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棒球場演進史
球場演進和棒球發展息息相關。如果能了解球場是在什麼樣的時空背景下誕生,屬於什麼樣的風格,將可增添許多觀戰的樂趣。
木造球場全盛時代
棒球發明之初使用的球場,是完全開放式。1858年開始出現對觀眾收費的比賽後,1862年第一座封閉式球場聯合球場(Union Grounds)隨之誕生。據說全壘打規定的出現,便是因為內外被區隔,打出圍牆無法接捕的球就成為全壘打。
19世紀末的木造封閉式球場,更發展出包廂、記者席、指定席等設施。同時,球場也愈蓋愈豪華。1902年在辛辛那提誕生的球迷宮殿(Palace of the Fan)可說是巔峰之作。本壘看台上方的屋頂猶如希臘神殿。
球場建設的黃金期
然而,木造球場有失火的危險,許多球場即因祝融之害消失。為改善此缺點,球場開始使用鋼筋水泥建築。1909年分別在費城和匹茲堡落成的西畢球場(Shibe Park)和富比士球場(Forbes Field),是最早完全使用鋼筋水泥建築的球場。
自此之後,許多史上著名的球場紛紛登場。包括1910年芝加哥的舊寇米斯基球場(Comiskey Park)、1911年紐約於火災後重建的波羅球場(Polo Grounds)、1912年底特律的老虎球場(Tiger Stadium)、1913年紐約的艾比士球場(Ebbets Field)。目前仍在使用的兩座百年歷史球場,1912年波士頓的芬威球場(Fenway Park)和1914年芝加哥的瑞格里球場(Wrigley Field),也都是屬於此時期的建築。
此時期的球場建築被喻為珠寶盒球場(Jewel Box Park),後世也稱之為古典球場(Classic Park)。不過,在此類球場的最後一個作品:1923年紐約的舊洋基球場(Yankee Stadium)落成後,因為經濟大蕭條和二次世界大戰等因素,三十多年沒有新球場出現。
多功能餅乾型球場問世
隨著1950年代起MLB的版圖擴張,新球場的需求隨之增加。然而此時球場建築的風潮轉為多功能型球場,可以在同一球場內舉行棒球、美式足球等比賽。相對的,傳統棒球場進入黑暗時期。許多老球場被拆除,新登場的棒球專用球場只有1962年洛杉磯的道奇球場(Dodger Stadium)、1973年堪薩斯的皇家球場(Royals Stadium,現考夫曼球場Kauffman Stadium)、和1991年芝加哥的第二代科米斯基球場(Comiskey Park,現美國手機球場U.S. Cellular Field)。為了多功能使用,球場建築會做成接近圓形,像是餅乾。所以此類球場又有餅乾型球場(Cookie-cutters)的暱稱。餅乾型球場對於棒球比賽最大的缺點,也是來自於多功能。由於多功能使用,座位角度被設計成面向球場中心。但是棒球比賽最重要的焦點投打對決,並不是在球場中央。因此觀眾的坐姿和視角都不會在最佳狀況,影響看球舒適度。於是在新古典球場風潮興起後,餅乾型球場迅速被淘汰,現在只剩奧克蘭的歐寇競技場(O.co Coliseum)屬於此風格。
巨蛋球場的誕生與進化
在餅乾型多功能球場全盛時期,另一股新勢力突然竄出。1966年史上第一座巨蛋球場太空人巨蛋(Astrodome)在休士頓誕生。同時,由於巨蛋封閉無法曬到日光,人工草皮首次被使用。之後又陸續有巨蛋出現,包括1977年西雅圖的國王巨蛋(Kingdome)和1982年明尼亞波利斯的大都會巨蛋(Metrodome)。
1989年,第一座開閉式巨蛋天頂巨蛋(Sky Dome,現羅傑斯中心Rogers Centre)出現在多倫多,巨蛋球場進入世代交替。最後一座封閉式巨蛋,佛羅里達太陽海岸巨蛋(Florida Suncoast Dome,現純品康納球場Tropicana Field),1990年在聖彼德堡完工。目前是MLB所有球團唯一使用的封閉式巨蛋。
之後落成的巨蛋球場,包括1998年鳳凰城的第一銀行球場(Bank One Ballpark,現大通銀行球場Chase Field)、1999年西雅圖的塞福可球場(Safeco Field)、2000年休士頓的安隆球場(Enron Field,現美粒果球場Minute Maid Park)、2001年密爾瓦基的米勒球場(Miller Park)、2012年的馬林魚球場(Marlins Park),全部都是使用天然草皮的開閉式巨蛋。也就是目前MLB的7座巨蛋球場,有6座屬於開閉式巨蛋。
此外,美國興建巨蛋球場並非全是為了避雨。多數反而是為了防範燥熱、潮濕、寒冷等不良的氣候環境,提升欣賞比賽的品質。
新古典球場的革命
巨蛋對於球場建築帶來重大衝擊,但是真正對球場發展史產生革命性影響的,卻是1992年在巴爾的摩登場的坎頓碼頭金鶯球場(Oriole Park at Camden Yards)。這個球場不僅重現了古典棒球專用球場的優點,而且設計時考慮旁邊倉庫古蹟的運用。創造出極佳的視覺效果,並讓人回想起古典棒球場的優雅。由此開始爆發復古球場(Retro Ballpark)的風潮,又稱新古典球場(Neo-classical Ballpark)。之後誕生的球場,一面倒地步上復古球場的路線。有些球場和金鶯球場一樣,追球和周邊景觀的融合。例如匹茲堡的PNC球場(PNC Park),外野後方河流、橋樑、城市天際線的美妙搭配,被評為現今MLB最美的球場。有些球場則講求古今的融合,或是古典中發揮現代感。像是聖地牙哥的佩可球場(PETCO Park),把原本瀕臨廢棄的舊建築,改造成新球場的一部份。讓球場同時具有古典及摩登的兩種風貌。
隨著新古典風格出現,後來興建的巨蛋或整修的舊球場,多少都受到影響。2017年亞特蘭大即將誕生的新主場,太陽信託球場(SunTrust Park),同樣是新古典球場。MLB主場經過近年的大換新之後,目前暫時進入緩和期。今後又會有什麼樣新風格球場出現,或是新建築潮流誕生,非常值得球迷們引頸期盼。
球場演進和棒球發展息息相關。如果能了解球場是在什麼樣的時空背景下誕生,屬於什麼樣的風格,將可增添許多觀戰的樂趣。
木造球場全盛時代
棒球發明之初使用的球場,是完全開放式。1858年開始出現對觀眾收費的比賽後,1862年第一座封閉式球場聯合球場(Union Grounds)隨之誕生。據說全壘打規定的出現,便是因為內外被區隔,打出圍牆無法接捕的球就成為全壘打。
19世紀末的木造封閉式球場,更發展出包廂、記者席、指定席等設施。同時,球場也愈蓋愈豪華。1902年在辛辛那提誕生的球迷宮殿(Palace of the Fan)可說是巔峰之作。本壘看台上方的屋頂猶如希臘神殿。
球場建設的黃金期
然而,木造球場有失火的危險,許多球場即因祝融之害消失。為改善此缺點,球場開始使用鋼筋水泥建築。1909年分別在費城和匹茲堡落成的西畢球場(Shibe Park)和富比士球場(Forbes Field),是最早完全使用鋼筋水泥建築的球場。
自此之後,許多史上著名的球場紛紛登場。包括1910年芝加哥的舊寇米斯基球場(Comiskey Park)、1911年紐約於火災後重建的波羅球場(Polo Grounds)、1912年底特律的老虎球場(Tiger Stadium)、1913年紐約的艾比士球場(Ebbets Field)。目前仍在使用的兩座百年歷史球場,1912年波士頓的芬威球場(Fenway Park)和1914年芝加哥的瑞格里球場(Wrigley Field),也都是屬於此時期的建築。
此時期的球場建築被喻為珠寶盒球場(Jewel Box Park),後世也稱之為古典球場(Classic Park)。不過,在此類球場的最後一個作品:1923年紐約的舊洋基球場(Yankee Stadium)落成後,因為經濟大蕭條和二次世界大戰等因素,三十多年沒有新球場出現。
多功能餅乾型球場問世
隨著1950年代起MLB的版圖擴張,新球場的需求隨之增加。然而此時球場建築的風潮轉為多功能型球場,可以在同一球場內舉行棒球、美式足球等比賽。相對的,傳統棒球場進入黑暗時期。許多老球場被拆除,新登場的棒球專用球場只有1962年洛杉磯的道奇球場(Dodger Stadium)、1973年堪薩斯的皇家球場(Royals Stadium,現考夫曼球場Kauffman Stadium)、和1991年芝加哥的第二代科米斯基球場(Comiskey Park,現美國手機球場U.S. Cellular Field)。為了多功能使用,球場建築會做成接近圓形,像是餅乾。所以此類球場又有餅乾型球場(Cookie-cutters)的暱稱。餅乾型球場對於棒球比賽最大的缺點,也是來自於多功能。由於多功能使用,座位角度被設計成面向球場中心。但是棒球比賽最重要的焦點投打對決,並不是在球場中央。因此觀眾的坐姿和視角都不會在最佳狀況,影響看球舒適度。於是在新古典球場風潮興起後,餅乾型球場迅速被淘汰,現在只剩奧克蘭的歐寇競技場(O.co Coliseum)屬於此風格。
巨蛋球場的誕生與進化
在餅乾型多功能球場全盛時期,另一股新勢力突然竄出。1966年史上第一座巨蛋球場太空人巨蛋(Astrodome)在休士頓誕生。同時,由於巨蛋封閉無法曬到日光,人工草皮首次被使用。之後又陸續有巨蛋出現,包括1977年西雅圖的國王巨蛋(Kingdome)和1982年明尼亞波利斯的大都會巨蛋(Metrodome)。
1989年,第一座開閉式巨蛋天頂巨蛋(Sky Dome,現羅傑斯中心Rogers Centre)出現在多倫多,巨蛋球場進入世代交替。最後一座封閉式巨蛋,佛羅里達太陽海岸巨蛋(Florida Suncoast Dome,現純品康納球場Tropicana Field),1990年在聖彼德堡完工。目前是MLB所有球團唯一使用的封閉式巨蛋。
之後落成的巨蛋球場,包括1998年鳳凰城的第一銀行球場(Bank One Ballpark,現大通銀行球場Chase Field)、1999年西雅圖的塞福可球場(Safeco Field)、2000年休士頓的安隆球場(Enron Field,現美粒果球場Minute Maid Park)、2001年密爾瓦基的米勒球場(Miller Park)、2012年的馬林魚球場(Marlins Park),全部都是使用天然草皮的開閉式巨蛋。也就是目前MLB的7座巨蛋球場,有6座屬於開閉式巨蛋。
此外,美國興建巨蛋球場並非全是為了避雨。多數反而是為了防範燥熱、潮濕、寒冷等不良的氣候環境,提升欣賞比賽的品質。
新古典球場的革命
巨蛋對於球場建築帶來重大衝擊,但是真正對球場發展史產生革命性影響的,卻是1992年在巴爾的摩登場的坎頓碼頭金鶯球場(Oriole Park at Camden Yards)。這個球場不僅重現了古典棒球專用球場的優點,而且設計時考慮旁邊倉庫古蹟的運用。創造出極佳的視覺效果,並讓人回想起古典棒球場的優雅。由此開始爆發復古球場(Retro Ballpark)的風潮,又稱新古典球場(Neo-classical Ballpark)。之後誕生的球場,一面倒地步上復古球場的路線。有些球場和金鶯球場一樣,追球和周邊景觀的融合。例如匹茲堡的PNC球場(PNC Park),外野後方河流、橋樑、城市天際線的美妙搭配,被評為現今MLB最美的球場。有些球場則講求古今的融合,或是古典中發揮現代感。像是聖地牙哥的佩可球場(PETCO Park),把原本瀕臨廢棄的舊建築,改造成新球場的一部份。讓球場同時具有古典及摩登的兩種風貌。
隨著新古典風格出現,後來興建的巨蛋或整修的舊球場,多少都受到影響。2017年亞特蘭大即將誕生的新主場,太陽信託球場(SunTrust Park),同樣是新古典球場。MLB主場經過近年的大換新之後,目前暫時進入緩和期。今後又會有什麼樣新風格球場出現,或是新建築潮流誕生,非常值得球迷們引頸期盼。