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懷念20世紀:大阪萬博篇】
1.太陽之塔:由前衛藝術家岡本太郎設計,是大阪萬博最具爭議、也最大膽的大型藝術裝置。事後證明,多年後日本人對大阪萬博印象最深的,亦是「太陽之塔」。高70公尺、底部直徑20公尺,有4個「太陽之臉」(上方的黃金顏是「未來的太陽」、正中央的是「現在的太陽」、背面的是「黑色的太陽」,地下是「地底的太陽」)。內部展示「生命之樹」,展覽生物進化的演變。
2.祭典廣場:1970年3月14日,在太陽之塔周圍的「祭典廣場」,舉辦了大阪萬博的開幕式。四方的大屋頂以1,930根鋼筋構成,可以看見藍天,在夜燈的照射下極為美麗。在這裡展覽日本全國知名的祭典,例如仙台的七夕祭、青森的睡魔祭等等。
3.綠之館:由32個企業集資而成,內部播映世界最大的立體電影,每次可容納800人觀賞,臨場感十足。
4.富士集團館:以鋼骨和木材作為結構材料,以合成纖維和橡皮製成世界前所未有的巨大空間。可以在內部搭乘「迴轉步道」繞全館一圈參觀。
5.日立集團館:上下都是圓盤狀的日立館,乍看有點像紅色的太空船。中間是一個圓形劇場,館外有條40公尺長的空中電扶梯,可以直達四樓,360度的展望視野,能夠展望萬博會場。
6.瓦斯展示館:由全國的瓦斯業者出資興建,外觀有點像是白色的玉蔥,館的前方像是在張嘴發笑。展覽的主題是「笑的世界」,參觀者可以觀看電影「笑之交響曲」,是很特別的構想。
7.蘇聯館:1970年是蘇聯的國父列寧誕生100週年,為了宣揚國威,蘇聯館的建設經費是美國館的兩倍,高達72億日圓。館內展示列寧的生涯、社會主義生活、蘇聯的文化藝術、勞動人民及東方開發,是大阪萬博最具人氣的展覽館,單日最高入場人數為14萬人。
8.三波春夫:三波春夫是著名的國民演歌歌手,他演唱的萬博主題曲「您好!」傳唱一時,這首曲子其實許多知名歌手都唱過,但最有名的還是他的版本。他穿著和服、張開雙臂、手指微屈的站立唱姿,對日本人是深刻的萬博印象。
9.月之石:1969年11月19日,美國的「阿波羅12號」成功登陸月球,三位太空人帶回32.7公斤的月球岩石,在大阪萬博會展覽的大約是1/30。月球岩石基本上是火成岩,中間白色部分是斜長岩,黑色部分是玄武岩(和地球上的部份成分不同),月球展覽的魅力催生了高人氣。
10.松下館時間膠囊:一個5,000年後的約定,我們都沒辦法活著看它實現,但是西元6970年的人類(或者其他生物?),將會代替我們看見。這個松下集團製作、耗資2億日圓的時間膠囊,已於大阪萬博會結束後,埋藏在大阪城地下,等待5,000年後被重新出土。膠囊中收取了2,098種科學、藝術物品,希望能在後世,呈現1970年的「傳統與技術」。
11.人類洗滌機:這個「三洋館」(SANYO)展示的創意洗滌機,有美觀的白色流線造型,以及抹泡、沖洗、乾燥(人!)的功能,反映了日本人重視泡湯、清潔和洗滌的觀念。製作費用是300萬日圓,商品化的價格是250萬日圓,在1970年是非常高昂的價格(現在也不便宜),大約可以買一台超級跑車。
12.無線電話(手機):這是「電器通訊館」的展覽重心,或許現代「人手一機」沒什麼稀奇,但在大家都用「黑色大盤撥號電話」的時代(小朋友沒看過吧),人們早就在夢想著無線電話的便利,現在也真正實現啦!
13.瓦斯館小姐:博覽會各館都有專門的招待人員,而令人印象深刻的,就是瓦斯館的90位女服務員。戴著鴨舌帽、穿著迷你裙的她們,以迷人的笑靨和高雅的儀態,為參觀者帶來美好的觀賞體驗。
14.太陽之塔(2005):大阪萬博結束後,會場轉為「萬博紀念公園」,日本人的集體記憶「太陽之塔」便位在公園的正面入口,成為這個盛會最值得紀念的藝術裝置。
【森林爺爺與森林小子:愛知萬博篇】
大阪萬博之後,睽違了35年,日本再度於2005年舉辦了「愛知萬國博覽會」(又稱「愛‧地球博」)。這是21世紀的第一個大型國際博覽會,以關西的名古屋為中心,東邊丘陵上有長久手和瀨戶兩個會場,總面積173公頃,涵蓋廣大的森林。愛知萬博以「自然的睿智」為主題,探討人類與自然的共生關係,在185天的展期內,共有2,200萬參觀人數。最受歡迎的展品,堪稱來自西伯利亞的古代「長毛象」標本,看著18,000年前的大象頭顱和象牙,令人感受到來自遠古的聯繫。還有全球矚目的機器人樂團、未來動力車、機器人導遊等,展開華麗的表演。大會的吉祥物是森林爺爺和森林小子,豐富的展覽內容和體貼的服務態度,令參觀者終身難忘。
1.太陽之塔:由前衛藝術家岡本太郎設計,是大阪萬博最具爭議、也最大膽的大型藝術裝置。事後證明,多年後日本人對大阪萬博印象最深的,亦是「太陽之塔」。高70公尺、底部直徑20公尺,有4個「太陽之臉」(上方的黃金顏是「未來的太陽」、正中央的是「現在的太陽」、背面的是「黑色的太陽」,地下是「地底的太陽」)。內部展示「生命之樹」,展覽生物進化的演變。
2.祭典廣場:1970年3月14日,在太陽之塔周圍的「祭典廣場」,舉辦了大阪萬博的開幕式。四方的大屋頂以1,930根鋼筋構成,可以看見藍天,在夜燈的照射下極為美麗。在這裡展覽日本全國知名的祭典,例如仙台的七夕祭、青森的睡魔祭等等。
3.綠之館:由32個企業集資而成,內部播映世界最大的立體電影,每次可容納800人觀賞,臨場感十足。
4.富士集團館:以鋼骨和木材作為結構材料,以合成纖維和橡皮製成世界前所未有的巨大空間。可以在內部搭乘「迴轉步道」繞全館一圈參觀。
5.日立集團館:上下都是圓盤狀的日立館,乍看有點像紅色的太空船。中間是一個圓形劇場,館外有條40公尺長的空中電扶梯,可以直達四樓,360度的展望視野,能夠展望萬博會場。
6.瓦斯展示館:由全國的瓦斯業者出資興建,外觀有點像是白色的玉蔥,館的前方像是在張嘴發笑。展覽的主題是「笑的世界」,參觀者可以觀看電影「笑之交響曲」,是很特別的構想。
7.蘇聯館:1970年是蘇聯的國父列寧誕生100週年,為了宣揚國威,蘇聯館的建設經費是美國館的兩倍,高達72億日圓。館內展示列寧的生涯、社會主義生活、蘇聯的文化藝術、勞動人民及東方開發,是大阪萬博最具人氣的展覽館,單日最高入場人數為14萬人。
8.三波春夫:三波春夫是著名的國民演歌歌手,他演唱的萬博主題曲「您好!」傳唱一時,這首曲子其實許多知名歌手都唱過,但最有名的還是他的版本。他穿著和服、張開雙臂、手指微屈的站立唱姿,對日本人是深刻的萬博印象。
9.月之石:1969年11月19日,美國的「阿波羅12號」成功登陸月球,三位太空人帶回32.7公斤的月球岩石,在大阪萬博會展覽的大約是1/30。月球岩石基本上是火成岩,中間白色部分是斜長岩,黑色部分是玄武岩(和地球上的部份成分不同),月球展覽的魅力催生了高人氣。
10.松下館時間膠囊:一個5,000年後的約定,我們都沒辦法活著看它實現,但是西元6970年的人類(或者其他生物?),將會代替我們看見。這個松下集團製作、耗資2億日圓的時間膠囊,已於大阪萬博會結束後,埋藏在大阪城地下,等待5,000年後被重新出土。膠囊中收取了2,098種科學、藝術物品,希望能在後世,呈現1970年的「傳統與技術」。
11.人類洗滌機:這個「三洋館」(SANYO)展示的創意洗滌機,有美觀的白色流線造型,以及抹泡、沖洗、乾燥(人!)的功能,反映了日本人重視泡湯、清潔和洗滌的觀念。製作費用是300萬日圓,商品化的價格是250萬日圓,在1970年是非常高昂的價格(現在也不便宜),大約可以買一台超級跑車。
12.無線電話(手機):這是「電器通訊館」的展覽重心,或許現代「人手一機」沒什麼稀奇,但在大家都用「黑色大盤撥號電話」的時代(小朋友沒看過吧),人們早就在夢想著無線電話的便利,現在也真正實現啦!
13.瓦斯館小姐:博覽會各館都有專門的招待人員,而令人印象深刻的,就是瓦斯館的90位女服務員。戴著鴨舌帽、穿著迷你裙的她們,以迷人的笑靨和高雅的儀態,為參觀者帶來美好的觀賞體驗。
14.太陽之塔(2005):大阪萬博結束後,會場轉為「萬博紀念公園」,日本人的集體記憶「太陽之塔」便位在公園的正面入口,成為這個盛會最值得紀念的藝術裝置。
【森林爺爺與森林小子:愛知萬博篇】
大阪萬博之後,睽違了35年,日本再度於2005年舉辦了「愛知萬國博覽會」(又稱「愛‧地球博」)。這是21世紀的第一個大型國際博覽會,以關西的名古屋為中心,東邊丘陵上有長久手和瀨戶兩個會場,總面積173公頃,涵蓋廣大的森林。愛知萬博以「自然的睿智」為主題,探討人類與自然的共生關係,在185天的展期內,共有2,200萬參觀人數。最受歡迎的展品,堪稱來自西伯利亞的古代「長毛象」標本,看著18,000年前的大象頭顱和象牙,令人感受到來自遠古的聯繫。還有全球矚目的機器人樂團、未來動力車、機器人導遊等,展開華麗的表演。大會的吉祥物是森林爺爺和森林小子,豐富的展覽內容和體貼的服務態度,令參觀者終身難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