氏,就曾經根據范善臻的《中州全韻》而編過《劇韻新編》(分韻為二十一部)。但結果却沒有被人接受和流傳。羅常培氏也說過:「皮黃既已被人公認為平劇,就無妨改從平音,就是現代的國音,照通例說,只有國音才可以有『舞台標準音』的地位……(後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